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簡介】林玉山(1907-2004)
【藝術家簡介】林玉山(1907-2004)
林玉山1907年生於嘉義市美街,本名林英貴,字立軒,畫號玉山,別號雲樵子、諸羅山人,圖中常落款「桃城散人」等。1914年嘉義第一公學校(崇文國小)就讀,隨家中開設風雅軒裱褙師蔡騰祥習畫。1917年蔡騰祥離職,遂接任畫師職務。1923年經堂兄介紹,師事伊坂旭江習花鳥禽獸、四君子的繪畫技法,親身體驗「文人畫」詩書畫兼修的重要,對日後畫業的成就深受影響,打下良好的基石。1924年與陳澄波交遊習水彩及速寫。嘉義名儒張銘三為其立字號立軒。1926年首次負笈東瀛川端畫學校研究,初入洋畫科與陳澄波同住,他曾在東京府美術館參觀北平的金北樓帶領大陸畫家與日本合辦的中日美術展,發現了中國畫的花鳥筆墨技法,以及表現意境的雅趣,遠比西畫來得勁健活潑,同時因他自小就接受民間藝術與傳統繪畫的訓練,於是放棄了洋畫科,轉入東洋畫科。
1927年第一屆台展出品「水牛」「大南門」與陳進、郭雪湖並稱為「台展三少年」。二十弱冠少年入選台展,在當時是非常不易的事,成為媒體的焦點。1929年自川端畫學校畢業,束裝返台,直到1935年結束裱畫店,在台北日日新報社舉辦第一次個展,以籌備第二次赴日深造的經費,嘉義鄉親組後援會資助。於五月順利進入京都堂本印象東丘畫塾研究,致力於古畫觀摹。以花鳥畫「無花果」入選日本第七回名古屋市美術展覽會。從京都返台後,參加第十回「台展」的作品「朝」,描繪女兒晨起漱口之景象,將兒童稚氣畫得很傳神,表現出自由繪畫的精神。林玉山繪畫歷練十分豐富,在動物、風景、人物的描寫皆有深入的探研,早期以台灣水牛、黃牛配合農村的景色構圖,如「大南門」、「雙牛圖」以及戰後的「火牛陣」皆畫得唯妙唯肖。他說過:「畫虎不只是靠筆墨,還要觀察老虎皮紋的變化及生性、動作把氣勢表現出來,不只畫虎皮連虎骨肢態皆要入木三分」,此外,他畫飛禽走獸及山水寫生功力深厚,都能表現豐富的內容。
關於林玉山早年的生平,自述「藝道話滄桑」裡提到:「我的出生地是嘉義美街。聞來台的先祖,即卜居在此,是延 平 君王的隨軍雕造馬鞍的名手。而先祖父、先父亦是從事繪畫生活的人,母親和家兄同是善雕刻各種家俱的花樣,而五弟榮杰則是研究西畫的。美街僅有三十多戶的住家,名儒賴世觀、吳增如、賴壺仙、書家蔡文哲、蘇朗晨、畫家宋光榮、盧雲生、雕塑家蒲添生等皆出自美街,歷史上此街輩出文人藝家之多有冠全市,真不愧美的名稱。」
「台展」以後,林玉山仍然留在嘉義,所以他的活動範圍始終以中南部為主,於1928年同嘉義畫家朱芾亭、林東令等組織嘉南「春萌畫會」,1930年又參加古統的「栴檀社」, 1940年第六回「台陽展」新設東洋畫部時被吸收為會員。並在地方上推動各項研究社團組織,「鵶社書畫會」(1928)、「自勵會」(1930)、「墨洋社」(1930)、「讀書會」(1932)、「鷗社詩會」(1932)、「麗光會」(1933)等六種之多。此時年方二十八歲。(註47)1945年之後,林玉山白天在嘉義醬油統制會社擔任總務工作,夜裡作插畫。盟機轟炸台灣時,他把全家疏散到好收庄的畫友林東令家,在戰亂轟炸聲中完成兩冊「三國演義」連環畫,該書出版後不久,日本就戰敗投降。1950年移居台北任教職,仍時時關心家鄉美術發展,並參與嘉義美術活動鼓勵後進,與陳澄波同為嘉義藝術界最尊敬的導師。1986年歷史博物館舉行「八旬回顧展」時,諸羅鄉親還曾組遊覽車隊北上觀摩其盛會。
林玉山創作的泉源來自對自然的寫生,他借重傳統的技法,配合與生俱來對藝術的感性,畫出自己熟悉又親切的事物,進而表達了周遭生活空間的訊息與本土文化的生命力。技法兼容彩色畫與水墨畫,萬象題材皆能繪畫。謝里法曾於日據時代台灣美術運動史中指出:「林玉山的這一生,其藝術發展的過程,正反映著台灣文化轉變的幾個階段。從台灣保守社會中僅存的中國傳統藝術。隨著外來的殖民,逐步為東洋畫所侵蝕。戰後日本文化的敗退,才得以重新與中原文化接駁,其藝術風貌不僅是還原且已經又躍進了一大步。在他自述中有一段話,正說出了他個人所站的立場對未來的展望:『台灣畫壇的新進,好似剛好長出的新筍,若再加以我國博大的精華來作營養素,好好地培養起來,不怕將來沒有凌霄的希望,切不可硬著心地,剪掉這富有將來性的小小新芽。』」在膠彩、彩墨的中國畫與東洋畫難以界分的爭議中,林玉山以台灣自有本土風情特色,及研習深入的日本膠彩精神,再將中國傳統水墨之要領融入自己繪畫特質中,自成其風格而不相砥觸。(2003年國美館發行,日創社出版,李伯男、戴明德著「台灣美術地方發展史全集-嘉義地區」p52)。
林玉山之女,林瑞珠畫展活動照片已貼上
挺好~!
http://www.yyj.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