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6-18 13:25:15單人房雙人床

網路連結~生與死的迷思

        這次生死學的課後讀物,我所選讀的相關閱讀書籍為趙可式博士所著作之「醫師與生死」一書,趙博士與其之著作,我都是首聞與首次接觸,雖然我本身雖非醫護專業出身,在醫護領域上仍有許多不足之部分;但是:我也曾在服役時期,因公受傷,也因傷成殘的狀態下,在軍系醫院療養與復健近兩年之久,對於;些許基本的醫護專業,也稍微瞭解與啟發興趣,也因此,在跨校選修的首選即是北護。
    趙博士於書中積極推動的「安寧緩和醫療」, 很多人對於安寧療護的直覺是移轉到安寧病房等死,但是:真正的安寧緩和醫療,卻是希望生死兩相安,而不是消極等死,它不單單只是讓病患單純的接受安寧療法,「安寧緩和醫療」亦不代表就放棄治療,而是讓醫護體系,甚至於醫院都能夠尊重每一個安寧病房之病患自己的選擇,不管是有尊嚴或受尊重的走完自己人生的旅程。
    我在看完趙博士的著作之後,我就在思考「安寧療護」與「產後護理」的差異,或許是中華文化所影響,也或許是報喜不報憂的心態使然,亦或是醫師養成教育的缺失,我們可以很從容不迫的面對生、老、病,唯獨單單對於「死」,不只忌諱,甚至是閉口不談,這點與性教育很雷同,但是:現在的社會對於性教育已不是那麼封閉,但是我們對於「死」,卻是非常的退步,彷彿還停留在君主制的封建時代,遲遲不敢跨越那一條界線。
為什麼我們能夠用很喜悅的心,去迎接新生命的到來,能夠讓新生兒在產後護理之家,面對自己生命的起始,給予新生兒一切的一切,卻不能讓每一個人都能夠受尊重與尊嚴下的離開這個塵世。生命中有太多的痛苦,何必在臨終前再加上一筆;我們能夠很用盡一切的費用在產後護理的開銷,卻往往只能在殯葬禮儀的時候表示尊重,給予往生者風光大葬,這就是尊重往生者嗎?這就是孝道嗎?我個人不認同,為什麼不是在病患往生前那一刻給予病患尊嚴與受尊重,這差異未免過大了些,想想:這的確很諷刺,卻也很可悲。
    在閱讀「醫師與生死」與瞭解「安寧緩和醫療」的當中,這令我不禁想起在一年多前,我的一個球友的母親,罹患肝癌末期,在ICU,其生命徵象皆以藥物控制下,方能維繫。醫師在發出病危通知的當下:我的朋友立即撥了通電話給我,詢問我該怎麼處理,在朋友的家族會議下,我只提出一個觀念,此時是要讓伯母是「延長生命或是延後死亡」?
延長痛苦的生命,與承受延後死亡的救治,孰重、孰輕?又該如何選擇?對癌末病患來說,在承受延後死亡的痛苦救治,這是否為癌末病患所求,而共同照護小組的評估呢?我必須尊重伯父,一切都由伯父做最後的裁決;而我的朋友身為長子,也如同一般人,遲遲不敢選擇簽署DNR,只因為擔負不起「不孝的罪名」。最後也在伯父決定下,仍然尊重伯母入院之前的請求,不讓伯母再承受急救的痛苦,選擇簽署DNR,我知道這個簽署的決定是親者痛,對於癌末病患,是否是種解脫。我畢竟不是局內人,我更不能置喙。
以我本身為例,我的外祖母,生前是因胃出血在ICU治療,之後轉入呼吸治療病房,也是在呼吸治療病房往生,但是:現行的體系下,很少有人能選擇讓病患續留在ICU,主因是費用,因為在ICU的費用與呼吸治療病房差異頗大,乃非一般受薪階段所能承擔;也因此我的外祖母往生時,因氣切無法言語,更別遑論臨終遺言的交代。而這也是我這輩子最大的遺憾!
    在看完趙博士的著作之後,我也對於書中的WELL-EDUCATED,不以為然;坦白說:我對趙博士在書中所提醫師的充分教育,基本上我是不認同,極度不認同,我相信在培養趙博士的年代,會有充分教育,現在:我不只不相信,我對於充分教育只有兩個非常單純的想法;
一:純學理的理論,在臨床上是不可能發生,二:那已逐漸寫入神話故事的情節。不是我偏激或是我過於極端,至於:我為什麼敢發表如此的言論,乃因本身在受傷療養的階段,不只耳聞,更是目睹太多這類情事在醫院發生。但是:我也很衷心希望,在真實的社會與未來的醫療體系下,能夠有BIO-PSYCHO-SOCIAL到來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