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12-26 18:06:30Golive is I

軍訓第一章

第一章 亞太區域安全概況
壹、區內各國概況:
東北亞:日本、俄羅斯
東亞:中國
貳、俄羅斯
一、不再處於「現代化的歐洲」及「落後的亞洲」之間,而是在兩個「歐洲」之間處於陌生境界
二、俄羅斯的冠軍:
△領土面積(11.4%全球)
△民族最多的國家
△礦產自給程度最高
△石油儲量佔世界1/4
△煤炭儲量佔世界1/2
△天然氣儲量佔世界1/3
△木材儲量佔世界1/5
三、普廷之政策:
(一)雙頭鷹政策:重視西方的同時又兼顧東方
(二)俄羅斯的亞太政策:
1.軍事方面:緩和緊張
2.經濟方面:擴大合作
(三)對外政策:
1.目的:維護國家利益,掌握強權地位
2.重點:
(1)重視經濟外交
(2)推動多極化的國際體系
(3)維護全方位
四、俄羅斯外來之威脅:
1.北約東擴至攸關俄羅斯軍事安全之領域
2.美國在國際上的支配地位

參、日本
一、日本介紹:
1.人口:1.2億
2.為一島國(85%為山脈)
→問題:
(1)擁擠→發展海權
(2)食物供應
※地震及火山活動頻繁、天然資源缺乏
3.政治:1993年自民黨結束38年執政
二、日本的征服狂潮
1.優越地理條件致力發展海權—向外發展
→以朝鮮為基地侵略中國、以台灣為基地侵略東南亞
2.1941年要求日本撤出中國及印度支那
3.凍結日本在美國的資產
4.禁止石油輸往日本,英國及荷蘭跟進
5.日本貿易中斷
佔領印尼同時偷襲美國珍珠港
6.印尼石油
7.全世界橡膠產量4/5
8.錫礦產量2/3
日本侵略路線:
香港→菲律賓→馬來西亞→新加坡→緬甸
三、戰後日本
(一)憲政改革:
1.天皇只是國家統一象徵
2.戰後日本憲法第九條
……日本將永遠不再維持陸海空三軍及其他戰爭潛在能力,且國家的交戰權也將不再獲得承認。
3.美日安保條約
四、安全政策與結構
武力結構:地面自衛隊、海上自衛隊、空中自衛隊
※北方面部隊(北海道)
東北方面隊(秋田)
東方面部隊(東京)
中方面部隊(廣島)
五、吉田理論(1950)--吉田茂
1.經濟發展
2.輕度武裝,避免介入國際衝突
3.接受美國軍事保護,追求美國政治領導
4.不偏執特定意識型態,應以國際合作為重心
六、成長之後
1.美國第一派:美日應打好關係
2.全球做生意派:承認且接受日本為經濟大國
3.務實派:日本應成為正常國家(恢復所有國家應有權利,包含交戰權)
4.國際主義派
七、靖國神社
1.為一招魂社
2.供奉250萬名陣亡者靈位
3.供奉二次大戰期間的日本「甲級戰犯」--
戰時首相東條英機、發動侵華戰爭的廣田弘毅、南京大屠殺的罪魁禍首松井石根、太平洋戰爭決策者武藤章、「緬甸屠夫」本村兵太郎
八、小泉參拜神社
1.參拜過神社的首相:
1985年8月15日—中曾根康弘
1996年7月29日—橋本龍太郎(生日當天以個人名義)
2001年8月13日—小泉純一郎(自民黨)
→1.放任軍國主義復活
2.特立獨行擅用民氣
3.亞太鄰國憤怒譴責
肆、朝鮮半島
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
1904~1905年日俄戰爭
1950~1953年韓戰
一、南韓
1.面積:98480平方公里
2.人口4400萬
3.現役部隊:67萬2000人
4.駐韓美軍:3萬6530人
5.平均國民生產毛額:1萬2600美元(1998年)
6.金大中政權
二、北韓
1.面積:120540平方公里
2.人口:2200萬
3.常備部隊:100萬(特種部隊:15萬)
4.封閉和軍事化的社會
5.金正日政權崩壞
6.經濟體制癱瘓
7.平均國民生產毛額:1000美元(1998)
※勞動黨、共青團、軍隊
三、南北關係
1.1972年:南北對話
2.1991年:南北韓同時加入聯合國
3.1997年:「四方會談」(南、北韓、美國、死中共)
4.2000年:兩韓領袖高峰會
四、2000年南北韓高峰會(2000年6月)
1.經濟敗戰:南韓民族主義
--形式上民族主義訴求,實質上經濟擴張企圖
2.外交敗戰:北韓自主路線(核武)
五、南北統一立場
諸鄰反對—朝鮮歷史悲劇
伍、台灣
一、分析
1.地緣政治:中共的潛在威脅
2.日本之運油線
3.中共海軍地位
二、新世紀台灣所面臨之挑戰
1.國家安全的關鍵課題—中共的蠶食
作法:保持現行的穩健政策
2.國際經濟的關鍵課題—提升自我的體質
