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6-08 07:13:19gary

迎富接財慶『端午』

迎富接財慶端午

分類:非道之道
2009/05/25 14:45
        
      端午節是中國三大重要節氣之一,我特別收集了古代和現代的端午節開運大法,讓你為自己與家人趨吉避凶,除穢開運。

     古法:

     ◆ 艾虎:

  舊時端午節驅邪辟祟之物,也作裝飾品。我國古代視虎為神獸,俗以為可以鎮祟辟邪、保佑安寧。《風俗通》云:「虎者陽物,百之長也。能噬食 鬼魅,……亦辟惡」。故民間多取虎為辟邪之用,其中尤以端午節的艾虎為最具特色。

  艾虎或以艾編剪而成,或剪綵為虎,粘以艾葉,佩戴於髮際身畔。端午節飾戴艾虎的風習已經有千年以上的歷史。

      ◆ 畫王:

  畫額,以雄黃塗抹小兒額頭的習俗,雲可驅避毒蟲。典型的 方法是用雄黃酒在小兒額頭畫「王」字,一借雄黃以驅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額紋,又虎為獸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鎮邪。

      ◆ 長命縷:

  亦稱續命縷、續命絲、延年縷、長壽線,別稱'百索、'辟兵紹、五彩縷等,名稱不一,形制、功用大體。其俗在端午節以五色絲結而成索,或懸於門首,或戴 小兒項頸,或系小兒手臂,或掛於床帳、搖籃等處,俗謂可避災除病、保佑安康、益壽延年。

  此類節物的形制大體有五:簡單的以五色絲線合股成繩,繫於臂膀;在五彩繩上綴飾金錫飾物,掛於項頸;五彩繩折成方勝,飾於胸前;五彩繩結為 人像戴之;以五彩絲線繡繪日月星辰烏獸等物,敬獻尊長。此俗始於漢代。

      ◆ 吃五黃:

  端午節就是五行,五又是土,土就是財,有土斯有財,求財可以吃五種黃色的 食物,中午吃最佳,例如黃酒、黃魚、黃豆、黃色的水果…等等,就可以把財氣納進來。

     ◆ 迎新水:

  端午節早上5點舀一些家附近的河水或者井水,如果住在都市就是早上5點第一道自來水,裡面放一個1元的硬幣,然後擺到客廳的吉方或財位就可以求財迎福。

     新法:

      ◆ 好運喜臨門:

  將五色水晶、粗鹽、正氣包皆放入袋中,在 端午節當天的中午十二點前,利用一個小時的陽光曝曬為之除穢消磁,再掛在家中客廳或大門牆上、車上、公司辦公處所內,讓你好運連連,招財又進庫;掛在臥室門把上,就能啟動圓滿桃花能量,幫助 夫妻和合,找到理想伴侶!

      ◆ 除自身穢氣:

  將艾草或是 搭配好的洗浴包放入臉盆中,分別加入熱水、冷水各半,更可以灑幾片玫瑰花瓣與蘭花瓣,去病驅瘟,也能增加異性緣與提升職場運勢。全家大小都用盆中水將臉、手洗淨,掃除累積的穢氣衰運,洗完再將水往家門外傾倒,方能洗塵開好運。

      ◆ 敷出面相財:

  可在端午當天午時(即中午十一點到下午一點之間)在臉上噴霧 保濕或是使用面膜敷臉,端午的午時水開運能量加倍,幫助能掃除臉部黯沉與穢氣,讓你擁有財星高照的好氣色。

      ◆ 除四方穢氣:

  可用於居家或 公司行號,於大掃除後將檀香粉末倒於盤中,以打火機點燃,沿著各室牆壁熏繞一圈,最後走至大門口,將灰燼加水往外傾倒至垃圾桶或水溝,方能除去家中穢氣。

      ◆ 化災納福貴:

  利用青、紅、黃、白、黑五種顏色(代表五行木火土金水)的絲線結成五色繩繞在手腕(男左女右),或是佩戴具有五行能量的天然五色石 飾品,平時隨身佩戴,可保平安、招來福氣,並提升貴人運,讓事事順心。此外,心情不佳、時運不順,想轉換心情運氣,或前往 醫院探病或喪禮弔唁時佩戴亦可達避邪護身、趨吉避凶之效。

 

端「五」因何改為端「午」?

分類:非道之道
2009/05/27 11:37
      

  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端午節。它形成於戰國時代,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悠久歷史。端午的「端」是開端、初之意,初五是一個月中的初始,在農曆地支紀月中,順序正月為寅,二月為卯,順次至五月為午,故稱五月初五為「端午」。

  端午原稱端五相傳是因唐玄宗是八月初五的壽日,宰相宋璟為討好皇帝,上表為避諱「五」字,而將端五的「五」改成「午」,故稱「端午節」。又據《荊楚歲時記》載,因仲夏有登高之俗,順陽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的好日子,故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又因「五」與「午」通用,五月初五,五、五相重,故亦稱「重五節」、「重午節」。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撒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這首兒歌敘述了端午節的主要習俗。

