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9-09 16:04:24gary

第五課 四聖諦(一)苦諦

 

第五課 四聖諦(一)苦諦

分類:淺修紅塵
 

 

【前言】──

  諸佛說法,總不離四聖諦的範圍。四諦為佛教之基本教義,釋迦牟尼佛從初轉法輪度五比丘,一直到最後涅槃度須跋陀羅,都是講四諦的道理。佛法中無論大乘、小乘,漸修、頓悟,或顯、密等法門,皆是以四諦為根本。

  「諦」是真實不虛、真理之意。四聖諦亦稱四真諦四諦法,即苦諦、集諦、滅諦、道諦。《佛遺教經》云:「月可令熱,日可令冷,佛說四諦,不可令異。」四諦之理,真實不虛,依此四種真諦修行,就能斷除煩惱,成就聖道。

  釋尊成道後,首先在鹿野苑為五比丘說四諦法,稱為「三轉法輪」。三轉法輪為:一、示相轉:即「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滅,可證性;此是道,可修性。」佛為上根利智之人說四諦法,只須稍加提示,不必詳細解釋,上根者即能明瞭。二、勸修轉:即「此是苦,汝應知;此是集,汝應斷;此是滅,汝應證;此是道,汝應修。」佛為中根之人說四諦法,除了提示名相以外,更加以鼓勵、勸導,令其聞法修行。三、作證轉:即「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斷;此是滅,我已證;此是道,我已修。」下根之人對佛所說之四諦法,難能信解,佛就以自身為證,明所言非虛,使其破除疑慮。

【苦諦】

  「苦諦」是指一切眾生輪迴六道時,身心上所承受的種種痛苦,所謂「三苦」、「八苦」……等。這些苦的本質,都屬於逼迫性,只有徹底認識苦諦的真理,方能「知苦斷集,慕滅修道」。

八苦

  八苦指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求不得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五陰熾盛苦。

   生苦:胎兒身居母腹之苦,如處牢獄,日夜困厄,不得出離,故有胎獄之稱。胎兒欲出之時,身經產道,如山夾體,往往母子交危,命在旦夕;既出母體,風觸嫩皮,猶如刀割,此時真是有苦難言,所以嬰孩出生時,皆放聲嚎哭,可知其痛苦至極。

   老苦:人生在世,都不免要由少而壯,由壯至老,縱使富可敵國,也免不了老病衰殘,這是任何人皆無法避免的,如古德云:「公道人間惟白髮,貴人頭上不曾饒。」年老之時,髮白面皺,形變色衰,飲食難消,氣力虛微,由於色身種種機能衰退,看經、打坐或做任何事情,諸多不便、障礙難行,甚至令人生厭、生煩。凡此種種老苦,苦不堪言。

   病苦:有生以來,人都不免患病。佛經亦言,四大不調,即有四百四病,或臟腑傷損,或皮肉瘡癰等。不僅大小病痛是苦,長年臥病在床,求生不得、求死不能,更是痛苦。雖然現代醫藥發達,亦難抵層出不窮的疾患。古云:「英雄只怕病來纏」,三國時代蜀國大將張飛,一生縱橫沙場,所向無敵,一看到病字,也不禁潸然落淚,可知病苦惱人,實難以言喻。

   死苦:人生自古誰無死?或老死、病死、或橫死。縱有黃金萬兩,亦無法不死。臨終時,四大離散之苦,誠難形容,神識脫離色身,猶如生龜脫殼,百般痛苦。造惡多者,或見山崩地裂、遍地洪水、猛火、狂風,或見畜生、餓鬼、地獄等種種恐怖境界,驚恐不已,此即所謂「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故古德云:「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大眾當勤精進,如救頭燃,但念無常,慎勿放逸!」唯有精勤修行,成就三昧正定,方能了脫生死苦海。

  愛別離苦:古人云:「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天下無不散的筵席,父母、夫婦、子女、兄弟、朋友等所愛眷屬,總有生離、死別之時。再恩愛的夫妻,到最後終究要分離,父母、兒女亦是如此,因有所執愛,別離之際,必然產生苦惱;恩愛情深者,別離之苦更切。為免此苦,唯有發大慈悲心、平等心,學習諸佛菩薩「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精神,不執溺於情愛之中,方能脫離愛別離苦。

   怨憎會苦:俗云:「冤家路窄」,不想見面的人,偏偏相遇。現代交通發達,天涯若比鄰,走到任何地方都可能會遇見冤家,此時難免心有千千結,不得自在,而產生怨憎會苦。佛法云:「冤家宜解不宜結。」、「未成佛道,先結人緣。」平時若能廣結善緣,不論到那裡,都會有貴人相助,左右逢源;如果結下惡緣,日後見面不但難以相處,甚至會產生種種煩惱。

   求不得苦:人生在世,對於色、聲、香、味、觸五塵,或財、色、名、食、睡等五欲境界,往往有所希求,不易知足,所謂「天高不算高,人心比天高。」世間之事,常常事與願違,求而不得,則心生煩惱。「求不得」是苦,求到了,也不見得是樂。故經云:「有求皆苦,無求乃樂。」儒家亦云:「人到無求,品自高。」若能知足常樂,心無所求,才能達到真正的快樂。

  五陰熾盛苦:人是由生理、心理組合而成。在生理上,色身是由地、水、火、風四大所成;心理上,有受、想、行、識。色、受、想、行、識,合稱五陰(又稱為五蘊)。五陰熾盛,即是色、受、想、行、識五陰煩惱之火,在心中焚燒,使人感到心中鬱塞、焦燥、苦悶等難以形容的痛苦。此外,生理、心理在轉化當中,也會產生五陰熾盛的煩惱。例如處於成長階段的青少年,身體正在發育,思想也不斷在轉變,時常會感覺生理不適,內心空虛、煩惱,始終無法安住,此即五陰熾盛苦。若懂得調身、調心,誦經、持咒、靜坐、發大願、修止觀,即可解脫五陰熾盛的境界。《心經》云:「照見五蘊皆空。」能觀能照的這念心,迴光返照,契悟空性,即可不再招感五陰熾盛之苦。

三苦

  「三苦」為苦苦、壞苦、行苦

  苦苦:人生在世是苦,而處於違逆境界中,身心產生種種逼惱之苦,實在是「苦上加苦」,故稱之為苦苦。

  壞苦:於種種順意境界壞滅時,身心所感受的苦,稱為壞苦。

   行苦:「行」是遷流變動之意,即於非違逆、非順意之境,心中無有苦、樂、憂、喜之感受;一般人常會感到無聊、無所事事,心中好像沒有苦受或樂受,但事實上仍然有微細的念頭在活動,念念生滅、遷流不止,此即為「行苦」。例如晚上做夢,乃白天心中微細的念頭於夢境中顯現,此即是行苦。

【結論】

  三苦、八苦,只是略示苦的內容,實則世間之苦無量無邊,所謂「千人千般苦,人人不相同。」而種種苦報,皆是由於眾生起惑造業的結果,假使不知道用功修行,就必然遭受眾苦交煎之果報。若欲脫離苦報,唯有知苦斷集,方能超脫無盡的煩惱苦海。

【習 題】
一、世尊成道後,首先在何處宣說四諦法?
二、何謂三轉法輪?
三、何謂八苦?
四、何謂三苦?
五、在日常生活中,你覺得什麼事是最苦的?你又如何解決?

上一篇:善財童子五十三參(3)

下一篇:真理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