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4-07 00:47:21無 子夜
沉醉東風
從小就很喜歡帶有中國風味的東西,極度的喜愛。
第一次去科博館是小學三年級的事。離我太遙遠的記憶,已經在腦海中被洗去了部份。記不得那次去觀賞的是什麼,只知道因那次的自由活動時間而發現的中國科學廳讓我像掉進了蜜糖裡的螞蟻,更加貪戀著中國。
雖然科博館離我家是如此的近,近到約莫十分鐘車程,但我卻很少主動去看展覽。在某次難得的機會下,和朋友花了一天時間參觀。慢慢的,愜意的,自主的,任性的,挑選我們有興趣的主題。
走到中國科學廳的時候,我著迷了。盡管那是長年設有的廳堂,我卻從未仔細的欣賞過。我靠近那巨大宏偉的水運儀象台,三層樓高的木造天文鐘,經由研究者的精巧推算和製作重現人間。精密的給水系統推動整座儀,還能準確的配合天體運行。晝夜機輪每隔一刻鐘就會有木人偶擊鼓報時,若遇「時初」或時正木人會立於中門之中顯時,甚至連春夏秋冬、日出日落所造成的「誤差」都以報時木人的間距巧妙調整,使其無誤。
渾儀渾象刻有精準的刻度對應,層層圈圈相套的金屬環交錯著二十四節氣,甚至連支撐的龍形柱、鰲雲除去實用的功能,還顯示美觀大方的東方風格。在科技發達如今的時代,要重現古人智慧都得經過如此長久的時間,我不得不讚嘆,中國人千百年來的智慧累積。
進入分設兩側的廳,我看見幾尊身上標滿穴位的銅人。密麻麻的經絡脈路,搭上各司其職的穴道,這可是古早的醫者們一點一滴寸膚寸心的探試結晶。按下展覽台上的按鈕,銅人身上幾個穴道亮起,旁邊寫著粗略的簡介。我彷彿看見大夫任著從皮膚沁出的汗水滑落,依舊專心致志的為眼前病人診斷的模樣。
旁邊透明玻璃櫃上擺著不知有無做真空防腐的常見中藥材和醫用器材。圓盾的三角錐型裡塞滿冬蟲夏草、當歸人參;長短粗細不一的銀針和烙鐵有著我不知道的功用。大幅大幅的金元四大家圖樣和李時珍並掛,那是我曾經的目標。
偶像?說是布像更為恰當吧。我滿懷崇敬的看著那張張丹鳳眼的古醫者。不論外貌的同異,他們的理論發現都對千百年來的黎明百姓有莫大貢獻。豐饒的土地卻也多災,分分合合、合合分分的華夏民族。
另一側的廳展示具代表性的建築和古代科技。映入眼簾的是一座縮小的釋迦塔。隔著一段距離,縮小的精細我無法看清,隔著800度的近視鏡片。層層疊疊的雕欄木砌的佛塔走廊,若是走在實物上仰望著斗拱,感受履下的切切實實是多大的享受?
和木相異的堅硬石磚也是極好的建材,種類繁多。有支撐用的柱磚,各式空心磚和三角磚。其中,最讓我讚嘆的莫過於畫像磚了。不只是裝飾的作用,更兼具實用,在上述的磚中也可見到畫像。它反映當時的社會狀況、人民的生活、遠古神話、想像的異獸等等。輕盈似藝術圖騰的蒼龍星座、笙歌同樂的士人、大戶乘車收租的氣焰高張或親切和藹、水榭鳳闋的形式,全都在磚上表現出來。考古學者發現時的欣喜,我努力嘗試幻想體會。比任何金銀珠寶更無價的文化史跡呵!
