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0-04 11:36:47靜謐旋律

桃城美展施行策略與藝術面向



城美展施行策略與藝術面向

(兼談第17屆桃城美展)

文:李伯男20130716

台灣美術地方發展史全集嘉義地區撰述人

 

【前言】

1996年「桃城美展」開展,歷經開放臨近縣市參賽,進而跨全國徵件,並發展為隔年輪辦兩類藝術的雙年展。在2006年「桃城美展」慶祝十週年之際,我曾撰文書寫感言,提出一些看法,探討作品具備的創新、宏觀、在地性等概念。在「創新」議題所做的論述是:畫面完整、技巧圓熟與發展潛力是入選的基本要素,創意與氣勢是得獎助因。展現新穎的技法形式及獨特創作語彙的作品,值得嘉賞。「宏觀」是:鼓勵藝術工作者涵養人文理念兼具藝術開創性,包容異質多元素材與面向,探索各種可能,挑戰自我領域,追求至高境界。「在地性」是:形塑在地藝文特色,藉藝術競賽,尋找嘉義的文化精神。「在地性」意涵,可延伸至各他鄉的環境。作者表現生活化與人文內涵時,都能彰顯其居在地的特色。「桃城美展」發展至今,兼顧地方特色與提高展覽層次,適時改進施行辦法。

【桃城美展的施行策略與演化】

「第一屆桃城美展」以發掘本地新秀、激勵藝術創作、提昇藝文水準目標,採競賽經徵件評審展出,開啟嘉義文化新契機。「第二屆桃城美展」首獎名稱以嘉義知名前輩藝術家之名訂定,國畫類「玉山獎」書法類「丁奇獎」油畫類「澄波獎」水彩類「梅嶺獎」攝影類「歐陽獎」設計及立體類「添生獎」,做為藝術新秀效法之楷模。期許傳承諸羅古文風,創造嘉義新文化。第三屆至第六屆參賽範圍擴大至雲、嘉、南五縣市,藉比賽相互觀摩學習,作品宴饗社會大眾,「桃城美展」已在各地藝文人士心中建立地位。

2003年第七屆起,開放全國的書畫、西畫、雕塑、影像等四類藝術創作者參賽,地方美展轉型成為具有區域特色的公辦美展。每年舉辦兩類,單年舉辦書畫類與西畫類,雙年舉辦雕塑類與影像類。讓藝術家有更多時間醞釀創作,呈現藝術精品。第七屆至第十屆採主題性徵件,以嘉義地區文化、人文關懷為表現的內涵,建立在地特色。歷經四屆徵件發現,依主題考量,創作上較受拘絆。幾次審查因技巧水準鼓勵方向,割捨一些依主題創作而尚未臻完美的作品,地方特色的主導性在評選中被捨棄。作者為作品命名,遷就主題套合,內涵與形式意象仍顯含糊牽強。在鼓勵創新與發現嘉義特色新意不易得兼。

2007年起,「桃城美展」取消主題限制,讓藝術家盡情發揮自己所關注的領域。參加件數大增,水準提昇許多,其功能已成為全國競賽鼓勵創作展覽之一環。文化局進一步策辦「桃城美展文化交流展」,將各屆入選作品安排至他縣市文化局展出(2010年彰化縣、2011年苗栗縣),2011年歷屆典藏作品於新竹市文化局、基隆市文化局巡迴展覽,讓桃城美展成果得以擴大分享層面。舉辦兩次歷屆首獎作家邀請展(第10、16屆),凝聚藝術家與嘉義感情認同。2012年主題「洄游」,饒嘉博等50位作家熱情提出作品交流與觀摩。從「洄游」藝術家的作品觀察,可以檢視「桃城美展」作家持續的創作力,探測時代演化與創作者的思維遞變。

【藝術面向之觀察】

「桃城美展」取消主題限制以後,就回歸藝術本身的效果上,藝術欣賞角度從美感的層面與表現的內涵來觀察。所謂美感的層面牽涉到「達成作品美感的表現技巧、材料應用及形式效果」。表現的內涵所看到的有:「屬於個人思想層面的意涵與對環境關懷的議題」。

