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2-12 00:05:04~~萍水相逢~~

閱讀的故事

《意義之海,可能性的世界—有關閱讀的整體圖像》

賈西亞‧馬奎茲:『小說總是源生於一個形象,或者一個真實畫面的闖入。』
(形象;真實畫面→小說)

『人的基本閱讀位置,是生根於對眼前實存世界的不滿到絕望之間的這個條狀地帶。
我們和眼前實存世界的關係基本上是【對抗(不滿意)】
PK →意義的流失、
→人們自身的冷漠和絕望傾向、
→流俗的一致性刻板印象、
→某種不必思索的理所當然、
→存在及真理的實然世界之外一切可能性的喪失。
【卡爾維諾:死亡,或說死亡真正的可怖之處,正是所有可能性的永恆失落。】』

『歷史同時敲千家萬戶的門,但只有其中一扇搶先被打開而成為實然,
其餘的可能性只能被消滅或隱退下來,
存放在人的各自思維之中、一冊冊的書裡,醞釀並靜靜等待。…
至於憑什麼決定哪扇門打開…機遇使然,也就是說,唯一被實現的這個或這種世界,
既不會恰好是其中最善的一種,也不會恰好是其中最富意義的一種,
一定有一個或諸多更善的,更富意義的可能性,
很浪費的被拋擲到人類歷史蛛網密佈的積塵倉庫之中。』

平行宇宙:《時空線索》、《救世主》
附註:
『所謂的「多重宇宙」指的是,在無限多的平行宇宙中,
每個可能發生的量子事件都會在某個宇宙中發生。
在某個宇宙中,你身上的某些原子位置稍稍不同;在另一個宇宙中,甘迺迪總統沒有被暗殺;
還有一個宇宙中根本沒有地球的存在…等等。每個可能的宇宙會存在某個地方,
這些地方並不在外太空,而是與我的空間與時間『並存』(所以稱為『平行』宇宙)。
在其他無以計數的宇宙裡都有你的存在,
每個你都感覺自己是獨一無二,並認定自己活在唯一的真實裡。』


不過,透過閱讀也可能在無形中產生一個美麗的陷阱!
如《糖果屋》的童話故事一般,待欲回頭卻早已不見沿途所遺留下的麵包屑了。
【姑妄言之姑聽之,豆棚瓜架雨如絲,料應厭作人間(現實世界)語,愛聽秋墳(理型世界)鬼唱詩。】
【虛擬世界、理想世界、桃花源、烏托邦】
↑誘引
【閱讀者(如錦衣夜行);異鄉人】─遠離→【現實世界、醜陋世界】

柏拉圖(洞窟寓言):描述人被鐵鍊鎖在洞窟,背對真實只能看到岩壁上模糊投影。

佛洛斯特:『閱讀,讓我們成為移民』
薩伊德:『思考的位置在危險的邊緣之地,是危險,才把你逼到邊緣;
也因為在邊緣,危險才源源不絕。』
唐諾:『實存世界是受制於流逝時間的當下世界;而書籍的世界是豁脫時間的。』

動機(心中有缺什麼似的)→透過閱讀(展開無限可能性的旅程)→
追逐的過程(可能迷失初衷,也可能找回心中所缺)→最後(理想不在遠方,而是活在心中與現實共生)

《書讀不懂怎麼辦?--有關閱讀的困惑》

書讀不懂的第一階段樣貌:陌生(這可以透過決心或特殊設計來克服)
為什麼進入閱讀領域的陌生感較不易克服?
原因:一是來自書籍的本質,二是我們自己天生就有能跑就跑的動人閃躲本能。

書讀不懂的第二階段樣貌:困惑(卻只能靜待時間來予以理解『習慣性遲到甚至爽約不來』)

附註:
卡爾‧榮格:『生命中最重要的問題,基本上是無解的……
無法解決,只能隨著年歲增長,予以超越。這種「超越」需要「意識層面上更上一層樓」。
當新的興趣或關懷出現,我們的視野隨之擴展,原先無解的問題頓時失去待解的急迫性。
實質上問題本身並未解決:但面對新的、更有力的認識,原先的問題已在無形中消褪。』

在閱讀的漫漫長路之中,困惑之所以徘徊不去,不是它個別不死,而是因為它源源不絕…
它和理解共生,既是理解的產物又是其先驅,既光明又晦暗,
既揮之不去又召之不來(意謂著沒夠份量的理解就生不出夠份量的困惑)。

(是動的、是意圖前進的、是思維和潛力的拉鋸戰)困惑不等於無知(沒問題存在、是思維無從發動)

