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2-20 05:00:14舞蝶
元宵節 由來 典故
1.元宵節的由來
關於元宵節的起源,說法很多,但根據史籍,一般認為元宵節開始於西漢時期。相傳漢文帝是在大將周勃戡平「諸呂之亂」後即位稱帝的,而戡平的日子剛好是正月十五,因此每逢正月十五這一天漢文帝都會出宮遊玩,與民同樂,以示紀念。在古代正月又稱為元月,稱夜為「宵」,正月十五又是一年的第一個月圓夜,所以,漢文帝就把它定為「元宵節」,又稱「元夜」或「元夕」。而在漢武帝時聽從謬忌之說,對於太一神十分虔誠,在甘泉宮修建太一祠壇,無論是伐南越、得天馬,甚至冬至也要祭祀太一神,在正月十五日祭太一神最隆重,從黃昏開始,通宵達旦用盛大的燈火祭祀,加上夜晚常有流星經過祠壇之上,從此形成了正月十五張燈結綵的習俗。另外,依照佛教說法,東漢明帝時僧道於正月十五日會集於洛陽白馬寺鬥法,由於佛教勝利,明帝便下令於正月十五日前後,在宮廷和寺廟中張燈結綵,不論士族庶民,一律掛燈,表示對佛教的尊敬和虔誠,從此,元宵節張燈,既成為佛教禮儀又成為民間習俗。唐朝後由於在這一天可以張燈為戲,所有又稱「燈節」、「燈夕」。
至於元宵節的由來,本省民間傳說:二千年前,佛教傳入我國,當第一次月圓的時候,人們隱隱約約可以見到月光下有一群天神在翩翩飛舞,有一年浮雲遮敝了天空,人們突然不見天神蹤跡,十分恐慌,於是紛紛點火把,照亮天空,找尋天神,自此以後,雖然看不見天神,人人卻仍年年點燃火把找尋天神,相延成襲,就變成一種風俗了。
另外,從道教的觀點,上元節是延襲道教的陳規而來的。唐代以後有所謂的「三元日」,即上元日(天官賜福日─農曆元月十五日)、中元日(地官赦罪日─農曆七月十五日)、下元日(水官解厄日─農曆十月十五日)。而「三官」指的是,天官上元一品九氣賜福天官洞靈元陽紫薇大帝(堯德配天)、地官中元二品七氣赦罪地官洞清元虛大帝(大舜耕地)、水官下元三品五氣解厄水官洞陰元光大帝(大禹治水)。傳說三元日,恰好是三官大帝(俗稱三界公)的誕辰,這三神主宰生老病死、命運氣數,人們為了祈求賜福,所以在「上元日」,既張花燈,也拜三官。上元節乃由原本單純民俗意義上的求吉、禳災、袪邪,進一步強化,成為民間最具宗教意義的節慶之一。
關於元宵節的起源,說法很多,但根據史籍,一般認為元宵節開始於西漢時期。相傳漢文帝是在大將周勃戡平「諸呂之亂」後即位稱帝的,而戡平的日子剛好是正月十五,因此每逢正月十五這一天漢文帝都會出宮遊玩,與民同樂,以示紀念。在古代正月又稱為元月,稱夜為「宵」,正月十五又是一年的第一個月圓夜,所以,漢文帝就把它定為「元宵節」,又稱「元夜」或「元夕」。而在漢武帝時聽從謬忌之說,對於太一神十分虔誠,在甘泉宮修建太一祠壇,無論是伐南越、得天馬,甚至冬至也要祭祀太一神,在正月十五日祭太一神最隆重,從黃昏開始,通宵達旦用盛大的燈火祭祀,加上夜晚常有流星經過祠壇之上,從此形成了正月十五張燈結綵的習俗。另外,依照佛教說法,東漢明帝時僧道於正月十五日會集於洛陽白馬寺鬥法,由於佛教勝利,明帝便下令於正月十五日前後,在宮廷和寺廟中張燈結綵,不論士族庶民,一律掛燈,表示對佛教的尊敬和虔誠,從此,元宵節張燈,既成為佛教禮儀又成為民間習俗。唐朝後由於在這一天可以張燈為戲,所有又稱「燈節」、「燈夕」。
至於元宵節的由來,本省民間傳說:二千年前,佛教傳入我國,當第一次月圓的時候,人們隱隱約約可以見到月光下有一群天神在翩翩飛舞,有一年浮雲遮敝了天空,人們突然不見天神蹤跡,十分恐慌,於是紛紛點火把,照亮天空,找尋天神,自此以後,雖然看不見天神,人人卻仍年年點燃火把找尋天神,相延成襲,就變成一種風俗了。
