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8-18 22:29:47靜謐旋律

我的意象世界-李伯男繪畫自述3

我的意象世界-李伯男繪畫自述3
(五)教學示範(嘉義高商廣告設計科教學示範)
(1)野趣-牛與白鷺鷥(1990年二件:色鉛筆畫、27cm×35cm;油畫、8F)
◎撰文:林國治老師
牛哥哥今天閒著出來草地上,白鷺鷥跟隨在牛旁作伴。牛吃草時,躲在草中的蚊蟲、蚱蜢、蟋蟀、青蛙受驚嚇,從草叢中飛躍出來,白鷺鷥將蟲兒們一隻隻啄吞下肚。當牠們都吃飽了,鷺鷥便向牛哥哥調侃一番「牛哥哥,前幾天我看見你舉起了長尾巴,今天卻一直都沒舉起來,敢是尾巴壞了?」,「這不就舉起來了嗎?!」
(2)吳鳳廟的樹(1989年、鉛筆素描、8 K)(3)公園的樹(1991年、原子筆素描、8K)(4)棕色馬(1989年、色鉛筆畫、8 K)(5)白馬(1989年、色鉛筆畫、8 K)(6)嘉義公園-樹群 (1990年、色鉛筆畫、16K)(7)黃驪鳥(1991年、色鉛筆畫、16K)(8)鳥(1992年、色鉛筆畫、13cm×19cm)(9)獨角獸(1992年、色鉛筆畫、8K)(10)頂樓看出去的風景(1992年、鉛筆素描、25cm×35cm)(11)頂樓看出去的夜景(1992年、色鉛筆畫、25cm×20cm)(12)花 (1993、色鉛筆畫、26cm×35cm)(13)嘉義公園-看向小西湖 (1993年、粉彩畫、4K)(14)兜風(1993年、色鉛筆畫、21cm×29cm)(15)阿伯勒花 (1993年、色鉛筆畫、25cm×37cm)
(16)草莓園一角 (1993、色鉛筆畫、21cm×27cm)
(六)混合畫材試探
由於生活繁忙,時常利用破碎時間畫一點點,又停筆數日。養成等乾了再加筆的技法,碎筆交錯堆疊,留下需要的底色,在多層次的作畫中以刮的方法去掉不合的肌理與不適的色調,再次填塗,直到完成。雖不能有一氣呵成的活潑,但能理性地檢討造形與色彩的缺失,慢慢地改進,為求畫面的生動,構圖初期,題材選擇格外的重要。畫面處理以竹棒攪和畫面製造畫肌,便利乾後的填塗,使用擦塗與刮去的方法修正不理想的色彩並以油畫棒、油臘筆、油粉筆等較硬的筆管混合製作,有時也溶合壓克力顏料繪製,第一筆開始是自由揮灑,在短時間就有粗略的氣氛效果,每階層等乾再加筆,因此完成一件作品的時間較長,不過也因此能在製作的過程中慢慢品味與改善畫面。我的繪畫長期依循印象派觀念,注意外光色彩的表現,從秀拉新印象派的作品,認識了色彩造形純化成最小單位的「點」做「並置配色」的道理。而作品不是直接以「點」做有計劃的色彩安置,且畫面效果不完全以點形式呈現,與秀拉的「點描畫」是有一些不同,不過觀念亦是由「點描畫」而來,並含有自由刮擦的技法,也許也可以稱為「新點描法」吧?除此之外也嘗試以油彩表現水墨畫的效果。
(1)阿伯勒樹下(1992年、油畫、10F)(2)夕陽 (1992、油彩、油臘筆、10 F)(3)元宵夜(1994年、壓克力彩畫)(4)月夜細語(1995年、油彩、油臘筆、8F)(5)兜風(1995年、油彩、油臘筆、8F)(6)玫瑰(1996年、油彩、油畫棒、10F)(7)秋園(1997年、油彩畫、12F)(趙士培購藏)(8)習作-歸農 (1996、油畫、50F) (9)矯作的自然 (1998、油彩、油臘筆10F)
(10)防風林-木麻黃 (1999、油彩、油臘筆)
