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1-30 00:14:33無 子夜
誰想當 國父啊?(政治敏感,慎入)
因為我覺得看完的話我的手會不受控制的把電腦給砸了,所以就只是很主觀性的挑了不滿的地方來大肆撻伐。
簡而言之就是我只看到引起我不滿的部分這樣而已。
以下為奇摩新聞~
標題:高中歷史教科書大翻修 國編館:社會文化變動下的產物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70129/17/9xde.html
節錄:
藍順德指出,教科書是社會文化變動下的產物,會隨著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的變動而調整,因此,教科書也稱得上是政治、經濟的產物。
他說,國立編譯館在審查高中教科書時,最先考量是否符合課程綱要和學生需求,次為內容的正確和客觀性,審查過程更依據「程序正義」與「實質理性」兩原則,他也特別強調,這裡的客觀中立是指相對的客觀中立。
(中略)
此外,藍順德表示,所謂「國父孫中山」的國父二字被刪除,以非先例,在88學年時,已有部分歷史教科書版本的編者直稱「孫中山」,這次最新版的所有版本都跟進,另「蔣中正」、「蔣介石」也同步變更。而日本統治時期簡稱「日治」而不用「日據」,則是「高中九五暫行課程綱要」就已經明白規定的用詞。
標題:高中歷史課本大翻修 統獨來了國父沒了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70128/4/9wfo.html
節錄:
而為了超然、客觀地撰寫中國歷史,漢朝「征伐」或「征討」匈奴,改為「攻擊」匈奴;「秦始皇併滅六國,統一天下」中的「統一天下」刪除。
我國本國大陸 全改成中國
統編本時期的本國史教材,「統一中國」是「歷史的展望」,但新版教科書明文「三民主義統一中國」成了「歷史口號」,統獨及兩岸分合議題一併編入教材。
(中略)
因為中國史濃縮成一冊,於是採取「略古詳今」的原則編寫,從新石器時代的彩陶、黑陶文化,一直編寫到目前的兩岸關係。「略古」之下,舊石器時代的北京人從中國史中消失了;夏、商、周三代以及長達四百年的魏晉南北朝要在一節課五十分鐘教授完畢。
黃花崗七十二烈士 不見了
因為「詳今」,明末以後的中國歷史大約佔整冊教材的一半;但因僅一冊,「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史蹟也消失了。
標題:高中歷史課本大翻修!國父不見了 武昌起義變起事...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70129/17/9x63.html
節錄:
翻開最新版本的高二歷史,許多名詞跟印象中的都不一樣了,整個課本多了濃濃的台獨意識,像是熟知的武昌起義成了武昌起事;日據時代成了日治時代,還有原本的國父也不再留空格以示尊敬,直接稱呼孫中山,讓歷史老師痛批根本是政治引導教育。
私人雜感~
教科書的確是該順著時代潮流變動的,是必須順著社會與大環境的改變而增新革舊,但並不是經濟與政治下的產物。這是用來告訴學生們(史實)的資料,並非宣揚佈教的文宣一篇。
然後誰來告訴我什麼叫做「程序正義」與「實質理性」以及相對客觀?這些我真的不懂,我會認為這是高官們故意使用這種非專業人士(也或許只是我理解度過低,我不過是個被這些高層們所不屑的區區五專生)能懂的用語來敷衍社會大眾。
把 國父這個詞刪掉的意義為何?是認為現在的高中生都知道 國父是誰而刪除嗎?又或者是符合我偏執的認為, 國父是迂腐、中國式、英雄式的,該被淘汰的舊時代名詞?
中華人民民主國只需要有總統,不需要 國父這種英雄主義式的人物存在呢?
孫中山先生並不是為了想當 國父這種人物才推翻清朝的吧?會當上 國父也是後人加以框冠,這一點好處也沒有。
說個以前聽到的笑話吧~誰想當 國父呢?
誰想當個被印在紙上,總是被折的皺皺爛爛的塞在口袋裡,不斷的被高官們交互的捧著踩著的 國父?
這大概只比當印再兩千元大鈔上的火箭好一點,因為兩千元還會被市場賣菜的婆婆拒收。
我一直以來都是個偏執於(中國)文字與歷史的傢伙,也許和許多念本科系(歷史啦、中文啦)的朋友們相比還有一大截的落差,但我真的很喜歡中國文化(這詞實在是很籠統)。
我無法接受這個自稱民主的社會要將過去的一切加以敵視並且以鄙視及不屑的眼神和手法,用像是割除腐爛發臭的肉塊般將那些曾經除之而後快,像是怕慢了一步就會被感染得病那樣。
我想問,如果沒有 孫中山,沒有那些起事的烈士(不管有名無名有人記得無人記得的),沒有那些腥臭難忍的血肉鋪地,那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哪裡?
