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大經科註(第一0九集)
淨土大經科註 (第一0九集) 2011/12/29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109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註》,第三百八十面第四行:
繼續學習佛的十號。第一個,如來。「蓋佛有法報化三身,故如來之釋」,這是解釋,「亦有法、報、應」,應就是應化,「之異。具如《會疏》所釋」。《會疏》第一個,「無來去者為法身」,法身遍一切處、遍一切時,無所不在,無時不在,能現報身、應化身,我們在這部經上學得很多。第二「正覺於第一義諦、真如實相如是而來,是為報身」,報身是智慧身。前面註解裡面我們看到《轉法輪論》裡頭,第一義諦名如,正覺於第一義諦、真如實相如是而來,這報身。第一義諦我們在大乘經裡面常常看到,為什麼叫第一義諦?這是佛經的術語,《佛學大辭典》裡頭有簡單的解釋。「二諦之一」,二諦是真諦、俗諦,「對於世俗諦之稱,又云真諦、聖諦、勝義諦、涅槃、真如、實相、中道、法界、真空」,名詞不一樣,意思都完全相同。這是我們多次提醒同學,一樁事情佛為什麼要說這麼多名相?這是教學的善巧方便,讓我們不要執著名字相,名字是假的,不是真的。從名字裡頭要悟入真理,這比什麼都重要,這真正把佛法學到了。
《大乘起信論》上告訴我們,會學的人,聽經會聽的人,不執著言說相;不執著名字相,名詞術語是名字相,不執著這個;不執著心緣相,心緣是講望文生義。我聽到這句話,我看到這篇文章,我覺得是什麼意思,那不是如來真實義,是我們自己的意思,這個不可以的。可是,學佛的同學哪一個能像《起信論》上所說的?《起信論》上所講的這三個原則,大概只有法身菩薩會做到,也許阿羅漢、辟支佛還不一定能做到。為什麼?他還起心動念,他還有分別,阿羅漢還有執著的習氣,所以很不容易做到。《起信論》上冠上大乘,不是小乘,所以大乘菩薩他們懂得。只是聽,聽懂了就開悟了、明白了,決定沒有通過心意識。聽經不要用心意識,心是阿賴耶,意是末那,識是第六意識,聽經、讀經都不要用心意識,這是大乘。這種方法去聽去讀,確實會開悟,有小悟、有大悟、有徹悟。所以佛法裡頭教學的善巧方便很多,我們要能夠體會得到。聽不懂怎麼辦?沒關係,聽第二遍,二遍聽不懂聽第三遍,決定不要有自己的意思在裡頭。有自己,以為我懂了,那是你自己的意思,不是如來真實義。許許多多人把自己的意思認為是如來真實義,錯了。所以他不會開悟,沒有辦法證果。
你看看在最近這一百年來,這一個世紀,有幾個人證初果的?沒聽說,再往上去就更不必談。證果的沒聽說,往生的可聽說不少。往生真的等於證果,他修的方法不一樣。往生是只著重真信、切願、老實念佛,叫一向專念,或者是一心專念,這行,肯定有成就。所以證果難,你聽經、讀經都不容易。讀經會開悟,那就是古人常說的「讀書千遍,其義自見」。為什麼?一千遍讀下去了,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不著文字相、不著名字相、不著心緣相。這是什麼?用清淨心去對著經讀,一千遍得定了,得定之後就會開悟,是這麼個道理,開悟才真正管用。要曉得,一切諸佛所說的經不離自性,自性跟自己的自性是一樣的,沒有兩樣。開悟,悟入了,悟入什麼?悟入自性,自性裡頭有無量智慧、無量德能、無量相好,你全就通了;換句話說,世出世間法不學全通了。怎麼通的?開悟了,悟就通了。這樣的人在過去很多,家戶喻曉的,特別是在南方,尤其在廣東,惠能大師是廣東人,每個人都知道。惠能大師真開悟了,不是假的,佛教的經典,無論是什麼經教你向他請教,你念給他聽他就講解給你聽,他真的通達,沒有障礙。世間法你去跟他講,他也通,四書五經、古人寫的一些文章,你念給他聽,他全知道。他記憶力不錯,很好,跟一般人談話的時候常常引經據典,他聽到他就能記得。為什麼能記得?他懂得意思。所以說了有這麼多名詞。
諦,現在的人所說的真理,就這個意思,它是真理,在佛家用個諦。真諦、聖諦,聖人所證的真理,它是真實的,它不是虛妄的。對世俗諦,世俗諦是假的,諸佛菩薩所證的是真的。勝義諦,這後頭都有解釋,涅槃、真如、實相、中道、法界、真空,我們在經典裡面常常遇到,「總以名深妙之真理」,是深妙真理的名稱。「諦者真實之道理」,所以諦當作真實講,真實的道理。這個道理是一切法中第一,所以稱為第一義,它在一切法之先。實際上第一義就是哲學裡面講的本體,一切法是從它而生的。「真實故云真,為聖者所見」。我們平常念菩薩名號,三賢十聖、菩薩摩訶薩,三賢是菩薩,十聖稱摩訶薩,摩訶薩是大菩薩。聖者,摩訶薩才稱聖,菩薩稱賢,通常這是什麼地位的菩薩?登地的菩薩,稱聖,從初地到十地。即是聖者所見,「故云聖」。「為殊勝之妙義,故云勝義」。
