ㄧ、中文部份 |
王宏仁(民89)。階層下的「生產力」移動:婚姻移民與國內勞動市場。「全球化下的主會學想像:國家、經濟與社會」論文集。臺大社會學系。 |
王宏仁、張書銘(民90)商品化的跨國婚姻市場:以臺越婚姻仲介業運作為例。發表於「2001 臺灣的東南亞區域研究」學術研討會,國際暨南大學。 |
王光宗(民93)。臺南縣東南亞外籍母親在子女入學後母職經驗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嘉義市。 |
王佩玲(民81)。兒童氣質、父母管教方式與兒童社會能力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
王秀紅、楊詠梅(民91)。東南亞跨國婚姻婦女的健康。護理雜誌,49,35~41。 |
王蓁蓁(民89)。臺北縣國中生之壓力源、因應方式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
王瑞壎(民93)。大陸和外籍新娘婚生子女適應與學習能力之探究。臺灣教育, 626 , 25-31 |
王鍾和(民83)。家庭結構、父母管教方式與子女行為表現。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
甘夢龍(民82)。我國國小學生行為困擾相關因素之研究。臺南師院學報,26,25-52。 |
石玉森、吳昌期、許素梅(民93)。臺北縣外籍配偶基本教育學習需求評估之研究。臺北縣教育局編印。 |
朱玉玲(民91)。澎湖縣外籍新娘生活經驗之探討。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
江淑惠(民74),父母教養態度與幼兒焦慮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
吳芝儀(民89)。中輟生的危機與轉機。臺北:濤石。 |
吳美玲(民89)。國小學童父母管教方式、教師期望與習得無助感相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
吳清山(民93)。外籍新娘子女教育問題及其因應策略。師友,441, 7-12。 |
吳新華(民82)。國小學童生活適應問題之研究。國教之友,44(3),27-36。 |
吳舒靜(民92)。臺灣外籍新娘分佈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暨南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 |
李文欽(民92)。國民小學單親兒童與雙親兒童行為困擾及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
李坤崇(民79)。我國國小學生學習適應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臺南師院學報,23,133-159。 |
李坤崇(民81)。國小學生學習適應及其相關因素之賡續研究。臺南師院學報,25,83-122。 |
李坤崇、歐慧敏(民82)。國中學生行為困擾相關因素之調查研究。臺南師院學報,26,109-137。 |
李燕、李浦群 譯(民84)/Trenholm, S. & Jensen, A. 著(1992)。人際溝通。臺北:揚智。 |
李怡慧(民93)。東南亞籍配偶子女同儕關係類型及其相關因素初探。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
李淑芬(民91)。臺北市國民小學學生家長參與與學校行政決定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
呂俊甫(民76)發展心理與教育- 全人發展與全人教育(第四版)。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
吳柏姍(民93)。外籍配偶子女幼稚園學校適應之個案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
余化人(民88)。臺北市國中技藝班學生個人因素、家庭背景、學校環境與其自我概念及技能學習態度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
余昭(民70)。人格心理學。臺北: 三民書局。 |
余啟名(民83)。國小單親兒童其學業成就、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
余豐賜(民91)。臺南縣市國民小學家長參與學校事務及其相關問題之研究。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
何琦瑜(民94)。父母,一場挑戰的旅程。天下雜誌,2005年教育特刊,4-5。 |
林玉體(民79)。一方活水-學前教育思潮。臺北:信誼出版社。 |
林生傳(民74)。教育心理學。臺北:五南。 |
林生傳(民82)。教育社會學。高雄:復文。 |
林清江(民72)。文化發展與教育革新。臺北:五南。 |
林淑玲(民89)。家庭與家庭教育。載於中華民國家庭教育學會主編:家庭教育學。臺北:師大書苑。 |
林秀美(民90)。外籍新娘先生多有外表或經濟上的缺憾,64%子女有發育遲緩現象,民生報,10月30日第四版。 |
林惠雅(民84)父母教養方式和子女行為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72, 41-47。 |
林惠雅(民88)。母親信念、教養目標與教養行為(二):問卷編製與相關分析。應用心理研究,3,219-244。 |
林榮俊(民87)。高雄市國民小學提早學生學習適應、行為困擾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
林明地(民88)。家長參與學校學校教育的研究與實際:對教育改革的啟示。教育研究資訊,7(2),61-79。 |
林璣萍(民92)。臺灣新興的弱勢學生-外籍新娘子女學校適應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特殊教育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市。 |
周新富(民88)。國中生家庭背景、家庭文化資源、學校經驗與學習結果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
周麗端、吳明樺、唐先梅和李淑娟(民88)。婚姻與家人關係。臺北:空大。 |
邱汝娜、林維言(民93)。邁向多元與包容的社會 – 談現階段外籍與大陸配偶的照顧與輔導措施。社區發展季刊,105,6-19。 |
邱琡雯(民88)。在地國際化?外籍新娘在地化:嘉義地區國小補校外籍新娘之社會生活。中央研究院社會問題研究推動委員會主辦「臺灣社會問題研究學術研討會」。 |
邱芳晞(民92)。東南亞外籍新娘家庭問題與協助需求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101,176-181。 |
夏曉鵑(民86)。女性身體的貿易-臺灣/印尼新娘貿易的階段、族群關係與性別分析。東南亞區域研究通訊,2,72-83。 |
夏曉鵑(民89)。資本主義國際化下的國際婚姻──以臺灣的「外籍新娘」現象為例 。臺灣社會研究季刊,38,11-58。 |
夏曉娟(民91)。流離尋岸。臺北:臺灣社會研究雜誌社。 |
洪榮昭(民90)。創意媽媽教室。臺北:師大書苑。 |