說得好聽是略古,擺明了就是想要加以否認吧?
什麼黃唐虞夏商,什麼唐宋元明清,都是該死的對岸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放在記憶倉庫裡拍一拍還會引起一串噴嚏的霉灰。
這個時代的臺灣與中國大陸早已是兩個不同的個體,這是無從否認且確切存在的事實。但同樣不可否認的,絕大多數的臺灣人都留著不想承認的中國大陸的人們的相關血液。福建廣東,也許更遙遠一點的血液。
我只是想留存著這一點點能夠抬頭挺胸的說(我是中國人)的驕傲,無關於政治土地,我們擁有共同的文化起源。
真要說,還是我們高攀了吧?
這真的很可笑,臺灣死命的捍衛著繁中文的生存地位,卻又像在撲殺病原似的不停斬斷那些燦爛華美與黑暗血腥的歷史根源。
因為搞不懂起義與起事的差別,所以去查了一下國語辭典(如果這東西還有可信度可言),我用的是舊版本,下面是我查到的解釋~
起事:舉兵發事
起義:為正義而起兵
根據這些解釋來看,改成起事似乎比較合理。畢竟說是正義,也不曉得其定義為何?
然後是日治和日據的差別~
治當然就是治理、管理,而據是佔據。我認為前者是比較委婉好聽的說法,不過事實比較偏向是佔據?先以武力攻佔後再為了管理方便而使用強制性的人道與不人道手段加以收納進自己的版圖和作為跳板。
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吧?
即便日據時期的治安遠比清領時期來得好,但這一切都是為了日本自己方便,而我們又何需抱著寬宏大量的心態去美化它?
老實說,我對於(以德報怨)這種行為一直感到不解。可能是我當初看到的解釋太過片面,我這個向來強勢又直來直往有話就說的直腸子,怎麼也無法胸懷中華民族的美德。
說到底不過都是我這思想古老的八年級生的哀哀低語。
對我嗤之以鼻吧各位高官(笑)
簡而言之就是我只看到引起我不滿的部分這樣而已。
以下為奇摩新聞~
標題:高中歷史教科書大翻修 國編館:社會文化變動下的產物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70129/17/9xde.html
節錄:
藍順德指出,教科書是社會文化變動下的產物,會隨著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的變動而調整,因此,教科書也稱得上是政治、經濟的產物。
他說,國立編譯館在審查高中教科書時,最先考量是否符合課程綱要和學生需求,次為內容的正確和客觀性,審查過程更依據「程序正義」與「實質理性」兩原則,他也特別強調,這裡的客觀中立是指相對的客觀中立。
(中略)
此外,藍順德表示,所謂「國父孫中山」的國父二字被刪除,以非先例,在88學年時,已有部分歷史教科書版本的編者直稱「孫中山」,這次最新版的所有版本都跟進,另「蔣中正」、「蔣介石」也同步變更。而日本統治時期簡稱「日治」而不用「日據」,則是「高中九五暫行課程綱要」就已經明白規定的用詞。
標題:高中歷史課本大翻修 統獨來了國父沒了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70128/4/9wfo.html
節錄:
而為了超然、客觀地撰寫中國歷史,漢朝「征伐」或「征討」匈奴,改為「攻擊」匈奴;「秦始皇併滅六國,統一天下」中的「統一天下」刪除。
我國本國大陸 全改成中國
統編本時期的本國史教材,「統一中國」是「歷史的展望」,但新版教科書明文「三民主義統一中國」成了「歷史口號」,統獨及兩岸分合議題一併編入教材。
(中略)
因為中國史濃縮成一冊,於是採取「略古詳今」的原則編寫,從新石器時代的彩陶、黑陶文化,一直編寫到目前的兩岸關係。「略古」之下,舊石器時代的北京人從中國史中消失了;夏、商、周三代以及長達四百年的魏晉南北朝要在一節課五十分鐘教授完畢。
黃花崗七十二烈士 不見了
因為「詳今」,明末以後的中國歷史大約佔整冊教材的一半;但因僅一冊,「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史蹟也消失了。
標題:高中歷史課本大翻修!國父不見了 武昌起義變起事...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70129/17/9x63.html
節錄:
翻開最新版本的高二歷史,許多名詞跟印象中的都不一樣了,整個課本多了濃濃的台獨意識,像是熟知的武昌起義成了武昌起事;日據時代成了日治時代,還有原本的國父也不再留空格以示尊敬,直接稱呼孫中山,讓歷史老師痛批根本是政治引導教育。
私人雜感~
教科書的確是該順著時代潮流變動的,是必須順著社會與大環境的改變而增新革舊,但並不是經濟與政治下的產物。這是用來告訴學生們(史實)的資料,並非宣揚佈教的文宣一篇。
然後誰來告訴我什麼叫做「程序正義」與「實質理性」以及相對客觀?這些我真的不懂,我會認為這是高官們故意使用這種非專業人士(也或許只是我理解度過低,我不過是個被這些高層們所不屑的區區五專生)能懂的用語來敷衍社會大眾。
把 國父這個詞刪掉的意義為何?是認為現在的高中生都知道 國父是誰而刪除嗎?又或者是符合我偏執的認為, 國父是迂腐、中國式、英雄式的,該被淘汰的舊時代名詞?
