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3-25 21:33:04親子育兒坊

轉貼-育兒三「R」守則、規範及責任

育兒三「R」守則、規範及責任

所謂的三「R」通常泛指閱讀(reading))、寫作(writing)及算術(arithmetic)三種能力,別誤會我的意思,它們當然很重要,但都屬於處理資訊的能力,若沒有激發靈感,光靠資訊也無法改變生活。本書的三「R」則是守則(rules)、規範(regulations)及責任(responsibilities),它們與大家的生活密切相關,而不只是知識面的資訊而已。

為孩子制定守則、規範和責任,表示你非常關心他們。當你向他們證明,這三者包含在所有人的生活中,你便與他們建立起密切的聯繫。如果你是青少年,出門時被爸媽問:「你晚上要去哪裡?和誰一起去?怎麼去?什麼時候回來?」會不會覺得受到關愛呢?或是你走出門時,只聽到父母咕噥一句:「等會兒見。」甚至一聲都不出,反而會比較舒服?訂定一些具體的界限,會給孩子一種備受關愛的感覺。

沒聽到妻子說「開慢點」,我簡直無法離開家。這是她對我的守則,每次聽到她這麼說,我便知道她很愛我,關心我的駕車方式,因為這關係到我的人身安全。愛你的人無法忍受你做出自我毀滅的行為。我們的孩子沒有抽菸的習慣,因為他們受父母疼愛,也明白父母對抽菸的想法,以及它對健康的害處。(如果他們真的抽菸,我不會就此不愛他們,只會說:「不要在我家和我車上抽。」)

為何我要孩子有責任感?原因很多。你對所處的世界有愈多責任和連結,你就愈健康長壽。當你培育出以別人的幸福健康為己任的孩子時,你便為全人類打造了一個更健康的居住環境,因為我們都懂得互相照顧,也覺得彼此更親密。這主意不錯,而且沒那麼難。記住一個重點:三「R」必須來自一個充滿愛的地方,而非盡是懲罰、罪惡感或羞辱的恐懼之地。

有建設性的批評

養育孩子有一半很快樂,另一半像在打游擊戰。
                         艾德‧埃斯納(Ed Asner)


負面批評會產生罪惡感、羞辱與指責。父母應該永遠試著不用批判性字眼對孩子說話,並善用建設性批評、輔導及意見回饋,可以讓孩子更好而不會自慚形穢。

在建設性批評中長大的孩子不必為其行為找藉口,他們學會道歉並繼續前進。比起自覺是問題兒童的孩子,他們的生活將完全不同。可憐的「問題兒童」永遠不懂,自己只是行為出錯或知識不足,並非本身就是個問題。

當你需要糾正孩子的行為,試著用「你的行為……」來開頭,並告訴他為何不恰當。孩子便能明白,下次他得改變方法,不過你仍然愛他,而他仍是一個有用的人。如果你一開頭就說「你哪裡有問題?」或「你這個壞女孩!」孩子會開始認為自己是沒用的人,而且自己就是問題的癥結。他的行為開始朝「反正做什麼都不對」的方向而去,只因為自己有問題。你若能清楚畫分他的行為與自我認同,孩子便能保有堅定的自我形象。

我讓子女知道我自己並不完美,也歡迎他們提出「如何成為更好的父親」的建議。我試著做好榜樣,但若做了令他們失望或受傷的事,或因為醫生的職責而不能常相左右,我也會道歉。我之前提過,曾帶他們一起到醫院上班,就像父親在我放假時帶我去他的辦公室,他們明白我以他們為傲,並希望大家都認識我的小孩,所以才會這麼做。這種「炫耀」他們的機會幫助孩子創造正面的自我投射。

譯註:一九二九~,美國電影演員。

神奇的魔法

讓孩子知道你愛他們,即便他們的行為失當。記住運用積極的強化與建設性的批評幫助孩子明白,問題不在他們本身,即便其行為需要受到訓斥或改變也不例外。父母可以愛孩子,哪怕不喜歡孩子的行為。

非指導式療法

孩子受到何種對待,就會出現何種行為。
                         珍‧杭特(Jan Hunt)


許多年前,五個孩子都已經進入十幾歲的青少年階段,我非常高興他們去上大學,或到其他地方從事喜愛的活動,家裡便恢復些許寧靜祥和。老二傑佛瑞的興趣廣泛,但不包括離家。我始終鼓勵他去做快樂的事、尋求一份終身職或接受更高等教育,但他似乎只喜歡待在家裡。我甚至已經答應資助他,只要他決定上大學。

第二年我們終於讓他不甘不願地去上大學了。光是把他和他的家當弄上車就花了我一整天,直到入學辦公室關門前五分鐘我們才趕到。他的成績永遠只有兩種,有興趣的就得A,沒興趣的就得個F(譯註:不及格)。才撐了一年就又回來他心愛的臥室窩。

事已至此,我明白得給他一些暗示,讓他知道我希望他到外面去闖一闖。於是,趁他不在的一個下午,我和小兒子拆掉他的床藏起來,這是一種非指導式療法(nondirective therapy)。我沒有對他大吼、批評或施壓,只是拆掉並藏起他的床。那天晚上就寢時,兄弟姊妹和父母站在走廊等著看他的反應,結果什麼都沒有。他只是進房間、關上門,然後沒發出半點聲音。

隔天早上,他到餐桌旁說:「謝謝你,我的背舒服多了。」我從這次的經驗當中領悟,非指導式療法沒什麼大用。不過,事實正好相反,結局甚至帶點幽默。傑佛瑞知道自己受到關愛,也沒有被我們的表態觸怒。沒多久,他便在一場暴風雪中駕車離開康乃狄克州的家,去找他的哥哥,並在丹佛上大學。我確定他是為了扳回一城才故意如此,因為他知道我們會擔心他!

使用非指導式療法一定要懂幽默感和相關知識,孩子才能了解你的苦心和做法。關鍵是讓孩子明白你很關心他們,只是覺得他們應該改變一下行為模式。兒女們終究會抓到其中的暗示,知道該掌控人生,並靠自己的力量修正行為。讓我那愛打鼓的孩子住到樓下,便是暗示他噪音正影響到全家人。重點絕不在於掌控孩子的人生,而是要幫助他們找到自己的方向,這也是它會被稱為「非指導式療法」的原因。至於有何反應則因人而異,但最起碼,你們會在早餐桌上大笑一陣。

譯註:美國兒童心理學家。

神奇的魔法

想一個幽默十足的辦法,讓孩子知道你希望他做或當心的某件事。可以寫封信或卡片、放個東西在他們的房間,或貼個紙條在浴室鏡子上,寫著「一顆有創造力的心很少保持乾淨整齊」或「無趣的小孩才住在整潔的屋裡」。儘管讓你心裡的小孩把訊息傳給他們心中的小孩。

資料來源:圓滿家庭親子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