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2-07 17:31:21笨蛋小布丁

日本動畫大師-宮崎駿

宮崎駿 Hayao Miyazaki 1941年1月5日生於東京,在四兄弟中排行第二。他們家原本住在東京都文京區,後來二次大戰因戰時疏散,舉家遷往宇都宮市和鹿沼市。住在鹿沼市的伯父經營了一家飛機工廠,宮崎駿的父親在那間工廠擔任主管。宮崎駿的母親是個嚴格而聰明的女性,對宮崎一生的影響甚大。宮崎駿的弟弟後來回憶說,他看到《天空之城》中的海盜婆婆不禁想起了自己的母親,雖然長得完全不像,但是個性神似。宮崎駿小學一到三年級都在宇都宮市的小學就讀,後來他們搬回東京,便轉到東京的學校讀1947年的時候,宮崎駿的母親患了結核病在床上整整 躺了九年。從《龍貓》這部電影中就可以看到宮崎駿一家的這段灰暗日子的影子。

1958年,日本影史上第一部長篇彩色電影動畫《白蛇傳》(東映動畫製作)上映了,還是高三學生的宮崎駿迷上了這部片子,原本就喜愛漫畫的他開始對動畫產生興趣。宮崎駿從前就喜歡塗塗畫畫一些軍艦、飛機之類的東西,不過不太會畫人,他也曾立志要當一名漫畫家。乃至若干年以後,他仍然充滿著崇敬的回憶著:「我看到了動畫的製作是何其慎重且值得珍惜的事業。






在1984年「風之谷」上映之後,不論是票房表現或影片的水準方面均獲得了相當大的成功,於是,在德間書店的支持下,1985年,「吉卜力工作室」成立了。同年,吉卜力開始製作「天空之城」,自此以後,吉卜力工作室成為一個專為宮崎駿和高畑勳製作動畫的工作室。

  「吉卜力(GHIBLI)」這個名字事實上本意是指「撒哈拉沙漠上吹的熱風」在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意大利空軍飛行員將他們的偵察機也命名為「吉卜力」。宮崎駿是個飛行器狂,當然也知道這件事,於是決定用「吉卜力」作為他們工作室的名字。而在這個名字的背後,還有一層含意,也就是希望這個工作室能在日本動畫界掀起一陣旋風!!

  吉卜力工作室是一個相當特殊的團體,不論在日本國內或是國際間都是一樣。因為吉卜力工作室原則上只製作由原著改編,劇場放映用的動畫。由於製作劇場版的動畫必須冒相當大的票房風險,所以一般的工作室通常都以製作TV版動畫為主,雖然偶爾會製作一些劇場動畫,但是大多數也是由著名的TV版動畫改編而成的。(附帶說一句,日本平均每週製作超過40部的TV版動畫!!

接下來談到吉卜力的歷史。

  30年前,名叫宮崎駿和高畑勳的兩個年輕人相遇了。那時他們一起在一個叫「東映動畫」的工作室裡工作。這個工作室原本也是只製作電影動畫的,但是在時代潮流的影響之下,他們無可選擇地還是做了一部TV的動畫「阿爾卑斯山的少女」,於1974年播出,由宮崎駿製作,高畑勳導演。這部卡通在全世界都廣受歡迎。


  然而,在製作這部卡通的同時,宮崎駿和高畑勳逐漸領悟到,通過電視版這種製作時間和成本都大受限制的動畫形式,是沒有辦法達到表現他們心中真正追求的境界的。他們所追求的,是純粹而高品質的動畫,是能真正深入人心,刻畫人們生命中喜悅與悲傷的動畫。這一股信念,正是他們在「風之谷」成功之後,毅然成立「吉卜力」工作室的根本動機。他們的理想,是將全副精力都灌注在他們的每一部作品之中,絕不犧牲品質向有限的時間和預算妥協。每一部作品都將由宮崎駿和高畑勳製作導演,一切的指示都由導演來下達,導演的決定擁有最高的優先權。吉卜力工作室這十年以來,一直都堅持著這樣的理念,而這可說是宮崎駿和高畑勳這兩位出類拔粹的導演和全工作室人員努力的成果。

  吉卜力工作室的成員們,從來都沒想過這個工作室竟然能一直存活到現在。「我們製作一部電影,如果它成功了,就再做下一部。如果失敗了,那這個工作室就得結束生命。」吉卜力成員們當初就是抱著這樣的心態出發的。為了使風險減到最低,他們沒僱用半個全職的工作人員。在製作一部影片的時候,他們大約會召募七十個左右的人員組成小組,當電影完工之後,小組即自動解散。他們工作的地方,就只有位於東京市郊一間房子中的一層樓而已,而且還是租來的。一切的管理決策都由高畑勳一手包辦,在他的良好經營之下,吉卜力工作室才得已順利地完成「天空之城」的製作,並在1986年上映,成功地吸引了七十八萬名觀眾到電影院觀賞,同時得到了極高的評價。

  吉卜力工作室接下來的兩部電影是「龍貓」和「螢火蟲之墓」,負責導演的分別是宮崎駿和高畑勳。當時兩部電影的製作時同時進行的,整個製作過程簡直是一片混亂。而令人驚歎的是,即使是同時製作兩部電影,品質卻絲毫沒有降低的跡象,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但吉卜力做到了,他們的政策方針是將製作良好的影片擺在第一位,公司的經營和成長則是其次。這就是吉卜力和其他的工作室不同的地方。如果沒有這樣的政策,想製作這兩部電影根本是不可能的。

