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 蜂 的 種 類 【攝影 楊淑淑】
以分類地位而言,蜜蜂屬於節肢動物門(Arthropoda)、昆蟲綱(InsccLa)、膜翅 目(Hymenoptera)、蜜蜂科(Apidae) 、蜜蜂屬(Apis)。蜜蜂屬之下的蜜蜂種類,全世界只有四種。分別敘述如下。
【一】大蜜蜂:學名為 Apis dorsata Fabricius。 又稱為巨形印度蜜蜂、印度大蜂 (gaint honey bee; large honey bee ) 或岩壁蜂、岩蜂(rock bee )。
【二】小蜜蜂:學名為 Apis florea (Fabricius)。又稱為矮蜜蜂、印度小蜂 (dwarf honey bee; little honey bee )。
【三】東方蜜蜂學名為 Apis cerana Fabricius。 又稱為東方蜂、東洋蜂 (eastern honey bee)。通常 Apis cerena 與 Apis indica 視為同種, 因而也稱為印度蜂。我國學者稱之為中國蜂、中華蜜蜂、或更簡化為中蜂。
(四)西方蜜蜂
學名為 Apis mellifera Linneac。 又稱為西方蜂、西洋蜂 (western honeybee)。早期我國由國外、引進的蜂種大多數、來自"義大利"品種,因而多以"義大利"蜂稱呼。學者們對於蜜蜂、的分類持不同看法,有些學者分為五種、六 種,我國昆虫分類學專家"馬駿超" (Maa, 1953 )分為二十四種,把地理種也提升為種。有關蜂種的研究,以 Ruttner (1975, 1976, 1988 ) 和 Brother Adam( 1983 ) 二人的貢獻最大,其報告值得參研。
【蜜蜂的生活及行為】蜜蜂是一種營社會性 生活的昆蟲,數字數萬個體 共同棲息於一巢中,儼然一個大家族,井然有序,亦繞富 趣味 。【一】蜂群的組成 :蜂群大小因棲環境與季節而異,由數千隻至數萬隻 個體所組成,蜂群中包括一隻蜂王(queen),少數 雄蜂(drone),其餘皆為工蜂(worker)。【二】蜂王:一個蜂群中,只有一隻蜂王,專司產卵.繁殖後代之職責,蜂王台內 完成發育,從卵至新蜂王出房共需十六日,即卵期三天,幼蟲期五又二分之一天,蛹期七又二分之一天,新 王羽化後首先的工作便是巡視全巢,毀其他的王台,刺殺其蜂王,如蜂群有分封趨勢,則工蜂對其他王台會 加以保護,阻止蜂王搗毀 。
【三】雄蜂 :雄蜂較蜂王及工蜂為粗壯,口器及足皆未特化,故不能在花中採集花蜜及花米刀,在蜂群中不負任 何工作,其唯一功用是與女蜂王交尾.蜂群通常在春末 夏初之際繁殖雄蜂,數目視蜂大小及巢情況而不 同,數百隻至上千隻不等;巢脾因而修補,雄蜂房較多.雄蜂從卵至成共需時二十四天,雄蜂房之封蓋較 突出,出極易辨別。
【四】工蜂:工蜂雖亦由受精卵 發育而成,但育幼蜂對其照料 不若對蜂王幼王幼蟲那樣周到,僅在孵化後的頭 三天內飼餵蜂王乳,自第四天起就只餵蜜與粉混合飼料,因為這種飼料營養 不如蜂王乳,缺乏促進卵巢發 育的淚素,因此工蜂羽化後 卵巢內微管數甚少 失去正常的生殖能。工蜂擔任巢內 巢外大量的工作,尤其在 繁殖季節(春末夏初之際),甚為忙碌,壽命極為短暫,通常在四十天左右;越冬前羽化之工蜂 壽命較長,可 達半年之久。
【蜂群的組織】
一個蜂群 由三種階級組成,包括一種雌性的蜂王,數十隻或數百隻 的雄蜂及二到五萬隻 的工蜂。 蜜蜂的家族中,蜂王是唯一真正能 生產子代的雌蜂,也是蜂群的大家長,全群之母。其它的工蜂、雄蜂都是牠的子民。所以也有人稱牠為蜂后。早期的人們 都誤認牠為雄性,直到十六世紀 才發現它是女紅妝。飛舞在田野的小蜜蜂 雖也都是雌蜂,但是生殖系統 發育不完全,不能生育,產卵管變成螫針。牠們不辭辛勞,終生為族群服務,所以稱為工蜂。雄蜂在蜂群中 不容易見到,只有在食物充足、溫度事宜的繁殖季節裡,才會神秘的出現。尤其在四季分明的地區,雄蜂按季節出現的 狀況非常明顯。
【蜜蜂的發育與壽命】
蜜蜂是完全變態的昆蟲,蜜蜂的發育必須經過卵、幼蟲、蛹、及成蟲四個時期。當一顆蜂卵被蜂王 產下的一剎那,決定了牠的命運。如果這顆卵 產在較大的巢房中,因為蜂王體內的儲精囊(交尾後精子存在蜂王體內,約可存一年)為受擠壓、不放出精子,卵通過產卵管未能授精,就會發育成雄蜂。如果卵產到一般巢房中,巢房較小,蜂王腹部受到擠壓,蜂王的儲精囊 放出精子與卵結合,形成授精卵,發育出來的就是工蜂。同樣是授精卵,如果產悼亡台中,將來可發育成新的蜂王。
