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2-10 22:28:00陳中文

水餃的由來

水餃由來

走在大街小巷裡,隨處可見各種形形色色的餃子館座落其間,水餃也已儼然成為國人日常生活中必備的美食之一。說起水餃的起源,早在距今約一千五百多年前的魏晉南北朝時代,就有被稱為「餛飩」的水餃,由於「餛飩」造型特殊且味鮮料美,因此迅速地風靡全國。後來餛飩改變了外貌,便由餃子延續這種奇特的月型模樣而流傳迄今。
及至宋、元之際,水餃又名為「角子」或「角兒」,主要在江南的汴京、臨安等地的市場中販售,以水晶餃及燕餃等形式出現。明朝以降,因北方人讀角作「矯」,所以又稱「餃」,並將其納入春節時令產品,其中以椿樹餃子最受喜愛。到了清代以後則改名為諺語。在當時著名的食譜《調鼎集》裡,亦記載了幾種餃子的作法。
明朝以後,因為餃子外型近似元寶,有招財進寶的意味,故在逢年過節或是新春之際,總會在餐桌上端出盤熱騰騰的水餃來沾沾喜氣。此外,除夕夜亥時一過後的子時,即是新的一年的開始,因此亦利用子時(即交子,為餃子的諧音),來象徵萬象更新的意思。

水餃的由來。民間故事,一個孝子,家很窮,但人很努力,上有老母,老母生病愈來愈嚴重且說自己想吃元寶,孝子非常不捨也很疑惑,他沒錢買元寶,又不知元寶怎能做成吃的,總之就是無計可施。老母快死之時,或許老天感動,讓孝子做夢,有人在夢中說將肉與麵皮弄成像元寶的樣子給老母吃即可治癒老母之病,孝子醒後覺得此夢不可能是真的,但還是試了。結果當然是皆大歡喜,老母病好了,水餃也被發明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