柯宇玲(民93)。兒童心理如何面對異國文化結合的婚姻。載於外籍(大陸)配偶家庭兒童文化適應、家庭關係座談會會議手冊, 15-18。臺北: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輔導研究所。 |
高敬文(民84)。海峽兩岸幼兒家長教養觀之比較。幼兒教育學術研討會實錄,頁5-26。國立屏東師院。 |
高淑清(民89)。重建家庭平等對話與學習動力:家庭溝通課程建構之研究。於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中華民國家庭教育學會主編,家庭教育課程與方案論文集,頁315-353。嘉義: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 |
高淑清、陳美惠(民90)。啟動幼兒創造力思考:從幼兒家庭教育做起。幼兒教育年刊,13,50-68。 |
徐慕蓮(民76)。個人及家庭因素影響國小新生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
馬靄萍(民86)。家庭社經地位、父母教養方式與國中生自我概念、友伴關係之調查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
孫敏芝(民78)。教師期望與師生交互作用:一個國小教室的觀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
莊千慧(民83)。出生序與父母管教方式對兒童的社會興趣及人格適應的影響。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
莊明貞(民74)。國中學生學校生活素質與學校適應行為的關係。新竹師專學報,12,181-245。 |
郭丁熒(民77)。教師權力類型、學生參與心態與學生學校適應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
郭明堂(民87)。理情團體諮商對離婚家庭之兒童情緒適應與人際關係效果之研究。海峽兩岸兒童發展與適應問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 1-22。 |
郭芳君(民92)。父母教養方式、自我韌性與內在性自我控制、少年偏差行為之關係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
郭佳哲(民90)。讀書會方案對國小高年級學生學校適應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
陳小紅(民86)。大陸配偶來臺生活狀況案例訪視。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研究報告。 |
陳仕宗(民84)。偏遠國小學生學業成就的社會環境因素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
陳秀才(民75)。國民小學規模與教學環境之關係-臺北市國民小學規模的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
陳美惠(民91)。彰化縣東南亞外籍新娘教養子女經驗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
陳英豪、林正文、李坤崇(民77)。我國國小學生學習適應之評量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案研究報告。 |
陳俊雄(民91)。高學業成就之平地原住民學生家長教育價值觀及親師互動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
陳庭芸(民90)。澎湖地區國際婚姻調適之研究:以印尼與越南新娘為例之比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
陳琦茂(2000)。少年父母教養知覺與親子衝突之研究-未犯罪與犯罪少年之比較。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
陳湘淇(民93)。國小一年級外籍配偶子女在智力語文能力及學業成就表現之研究。臺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幼教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
陳碧容(民93)。外籍新娘子女家庭環境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以臺灣地區東南亞籍新娘為例。國立臺北護理學院嬰幼兒保育研究所,未出版,臺北市。 |
陳慧屏(民92)。臺灣民眾態度大調查(新移民女性)。大地地理雜誌,188,74-76。 |
陳麗華(民86)。國小教師對原住民的認知印象及對都市原住民學童的接納態度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8,159-186。 |
許木柱(民76)。阿美族的社會文化變遷與青少年適應。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 |
許素梅(民92)。同運不同命-談外籍配偶的家庭關係。北縣成教,22, 32-36。 |
許殷誠(民94)。從國小教師觀點探討影響外籍配偶子女學校適應之因素。屏東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
許學政(民92)。我的媽媽是外籍新娘- 跨國婚姻的親職協助與輔導。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教育輔導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 |
許瑞蘭(民91)。國中生依附關係、人際問題解決態度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
張世平(民73)。高中生的教師期望、父母期望、自我期望與學業成究的關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26,115-122。 |
張存武(民86)。看戰後東南亞歷史發展。東南亞區域研究通訊,2, 72-83。 |
張明慧(民94)。「新臺灣之子」之兒童發展與輔導策略。學生輔導月刊,97,38-53。 |
張春興、林清山(民70)。教育心理學。臺北:東華書局。 |
張春興(民80)。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東華書局。 |
張春興(民83)。教育心理學。臺北:東華書局。 |
張春興(民85)。現代心理學。臺北:東華書局。 |
張建成、黃鴻文、譚光鼎(民82)。少數民族教育的理論與實際。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多元文化教育(頁187-223)」。臺北:臺灣書店。 |
張秋慧(民93)。跨文化家庭子女知覺父母教養方式與其學習適應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
張高賓(民90)。單親兒童父母教養方式、家庭環境與情緒穩定之關係研究。屏東師院學報,14,465-504。 |
張貴英(民85)。買賣的婚姻-東南亞新娘的交叉剝削圖像。女誌,8,37-39。 |
張慧敏(民82)。國小數學科教育問題與補救教學研究分析。臺灣省第三屆教育學術論文集。 |
陸錦英(民90)。一位華裔母親的教養觀。屏東師院學報,14,325-342。 |