  但古老的端午節民俗不僅僅是吃粽子、賽龍舟,其實在端午節民間還有插「五端」、吃「五黃」、吃「五毒餅」辟「五毒」、係「五彩絲線」,佩帶香袋香囊等習俗。

  自先秦時起,認為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惡日,那時有「惡五月」之說。這是因夏季燥熱潮濕人易生病,古代多有瘟疫流行。再加衛生不好毒蟲繁殖咬人傷人,因人們有此信仰所以種種求平安,禳解邪災的習俗應運而生。古時端午節時就有「插五端」、「吃五黃」、「吃五毒餅」、「係五彩線」「佩帶香袋香囊」等眾多與「五」這個數字聯在一起的習俗。

  「插五端」是指插掛菖蒲、艾草、葫蒜、榕枝和石榴花於門窗上以辟不祥。

  食「五黃」、吃「五毒餅」是端午時的重要食俗。五黃指的是黃花魚、黃瓜、蛋黃、黃豆、雄黃酒。易經術上認為,黃色可以解毒制煞。按中醫學認為,端午的五月初五的中午,正值一年中人體的陽氣最盛之時,黃魚、蛋黃、黃豆(粽子內加入黃豆)都富含蛋白質、氨基酸及維生素、黃瓜、雄黃都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古代人雖有些迷信但卻也知按節令保健養生。

  「五毒」指的是蠍子、蜈蚣、蜘蛛、蟾蜍和毒蛇。五毒餅就是用雕刻了五毒蟲圖案的印模子,加蓋在那時人們喜歡吃的玫瑰餅上而製成。吃五毒餅寓意把一切毒蟲吃(消滅)掉,使它不再傷害人。

  從兩千年前古人就有佩帶香囊以除毒防疫去邪之習俗,端午節時更必佩帶。香囊內裝有雄香、桂枝、花椒、辛夷、丁香等中藥,富貴人家要加裝些檀香、麝香。從醫藥學看這些藥確有一定祛病健身之效,古人除佩帶還常放在床前及枕邊。

  古時候京城女孩們在端午節前常用棉織絲緞剪成多種式樣,並用五彩絲線繡成王字或五毒蟲等圖案,年年有翻新可謂女紅競巧。女孩們還用鳳仙花塗染在指甲上,因這些習俗端午節又有「女兒節」之稱。

     過端午節到底為了紀念誰?

     紀念屈原,此說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吳均《續齊諧記》和北周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據說,屈原於五月初五自投汨羅江,死後為蛟龍所困,世人哀之,每於此日投五色絲粽子於水中,以驅蛟龍。又傳,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划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終不見屈原的屍體。

  為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看來,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與紀念屈原相關,有唐代文秀《端午》詩為證:「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紀念伍子胥,春秋時吳國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後,化為濤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節。這則傳說,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

  吳王闔廬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裏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紀念「龍」的節日,這種說法來自聞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五月初五是古代吳越地區「龍」的部落舉行圖騰祭祀的日子。

  其主要理由是:

  (一)端午節兩個最主要的活動吃粽子和競渡,都與龍相關。粽子投入水裏常被蛟龍所竊,而競渡則用的是龍舟。

  (二)競渡與古代吳越地方的關係尤深,況且吳越百姓還有斷髮紋身「以像龍子」的習俗。

  (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絲係臂」的民間風俗,這應當是「像龍子」的紋身習俗的遺跡。

  紀念「避疫日」開始。惡日,在先秦時代,普遍認為五月是個毒月,五日是惡日,相傳這天邪佞當道,五毒並出。據《禮記》載,端午源於周代的蓄蘭沐浴。《呂氏春秋》中《仲夏記》一章規定人們在五月要禁慾、齋戒。東晉大將王鎮惡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給他取名為「鎮惡」。宋徽宗趙佶五月初五生,從小寄養在宮外。可見,古代以五月初五為惡日,是普遍現象。

  可見從先秦以後,此日均為不吉之日。這樣,在此日插菖蒲、艾葉以驅鬼,薰蒼朮、白芷和喝雄黃酒以避疫,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並且人們還避「端五」忌諱,稱之為「端午」。

  紀念「夏至」,持這一看法的劉德謙在《「端午」始源又一說》和《中國傳統節日趣談》中,提出三個主要理由:

  (一)權威性的歲時著作《荊楚歲時記》並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節日風俗,卻把吃粽子寫在夏至節中。至於競渡,隋代杜臺卿所作的《玉燭寶典》把它劃入夏至日的娛樂活動,可見不一定就是為了打撈投江的偉大詩人屈原。

  (二)端午節風俗中的一些內容,如「踏百草」、「鬥百草」、「採雜藥」等,實際上與屈原無關。

  (三)《歲時風物華紀麗》對端午節的第一個解釋是:「日葉正陽,時當中即端午節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節又可稱為天中節。由此端午節的最早起源當係夏至。

     此外還有,紀念女詩人秋瑾英勇就義;東漢的曹蛾被後人以孝女銘記;廣西的陳臨因愛戴黎民百姓,當地人民為紀念他而過端午節;越王勾踐也最早提出以划龍舟來操練水兵等說法。

  *專家稱姓"伍"姓"屈"不是關鍵*

  中國民俗學家指出,端午不管姓"伍"還是姓"屈",多些"鯰魚效應"有助於讓更多人瞭解端午。

  專家認為,端午無論是為紀念屈原還是伍子胥,從爭相申遺的現象來看,它有助於我們更好瞭解端午的來龍去脈,加深對歷史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