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0-10 23:50:53史蒂芬

【發掘無限】威士忌原酒?



最近眾家單一麥芽威士忌的酒友在噗浪上進行了一場有關「原酒」的討論(論戰?),其實這場討論很值得耙梳整理,固然小弟也持有特定觀點,以下立論不見得客觀,但是這場討論實在頗有意義,因此拋磚引玉,提供所有酒友或酒商們思考。

個人認為這篇在噗浪上的核心爭議點在於「原酒」這個詞彙,一方認為「原酒=Cask Strength」,一方質疑「原酒=Cask Strength」,前者認為在專業玩家及部份酒廠已經使用長期使用「原酒=Cask Strength」,後者則認為「原酒」缺乏明確定義而容易造成各自表述的現象,至於「Cask Strength」一詞的意義則是具有一定程度的共識。

在進入主題討論「原酒」之前,我們先看看幾個在單一麥芽威士忌使用的詞彙:
Cask Strength,姑且翻譯成「酒桶酒精濃度」(這裡,我不想使用「原桶酒精濃度」這個詞,因為會產生觀念混淆)
Single Cask,姑且翻譯成「單一桶」
Non Chill-Filtered,姑且翻譯成「非冷凝」
Non-Colored,姑且翻譯成「不染色」

如果在形容一瓶已經裝瓶的威士忌是最接近該威士忌在酒桶中的原始狀態,並沒有進行加水稀釋、混桶、冷凝、染色,我想這種最為接近「原始狀態的酒」,應該是Single Cask Cask Strength Non Chill-Filtered Non-Colored,單一桶酒桶酒精濃度非冷凝不染色。那「原酒」的定義,是這樣的嗎?似乎不是。

目前,在討論威士忌時或部份酒商使用的,所使用的「原酒」代表「Cask Strength」(並且似乎有越來越正式化的現象,這可以以Glenlivet 16yo Nadurra 的台灣新聞稿為例),這代表了「不加水稀釋」,通常不涉及「是否多桶勾兌」(至於混桶的Cask Strength產品是否有加水調整,那是另一個爭議),如果「原酒」這個詞僅僅是作為「Cask Strength」正式的翻譯就好了,大概也沒有這麼爭議。

「原酒」這個詞彙,在酒專販售威士忌時,經常廣泛地使用,通常只要酒精度比40%或43%高的產品,酒專就常常說「那是原酒」,因此在概念上,「原酒」往往傳達了「高酒精度」這個隱含的概念(當然酒專通常也會暗示「原酒」是比較好、比較純的酒),這是最常看到的實務用法之一,比較常見的例子是OMC 50%這種產品,酒專常常不容易解釋為何是50%,所以會和客人說「那是原酒」,「原酒」變成一種高酒精度威士忌的廣泛用詞。

另外,在白色蒸餾酒的領域,「原酒」一詞表達的是「原酒蒸餾液」(例如剛蒸餾出來酒精度高達90多度的伏特加),按照威士忌的用語就是「New Spirit」。

此外,還有些人稱用來調和威士忌的各種不同酒廠的「原料」是「原料酒」,因此也稱為「原酒」。

以上,三種都是比較常見對於「原酒」的誤用(?)。我個人甚至認為如果要以最嚴格的標準定義「原酒」,應該是指「原始狀態的酒」(單一桶酒桶酒精濃度非冷凝不染色)。

會把「原酒=Cask Strength」,這大概還是得歸咎於中文翻譯的因素,在台灣會把「Cask Strength」等同於「原酒」,和清酒應該有很大的關係,大家可以先看一下這篇「日本清酒中的特別分類」「特色系統日本清酒介紹」,「清酒於釀成後酒精度可達19.5℃、所以酒莊會於入瓶前加入釀酒水使其酒精度降至酒精14~17℃、稱之為『割水』。假如沒有進行『割水』即稱之為【原酒】。」,我個人認為在台灣早年進口「Cask Strength」產品時,酒商可能沒有將英文字面進行翻譯,而借用了日本清酒的術語。

以上,大致上應該可以把在噗浪的討論狀況,有了初步的耙梳整理,以下就是我個人的看法。

我認為,台灣威士忌酒界應該建立一套專業術語系統與定義,尤其應該放棄使用「原酒」這個借用日本清酒術語體系的翻譯詞語,畢竟「原酒」一詞具有一定程度的多義性,同時也常常成為酒商為了簡化解釋、傳達某一概念、行銷的詞彙,不適合作為傳達清楚概念的專業術語。

 

2010-10-26 13:18:10

請自取,謝謝。

mikeImplant 2010-10-25 23:01:47

借分享,謝謝!

(悄悄話) 2010-05-13 10:3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