  談到吉卜力工作室的歷史時,有一個人是不得不提到的,他就是德間康快,吉卜力的總裁。同時,他也是德間書店的總裁,除了負責發行業務之外,他也參與了一些公司發展及其他的事務。另外,他也擁有一個名叫Daiei的影片工作室,此工作室一向以製作大導演溝囗健二的影片聞名。

  德間康快很少來吉卜力的工作室,因為他原則上希望吉卜力工作室能自由地發展,自由地做決定。但是在有需要的時候,他總是站在第一線幫忙。當初將宮崎駿的漫畫風之谷搬上銀幕,正是出自他的決定,同時,吉卜力工作室也是由他一手創建的。

  要將「龍貓」和「螢火蟲之墓」這兩部電影發行上映,吉卜力工作室遇到了不小的困難。因為這兩部電影和他們的之前的幾部電影相較,顯得相當的沈悶。當時,德間康快自己不惜風塵僕僕地遊走於發行片商之間,為這兩部片拚命地爭取發行上映的機會。最後在他的努力之下,終於說服了片商。如果缺少了他的任何一點努力奉獻,吉卜力工作室現在早已不在了。

  「龍貓」和「螢火蟲之墓」的票房表現並不如預期,這可能是由於錯過了上映時間的關係,也就是說,這兩部片並沒能在暑假這個電影旺季上映。不過,它們超卓的品質卻獲得了各界一致的讚賞。那一年,「龍貓」幾乎包辦了日本所有的電影大獎,甚至還包括了最佳攝影獎。而「螢火蟲之墓」則被盛讚為「真正的藝術」。藉著這兩部片,吉卜力工作室在日本電影界打響了極大的名氣。另外,「龍貓」也為吉卜力帶來了意想不到的收穫——龍貓布娃娃竟然大受歡迎。為什麼說是「意想不到」呢?因為龍貓布偶的上市距離影片上映差不多已有兩年之久了,而且他們創造龍貓當初也並不是為了想促進票房。事實上,是有一家布偶製造商看上了龍貓,覺得龍貓這個「人物」不做成布偶實在太可惜了,於是極力央求吉卜力工作室讓他製作布偶。

總而言之,感謝龍貓產品的銷售成果,吉卜力工作室才能夠慢慢地補回製作費造成的大筆赤字。龍貓被來還被吉卜力當成工作室的標誌。目前吉卜力正在計畫成立一個專門負責銷售電影角色周邊商品的部門。當然,吉卜力的方針仍是以製作電影為第一優先,周邊商品的收益只是一個額外的成果而已。吉卜力從來沒有(將來也不會)為了考慮周邊商品的價值,而改變影片的任何一個部份。

  雖然吉卜力工作室的經濟狀況現在有了改善,但是當時全日本的動畫界卻是處在低迷狀況。因此,想在這樣的環境下仍能維持製作的水準,宮崎駿認為吉卜力需要一個固定的工作總部,用來建立堅固的組織系統、實現全職員工制度的理想、同時進行工作人員的訓練和擴增的計劃。所以可以說,吉卜力的管理經營策略有了很大的轉變
  雖然他苦苦哀求,但是殘酷的吉卜力仍然.......

  宮崎駿在接下了紅豬的工作之後,不知是為了消解壓力還是什麼的,提出了一個建議:「嘿!我們來蓋一座新的工作室吧!」這就是宮崎駿一貫的方式:當遇到一個問題的時候,就製造一個更大的問題作為解決的方法!!不過宮崎駿的理由倒是很充分:「如果吉卜力想吸引最好的人才,一間租來的辦公室未免太寒酸了吧!」所以啦,吉卜力工作室的新家終於開始興建啦!

  那一年的宮崎駿真是個天才,在製作「紅豬」的同時,他也一個人畫好了新工作室的藍圖,親自和建造商接洽,要求工作室完成時能盡量接近他理想的樣子。一年之後,「紅豬」和新的工作室幾乎同時完成。「紅豬」一上映,吉卜力就高高興興地搬到新家去啦!!

  新的工作室一共有三層樓,整座建築物最特別的地方大概是休息室了。雖然吉卜力裡的女性員工只有男性的一半,但是女生的休息室卻比男生大了兩倍,而且設備也比較好。可能這是我們偉大的建築師宮崎駿,在表現他對女性主義的支持吧!!另外,新工作室的綠地也非常多,而停車的空間被宮崎駿刻意弄得比較小了......

  回到主題。1992年的夏天,「紅豬」上映了,又成為年度票房最佳的電影,甚至連史蒂芬史匹柏的電影「虎克船長」和迪士尼的「美女與野獸」都不是對手。

  1993年,吉卜力購進了兩部大型的電腦化攝影機,同時也設立了吉卜力渴望已久的攝影部門。新增了這個部門之後,吉卜力終於成長為一個具備動畫部門、美術部門、tracing/painting部門,及攝影部門的工作室了。這和日本動畫工業界的發展方向完全相反,日本動畫界一般是強調分工要極度精細的。而吉卜力採用相反發展方向的原因,是因為他們覺得大家在一個屋簷下,為著共同的目標而努力,這樣對達到高品質工作是很重要的。

  1993年,吉卜力製作了他們的第一部TV動畫,「海潮之聲」。負責導演的是望月智充,時年34歲。他是第一位除了宮崎駿和高畑勳以外,和吉卜力合作執導影片的導演。這部影片的製作群都非常年輕,大部份由20多歲到30多歲的人組成。他們的工作信條是「快速、便宜而又有品質的製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