書法類大多以古今經典「詩書文詞」為表現媒介,研究各種書體,追求精熟乃至融合或自創。練就力道恰適洗練的運筆,通曉行間穿插與結字布局之技法,以達書寫流暢俐落、走筆行雲之境界。而選擇的文章、詩篇,也詮釋了作者人生哲學、理念。參展作品中有較多的草書,次多為篆書,大概富變化與豪邁蕭灑的效果,較獲青睞。第11屆蕭順杰「鄭述誠華林園早梅詩」融合隸、篆…等各書體,氣勢豪邁,文字左右開合碰觸產生動感。第13屆林家男「草書杜甫詩四首」筆筆連綿,字形豐富變化,整體視覺予人跳脫紙面之氣派。第15屆林家男「韋莊詩四首」書寫能搭配部分墨量較濃的字,使作品有深淺輕重之變化。

彩墨畫多是沿襲東方「詩書畫」傳統技藝而發展的藝術,作品多少呈現一些在地的風情與人文意象的視覺感觀。也有部分,嘗試融合西方技法與思維,創作富時代新意的作品。第11屆鄭寶對「被遺忘的缺口」描寫漁港人文的內涵,在疏密節奏調子間處理得均衡有序,精寫中而能顧全局。第13屆簡佑任「崩壁」藉自然形意與自己思維感受連結象徵。第15屆蔡譯德「晨之美」描繪周遭生活情境與在地人文況味。劉信義「灰色的漂移」技法跳脫傳統運筆之章法,注重視覺效果,表現當代性的思維與畫面。

西畫類注重個人風格表現,除技法、形式、媒材等多元變化,內涵有許多不同的思想性、心理性的探討。得獎作品大體上能在傳統與現代間取得平衡。第15屆打破媒材的界線,澄波獎與梅嶺獎皆由油彩畫為主體的創作獲得。可能是鼓勵不同形式的面向,一為幻想抽象造形,一為寫實象徵的思想表現。第11屆張秉宏油畫「尋找出口」個人心境的描述。蔣玉俊「小羊的德布希之夜」意象多樣穿插組構,有豐富的層次與節奏感,水彩技法豪邁中帶細緻。第13屆吳柏嘉油畫「向童年致敬」現實與夢幻錯置,展現畫面的詭譎與幽默感。夏祖亮水彩「空間框架-城記Ⅱ」一種自創的新表現形式與個人理念的詮釋。第15屆陳怡如油彩畫「Amoeba幻想曲系列」發想來自音樂幻想曲的即興性質,以變形蟲象徵生命的可塑與彈性,為「草莓世代」平反,做新的詮釋與定義。李啟豪油彩畫「自由之歌」訴說一種失落了「什麼」的渴望,圖像布局增強「想飛」的艱難意象。

雕塑類著重作品本身的美感層面,有單一材質雕成、各種材質複合結構與部分利用現成物組裝的裝置藝術。表現形式有流行於當代的著色新雕塑,有材料之應用與材質轉換之技巧探討。第12屆優選詹志評木雕、詹益浩石雕、賴勝永銅鑄。第14屆添生獎丁宗華「瞬間」以寫實手法雕刻小時候彈耳朵的遊戲,刀法細緻,人物造型精準把握。優選蕭吉利陶瓷、劉安寧雕塑土、蕭凱尹木、鐵共生系列。第16屆添生獎莊志輝油彩木雕「愛」,利用結構重組方式,將男女造型結合一體,詮釋為「對婚姻的包容和呵護,經營真愛到永久」。第二名林秉羿複合媒材「五動」以符號式造形表現五官的表情。第三名陳永裕岩石五金「外柔內剛」利用材料的特色展現高貴典雅的質感。優選黃已晅複合媒材、黃明鍾木雕。入選鄭憶「蒸心」木雕與現成物裝置,「真心」與「蒸心」諧音發想,詮釋一種「人心不古」之意。周學涵「想飛」以木材仿紙之材質,雕琢成輕盈感覺。