在展示廳底處有兩座橋,縮小比例的安濟橋和廣泛實用的虹橋。安濟橋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石拱橋。工程師李春在實心的橋體兩端各開兩拱眼以減低暴增水流對橋的傷害度。如此顛覆前人的設計手法,早在七世紀時即出現於中國,而西方則到十九世紀才出現。它採用「縱向並列法」興建,橋面兩端較中央寬,使之結構穩定,即便遇到地震也不易毀損。橋面為縱分成二十八道獨立的拱卷,然後逐一砌成一個大拱卷。這樣就算日後有損壞,也只須就損傷的拱卷進行修補,而不需大費周章的修補整座橋。精細考量如斯的石拱橋上還浮刻有細緻的人物,可稱謂石工與藝術堪稱一絕。
另一座「虹橋」則是由奇數拱骨和偶數拱骨交之套疊而成的實用性木橋。不需橋柱卻能以較短的木料構築較大跨徑,是極特別的造橋方式。也由於它的取材方便曾在宋朝盛行一時,當時又稱「飛虹」或「飛樑」。著名的「清明上河圖」中即有虹橋出現。但因為木製,較易為風雨所侵蝕,現存多為明清時期所建。
長江三峽大壩的興建,將使無數古物遺蹟沉沒江底。我隨著電視鏡頭的轉移喟嘆;憂國憂民的九歌詩人故里將永久永遠的沉沒,秭歸舊地沉默。
我踩踏著以想像力搭建的飛樑度越揚子江,浩浩翰翰碧綠的江水,曾聽聞包容多少遊子墨客的離鄉情怨?我願化作一縷魂,信步輕遊江水底,一縷江魂。
我是如此沉醉在神秘精細的中國文化裡,沉醉在彌滿水氣的東風裡。
累死我的後記:
打完報(導)文學後開始狂飆的報導文學作業。完全一個沒深度啊!!!早知道我就再去認真看中國科學廳一次了......
好在上次跟小公主去的時候有買一堆簡介回來,不然我可能會死的很難看。看到虹橋不知為何,精神頓時整個振奮起來bb(我預定的中元賀文啊!!!)
雖然很累還是要大吼一下:我愛中國文化!!!我不愛中共文化!!!那些地理歷史被當的該死政客們全部都給我去跳長江謝罪!!!
我是吼完心情舒暢的
無 子夜
第一次去科博館是小學三年級的事。離我太遙遠的記憶,已經在腦海中被洗去了部份。記不得那次去觀賞的是什麼,只知道因那次的自由活動時間而發現的中國科學廳讓我像掉進了蜜糖裡的螞蟻,更加貪戀著中國。
雖然科博館離我家是如此的近,近到約莫十分鐘車程,但我卻很少主動去看展覽。在某次難得的機會下,和朋友花了一天時間參觀。慢慢的,愜意的,自主的,任性的,挑選我們有興趣的主題。
走到中國科學廳的時候,我著迷了。盡管那是長年設有的廳堂,我卻從未仔細的欣賞過。我靠近那巨大宏偉的水運儀象台,三層樓高的木造天文鐘,經由研究者的精巧推算和製作重現人間。精密的給水系統推動整座儀,還能準確的配合天體運行。晝夜機輪每隔一刻鐘就會有木人偶擊鼓報時,若遇「時初」或時正木人會立於中門之中顯時,甚至連春夏秋冬、日出日落所造成的「誤差」都以報時木人的間距巧妙調整,使其無誤。
渾儀渾象刻有精準的刻度對應,層層圈圈相套的金屬環交錯著二十四節氣,甚至連支撐的龍形柱、鰲雲除去實用的功能,還顯示美觀大方的東方風格。在科技發達如今的時代,要重現古人智慧都得經過如此長久的時間,我不得不讚嘆,中國人千百年來的智慧累積。
進入分設兩側的廳,我看見幾尊身上標滿穴位的銅人。密麻麻的經絡脈路,搭上各司其職的穴道,這可是古早的醫者們一點一滴寸膚寸心的探試結晶。按下展覽台上的按鈕,銅人身上幾個穴道亮起,旁邊寫著粗略的簡介。我彷彿看見大夫任著從皮膚沁出的汗水滑落,依舊專心致志的為眼前病人診斷的模樣。
旁邊透明玻璃櫃上擺著不知有無做真空防腐的常見中藥材和醫用器材。圓盾的三角錐型裡塞滿冬蟲夏草、當歸人參;長短粗細不一的銀針和烙鐵有著我不知道的功用。大幅大幅的金元四大家圖樣和李時珍並掛,那是我曾經的目標。
偶像?說是布像更為恰當吧。我滿懷崇敬的看著那張張丹鳳眼的古醫者。不論外貌的同異,他們的理論發現都對千百年來的黎明百姓有莫大貢獻。豐饒的土地卻也多災,分分合合、合合分分的華夏民族。
另一側的廳展示具代表性的建築和古代科技。映入眼簾的是一座縮小的釋迦塔。隔著一段距離,縮小的精細我無法看清,隔著800度的近視鏡片。層層疊疊的雕欄木砌的佛塔走廊,若是走在實物上仰望著斗拱,感受履下的切切實實是多大的享受?