單文經(民82)。在班級中營造多元文化教育環境的策略。載於中華民國教育學會主編,「多元文化教育(頁427-458)」。臺北:臺灣書店。 |
黃月美(民84)。單親兒童生活適應相關因素級團體輔效果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
黃玉臻(民86)。國小學童A 型行為、父母管教方式與生活適應相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
黃冠盈(民89)。從文化差異面向探討原住民國中新生之學校適應-以三位泰雅族學生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
黃春枝(民76)。國中學生親子關係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報,55,83-140。 |
黃崑巖(民93)。黃崑巖談教養。臺北:聯經出版社。 |
黃琬玲(民93)。東南亞外籍配偶子女的家庭環境與學習適應情形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
黃凱霖(民84)。父母效能感、父母參與以及子女學業成就的關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
黃森泉、張雯雁(民92)。外籍新娘婚姻適應與子女教養問題之探討。國立臺中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學系。社會科教育研究,8, 135 –168。 |
彭梅玲(民93)。家長之內省智能與其對子女教養方式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社會教育與文化行政碩士學位在職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
齊君蕙(民94)。新住民家庭母親對子女教養與子女園所生活適應之研究~以台東縣為例。國立臺東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市。 |
楊的祥(2003)。父母管教方式、教師批判思考教學行為與國小學童批判思考能力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心理輔導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
楊國樞(民70)。中國人的性格與行為:形成與蛻變。中華心理學刊,3,39-55。 |
楊國樞(民75)。家庭因素與子女行為:臺灣研究的評析。中華心理學刊,1,7-28。 |
楊國樞(民84)。夫妻互動歷程之探討:以臺北地區年輕夫妻為例的一項初探性研究。組織心理與行為。臺灣大學心理學系出版。 |
楊艾俐(民92)。臺灣變貌---新移民潮。天下雜誌,271,95-99。 |
詹馨(民73)。適應的性質初探。國教世紀,20(6),6-7。 |
葉學志(民77)。談社會變遷青少年適應問題。國教輔導,27(6),4-7 。 |
蔡文輝(民88)。社會學。臺北:三民。 |
蔡奇璋(民93)。外籍配偶參與子女的學習障礙及解決途徑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
蔡玲雪(民93)。外籍及大陸配偶家庭子女之親子關係、師生關係及其生活適應之關係研究-以臺南市為例。國立臺南大學教師在職進修輔導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
蔡雅玉(民90)。臺越跨國婚姻現象之初探。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
蔡繼光譯(民91)。國際遷徙與移民—解讀「離國出走」。臺北:書林。 |
鄭雅雯(民89)。南洋過臺灣:東南亞外籍新娘在臺婚姻與生活探究--以臺南市為例,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
劉佳玫(民90)。教師異動對國小學童學校生活適應的影響-一個國小班級學童的個案研究。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市。 |
劉焜輝(民74)。師大學生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
劉美芳(民90)。跨國婚姻中菲籍女性的生命述說。高雄醫學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
劉秀燕(民92)跨文化衝擊下外籍新娘家庭環境及其子女行為表現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防治犯罪研究所出版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
劉慈惠(民88)。幼兒母親對中國傳統教養與現代教養的認知。新竹師院學報,12, 311-345。 |
劉慈惠(民90)。現代幼兒母親的教養信念—以大學教育程度者為例。新竹師院學報,14,355-405。 |
劉淑媛(民93)。父母教養方式與青少年行為困擾之調查與訪談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
賴建達(民90)。國民小學實施外籍新娘識字教育之研究以一所山區小學為例。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
盧秀芳(民93)。在臺外籍新娘子女家庭環境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
盧 強(民75)。山地國中學生自我概念、生活適應與學習成就之調查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
謝高橋(民80)。臺灣山胞遷移都市後適應問題之研究。行政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
蕭昭娟(民89)。國際遷移之調適研究:以彰化縣社頭鄉外籍新娘為例。臺灣師大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
鍾文悌(民93)。外籍配偶子女學業表現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
顏錦珠(民91)。東南亞外籍新娘在臺生活經驗與適應歷程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
簡茂發(民75)。大學生適應問題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集刊, 28,1-80。 |
魏惠娟(民87)。我國家庭共學方案之發展。臺北:師大書苑。 |
藍佩嘉(民93)。外籍新娘不是不停下蛋的母雞。新新聞,906,2004年七月。 |
http://pclan.social.ntu.edu.tw/html/born%20or%20not%20to.htm |
譚光鼎(民86)。族群關係與教育。花蓮師院學報, 7, 265-288。 |
譚光鼎(民87)。原住民教育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
譚光鼎、湯仁燕(民82)。臺灣原住民青少年文化認同與學校教育關係之探討。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多元文化教育(頁459-500)」,臺北:臺灣書店。 |