另外,從道教的觀點,上元節是延襲道教的陳規而來的。唐代以後有所謂的「三元日」,即上元日(天官賜福日─農曆元月十五日)、中元日(地官赦罪日─農曆七月十五日)、下元日(水官解厄日─農曆十月十五日)。而「三官」指的是,天官上元一品九氣賜福天官洞靈元陽紫薇大帝(堯德配天)、地官中元二品七氣赦罪地官洞清元虛大帝(大舜耕地)、水官下元三品五氣解厄水官洞陰元光大帝(大禹治水)。傳說三元日,恰好是三官大帝(俗稱三界公)的誕辰,這三神主宰生老病死、命運氣數,人們為了祈求賜福,所以在「上元日」,既張花燈,也拜三官。上元節乃由原本單純民俗意義上的求吉、禳災、袪邪,進一步強化,成為民間最具宗教意義的節慶之一。
還有民間傳說,從前有一隻神鳥某天因迷路而降落在人間,卻意外被獵人射殺了。天帝因而大發雷霆,命天兵在正月十五日放火把人類通通燒死。天帝有一位心地善良的女兒,因不忍見此慘狀,冒著生命的危險,把這個不幸的消息告訴人們。大家聽到這個消息時,感到萬分驚愕,均不知如何是好。這時有個老人家想出了一個法子。他說:「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三天,家家戶戶各自在門前掛上紅色燈籠、燃放爆竹、施放煙火,如此,天帝就會以為人們都已經被燒死了。」全能的天帝果然被瞞騙了。自此之後,民眾便於每年正十五日前後的三天內,掛上燈籠、施放煙火。
此外,由於「燈」可詣音「丁」,因此,提燈、鬧燈也就是被當做人丁旺盛的佳兆,也就是說,燈節愈熱鬧,人丁就愈昌旺。廟宇每逢元宵佳節會舉辦盛大的鬧燈會活動─「鑽燈腳(下)」,就是一個添丁祈福有關的民俗。古時婦女為了早生貴子,要在元宵夜鑽燈腳,意謂「穿燈求貴子」。
此外,由於「燈」可詣音「丁」,因此,提燈、鬧燈也就是被當做人丁旺盛的佳兆,也就是說,燈節愈熱鬧,人丁就愈昌旺。廟宇每逢元宵佳節會舉辦盛大的鬧燈會活動─「鑽燈腳(下)」,就是一個添丁祈福有關的民俗。古時婦女為了早生貴子,要在元宵夜鑽燈腳,意謂「穿燈求貴子」。
2.元宵跟湯圓有什麼不同 有什麼典故
元宵節吃元宵的習俗約自宋代盛行,圓圓的元宵含有團圓的意義。元宵在南方也稱為「湯圓」,在一般人家中,於元宵當日將糯米粉和搓成湯圓,象徵全家團圓、事事順利。而傳統北方及店家元宵的製作方式則是用搖的,先做好餡粒,然後一顆顆放在大籮筐內的乾糯米粉上,搖晃籮筐,使其均勻沾上糯米粉,撈起元宵沾水後,再下籮筐搖,如此重複數次即成一顆顆圓滾滾的元宵了。
《歲時雜記》記載:「京人以綠豆粉為科斗羹,煮糯為丸,糖為臛,謂之圓子鹽豉。捻頭雜肉煮湯,謂之鹽豉湯,又如人日造蠶,皆上元節食也」。到南宋時,就有所謂「乳糖圓子」的出現,這應該就是湯圓的前身了。到了明朝,人們就以「元宵」來稱呼這種糯米糰子。
《酌中志》記載了元宵的做法:「其製法,用糯米細麵,內用核桃仁、白糖、玫瑰為餡,灑水滾成,如核桃大,即江南所稱湯圓也」。
《上元竹枝詞》:「桂花香餡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見說馬家滴粉好,試燈風裏賣元宵。」近千年來,元宵的製作日見精緻。光就麵皮而言,就有江米麵、粘高梁麵、黃米麵和苞榖麵。餡料的內容更是甜鹹葷素、應有盡有。甜的有所謂桂花白糖、山楂白糖、什錦、豆沙、芝麻、花生等。鹹的有豬油肉餡,或油炸炒元宵。素的有芥、蒜、韭、薑組成的五辛元宵,表示勤勞、長久、向上的意思。
因為元宵做的湯圓最好,人們就把湯圓叫元宵,這天叫做元宵節。
元宵節吃元宵的習俗約自宋代盛行,圓圓的元宵含有團圓的意義。元宵在南方也稱為「湯圓」,在一般人家中,於元宵當日將糯米粉和搓成湯圓,象徵全家團圓、事事順利。而傳統北方及店家元宵的製作方式則是用搖的,先做好餡粒,然後一顆顆放在大籮筐內的乾糯米粉上,搖晃籮筐,使其均勻沾上糯米粉,撈起元宵沾水後,再下籮筐搖,如此重複數次即成一顆顆圓滾滾的元宵了。
《歲時雜記》記載:「京人以綠豆粉為科斗羹,煮糯為丸,糖為臛,謂之圓子鹽豉。捻頭雜肉煮湯,謂之鹽豉湯,又如人日造蠶,皆上元節食也」。到南宋時,就有所謂「乳糖圓子」的出現,這應該就是湯圓的前身了。到了明朝,人們就以「元宵」來稱呼這種糯米糰子。
