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1-02 09:45:28gary
知識時代看「易經」
知識時代看「易經」
本文章是前考試院長姚嘉文於95/12月於高師大的演講內容,整理出來與大家分享
一、「易經」是一種智識─
(一)有用的「數據」(data)是為「資訊」(information)。資訊加上經驗、判斷,可
供吾人據以決定政策,安排策略的,是為「智識」(knowledge)。
高級智識謂之「智慧」(intellectual)。
1、立論有系統、有組織,說法合乎邏輯。
2、立論見解可以檢驗,可以證實。
3、有現代社會科學及自然科學的理論基
礎。
二、「易經」闡述「變化」,「變化 」(change)為世事、人情、物理的基本現象─
(一)事物必有變化
繫辭:「變動不居,周流六虛」。
變化有多端,雖無規律,但有方向。「變化莫測」變化由多種因素造成。「事出有因」
面對變化,應作適當的調整,以應變 (ad-justment)。
繫辭:「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二)「變化」與「應變」是東方古文化及哲學的基本主張
司馬遷:「世異變,成功大」
「變以漸」 (史記)
三、「易經」的智識系統─
(一)將世界萬事萬物,歸納為六十四種類型或狀況(circumstance)。各類型以六種變化(爻)(stages)表示其程序、程度,定其位置(position,happing,situ-ation)。
(二)事物有爻位,表示事物雖有變化,但變化是漸進的,有先後的,不是遽變的。變化亦是不會停止的。
(三)各爻之辭句指點吾人在該情況之下,必須有的認識,必須採取的行動決策,或不宜有所行動。吾人應依事物發展的程序,定其應變之道,或處變態度,不能以「不變應萬變」
四、「易經」的內容
(一)以天文地理,世間萬事萬物的現象及變化作為教訓,也作為比喻。
(二)因古今遠隔,事務異名,用字不同,致必須對古字古事,藉由訓詁、演譯加以說明,但切勿見其辭考其字,卻忘其象,不知其理。
(三)以社會學及心理學觀察,「易經」內容及旨意,包括三部份─
1、觀察(observe the patterns of change)
「聖人設卦以觀象」
2、分析(analyse)
「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3、調適(adjust; handle; determine the best action or choice)
「應變」
「氣中有命,數中有術」(氣數不是宿命)
五、以十七隨卦為例
(一)following
timing
according with
跟隨,追隨,配合,依照情況調整
隨人、隨時、隨便、隨遇、隨機、隨心,隨緣、隨眾、隨和
(二)彖:「天下隨時。隨時之義大矣哉」
「順時而動,順時而止,知動而動,知止而止」
「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聖人乎」
雜卦傳:「隨,無故也」
(三)隨遇而安→隨機應變→隨心所欲
六、以五十三漸卦為例
(一)gradual progress
逐漸、漸進、漸長
史記:「變以漸」
象曰:山上有木
(二)彖「女歸吉也」
坤卦文言:「臣弒其君,子弒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漸矣。由辯之不早辯也。易曰:「履霜堅冰至,蓋言順也。」(坤卦)
(其有順序而來的必然結果之現象)
易:「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三)制憲程序─研究→宣導→協調→提案
決策程序─發掘問題的存在→確定目標所在
→思考各種方案→分析比較→執行
實例:1、西漢景帝晁錯削滅諸候,過於躁急,引
起七國之亂,司馬遷:「晁錯為之不以漸
也」(史記)
漢武帝用主父偃「推恩眾建」之策(即「分封眾建」)
2、王安石:「慮之以謀,計之以數,為之以漸」)
七、結言
(一)循環論的問題:
1、不能因天象的循環引申認為人事亦有循環
(1).周易:「天地變化,周而復始」?(生命有
生有死,國家有興有衰,萬物有存有亡,春
夏秋冬,吉凶悔吝循環不斷。)
(2).「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
「經濟循環論」?
「歷史循環論」(history repeats itself)?