譚光鼎(民90)族群關係與多元文化教育。譚光鼎等編著。多元文化教育。臺北:國立空大。 |
羅一萍(民85)。父母的傳統性、現代性、管教方式與兒童的創造力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
羅美紅(民93)。東南亞外籍母親對子女教養信念之探討-以大臺北地區為例。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幼教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
羅婉麗(民90)。國中小學生生活適應之訪談、評量與調查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
蘇建文(民71)。兒童及青少年基本情緒之縱貫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報,12,99-114。 |
蘇芊玲(民87)。「家庭教育─兩性平等教育的基石」。全國家庭教育研討會。臺北:教育部。 |
蘇容瑾(民93)。外籍配偶對母職之角色覺察與子女教養態度之研究。南台科技大學技職教育與人力資源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縣。 |
鐘重發(民92)。家庭教育介入外籍新娘子女學前發展模式與策略,幼兒教育年刊,15,189-205。 |
陸委會(1999)。兩岸社會交流統計摘要。2006年3月15日取自http://www.mac.gov.tw/associ/ass_lp/881015/881015.htm |
內政部戶政司 。外籍與大陸新移民人數。 2005年12月23日取自 |
http://www.ris.gov.tw/ch4/static/st27-1.html |
臺北縣主計室。臺北縣外籍與大陸配偶教育程度。2005年11月9日取自http://www.juji.tpc.gov.tw/statistic/9311122.doc |
警政署外國人在臺諮詢服務網統計專區。臺閩地區外籍配偶居留統計-按國籍及縣市別。2005年11月 8日取自 |
http://iff.npa.gov.tw/front/accounting.php |
行政院主計處國情統計通報。91年臺閩地區結婚人數按國籍別分。2005年12月23日取自 |
http://www.stat.gov.tw/ct.asp?xItem=1611&ctNode=3259 |
教育部。93學年度新移民子女就讀國中小學生人數統計表。2005年11月9日取自 |
http://www.stat.gov.tw/public/Data/532117482771.pdf |
教育部統計處(民94)。外籍配偶就讀國小子女學習及生活意向調查結果摘要分析。2006年3月16日取自 |
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STATISTICS/EDU7220001/project.htm?TYPE=1&UNITID=89&CATEGORYID=0&FILEID=15609 |
|
二、英文部分 |
Anderson, M.(1999). Child in-between: constructing identities in the bicultural family. Journal of the Royal Anthropological Institute, 5, 13-26. |
Baumrind, D.(1994). The social context of child maltreatment. Family Relations, 43(4), 360-362 . |
Berger,E,H.(1991). Parent involvement:Yesterday and today. Elemetary School Journal, 91, 209-219 |
Berk, L. E. (2000). Child development. (5th Ed. ). London: Allyn & Bacon. |
Brodzinsley, D.M., Schechter, D.E., Braff, A.M., & Singer, L.M. (1984). Psychological and academic adjustment in adopted children. Journal of Consulting & Clinical Psychology, 52, 582-590. |
Bronfenbrenner, U.(1986). Ecology of the family as a context of human development: Research perspective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2, 723-742. |
Chen, M.C.(1983). The Self-concept of junior students enrolled in a public high school and a proposed program for concept enhancement and the effects of an enhancement programs 60 enhance self-concept of male juvenile delinguents under going rehabilitation. Unpulished Master’s Thesis, De la Salle University, Brunner, New York. |
Fossett, M.A. & Kiecolt, K.J. (1991). A methodological review of the sex ratio: Alternatives for comparative research.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53, 941-957. |
Fu, X. & Heaton, T.B.(2000). Status exchange in intermarriage among Hawaiians,Japanese, Filipinos and Caucasians in Hawaii: 1983-1994. Journal of Comparative Family Studies, 31(1), 45-61. |
Griffith, J.(1984). Relationships between acculturation and psychological impairment in adult Mexican-Americans. Hispanic Journal of Behavioral Sciences, 5, 431-459. |
Hamers,J.F. & Blanc,M.H.(2000).Bilinguality and bilinguali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Handerson,A.R. & Berla,N.(1994). A new generation of evidence:The family is critical to student achievement. Washington,DC:National Committee for Citizens in Education. |