《酌中志》記載了元宵的做法:「其製法,用糯米細麵,內用核桃仁、白糖、玫瑰為餡,灑水滾成,如核桃大,即江南所稱湯圓也」。
《上元竹枝詞》:「桂花香餡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見說馬家滴粉好,試燈風裏賣元宵。」近千年來,元宵的製作日見精緻。光就麵皮而言,就有江米麵、粘高梁麵、黃米麵和苞榖麵。餡料的內容更是甜鹹葷素、應有盡有。甜的有所謂桂花白糖、山楂白糖、什錦、豆沙、芝麻、花生等。鹹的有豬油肉餡,或油炸炒元宵。素的有芥、蒜、韭、薑組成的五辛元宵,表示勤勞、長久、向上的意思。
因為元宵做的湯圓最好,人們就把湯圓叫元宵,這天叫做元宵節。
3.元宵為什麼要提燈籠
關於燈的傳說 民間還有幾種有趣的傳說
傳說在很久以前,凶禽猛獸很多,四處傷害人和牲畜,人們就組織起來去打它們, 有一隻神鳥困為迷路而降落人間,卻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天帝知道後十分震怒,立即傳旨,下令讓天兵於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把人間的人畜財產通通燒死。 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就冒著生命的危險,偷偷駕著祥雲來到人間,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人們。眾人聽說了這個消息,有如頭上響了一個焦雷。嚇得不知如何是好,過了好久,才有個老人家想出個法子,他說:「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每戶人家都在家裡張燈結綵、點響爆竹、 燃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以為人們都被燒死了」。
大家聽了都點頭稱 是,便分頭準備去了。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發覺人間一片紅光,響聲震天,連續三個夜晚都是如此,以為是大火燃燒的火焰,以中大快。人們就這樣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財產。為了紀念這次成功,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懸掛燈籠,放煙火來紀念這個日子。
元宵夜掛燈籠的風俗源起於西漢,盛行於唐朝。歷代帝王為了誇示天下太平,於是大力倡導人垂掛燈籠。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期間,命百姓自正月八日夜晚即開始掛燈籠。永樂帝朱棣命百姓徹夜掛燈籠、鳴樂到天明。並讓王妃、宮女們在正月十五日出宮看花燈、希冀舉國同歡。
關於燈的傳說 民間還有幾種有趣的傳說
傳說在很久以前,凶禽猛獸很多,四處傷害人和牲畜,人們就組織起來去打它們, 有一隻神鳥困為迷路而降落人間,卻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天帝知道後十分震怒,立即傳旨,下令讓天兵於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把人間的人畜財產通通燒死。 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就冒著生命的危險,偷偷駕著祥雲來到人間,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人們。眾人聽說了這個消息,有如頭上響了一個焦雷。嚇得不知如何是好,過了好久,才有個老人家想出個法子,他說:「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每戶人家都在家裡張燈結綵、點響爆竹、 燃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以為人們都被燒死了」。