相同的授精卵,產在不同的防室中,蜜蜂餵的食物也不同。蜂王幼蟲天天可時蜂王乳,工蜂吉雄蜂的幼蟲 只能時用三天蜂王乳,第四天改食蜂糧。由於後天食物的營養不同,而使工蜂的生殖腺 無法正常發育,最後發育成不同個體,並造成不同階級。這種因營養不同 而發育成不同個體現象,是生物學上一種 很特殊的例子。蜜蜂各階級的發育 天數都不相同,壽命也有長短之別。
【蜜蜂的翅與足】
"翅"蜜蜂 的翅與足為腹部的附屬器官。翅有兩對,分別生於中、後胸。前翅下緣中部有翅摺、後翅上緣中部有許多翅鉤。兩者鉤合可使前後翅相連接,飛翔時才不會分離。翅上有翅脈可支撐翅翼,翅脈也是寫血液的輸送管道,其中有氣管及神經。
【工蜂翅的振動】每分鐘200次。平均飛翔速度每小時24公里。工蜂滿載蜂蜜的飛翔速度為每秒6.5哩,不滿載蜂蜜的飛翔速度為每秒7.5哩。胸部肌肉的強弱即獲得食物的多寡,是決定飛翔能力的因素。血液中含糖量少於1﹪無法飛翔。蜜蜂取食花蜜後,一面飛翔一面消化花蜜。一隻非洲蜂能攜帶30毫克的蜂蜜能夠飛60公里。
"足" 每一個胸節上有一對足。足分為五節,分別為基節、轉節、腿節、脛節、蚹節。蚹節又分為數節,接近脛節的第一節是蚹節基節。最後一節是端蚹節,端蚹節上有一對爪、中央為褥墊。【工蜂前足】的脛節及蚹節基節上 有觸角清潔器,由觸角梳瓣及半圓形 的觸角梳構成,可供清理觸角之用。觸角是蜜蜂飛行時定位、定方向及聞味道的器官。當蜜蜂採蜜時 觸角經常會沾了花粉,影響辨別方位,所以牠們必須時時用 觸角清潔器清理,以保持清潔。
【工蜂後足】脛節的外側內凹,邊緣有長毛,形成花粉籃,花粉籃中央有一根長毛,可固定花粉。它是蜜蜂 從田野攜帶花粉 回巢的特殊構造。花粉籃的下方 為齒狀花粉耙。蚹節基節的內側 有花粉梳,由一列一列排列 整齊的短毛構成。蚹節基節的前方 有長毛,長毛內側成扁平狀,稱為花粉壓。
【蜜蜂】 從身上沾了花粉後,用前足梳口吻 並沾一點蜂蜜,使花粉能夠黏著,在梳理頭部 及胸部前方的 花粉送到中足。中足梳理胸部的花粉,但是中足 達不到 中胸背部,因而 可見回巢的蜜蜂,中胸背部上帶有花粉。中足接受 前足傳來 及胸部梳集的花粉,送到後足的 花粉梳上,後足並負責 梳理腹部的花粉。
蜜蜂20.jpg把收集的花粉 送入花粉籃 是很有趣的動作。先用一側的花粉梳 清理花粉後,左右側花粉梳相並合,有花粉一側向上拉,另一側的花粉耙 就把花粉刮到同側 的花粉籃內,在用蚹節基節 前方的長毛 及花粉壓 把花粉籃內的花粉壓緊。蜜蜂回巢後,用中足把花粉籃 內的花粉團放入 巢房中。巢房中的花粉 需要儲存時,蜜蜂用大顎 及前足搬動 花粉團並壓緊。
花粉籃 可以攜帶回巢很黏的蜂膠。先用口器的大顎 從樹枝芽上咬下樹脂,送到前足後 再傳到同一側的 中足蚹節基節內側,最後送到同一側的花粉籃內。回巢後,另一隻蜜蜂用大顎取下蜂膠,並把蜂膠壓到蜂巢 需要修補的地方。
【蜜蜂的內部構造】
蜜蜂的內部 有許多特殊構造。頭部內有下咽頭腺,是分泌蜂王乳 的主要腺體。另有觸角神經葉、是神經葉、腦及唾液腺等。 胸部內有氣管、食道、及強韌的肌肉,使蜜蜂能爬行及飛翔。 腹部內有嗉囊、前腸、中腸、直腸、馬氏管等消化器官及蠟腺、毒囊、螫針。
【蜜蜂的外部型態】
"蜜蜂"成蜂的體表,由數百片幾丁質 的硬片構成,硬片上有許多濃密的毛。這些硬片稱為外骨骼,能夠保護內部構造、防止水分散失、內部的突起提供肌肉附著,並藉著外骨骼 及肌肉的結構,使蜜蜂能夠運動。外骨骼的向內突起,身體分為三個部分,即是頭部、胸部及腹部,各部之間皆有節間膜相 頭部有口氣、複眼、單眼、觸角及感覺毛 是頭上的重要器官。胸部由三結構連成。每節上有一對足,分別為前足、中足、後足。後兩節上 各有一對翅。腹部由數結構成,有蠟腺開口、螫針等。 蜂王及工蜂體型教瘦,複眼較小成啞鈴狀、在頭的兩側,腹部末端較尖、有螫針。產卵的蜂王腹部 約比工蜂長一倍,容易變認。工蜂 成蜂的身體表面 有很精緻的 特殊構造,這些特殊構造使蜜蜂 能夠採集花蜜、花粉、蜂膠、以及花朵授粉,發揮了很多特殊功能。雄蜂體型較圓胖,複眼較大成半球形,在頭的上方相接,腹部末端較圓有很多毛,沒有螫針。蜂【 【
下一篇:螳 螂 如 何 補 捉 幼 蟲
感謝您詳細介紹,讓我好明白
我在泰國看到 Apis florea小蜜蜂
非常喜歡,不知台灣哪裡可以買得到Apis florea小蜜蜂
我想養在日月潭山區,懇請您幫幫忙提供我資料. 3Qs
很讚的分享!
http://www.yyj.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