(3).「否極泰來」不等於「否極泰必來」。
2、天體運轉,看似循環,實有變化,人事變化。雖有升降,並無周期。
(希臘哲言:「人不可能用一隻腳,放入同樣的水流中兩次」)
(二)吉凶悔吝的問題
卦象顯示的吉兇悔吝,並無一定的解釋,古儒家一向認為善行有善報,所以「進得位,往有功也; 進以正,可以正邦也」(漸卦彖)。乾卦文言亦說:
「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聖人乎」。
繫辭亦說:
「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
John Blobeld 解釋「利貞」:
「Persistence in a righteous course brings reward ─ we may
safely persist with our plans provided that they involve no charm to anyone who is not working against the public good」
一、「易經」是一種智識─
(一)有用的「數據」(data)是為「資訊」(information)。資訊加上經驗、判斷,可
供吾人據以決定政策,安排策略的,是為「智識」(knowledge)。
高級智識謂之「智慧」(intellectual)。
(二)「易經」觀察世事,分辨事理吉凶,點出進退之機,動靜之宜,故為一種「智識」。在「智識時 代」宜採納西洋文明的智識及觀念,重新解讀。
(三)「易經」成為一種「智識」,一種「學問」,必須具備下列條件:1、立論有系統、有組織,說法合乎邏輯。
2、立論見解可以檢驗,可以證實。
3、有現代社會科學及自然科學的理論基
礎。
二、「易經」闡述「變化」,「變化 」(change)為世事、人情、物理的基本現象─
(一)事物必有變化
繫辭:「變動不居,周流六虛」。
變化有多端,雖無規律,但有方向。「變化莫測」變化由多種因素造成。「事出有因」
面對變化,應作適當的調整,以應變 (ad-justment)。
繫辭:「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二)「變化」與「應變」是東方古文化及哲學的基本主張
司馬遷:「世異變,成功大」
「變以漸」 (史記)
三、「易經」的智識系統─
(一)將世界萬事萬物,歸納為六十四種類型或狀況(circumstance)。各類型以六種變化(爻)(stages)表示其程序、程度,定其位置(position,happing,situ-ation)。
(二)事物有爻位,表示事物雖有變化,但變化是漸進的,有先後的,不是遽變的。變化亦是不會停止的。
(三)各爻之辭句指點吾人在該情況之下,必須有的認識,必須採取的行動決策,或不宜有所行動。吾人應依事物發展的程序,定其應變之道,或處變態度,不能以「不變應萬變」
四、「易經」的內容
(一)以天文地理,世間萬事萬物的現象及變化作為教訓,也作為比喻。
(二)因古今遠隔,事務異名,用字不同,致必須對古字古事,藉由訓詁、演譯加以說明,但切勿見其辭考其字,卻忘其象,不知其理。
(三)以社會學及心理學觀察,「易經」內容及旨意,包括三部份─
1、觀察(observe the patterns of change)
「聖人設卦以觀象」
2、分析(analyse)
「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3、調適(adjust; handle; determine the best action or choice)
「應變」
「氣中有命,數中有術」(氣數不是宿命)
五、以十七隨卦為例
(一)following
timing
according with
跟隨,追隨,配合,依照情況調整
隨人、隨時、隨便、隨遇、隨機、隨心,隨緣、隨眾、隨和
(二)彖:「天下隨時。隨時之義大矣哉」
「順時而動,順時而止,知動而動,知止而止」
「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聖人乎」
雜卦傳:「隨,無故也」
(三)隨遇而安→隨機應變→隨心所欲
六、以五十三漸卦為例
(一)gradual progress
逐漸、漸進、漸長
史記:「變以漸」
象曰:山上有木
(二)彖「女歸吉也」
坤卦文言:「臣弒其君,子弒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漸矣。由辯之不早辯也。易曰:「履霜堅冰至,蓋言順也。」(坤卦)
(其有順序而來的必然結果之現象)
易:「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三)制憲程序─研究→宣導→協調→提案
決策程序─發掘問題的存在→確定目標所在
→思考各種方案→分析比較→執行
實例:1、西漢景帝晁錯削滅諸候,過於躁急,引
起七國之亂,司馬遷:「晁錯為之不以漸
也」(史記)
漢武帝用主父偃「推恩眾建」之策(即「分封眾建」)
2、王安石:「慮之以謀,計之以數,為之以漸」)
七、結言
(一)循環論的問題:
1、不能因天象的循環引申認為人事亦有循環
(1).周易:「天地變化,周而復始」?(生命有
生有死,國家有興有衰,萬物有存有亡,春
夏秋冬,吉凶悔吝循環不斷。)
(2).「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
「經濟循環論」?
「歷史循環論」(history repeats itself)?
(3).「否極泰來」不等於「否極泰必來」。
2、天體運轉,看似循環,實有變化,人事變化。雖有升降,並無周期。
(希臘哲言:「人不可能用一隻腳,放入同樣的水流中兩次」)
(二)吉凶悔吝的問題
卦象顯示的吉兇悔吝,並無一定的解釋,古儒家一向認為善行有善報,所以「進得位,往有功也; 進以正,可以正邦也」(漸卦彖)。乾卦文言亦說:
「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聖人乎」。
繫辭亦說:
「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
John Blobeld 解釋「利貞」:
「Persistence in a righteous course brings reward ─ we may
safely persist with our plans provided that they involve no charm to anyone who is not working against the public g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