要務:行政區重劃(精省)
人力資源資本主義的確立
3.國內社會的關鍵課題—避免民主空洞化
路徑:1.司法改革---------→
2.媒體改造
→(1)市場單一體制
三、中國的崛起
1.中國在其悠久歷史裡絕大多數時間是單一國家
2.中國要在十五年內有效控制第一道島嶼鍊內海域
3.中國將以統治台灣為21世紀頭十年的主要目標
4.印度是中國的地緣戰略目標
※中國區域勢力範圍形成中
陸、東南亞
※位處於亞洲陸塊東南方,佔有連結太平洋與印度洋
※亞洲地區的交通孔道
※高山峻嶺棉亙在北部與西部形成安全屏障
一、天然資源豐富:
1.橡膠—世界90%
2.錫—世界50%
3.鎢—世界20%
4.石油—印尼
5.木材及硬木輸出
6.紅寶石—緬甸
7.乾椰肉、棕櫚油
二、多元種族
三、主要宗教信仰眾多
四、語言及方言共150種
五、1970年發生四件大事,劇烈影響東南亞諸國的國際關係
1.尼克森總統訪問中國
2.美軍撤出東南亞
3.共產黨在越南、柬浦寨、寮國獲勝
4.越南佔領柬浦寨
柒、菲律賓
一、簡介
1.快樂的民族,悲哀的歷史
2.16世紀西班牙統治時期
3.1899~1946年美國統治時期—殖民&選舉
4.1946年獨立
※貧富懸殊,殖民常見之現象 、形式民主、血緣關係、地緣關係
民主政治之要式—法治
二、馬可仕政權(1965~1986)~不曾在選舉中潰敗的政治家
→戒嚴法與鞏固專制政權
三、馬可仕政權的威脅
1.貝尼諾阿奎諾遭到暗殺
2.1986年總統大選
3.人民的力量—桑托大道革命
四、恢復民主
1.柯拉蓉→羅慕斯→艾斯特拉達→艾若育
2.諸強族的無政府主義
五、異議的挑戰
1.共產黨徒
2.穆斯林叛徒
六、對外關係
1.與美國的「特殊關係」
2.日本
3.中共
捌、印尼
一、簡介
1.世界第四大國
2.世界上最大的回教國家
3.不結盟運動的領導者
4.經濟實力雄厚—擁有天然資源
5.地緣戰略之重要性
二、印尼—在分歧中追求統一
歷任總統:
1.蘇卡諾(1945~1965)
2.蘇哈托(1966~1998)
3.哈比比(1998)
4.瓦西德(1999)
5.梅嘉瓦蒂(2001)
6.蘇西洛(2004)
三、亞齊與東帝汶
亞齊 東帝汶
面積(km2) 55382 14874
占印尼面積比率 2.89% 0.77%
人口(1997) 400萬 89萬
佔印尼GDP比率 2.77% 0.14%
1994~1998年外資 398萬美元 44萬美元
四、人權與東帝汶
1.1976年葡萄牙殖民地東帝汶併入印尼
→過程中約有10萬名東帝汶人喪生,5萬人被捕
2.1991年東帝汶親獨立運動示威,印尼部隊鎮壓,並逮捕政治異議份子
3.1998年東帝汶經由公民投票而獨立
五、亞齊獨立運動之因
1.豐富的天然資源
→石油、天然氣、木材、咖啡、橡膠
2.天然氣年產量高達1200萬噸
3.印尼最富庶省分之一
六、亞齊獨立失敗之因
1.地理因素:地靠麻六甲海峽
2.豐富的資源
3.國際擔心亞齊成為伊斯蘭教政教合一國家
4.印尼政府擔心引發骨牌效應
玖、馬來西亞
一、簡介
1.1963年成立馬來西亞聯邦
2.1965年把新加坡逐出馬來西亞聯邦
3.1969年發生種族暴動
※馬來西亞由:馬來亞、沙勞越、沙巴所組成
二、外交政策
1.多邊防禦措施:
1971年馬來西亞、英國、澳洲、紐西蘭、新加坡訂定五國防禦協定
2.東南亞之議
(1)同意結束與外界強權聯盟,並消除外國軍事基地
(2)全體東南亞國家都應簽訂互不侵犯條約
(3)全體東南亞國家都應宣布不干涉他國內政
三、2020展望計畫
1.由裝配者到製造者
2.用市場誘因取代傳統政策
3.建設下層工業(電力、交通、電信)
拾、新加坡
※歷任總理:李光耀、吳作棟、李顯榮
1.李光耀的領導
2.輝煌的經濟成就:
轉口貿易→製造業→金融業→銀行業→電腦軟體
3.外交政策:
與馬來西亞特殊的共生關係
拾壹、汶萊
1.1984年建國
2.人口:26萬人
3.盛產石油與天然瓦斯
拾貳、泰國
1.國王是團結的象徵
2.超然政治、柔順的、合作的官僚組織經營著國家的管理
3.紀律相當嚴謹凝聚的軍事菁英
4.前後一致的親美國、反中國的外交政策
拾參、緬甸
1.宇努主持的文人政府
2.尼溫主持的軍事政府(1962~1988)
3.國家法律秩序恢復會議(SLORC)
4.SLORC對抗翁山蘇姬
5.SLORC對抗少數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