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皆有緣
人在生活裡都離不開一個「緣」字。
你我相識即有緣
在我們生活周遭所遇到的人,都是前世今生結下的緣,才有相識共敘的緣份。例如,無論與生育我們的父母、啟迪我們智慧的師長、締結姻緣的夫妻、有血緣關係的子女和兄弟姐妹、乃至親戚朋友、同學同事的交往等,彼此都是「緣份」,才能共住、共事或相識,所以,在我們生命當中,「緣份」佔了很重要的地位。
緣,既然與我們的生活有如此密切關係,我們應當對「緣」的道理,有些認識,並能在日常生活中應用。
在《雜阿含經》上說:「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佛法啟示我們,宇宙現象界中,沒有孤立存在的生命和事物,彼此都是息息相關,相輔相成、互有關聯的依存。因此,在待人處事當中,人際關係是非常重要。
不管我們從事哪一行職業,或者是在人生旅途擔任何種角色,如果人際關係處理得不好,我相信就算再有才華的人,做起事來都會覺得很辛苦吃力,孤獨無助。相反的,有的人在社會上,做事很成功,到處受歡迎,這都是取決於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是否與人廣結善緣。
廣結善緣的方法很多,主要是隨時隨地用慈悲心和歡喜心去關懷別人,除了財、法兩種佈施與人結緣外,乃至一句問候、一個點頭、一個微笑等,都能為大家廣結善緣。
面帶笑容結人緣
我相信大家到寺廟,看見笑臉迎人的彌勒佛,俗稱為「歡喜佛」,便會感到無限的歡喜,心開意解。因為彌勒佛笑容可掬,能給人歡喜,所以,我們要見賢思齊,學會面帶笑容。但有一點要提醒大家的是,笑是要從內心發自真情流露的笑,而不是俗語所謂「皮笑肉不笑」那種虛偽的笑,或者是狡猾的奸笑。唯有發自內心真情的微笑,才能令到周遭的人,感受到快樂,皆大歡喜。
由此可見,我們平常要保持笑容,不要老是板起臉孔表現得很兇的樣子,這樣的表情便
為別人幸福的生活而歡欣,切不可以心生嫉妒。
會嚇跑了別人,讓人不敢與你接近。特別是做生意的商人,更要臉帶笑容,生意才會興隆。比如說,我們去一家店鋪,一進門,如果售貨員滿面笑容表示無限歡迎,並不厭其煩介紹各項商品,溫馨的服務,令我們有賓至如歸的感覺,留下良好的印象。日後便很自然地會想再回到那家商店去,而且還會介紹給親朋戚友知道。除了商人需要面帶笑容去服務客人外,其實社會各階層人士,與人相處時,都要學會「向別人微笑」,廣結善緣。所以說笑臉迎人,無形中是等於送給別人一份最受歡迎的禮物了。
佈施歡喜種善緣
若要得到善緣,就要學會付出,不要老是總想佔別人便宜,而要學會給人方便,給人歡喜。一般而言,太小氣的人,交不到好朋友。因為正常的友誼是建築在互利互助,甘苦與共的基礎上;正如俗語有雲:「有福同享、有難同當」。佛教六和敬中的利和同均,也教導我們凡事都要把利益與別人分享;反之,人與人之間相處,如果只知道從別人那兒得到利益,便不容易種下善緣,尢其是經商,難免會得不償失。一個真正成功的企業家,與客戶交往時必需要考慮到互惠雙贏的理念,要顧及彼此各方面都要有利可圖,生意才能長久,業務才能拓展得大。「佈施」是用金錢、物質和善言去利益他人,而「歡喜」是要無我的胸懷去隨緣讚歎、隨喜功德。
為什麼要「隨喜功德」?因為有些人看到朋友婚姻美滿,便心生妒忌;或者看到別人找到份好工作、買了大的房子,心裡便不好受。這樣的人一定會活得很痛苦。所以,當我們看到別人在家庭或事業上有成就,或者是他人在生活條件上有所改善的時候,應該要隨喜讚歎,為別人幸福的生活而歡欣,切不可以心生嫉妒。
你對我錯相惜緣
人與人之間如何相處?在佛經裡,釋迦牟尼佛教導我們要學會「你對我錯」的哲學,如果凡是遇到有過錯的事情,自己坦然承擔。不要推卸責任,本著這個原則,定能與人和睦相處,如果互相謙讓,便可大事化小、小事化無,衝突與爭執便無從生起。
為什麼人與人之間常有磨擦和爭吵呢?因為一般人都認為「自己是對,別人永遠是錯」,這觀念導致不能諒解別人的主要因由,特別在夫妻關係方面,婚前男女在談戀愛時,大都感情融洽,互相包容遷就;但到婚後生小孩子後,問題便開始出現了。太太要在家照顧小孩,打理家務,丈夫整天忙於工作賺錢養家,彼此開始斤斤計較,常常吵架但又要生活在一起,這種「怨憎會苦」的生活,那有幸福快樂可言?古人有雲:「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要惜珍彼此相識的緣份,互換立場,多為別人想一想,時常檢討自已,彼此互相尊重,生活愉快。
損我逆我消孽緣
釋迦牟尼佛説一個人順心如意時,不要得意忘形,逆境現前,對自己不利時也要冷靜應對,多加反省,説不定現前的災難是消除宿世的孽緣,人生在世,凡事均有因果。因果不但追溯到昨天、上個月、去年、甚至上一世、無量世以前,因為生命是永恆的,如高山流水,延長不斷。人的一生只是無限生命中的一環,我們現前的這個身體,是這一期生命的果報身。人的美醜、順逆都有前因後果,絲毫不爽。如能在接受現實果報的同時,還能自我覺醒,評估自已,撐握時機,奮發圖強,才是稱得上是一位有福報之人。有時逆境現前,表面上自已損失很多,其實不然,也許因為一時的失敗,而從中得到更多的啟發和智慧。中國有一句古話說:「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生老病死了塵緣
龍樹菩薩在《中論》中雲:「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世間萬事萬物都是緣生緣滅,遷流變化,因為世界有成、住、壞、空;心念有生、住、異、滅;人有生、老、病、死。這些變化過程皆是具體地顯示出緣起性空,真空妙有的道理。
人為什麼有生老病死?探索生命流轉的緣起,在《過去現在因果經》中雲:「以何因緣,而有老死…此生不從天生,不從自生;非無緣生,從因緣生」,每一個眾生降生到世間,不是全無原因。生死流轉是從因緣生,此因緣分為十二個階段,名為十二因緣或稱為十二緣起。緣起是諸法眾緣和合而生起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