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1-28 21:57:30~~萍水相逢~~
心性學講什麼呢?
心性學講什麼呢?就是講我們的心!
生命的源頭活水就是要找到(或許用發現來形容會較貼切)不慎將重心外移的本心,
從佛家來講叫做覺悟,『覺』字拆開來講是上學下見,
『悟』字則是吾心,所謂的覺悟就是學習看見我的心,
心(非指有形的心臟器官)雖是抽象看不見,
但卻可以經由煞那間的行使『自由意志』來體現(體悟呈現),
比方說順著身體(從其小體也就是從耳目口鼻的感官之欲)的慣性或是與生俱來的習氣
(就是自己習以為常的不良習慣和心態,
通常都是自己原諒自己而在不自覺地情況下逐漸形成的),
能躺一定就不會想坐,能坐就一定不會想站,
當下透過自由意志的抉擇來堅持自己絕不能躺下,
或是單純嘴饞透過自由意志的行使而告訴自己絕不能吃宵夜,
又比方說自己生氣的時候,是否可以清楚地看見自己正在發脾氣,
而當下行使自由意志來控制自己的情緒(因情緒終究是虛妄而非實體存在,故能以心轉之),
使自己的情緒(意指顯喜怒哀樂的相)皆是由我來自己做決定的,
而非是情緒來左右我(就是自由意志),
這時候的煞那湧現的自由意志就是所謂的心(也就是孟子說的大體),
從其大體才能成為大人,大人非指有形的形驅肉身的長成,
而是一種經過不斷地修心(消極面是寡欲跟積極面是養心)而養成的獨立人格,
所謂人格的獨立,
並非指封閉地將自己給關起來(造成困守於內的窘境),
而是指能保有身外雖一無所有也依然頂天立地的真自信
(也就是不需要結果或是外物來支持的),
唯獨立方能真投入去擔負責任,不然一投入就立即灰心氣餒,無以為繼,
於是從中也離析出人之所以異於動物的真可貴處,
便在於人有心(刻刻都是可以當家做主來行使自由意志的),
但是為什麼這樣的心會隱沒不見呢?
孟子給出的解答就是『弗思』,人生的選擇就只有二選一,
主動去作出選擇與被動地被選擇,
『思』與『不思』並不是說你沒選擇『不思』就沒事,
而是當下的你沒能作出『思』的選擇,
就必然地落在『不思』的選單裡,
不容你狡辯說我明明沒選擇『不思』啊!
於是心就在一點一點的『不思』中逐漸迷失
(迷失者,本來具在,好比一直都在的月亮被烏雲給遮住),
孟子所比喻的《茅塞其心》就是這麼一回事!
主要是不思,次要則是隨即被外物牽引而去,
看似有本末關係,實則是一體的兩面。
對於不思則有賴於良心的自覺;
而外物的牽引則是盡量讓自己浸淫在優美的文化體制中(所謂的制禮作樂),
經由兩路(仁,禮)並進以達到天人合一(也就是迄於道)。
那既然要主動地去『思』,那麼我又該往哪裡去實踐『思』呢?
『思』從內來講就是追求自我實現,
從外來努力則是追求人我合一(與人情感的交流能夠互通)m
生命的源頭活水就是要找到(或許用發現來形容會較貼切)不慎將重心外移的本心,
從佛家來講叫做覺悟,『覺』字拆開來講是上學下見,
『悟』字則是吾心,所謂的覺悟就是學習看見我的心,
心(非指有形的心臟器官)雖是抽象看不見,
但卻可以經由煞那間的行使『自由意志』來體現(體悟呈現),
比方說順著身體(從其小體也就是從耳目口鼻的感官之欲)的慣性或是與生俱來的習氣
(就是自己習以為常的不良習慣和心態,
通常都是自己原諒自己而在不自覺地情況下逐漸形成的),
能躺一定就不會想坐,能坐就一定不會想站,
當下透過自由意志的抉擇來堅持自己絕不能躺下,
或是單純嘴饞透過自由意志的行使而告訴自己絕不能吃宵夜,
又比方說自己生氣的時候,是否可以清楚地看見自己正在發脾氣,
而當下行使自由意志來控制自己的情緒(因情緒終究是虛妄而非實體存在,故能以心轉之),
使自己的情緒(意指顯喜怒哀樂的相)皆是由我來自己做決定的,
而非是情緒來左右我(就是自由意志),
這時候的煞那湧現的自由意志就是所謂的心(也就是孟子說的大體),
從其大體才能成為大人,大人非指有形的形驅肉身的長成,
而是一種經過不斷地修心(消極面是寡欲跟積極面是養心)而養成的獨立人格,
所謂人格的獨立,
並非指封閉地將自己給關起來(造成困守於內的窘境),
而是指能保有身外雖一無所有也依然頂天立地的真自信
(也就是不需要結果或是外物來支持的),
唯獨立方能真投入去擔負責任,不然一投入就立即灰心氣餒,無以為繼,
於是從中也離析出人之所以異於動物的真可貴處,
便在於人有心(刻刻都是可以當家做主來行使自由意志的),
但是為什麼這樣的心會隱沒不見呢?
孟子給出的解答就是『弗思』,人生的選擇就只有二選一,
主動去作出選擇與被動地被選擇,
『思』與『不思』並不是說你沒選擇『不思』就沒事,
而是當下的你沒能作出『思』的選擇,
就必然地落在『不思』的選單裡,
不容你狡辯說我明明沒選擇『不思』啊!
於是心就在一點一點的『不思』中逐漸迷失
(迷失者,本來具在,好比一直都在的月亮被烏雲給遮住),
孟子所比喻的《茅塞其心》就是這麼一回事!
主要是不思,次要則是隨即被外物牽引而去,
看似有本末關係,實則是一體的兩面。
對於不思則有賴於良心的自覺;
而外物的牽引則是盡量讓自己浸淫在優美的文化體制中(所謂的制禮作樂),
經由兩路(仁,禮)並進以達到天人合一(也就是迄於道)。
那既然要主動地去『思』,那麼我又該往哪裡去實踐『思』呢?
『思』從內來講就是追求自我實現,
從外來努力則是追求人我合一(與人情感的交流能夠互通)m
上一篇:愛是貞定自我後永不止息的付出
下一篇:2009國際書展一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