2014-08-03 18:55:05木子米米

0~5歲寶寶大腦活力手冊:大腦科學家告訴你如何教養出聰明、快樂、有品德的好寶寶

0~5歲寶寶大腦活力手冊:大腦科學家告訴你如何教養出聰明、快樂、有品德的好寶寶
  • 作者: 約翰.麥迪納
  • 原文作者:John Medina
  • 譯者:洪蘭
  • 出版社:遠流
  • 出版日期:2012/01/16
  • 語言:繁體中文

  •        在育兒的世界裡,似乎有不少媽咪們主張要重視胎教,
  • 譬如說林聽莫札特的音樂,培養寶貝天生的氣質與音感,或者是透過各種方式
  • 提升寶貝的大腦發展。

      想我當年還是新手媽時,去參加媽媽教室都可以搜索不少胎教音樂光碟,
那些寶寶放鬆光碟在我看來是放鬆媽媽的情緒為主,似乎對我家大寶貝的幫助及其微小。

看完這本書不禁會心一笑,裏頭有大量的研究數據以及故事告訴我們教養小孩的一些瓶頸與盲點,
書中分享的大腦守則是從行為心理學、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的觀點作討論。

有太多的教養資訊氾濫,也因為教養資訊的氾濫反而對新手爸媽造成教養上的迷思。

寫下本書的作者約翰.麥迪納的觀點認為養兒育女就是大腦的發展,

具備科學家身分同時又是兩個孩子的爸,在參加各種教養相關的活動
都有不少爸媽會徵詢各種的問題,不少在作者的觀點看來都是教養上的迷思
諸如
p18頁
迷思:給在子宮的胎兒聽莫札特音樂,可以提高孩子未來的數學分數
{不過我從來沒有這個迷思,聽莫札特不是穩定性情嗎^^}
真相:寶寶只會在出生後記得莫札特的音樂,假如要他以後數學考得好,最重要的是在他小時候教好
衝動控制 p135

迷思:給嬰兒語言學習數位光碟,可以提升她的語言能力。
真相:有些數位光碟反而會降低孩子的語言能力,要增加小孩的語言能力跟智商必須透過
活生生的人類跟寶寶的對話才行。

迷思:為了要促進寶寶大腦,孩子需要三歲就開始學外文,房間中藥堆滿對大腦友善的玩具
真相:促進寶寶大腦最有效的技術,可能是空紙箱,一盒蠟筆,和兩個小時。
最糟糕的恐怕是新買的平板電視。

在作者的觀察中,他認為坊間的教養迷思來自於沒有科學實驗的強烈佐證,但作者也坦言教養的研究
很難做,其原因有四
一每個孩子都不同
二每個家長都不同
三孩子會受到其他人的影響
四我們可以說「有關係」,但是不能說「有因果關係」

在作者看來教養研究之所以難,乃自於人類的行為是複雜的
而作者在書中談到的大腦發展是從0到五歲。

他認為爸媽對孩子頭五年的影響,會嚴重的影響孩子往後的行為。

在教養中十分著名的研究:培瑞高瞻學前研究,追蹤了123名低收入,高危險群的幼兒40年,
直到他們40的生日為止。

在1962年研究者想知道所設計的早期學前訓練的課程究竟多有效,隨機抽樣美國某縣市的孩童分兩組

第一組上學前教育的課,第二組則沒有,
結果有接受學前教育的孩子在學要成就上遠超過控制組,而且是前面性的,
從智商高低以及語言檢測上,到後來標準化的測驗等,都優於控制組。

經濟學家研判學前教育跟投資股票很像投報率約7-10%。
也因此,如果你認同這樣的觀點,也可以找這本書翻看看。

書的第一章從懷孕開始談起
作者認為懷孕的前半期像是蓋房子,建立神經解剖學的商店,
懷孕的後半期大腦的發展從神經發生轉到突觸發生,胎兒開始展現出他對外面世界的敏感度,
神經細胞連結非常受到外界的影響,包括你。
這章節著重在寶寶身體各種知覺的發展,以及透過哪些行為可以幫助胎兒大腦的發展

分別是
體重

營養

壓力

運動
1.體重增加到剛剛好
原則上胎兒的IQ隨著體重上升,但以{3.6公斤為限}
由於寫書的美國人,而美國婦女多數篇胖,也因此在體重的增加上
落在12.6-16公斤,才能使寶寶的大腦發育的最好
2.吃真正好的食物
在書中分享了一些奇怪案例,譬如懷孕的婦女有個會突然改變口味,甚至是突然喜歡舔灰塵!?
在書中表示對孕婦最好的飲食聽起來有些老生常談,但也很熟悉
就是多吃蔬菜水果跟飲食,而紅肉是最好的鐵的來源
至於一些標榜奇蹟藥在作者的觀點看來則是不以為然,譬如說補充銀杏可以幫助記憶,
作者否認這樣的觀點,
他的理由是
營養的實驗很難,需要長期追蹤,且需要建議嚴謹以及隨機分派的食物效果研究,
第二,我們大部分吃的食物再分子的層次都很複雜,{例如酒,就有300種以上的成分}
通常很難細分出有幫助,
而身體處理食物的方式更複雜,新陳代謝的方式也不同,有的人連一張紙都可以吸出卡路里,
有的人喝奶茶也不會增加體重,所以作者認為每個人的體質不同,尤其是懷孕的婦女。
因此也沒有所謂的奇蹟藥適用於每個人。
但是作者也提供有兩個營養補充品有足夠的數據,支持對大腦的發展有影響
 一是葉酸,在受精時吃最有幫助。
二是亞米加三脂肪酸,是細胞膜的關鍵成分。
而油脂多的魚是個方法
當然重金屬的問題會困惑孕婦們,只是作者的觀點是認為利大於弊。

