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7-10 13:29:54~~萍水相逢~~

生命史學

書名:生命史學
作者:余德慧

《生命經驗的歷史感》(作者自序)
生命的厚重感來自生命經驗的歷史,也就是來自『生命閱歷』。
有時候也會有種無力感在心上沉沉地壓著,想擺脫卻甩不掉,
有時候憶起生命的過往歲月,一種椎心之痛也會令人深感生命的沉重,
雖是沉重感與痛心感但卻能給出深刻的感覺,
讓人在瞬間感覺到生命是厚重的,
太過於平淡的體驗總是會漫不經心的任其緩緩流過,
於是所謂的每一刻都是不平凡的時刻就感受不到,
只會帶來一種很輕很輕的虛擲感,快樂的感覺稍縱即逝令人常常捕捉不到,
唯有在苦悶中沉思後的豁然開朗才能給出一種真實的悅樂!

『一般人把生命感放在當下活著的感覺,
試圖從活著的當下去捕捉生命的意義。
可是,這樣的方式其實沒有多大用處,
主要是『當下的活著』並不提供意義的理解,反而是宗教的修為。
因為生命的時光必然是瞬起瞬滅,
作為宗教修為者就可以從當下獲得無常的領悟,
而朝向『心無所住而生其心』的生活。
但是對生命意義的了然,則是另一件事。』

自己對於【活在當下】這句耳熟能詳的話一直存有疑惑,
倘若當下苦不堪言,又如何叫我活在當下,享受當下呢?
明明不開心笑不出來卻還強稱自己去體會活在當下的樂趣,這怎麼可能呢?
既然這句話一經檢視就立即呈現其不可能的一面,又何以能讓人廣為流傳?
也正因有這樣的疑惑在無時無刻地刺激自己思考,
才讓自己有機會從中試著去釐出一條路來。
釐出一條什麼樣的路呢?一條正【活】著的路,而這條路正是由心所開發。
當然作者的解說更是一語中地,
直接道出『當下的活著並不提供意義的理解』。
自己也深覺這樣的說法很符合人性,並沒有流於只會自欺欺人的呼喊口號,
既然活在當下並沒有意義的呈現,那麼我還應該努力活在當下嗎?
在我的認知則是覺得,倘若當下是不快樂的,
那麼並無需努力強要求自己活在當下,
而是該盡一切努力熬過當下,也就是說無論如何都要活下去,
等熬過了最令人難以承受的此刻,
才有機會以大格局的方式回顧此刻的難熬所賦予自己生命的意義,
於是自己從中理解到面對生命的高低起伏,
可以擁有兩種任君選擇的方式來看待,
一種是樂在其中的活在當下,一種則是消彌自我的熬過當下!
當然這兩種技巧如何交替運用,
還有待從諸多的磨練情境中實踐又實踐,才可能臻於成熟!

生命感有很大的部份來自生命自身的歷史。
我們曾經有的經歷有個很奇妙的現象:往日時光透過回憶獲得此刻的新意義。
(我的理解:此刻之所以能萌生意義,
主要是透過回憶將過往的時光給點綴、活化。)
而作者進一步解釋說:
『我們任何時刻的感覺都被過去的經歷所滲透,
我們的眼睛一直沾滿過去的經歷,
但是,經歷的返回並不是原樣搬回來,而是以我現在的情況重新被看到。
最經常有的現象是,在事情發生的當兒我們從未曾發現的意義,
總是在後來別的事情發生之後才明白。
換句話說,經歷過的事情並不一定把意義呈現,反而是在後來才知道的。
因此,生命的意義並不一定是在事情發生的經驗,
而是後來發生的事情開啟了當年的意義。』

回想起曾經有過的諸多經驗正是如此,
有時候跟著大家出去旅行總有種格格不入的感覺,
而當旅遊回來後,
卻能從欣賞照片的過程中或是回憶中美化了過程而獲得一種滿足!
但在旅遊的當下很多時候是甚感孤寂的,
因為跟人聊的話題常常都覺得興致缺缺,
有首詩云
『姑妄言之姑聽之,豆棚瓜下雨如絲,料應厭作人間語,愛聽秋墳鬼唱詩。』
總覺得自己重心唯有擺在聽故事看電影與如何描繪眼前當下的情景上,
才會讓自己有種充實的悅樂,
諸多的人間是非事與瑣事自己真的都沒有興趣,
因為是非不關己而瑣事則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人與人的共感是很難以相互傳達的,
人縱使有人陪伴總覺得還是脫離不了注定孤獨的宿命,
況且當有人在身邊時卻發覺彼此想法差異甚大更是令人倍覺沮喪而已,
但人又脫離不了群體的關係,人終究是要與人在一起的。
就像寫心得的當下卻有股苦悶感一直在心頭盤旋不去,
如果此刻任由苦悶感的情緒圍繞而不做點什麼,
雖然情緒的遠離是遲早,
但事後就會帶點悔恨的心態恨自己剛剛又讓時間虛擲而沒留下些什麼了,
不願意讓自己的心陷在苦悶的情緒中而衍生出否定自己的自卑感,
才決定無論如何都要逼著自己衝破這樣的苦悶情緒寫下心得,
而心得正在書寫的當下或許沒能同時領悟出此刻的意義何在,
但當日後重新檢視時,就會有新的感受從中而生,
而意義才會真正的得以呈現。
我想這也就是【明天】之所以暗藏著希望的所在,
因為有明天才有機會讓過去不懂的,
無法理解的事事物物獲得意義的呈現。









我要回應(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