我們認識這個世界,由困惑開始,但並非仰靠答案而完成,更絕不是按著一問一答的機械方式來。
(一開始是想找答案,想解謎)→但→(卻意外獲得某種視野、眼界的打開)

閱讀(想像成一趟旅程)→困惑(瞻望)←踮著腳跟的好奇(遠方有某一物某一點還沒看清楚,只因距離太遠,目光不及)

放入『括弧』內的困惑有點像船艦設計的『隔堵設備』

(迂迴不可預料的觸類旁通、對付自己)理解不同於證明(說服他人、直線式的證據)

卡爾維諾:
『我們不時時直接瞪視它,但並不是丟開它,我們仍把它攜帶在身上,做為自己獨特的負擔』

取消了困惑,閱讀就不在了!

蘇格拉底用天神的旨意來支撐自己的大疑,
今天我們則改用信念、價值、責任、宿命等等超越了理性的語言來言志。
正因為你不是為著終極解答而來的,
因此你往往還比那些相信有答案才來的人更強韌更禁得住受挫,也走得更遠。
畢竟,那些人一旦發現地底下沒黃金或認為不划算,通常會在第一時間掉頭他去。

《關於閱讀的時間、代價、記憶、方法…》

卡爾維諾:『死亡,就是你加上這個世界,再減去你。』

『最能使一個故事保留在記憶之中的,便是這種去除心理狀況分析的簡樸作風。
說故事的人愈是能放棄心理細節的描述,他的故事便愈能深印聽者的記憶,
如此這個故事便越能和聽者自己的經驗相同化,而他便越有可能在未來轉述這個故事。
這個同化過程是在我們內心深處進行的,它要求一種越來越稀有的鬆懈狀態,
如果說睡眠是肉體鬆懈的完成,那麼無聊便是心智鬆懈的頂點。
無聊厭倦是孵化經驗之卵的夢幻島,它會被日常生活的蔟葉顫動嚇走。』

附註:故事越是單純越是容易為人所記住,如同寓言故事,道理就藏在其中任人咀嚼、詮釋。

產權意義的擁有vs閱讀意義的擁有
『圖書館是一座魔法洞窟,裡面住滿了死人。
當你展開這些書頁時,這些死人就能獲的重生,就能夠再次得到生命。』
(也就是得等到【正確的人】來閱讀,所謂正確的人並不是武斷地分為正確跟不正確,
而是該理解為【正確的時候】、【正確的準備】。;然而所謂的獲得重生,
也非指一夕復活,而是緩緩重生,這期間包含著一段頗辛苦的時間作法過程。)

柏拉圖《斐德拉斯篇》:
『說話之人,假托給埃及王杜哈姆斯,他向造字之神圖特抱怨:
「你的這項發明(指造字),只會使學習者的心智變得健忘,
因為他們會變得不肯多用自己的記憶,只相信外在被寫成的文字,不肯花時間記憶自己。
你發明之物的特性不能幫助記憶,而是幫助回憶;你授予門徒的也不是真理,
而是外表看似真理的東西。他們將會發現自己確實耳聞很多事,可是一樣也記不得;
他們將會看似無所不知,其實卻一無所知;
他們將會成為令人厭倦的友伴,表現得好像充滿智慧,事實上卻虛有其表。」』
附註:這段論述是反對藉由文字來記憶的。

『記住你眼前所見,把目光停在一處,記住它的樣子。
在下雪時觀察它,在青草初長時觀察它,在下雨時觀察它。
你得去感覺它,記住它的氣味,來回走動探索山岩的觸感。
如此一來,這地方便永遠伴隨你。當你遠走他鄉,
你可以呼喚它,當你需要它時,它就在那兒,在你心中。』

附註:學習將山水美景藏在胸中,那麼人間處處都是看的到風景的。

如此幼年期的意外成長,原本絕對是人類生存傳種的危機和巨大負擔,但最後居然可以是禮物。
幼年期的加長,使人類沒那麼有效率立刻被捲入生殖繁衍的演化鐵鍊之中,
多出了一長段漫漫無聊的奇特時光,而無聊,正是孵育想像的夢幻鳥兒的溫床。

附註:保衛一個無知加無聊為基調的無所事事童年。
(從生物演化史的如此角度看,閱讀理應如是效法,
不忙著兌現,不急於揭示,與其說是求知,還不如講是遊蕩,不要用未來必定如何如何去驚擾他們,
因為孵育想像的夢幻之鳥是很膽小的,現實的枝葉顫動很容易就驚走它。)




上一篇:閱讀的故事

下一篇:好好照顧我的花

我要回應(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