第三避免太多壓力
在書中有關於大自然災害對於子工胎兒造成的影響,
在1998年的魁北克有一場80個小時的冰風暴,造成當地的緊急狀態,
而這些受到冰風暴影響的孩子,五歲時,跟沒有經歷過冰風暴的孩子,在讀書時
有顯著的不同,不管是語言智商還是語言發展,在控制了其他變因後,
研究學者認為,母親的壓力會對胎兒有嚴重的影響。
而且懷孕後期孕婦的壓力對小孩的影響最大。
一會改變小孩的脾氣,不易安撫
二降低智商
三抑制未來的運動智能
四損壞寶寶的壓力系統
五壓力甚至會讓寶寶的大腦縮小
不過作者也特別強調一般懷孕的媽咪們多少會經歷小量的中等壓力,
而小量的壓力對胎兒有好處,因為能豐富胎兒的環境
{雖然我很好奇如何量化衡量各種壓力的大小?}

我想應該很多人會跟我一樣好奇,作者在接下來分析了三種有毒的壓力
1.太頻繁
2.太強烈
3.太過量

四恰到好處的運動
身體健康的產婦生產時,不用用力推。
運度可以減輕壓力
不過運動太激烈,寶寶也會過熱
重點就是不要過與不及。
在這章節作者最後總結幾點
1.懷孕前半期,寶寶愛安靜,不想被打擾
2.不必浪費錢買可以增加胎兒智商的產品,沒有任何證據證明有效
3.懷孕後半期,台而可以處理很多訊息,譬如聞到你吃東西大蒜的味道
4.媽咪們想發展寶寶智商:1.適當體重2.平衡的餐點 3.適度運動 4.減輕壓力


而我在這本書中最想分享的章節其實是第二章,
因為我的好朋友這陣子在臉書抒發媽咪帶孩子的心得文突然變多了,
他讓我回想起我當新手媽咪時,也曾經面對的挑戰。

很多進入婚姻狀態的男女可能以為新生兒會讓婚姻進入更美好的階段,
不過專家的研究可能會潑大家冷水,
著名的社會學家馬士特,在1957年發表了一篇研究,顯示83%在為人父母時
經驗到中度至嚴重的婚姻危機。
再加入新生兒的第一年,這些父母對自己會越來越有敵意。

絕大部分的父母過得很辛苦。

不過在這篇研究之前,很多人認為生小孩是正向的經驗,甚至可以用來拯救婚姻,
也因此當這位社會學家公佈數據時,其實被罵得很慘的。

當然後續還是有不少研究學者針對十幾個開發中國家做相同的研究,
研究顯示不管男女,在有小孩後,對婚姻的滿意度急遽下降,而且持續下降15年,
直到小孩離家以後,夫妻感情才會好起來。

不過作者還是希望給讀者多點希望,
所以接下來分析為人父母後,婚姻衝突的四個重要來源:
分別是
睡眠不足、社會孤立、勞役不均、沮喪憂鬱。

作者認為如果在新生兒來臨前可以了解這四個可能面臨的狀況,那麼就比較能承受
孩子第一年來臨時所颳起的強風。

而接下來的研究也顯示 如果是爸媽兩個都想要小孩
跟只有一個想要小孩婚姻的美滿程度也大不相同。
家庭心理學期刊表示,如果是選擇自己要有小孩的夫妻,以及懷孕前婚姻的滿意度高,
比較可以保護下坡中的婚姻。

在作者的觀點裡,夫妻對於婚姻的經營方式也會影響小孩子的神經系統發育,
這個章節有個很變態也很真實的實驗,當初做這實驗的科學家被罵到臭頭,
他的名字叫做哈洛,對這個人有興趣有可查這本書:愛在暴力公園。

他是第一個研究愛的心理學家。
他做了一些實驗被批評為不人道,其中有個實驗室 將小猴子跟母猴子隔離。

小猴子被隔離在一個他稱為絕望坑的地方,
裏頭有個用鐵絲摺成的媽媽,
另外一個適用絨布做的。
鐵絲阿木身上有放平乃。
可是絨布阿木身上沒有。
這個科學家想研究小猴子他比較黏哪個媽。