Hurlock, E.(1978). Child development (5th ed.). New York: Mc Grew-Hill. |
Kaplan, P.S.(1984). Psychology of adjustment. California: Wadsworth |
Kim, S. (1996). The effects of parenting style, cultural conflict, and relations on academic achievement and psychosocial adjustment among Korean immigrant adolescents. Paper from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Degree:PHD. (DAO No. AAC9616976). |
Kitano, H.L., Yeung, W.T., Chai, L., & Hatanaka, H.(1984). Asian-American interracial marriage.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46(2), 179-190. |
|
Lewis, J.W.(1995). Self-evaluation as mediators of the effects of parenting on children’s adjustment. Paper from George Mason University Degree PHD. (DAO No. AAC9531058) |
Maccoby, E. E., & Martin, J. A. (l983). Socialization in the context of the family:Parent-child interaction.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 4, 1-101. New York:John Wiley & Sons. |
Ma, S.(2000). Rethinking migration decision making in contemporary migration theories,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報,30,145-184。 |
Massey, Douglas S.(1998).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 14, 383-413. |
Miller, K. E., King, C. A., Shain, B. N., & Naylor, M. W. (1992).Suicidal adolescents’ perceptions of their family environment.Suicide and Life-Treatening Behavior, 22(2), 226-239. |
Newman, P.R. & Newman, B.M.(1981). Living: The process of adjustment. Illionis:The Dorsey Press. |
Nucci, L.P. & Weber, E.K.(1995). Social interaction in the hom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young children's conceptions within the personal domain. Child Development, 66, 1438-1452. |
Paulson, S.E., & Sputa, C.L.(1996). Patterns of adolescents and parents. Adolescence, 31, 369-381. |
Poduska, B.(1980). Understanding psychology and dimensions of adjustment. New York: McGraw-hill. |
Poston, W.S.C.(1990). The biracial identity development model: A needed addition. Journal of Counseling & Development, 69, 152-155. |
Sauvy, A.(1966). General theory of population. New York:Basic Books Inc. |
Schwartz, W.(1998). The identity development of multiracial youth. ERIC/CUE Digest, No. 137. ERIC Clearinghouse on Urban Education, Institute for Urban and Minority Educ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ew York.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425248) |
Stake,J.E.& Kat, J.F.(1982). Teacher-pupil relationships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classroom: Teacher-gender and pupil-gender differences.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19, 465-471. |
Stephan, W.G. & Stephan, C.W.(1991). Intermarriage: Effects on personality, adjustment, and intergroup relations in two samples of students. Journal of Marriage & the Family, 53, 241-250. |
Tallent, N.(1978). Psychology of adjustment. Boston: Van Nostrand Co. |
Vandell, D.L. & Hambree,S.E.(1994). Peer social statua and friendship: Independent contributors to children’s social and academic adjustment. Merrillpalmer Quarterly, 40, 461-477. |
Worchel, S. & Goethals, G. R.(1989). Adjustment: Pathways to personal growth. New Jersey:Prentice Hall. |
Youniss,J.& VoIpe,T.(1978). An relational analysis of children’s frienship.In W. Damon(Ed.). New directions for child development: Social cognition(pp.107-128), SanFrancisco: Jossey-Bas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