中華人民民主國只需要有總統,不需要 國父這種英雄主義式的人物存在呢?
孫中山先生並不是為了想當 國父這種人物才推翻清朝的吧?會當上 國父也是後人加以框冠,這一點好處也沒有。
說個以前聽到的笑話吧~誰想當 國父呢?
誰想當個被印在紙上,總是被折的皺皺爛爛的塞在口袋裡,不斷的被高官們交互的捧著踩著的 國父?
這大概只比當印再兩千元大鈔上的火箭好一點,因為兩千元還會被市場賣菜的婆婆拒收。
我一直以來都是個偏執於(中國)文字與歷史的傢伙,也許和許多念本科系(歷史啦、中文啦)的朋友們相比還有一大截的落差,但我真的很喜歡中國文化(這詞實在是很籠統)。
我無法接受這個自稱民主的社會要將過去的一切加以敵視並且以鄙視及不屑的眼神和手法,用像是割除腐爛發臭的肉塊般將那些曾經除之而後快,像是怕慢了一步就會被感染得病那樣。
我想問,如果沒有 孫中山,沒有那些起事的烈士(不管有名無名有人記得無人記得的),沒有那些腥臭難忍的血肉鋪地,那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哪裡?
說得好聽是略古,擺明了就是想要加以否認吧?
什麼黃唐虞夏商,什麼唐宋元明清,都是該死的對岸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放在記憶倉庫裡拍一拍還會引起一串噴嚏的霉灰。
這個時代的臺灣與中國大陸早已是兩個不同的個體,這是無從否認且確切存在的事實。但同樣不可否認的,絕大多數的臺灣人都留著不想承認的中國大陸的人們的相關血液。福建廣東,也許更遙遠一點的血液。
我只是想留存著這一點點能夠抬頭挺胸的說(我是中國人)的驕傲,無關於政治土地,我們擁有共同的文化起源。
真要說,還是我們高攀了吧?
這真的很可笑,臺灣死命的捍衛著繁中文的生存地位,卻又像在撲殺病原似的不停斬斷那些燦爛華美與黑暗血腥的歷史根源。
因為搞不懂起義與起事的差別,所以去查了一下國語辭典(如果這東西還有可信度可言),我用的是舊版本,下面是我查到的解釋~
起事:舉兵發事
起義:為正義而起兵
根據這些解釋來看,改成起事似乎比較合理。畢竟說是正義,也不曉得其定義為何?
然後是日治和日據的差別~
治當然就是治理、管理,而據是佔據。我認為前者是比較委婉好聽的說法,不過事實比較偏向是佔據?先以武力攻佔後再為了管理方便而使用強制性的人道與不人道手段加以收納進自己的版圖和作為跳板。
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吧?
即便日據時期的治安遠比清領時期來得好,但這一切都是為了日本自己方便,而我們又何需抱著寬宏大量的心態去美化它?
老實說,我對於(以德報怨)這種行為一直感到不解。可能是我當初看到的解釋太過片面,我這個向來強勢又直來直往有話就說的直腸子,怎麼也無法胸懷中華民族的美德。
說到底不過都是我這思想古老的八年級生的哀哀低語。
對我嗤之以鼻吧各位高官(笑)
下一篇:如果要強制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