影像類除藝術表現外,尚保留影像紀錄的功能。攝影在影像的取得方面,比其他藝術有更直接的方便性,參與、拍攝就紀錄了環境與人文狀態,在地性的內容很自然地被印記下來。第12屆吳志宏「嘉義市二二八紀念館」記錄並見證歷史軌跡。第14屆蔡坤龍「太和‧加油」記錄風災過後,展現台灣人勇敢重生的堅韌生命力。第16屆謝元隆「微笑嘉義」闡釋「嘉義是傳統與現代的城市」。

【品賞第17屆桃城美展的況味】

「桃城美展」已邁入第17屆,雖名為地方美展卻有全國踴躍參與的魅力。今年受託再為「桃城美展」書寫史記,有機會品賞精美創作圖像,與閱讀藝術家、學者們的論述。從中認識各領域的知識,在學習、體會當下,就現象面寫出自己的心得。「第17屆桃城美展」辦理徵件的項目是書畫類與西畫類,參賽作品年年增加。在技巧能力上來說,本屆展出的作品都非常優秀。

今年書法類入選作品,有行書、篆字、古文字、隸書、楷書、四體組合等書體。獲獎作品:丁奇獎許榮華「賈島題畫詩-竹」以行草揮灑,用筆、用墨大膽,章法開闊,行氣錯落、穿插,搖曳生姿。第三名張家馨「寒山詩」整體韻味與詩意一致,風格拙中帶雅,清涼而有天趣。優選獎陳明德「唐、宋、清詩節錄組合」用筆潑辣,用墨一氣而下。彩墨畫有人文風情延伸的意境表現。玉山獎曾詩涵「歡迎抵達美髮院」以自家開設美髮院的生活感想為創作核心,運用美髮器材、現代都市與自然林木意象,融合現實與虛幻,述說生活中某些記憶的故事。第二名謝福源「望憂」,描繪時裝少女的莫名愁緒,線描細膩、膚色及衣服色調明淨,呈現舞台般的劇塲畫面。優選廖三博「農情與濃情」描寫農產滯銷狀況,傳達農民無奈的心情寫照。平面撕裂的紅色背景襯托,強烈突顯主題。

西畫類有多元面貌與精緻優異的品質,大幅作品呈現大氣勢,而細節處理與整體結構組織亦能兼顧。創作者自主意識提昇,藝術作品的表現內涵與詮釋,包含藝術家個人經歷、觀念理想與他全部人格的整合。澄波獎徐睿甫「與他們同在-我與物種間的千絲萬縷」以鉛筆、碳精粉所作的繪畫,優雅、細緻,五圓幅並置,延展了詩情與花意,又如星體之飄浮,給人生動又寧靜的感覺。梅嶺獎宋佳儒「紅殤之境,黑色荒城」以鳥瞰城市圖像交融自然大地脈動,隱喻生命流動的軌蹟或故事。豐富的畫肌層次,使畫面產生動感與張力。第二名周代泓「茫然大浩劫」女性驚悚的眼神和掩面的雙手撐起整張畫面,手指皮膚皺紋描繪精細與震驚眼神製造緊張氣氛,相當成功。第三名侯彥延「走出虛幻裡」利用雲霧光影,過濾掉繁褥細節,簡化人物到精純的形象。優選張凱翔「成長系列-童玩」將圖象置於假以亂真畫架之背面,成為畫中之畫。謝宜庭「Apuarium」綜合抽象、半具象與超現實的意象造形,在透明重疊交織中,呈現夢幻氛圍。