對於木麻黃樹,我有深濃的感情,小時候從父親一幅名為「歸農」的水墨畫感受到那樹群高聳壯大以及針葉飄逸有秩序的美感,農夫牽著牛返家那種詩情畫意,到現在我一直都還是品味不倦。在我心中:「那是一件最偉大的作品。」初中時期,假日時常騎腳踏車去鄉下同學家玩,走過的兩旁行道樹,往山上的有芒果樹,往海邊的有木麻黃樹等綠色隧道,是我學生時代享受自然的快樂時光,許多美好的記憶盡在於此,而海邊的防風林更是充滿想像與詩的喜悅。木麻黃雖美,然而不是好畫的,它並沒有很豔麗的色彩及大塊的色面,採毛筆纖細的筆調或可表現,而以油畫濃稠的顏料下筆較難。由於我個人的喜好,所以努力的一畫再畫。1985年我曾仿父親的構圖畫一張「防風林晨景」,但色彩太過於豔麗,與土味的家鄉樹不合。1992年畫「夕陽」一作稍能把它的韻味顯出,但因黃昏景色描寫較為含糊。1996年再仿父親「歸農」完全照抄,另以別於水墨的油彩畫之,而領略粗中帶細多層次的趣味。1999年所畫「防風林」才體會出自己的方法,下筆隨意而不亂,利用刮擦法巧妙地透露出底色,以顯木麻黃粗拙帶鄉土味的感覺。
(七)嘉義公園系列 (2002-2003)
台灣寶島是沒有冬天的,若說十二月、一月是冬天,而嘉義公園秋意正濃。縱有落葉滿地,樹梢的紅葉仍有綠意相稱,陽光灑落,色彩繽紛,豐富整片林園,我的心情與思維亦豐富了起來!這好久被遺忘的舊時庭園,依然是如此美好,再一次的發現,我的繪畫靈感泉湧了出來。趁此時機,為美景與自己的繪畫生命多留一些值得珍惜的記錄。百年來,嘉義公園乃孕育本地畫家的溫床,前有陳澄波、林瑞明……等名家的傑作,而本地學生亦常以此地取材,浸淫其中,建立良好繪畫根基。許多人都在畫的景色,想在其中脫穎而出實為不易,然此美景,大家都有美感的共鳴以及深濃家鄉感情,而詮釋的形式想必各有不同。公園景色本就極美,只要完全忠實依照描寫,即可得良好的表現,因此畫公園,我不想刻意去以各種所謂新潮表現技法或形式予以改造,乃採寫實方式表現,希望能把疏林空氣流通的氣氛,從畫中透露出來。
(1)嘉義公園情人道 (1993、壓克力彩畫、30F)
嘉義公園有一林蔭小道,通往後庭孔廟,每到晚秋,落葉飄飄,紅葉覆蓋路面,喃喃細語。時有情人相偕走過,頗富詩意。畫面左方有一排樹,而又方沒有明顯的樹幹,在構圖上原不平衡,但,有一直線型的「相思路燈」斜立右方,使畫面達到均衡。嘉義市文化中心舉辦的「諸羅風情特展」邀請參展。技法:內襯布料裱於木板上,以壓克力顏料及油臘筆混合畫之。
(2)有圓拱半月橋的公園(1999年、油畫、20 F)(3)溜冰場邊的小道(2002年、油畫、20F)(4)小西湖遠眺(2002年、油畫、30F)(5)三信亭(2002年、油畫、30F)(6)圓拱半月橋追憶(2003年、油畫、50F)

我一向喜歡精緻的畫面,繪畫技法必須精進才有可能完成自己理想的感覺,因此隨時隨刻回歸基礎磨練,除自我體驗外,向前輩討教,構圖上的處理從恩師曹根先生處獲得許多方法;在對象物的色彩與環境的關係上做嚴謹的觀察是從林國治先生作畫的態度中領略;畫面多彩幻化的意境則從陳哲先生的畫作中感染到。雖然體會三位前輩的作畫特色,不過自己著手繪製的過程中仍常感覺心有餘而力不足。持續再學習,是此時期主要的課題。進入商職廣告科任教,有機會體驗電腦繪圖、色鉛筆、麥克筆、噴修…等不同媒材的製作,在做教學示範前總是自己先嘗試,製作出足以作為範例的作品,每回戰戰兢兢努力自我要求,從中習得描繪對象物達精緻細膩的技術,豐富自己表現的技法。在此階段時常參與在地藝文活動,對本地藝術現況與未來的發展產生了關心,開始多方寫生為本地美景留下記錄,尤其是小時候時常去玩及寫生練習的嘉義公園,有陳澄波的遺蹟,是孕育嘉義藝術的源地,也是嘉義藝術的精神象徵,關懷公園也關懷鄉土。
我要回應(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