因為這個實驗很殘酷,我還特地問先生他覺得猴子會比較依賴食物還是絨布媽媽

研究結果是多數時候 猴子都是黏在絨布媽媽身邊,只有餓了才跑去鐵絲媽媽那邊
吸幾口奶,如果猴子放在沒有絨布媽媽只有鐵絲媽媽的房間,那麼猴子會放生間道,嚇到不能動彈。

這個研究有拍成紀錄片,讓不少人心碎,而它的結局事實上也告訴我們,
{這個實驗打敗當時行為主義的觀點,也讓研究學者被打入黑名單。}

孩子要的是安全感,而孩子的安全感,跟爸媽的親密互動也很大的關係,也因此
幸福婚姻中的孩子所獲取的安全感也會影響到孩子在各個方面的發展。

作者在這章節主要是說明:當新生兒來臨時,四個會引爆婚姻危機的四大爆點
有沒有辦法避免呢?
答案是可以的,如果在生養之前,先理解進入婚姻當綱新手爸媽會面臨的四大困境
會幫助夫妻更能度過各種風坡
第一個方法是覺識,察覺問題發生的當下。

第二個是養成同理心。
研究發現百分之七十的婚姻衝突是無解的,差異一直存在,而透過同理心的過程,
{同理心不是要求解決,只是著重在了解,專家認為只要有百分之30的空間,同理心都可以幫夫妻解決衝突}

高特曼認為撫養孩子也一樣,他是有效教養的基石。


我覺得這本書有趣的地方在於,雖然重點在於如何掌握孩子0-58歲的發展,
可是書中卻有大量的案例分享了良好的婚姻品質,
是孩子智能發展重要關鍵的地方,
在接下來的章節將聰明的孩子比喻成種子

把富有愛心的父母比喻成土壤,裏頭有談到七種發展孩子知能的材料:
探索的慾望
自我控制
創造力
語言溝通
解讀非語言的溝通

身為影響孩子大腦發展的土壤,
第一為母乳
第二是對寶寶多說話 多說話會提高IQ
第三為遊戲 最好是免費的遊戲  像是用紙箱做成的太空船 可能比花大錢買的汽車來的好
第四 讚美努力 不要讚美聰明

還有  寶寶兩歲前不要讓他看電視,電視會導致敵意跟注意力不集中
不過五歲以後 有些電視節目可以幫助小孩大腦表現,某些研究指出探險家朵拉是不錯的節目

第五章以後談論到快樂寶寶,在這章節會分享19號寶寶,以及寶寶的氣質是否天生,
還有怎樣才可以交到好朋友。
在這邊的大腦守則分享:
1.預測快樂與否的單一可能性是甚麼?
2.學會調節情緒的孩子較能交到好朋友
3.大腦中並無單一區域在做調節工作
4.情緒對大腦非常重要,像便利貼一樣幫助辨認過濾排除情緒
5.孩子有多快樂可能有基因上的關係

要教養出快樂健康聰明有理又有同理心的孩子,應該是每個爸媽的期盼。
只不過不同類型的爸媽會產生不同教養下的孩子,
在第六章分析了四種不同類型的爸媽對孩子會產生的各種影響。

要有快樂寶寶的大腦守則
1.寶寶需要被注視、聽他,以及做反應
2.父母對幼兒的強烈反應是他長大後能不能成為快樂的人的重要因素
3.有溫和而堅持原則的父母親的孩子最快樂
4.父母親應該承認孩子的情緒,告訴他孩子情緒這個詞,而不是批判他的反應。

接下來第七章出現了讓人討厭類型的孩子,那種沒教養會搞破壞的小孩,
作者認為作為後座父母很簡單{就是啥都不管,把主動權交給孩子}
雖然啥都不管的爸媽也不希望孩子變成束手無策的討厭鬼。

於是作者的標題問:
寶寶醫生下來就有道德的觀念嗎?

關於教養的書籍,市面上已經很多了,但是這本書因為有大量的案例佐證所以增加了書的可讀性。

對教養書籍有興趣的爸媽或者是喜歡研究大腦開發的朋友應該都會喜歡。




Justy 2014-08-05 12:45:32

那實驗好殘忍喔~~可憐的小猴子~~@@

版主回應
真的 我在網路上分享 才知道來自星星的你 好像也有提到這個實驗 @@
不過人類社會的進步 好像有不少是來自於對其他族群的實驗而來的。說到這就讓我想起最近很夯的一部電影,如果主宰世界的換成猩猩,也許現在就是人類被抓去做實驗吧><
2014-08-05 15:00:54
金牌殺手是個捲毛王子 2014-08-04 08:08:12

這本書感覺不錯耶!!!!
可以深入研究去看看~

話說那個猴子實驗我光用想像就滿難過了!!!

版主回應
真的,想像起來很殘忍,所以據說哈洛引起當時的人權運動還是啥的,不過作者很推崇他,想來也諷刺,透過他的殘忍,卻讓更多人理解育兒安全感更勝食物,話說我每次看你的網誌,我都覺得你把寶寶教得很好,他看起來就是富有同情心的孩子呢。 2014-08-04 09:5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