【桃城美展的在地情懷】

「形塑嘉義藝文特色」是我最關切的議題,希望在宏觀全國藝術環境大主流面向中,能與嘉義做一些連結。我認為,在技巧之探研及藝術創作純粹面外,應有時代可印記的人文內涵形象。因此,提出以嘉義或台灣土地相關情感面之作品,推介記述:簡吟蓁「嘉義管樂節踩街活動」、江培菁「管駐桃城舞春風」、吳宗禧石雕「吹響2007讚管樂」等讚頌嘉義國際管樂節活動。蔡坤龍攝影「石猴藝師群像」讚頌藝師努力工作的形像。賴澄茂「眾志成橋」記錄佳邑行善團造橋鋪路的義行。饒嘉博書法「陳澄波音樂劇-我是油彩的化身-觀後」、賴澄茂動態影像「嘉義菜市場」、洪年宏「民俗慶典」等充滿人文情感的創作。謝榮恩「陳丁奇傳略」、吳富源「陳丁奇歲暮感懷詩」、柯志正「天鶴仙史學書感言」緬懷嘉義書藝導師陳丁奇之功業。李素練「弄晴影照舊繁華」描寫農村時代的穀倉。羅鼎鈞「傳統工藝-製竹簍」、石先孝「草繩的故鄉」、劉錦春「鹽場風情」、張琹中「鹽田風情」等,為即將消失的產業留下時代印記。蔡瑞妙「阿端的琢磨」闡述藝術家在「理想」與「現實」間努力開創自己的藝術之路。吳平海影像「客嘉人」記錄在嘉義的客家人文化活動。蔡榮文「捍衛土地的勇者」雜亂自長的樹群保護大片山丘土地、王國明「世外桃源」等環境保護的省思議題。這些具藝術性的人文圖象,保留了珍貴的時代史料。


【結語】

嘉義美感文化薪火相傳,能量源源不絕。歷經「嘉義畫都」時代的驕傲與前輩藝術家傳承。嘉義市文化局舉行多項大型與指標性展演,「桃城美展」、「管樂節活動」、「鐵道藝術村黑金段藝術節」及「陳澄波日藝術節」等。陳澄波文教基金會舉辦「陳澄波佳藝薪傳系列」,金龍文教基金會推廣「地方藝文活動」。公部門、財團法人與藝文社團都非常努力,珍惜世紀建立起來的在地藝術人文資產。

2012年2月2日嘉義市政府訂定「陳澄波日」舉辦紀念活動。藉藝術講座,讓市民認識先師的成就,豎立「嘉義文化推動」新標的。並決定每年「陳澄波日」舉辦展覽與藝文推廣之藝術節。今年首波「再創嘉義畫都生命力‧陳澄波日」主題展覽,啟動學術研究與論述之平台,凝聚在地藝術工作者的力量,開啟藝術溯源、傳承展覽等活動。「流轉‧時光-走讀嘉義美術」、「沉睡的巨人-歐陽文紀念展」、「展望當代-中生代藝術展」等,串聯各世代的人文情感。系列配合「青年藝術營」、「漫遊畫都諸羅之旅」、「藝術家影展」、「版畫工作坊」、「創意思考創作」、「嘉義寫生比賽」等活動,從2月到4月,圓滿完成階段的任務與成就。

接續第二波,「第17屆桃城美展」就要登場,是嘉義藝文界的年度盛事。「桃城美展」從第11屆開始,對於創作的品評,純粹以藝術本身的效果審查,導引藝術家可盡情發揮自己所關注的領域,自由創作,參加的作品年年有增。而繪畫類創作人口,有許多學院藝術系學子、學士、碩士參賽。除完成作品的技術面要求外,當代藝術的面向已跳脫現象性的複製描模,藝術作品的內涵思想面包括了:藝術家個人生活體驗、觀念理想與他全部人格的整合。思維方向更是多元而精緻豐富,朝向國際化、時代性觀念推展。「桃城美展」向全國徵件以來,帶動各地藝術面貌匯集交流,也擴展本地藝術工作者的視野。結合管樂節活動、陳澄波日藝術節等全國性活動,同時為本市行銷。借文化藝術之傳播,與各地城鄉接軌,提高嘉義市在全國的能見度,開拓嘉義藝文領域已見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