大家聽了都點頭稱 是,便分頭準備去了。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發覺人間一片紅光,響聲震天,連續三個夜晚都是如此,以為是大火燃燒的火焰,以中大快。人們就這樣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財產。為了紀念這次成功,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懸掛燈籠,放煙火來紀念這個日子。
元宵夜掛燈籠的風俗源起於西漢,盛行於唐朝。歷代帝王為了誇示天下太平,於是大力倡導人垂掛燈籠。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期間,命百姓自正月八日夜晚即開始掛燈籠。永樂帝朱棣命百姓徹夜掛燈籠、鳴樂到天明。並讓王妃、宮女們在正月十五日出宮看花燈、希冀舉國同歡。
4.猜燈謎:
與燈相關的另一項活動是「猜燈謎」,在宋代以前猜謎被視為高尚活動,盛行於讀書人之間,到了宋代,謎語和元宵賞燈活動結合在一起,成為燈謎,使得元宵的節日習俗更加豐富。所謂「燈謎」,就是把謎語貼在花燈上給前來觀賞的人猜,猜中者可以得到獎品,因燈謎像虎一樣難射,所以又稱「射虎」,這項活動一直延續至今,成為大人小孩都喜愛的的趣味活動之一。而燈謎所沿用的語詞有很多種,例如:庾詞、謎語、射覆、社、詩謎、春燈謎、文虎、燈虎、打呆、打古仔、燈猜、破悶兒、風人體等。燈謎雖然不是什麼偉大的文學作品,但在製作上,仍需運用巧思。因此、謎面的設計要符合「八美」,即句練、法淨、語圓、意明、字切、雅馴、超脫、體備。而傳統的燈謎更要講求一定的格式。通常所謂燈謎格有廿四種:秋千格,卷帘格,白頭格、徐妃格、求凰格、諧音格、玉帶格、粉底格、燕尾格、蝦鬚格、雙鉤格、加冠格、脫帽格、納履格、解帶格、脫靴格、系鈴格、上樓格、下樓格、掉首格、掉尾格、中分格、碎錦格、轆轤格。這些謎格,如運用得當的話,往往可以製出十分高雅的燈謎。
來源:福山堂
與燈相關的另一項活動是「猜燈謎」,在宋代以前猜謎被視為高尚活動,盛行於讀書人之間,到了宋代,謎語和元宵賞燈活動結合在一起,成為燈謎,使得元宵的節日習俗更加豐富。所謂「燈謎」,就是把謎語貼在花燈上給前來觀賞的人猜,猜中者可以得到獎品,因燈謎像虎一樣難射,所以又稱「射虎」,這項活動一直延續至今,成為大人小孩都喜愛的的趣味活動之一。而燈謎所沿用的語詞有很多種,例如:庾詞、謎語、射覆、社、詩謎、春燈謎、文虎、燈虎、打呆、打古仔、燈猜、破悶兒、風人體等。燈謎雖然不是什麼偉大的文學作品,但在製作上,仍需運用巧思。因此、謎面的設計要符合「八美」,即句練、法淨、語圓、意明、字切、雅馴、超脫、體備。而傳統的燈謎更要講求一定的格式。通常所謂燈謎格有廿四種:秋千格,卷帘格,白頭格、徐妃格、求凰格、諧音格、玉帶格、粉底格、燕尾格、蝦鬚格、雙鉤格、加冠格、脫帽格、納履格、解帶格、脫靴格、系鈴格、上樓格、下樓格、掉首格、掉尾格、中分格、碎錦格、轆轤格。這些謎格,如運用得當的話,往往可以製出十分高雅的燈謎。
來源:福山堂
舞蝶祝大家元宵節快樂!
期望大家年年都有收獲,事事圓滿如意,記得回家團圓吃湯圓喔!!
期望大家年年都有收獲,事事圓滿如意,記得回家團圓吃湯圓喔!!
上一篇:好多♡喔
哇!!講解的很清楚耶!!
謝謝唷^^
我是從網路查到轉貼過來的~
謝謝你的來訪^^ 2008-02-22 05:4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