和木相異的堅硬石磚也是極好的建材,種類繁多。有支撐用的柱磚,各式空心磚和三角磚。其中,最讓我讚嘆的莫過於畫像磚了。不只是裝飾的作用,更兼具實用,在上述的磚中也可見到畫像。它反映當時的社會狀況、人民的生活、遠古神話、想像的異獸等等。輕盈似藝術圖騰的蒼龍星座、笙歌同樂的士人、大戶乘車收租的氣焰高張或親切和藹、水榭鳳闋的形式,全都在磚上表現出來。考古學者發現時的欣喜,我努力嘗試幻想體會。比任何金銀珠寶更無價的文化史跡呵!
在展示廳底處有兩座橋,縮小比例的安濟橋和廣泛實用的虹橋。安濟橋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石拱橋。工程師李春在實心的橋體兩端各開兩拱眼以減低暴增水流對橋的傷害度。如此顛覆前人的設計手法,早在七世紀時即出現於中國,而西方則到十九世紀才出現。它採用「縱向並列法」興建,橋面兩端較中央寬,使之結構穩定,即便遇到地震也不易毀損。橋面為縱分成二十八道獨立的拱卷,然後逐一砌成一個大拱卷。這樣就算日後有損壞,也只須就損傷的拱卷進行修補,而不需大費周章的修補整座橋。精細考量如斯的石拱橋上還浮刻有細緻的人物,可稱謂石工與藝術堪稱一絕。
另一座「虹橋」則是由奇數拱骨和偶數拱骨交之套疊而成的實用性木橋。不需橋柱卻能以較短的木料構築較大跨徑,是極特別的造橋方式。也由於它的取材方便曾在宋朝盛行一時,當時又稱「飛虹」或「飛樑」。著名的「清明上河圖」中即有虹橋出現。但因為木製,較易為風雨所侵蝕,現存多為明清時期所建。
長江三峽大壩的興建,將使無數古物遺蹟沉沒江底。我隨著電視鏡頭的轉移喟嘆;憂國憂民的九歌詩人故里將永久永遠的沉沒,秭歸舊地沉默。
我踩踏著以想像力搭建的飛樑度越揚子江,浩浩翰翰碧綠的江水,曾聽聞包容多少遊子墨客的離鄉情怨?我願化作一縷魂,信步輕遊江水底,一縷江魂。
我是如此沉醉在神秘精細的中國文化裡,沉醉在彌滿水氣的東風裡。
累死我的後記:
打完報(導)文學後開始狂飆的報導文學作業。完全一個沒深度啊!!!早知道我就再去認真看中國科學廳一次了......
好在上次跟小公主去的時候有買一堆簡介回來,不然我可能會死的很難看。看到虹橋不知為何,精神頓時整個振奮起來bb(我預定的中元賀文啊!!!)
雖然很累還是要大吼一下:我愛中國文化!!!我不愛中共文化!!!那些地理歷史被當的該死政客們全部都給我去跳長江謝罪!!!
我是吼完心情舒暢的
無 子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