「大乘義章一曰:第一義者,亦名真諦。第一是其顯勝之目,所以名義」,第一義。「真者,是其絕妄之稱」,我們知道,《般若經》上佛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第一義諦裡頭沒有現象。今天科學家所說的物質現象、精神現象、自然現象,第一義裡頭統統沒有。在淨宗,常寂光這稱第一義,實報土裡頭都沒有,只有寂光、只有涅槃、只有自性才能夠稱之為第一義。所以,它是絕妄之稱。「世與第一審實不謬,故通名諦」,這是世間法與第一義都沒錯。為什麼?第一義是聖人看的,沒看錯,世俗諦是我們凡夫看的,也不能說它錯。所以,世諦跟第一諦都稱為諦。「彼世諦若對第一,應名第二」,第一諦是在第一,世俗諦就是第二;如果對真諦來說,那它就是妄諦。「第一義諦若對世諦,應名出世」,它超出世間了。「若對俗諦,應名非俗。若對等諦,應名非等。立名一一不可返對。是故事法,旦名世諦、俗諦等諦。理法,旦名第一義諦乃至真諦」。這是名相的解釋,我們學佛,第一義諦,或者說二諦,經論裡頭常說,不能不知道它的概念。
這一句,正覺於第一義,只有第一義裡頭有正覺,正確的覺悟,不是邪覺,不是錯覺,不是妄覺,真正見到一切諸法的實相,真相。真如實相如是而來,換句話說,禪宗裡面所說,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而來,這就是報身。第三,「乘真如實相之道而成正覺」,這是示現成正覺,「如是而來,是為應身」。像釋迦牟尼佛三千年前應化在印度,他是應身,示現八相成道,住世八十年,中國人算虛歲,講經說法四十九年,這是應身佛。「諸釋皆可依」,上面各種解釋都不錯,都沒說錯,「《會疏》之說,而知其意」,諸釋都可以依《會疏》,可以依《會疏》的說法。這個意思我們慢慢就了解,為什麼稱之為如來,如來,十號裡頭把它擺在第一。真正明心見性了,在哲學裡面說,真正把宇宙萬有的本體找到了。
第二『應供』。「《大論》曰:佛諸結使除盡,得一切智慧,故應受一切天地眾生供養,以是故佛名應供」,這是應供的意思。佛諸結使除盡,結使就是煩惱,見思煩惱除盡了,塵沙煩惱也除盡了,無明煩惱也除盡了,這就是現在科學所謂的回歸零能量點,得一切智慧。理性全現了,就明心見性,他應該接受一切天地眾生的供養。為什麼?這個人是福田,供養他有福報,真正有大福報的人。他給一切眾生帶來了大福德,大福報是什麼?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所以應該接受大眾供養。而佛,只要是開悟都是佛,無論是在家、出家,佛接受大眾供養是很有限的。戒經裡面說得好,他所接受的供養只有四種,飲食、衣服、臥具、醫藥,叫四事供養,這四種供養,其他的不要。釋迦牟尼佛在世給我們表演得乾淨俐落,真的是最好的榜樣。一生,到圓寂的時候,八十歲走的時候,他在樹林裡面走的,不是在房子裡頭,就是在野外。釋迦牟尼佛一生沒有建道場,講經教學也有不錯的環境,像竹林精舍、祇園精舍。那是國王、大富長者他們私人的財產,請佛到那裡講經說法,佛很隨緣,你誠心誠意請他,他就去。他沒有接受財產的供養,我常說,佛接受的是使用權,他不接受所有權,財產是主人的。佛這個經講完了他就離開,別處去了,沒有拘束,他太自在了。如果有個地方,他就不能走了,要常住在那裡。
佛不會做這種示現,但是祖師可以,祖師不是佛。祖師是什麼身分?菩薩的身分、聲聞的身分,再比丘的身分。他不是大徹大悟,他不是明心見性,他要在一個安定的環境當中去修行,希望達到佛的境界。安定的環境修行比到處雲遊要好,而且佛確實是主張,真正修行人、佛弟子,沒有開悟之前住阿蘭若。阿蘭若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叫寂靜處,很安靜的地方,沒有閒雜人來。所以,中國古時候蘭若,就是寺院叢林,都建築在山上。深山以前沒有路,要想到那裡去很難,不是真正發心參學的,誰願意走這麼遠的路?尤其山路很難走。所以佛這一生的示現,我們要了解他的意義,要向他學習。為什麼不建一個道場?一生過著雲遊的生活,哪裡有緣哪裡去,居無定所,一切諸佛如來都是這樣的。這表示什麼?放下,我們常說身心世界一切放下。釋迦牟尼佛做個樣子給我們看,做得很徹底,表演得圓滿,到家了。這是四事供養,是應該接受的。
在印度,民眾都尊重出家人,都想供養出家人。出家不一定是佛教,印度所有的宗教,出家幾乎都是托缽的,都是苦行的。所以,他們對於苦行僧是非常尊重。在現在的社會行不通了,現在社會你要到外面去托缽沒人理你,沒人供養你。這個地方佛教徒多,看到會供養你,不信佛的人不會供養你。甚至於毀謗你、侮辱你,真有!我到香港來講經的時候,暢懷法師告訴我,我是一九七七年,他說二、三年前出家人走在街上就有人吐口水,吐沫吐你。我來的時候就沒有了,這個風氣沒有了,對出家人不會吐口水了,二、三年前有。這個地方學佛的人很少,不多。所以因時、因地不一樣。印度的出家大德、長者,像摩騰、竺法蘭,到中國來之後,完全要適應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到中國來,是皇上的老師,封為國師,皇上的老師如果到外面去托缽,那人家就要罵皇帝,你不知道尊師重道,那還得了!皇上的老師到外面去討飯,哪有這個道理!所以,一定要在宮殿裡面供養。你不能不遵守,你要不遵守,「我持戒,我不行」,那你就不能在中國住了。佛法最大的一個好處就是它隨緣,恆順眾生,一點都不執著,真的能得一切眾生歡喜心。
到中國,中國的緯度比印度高,印度在熱帶,我們中國在溫帶,有四季,印度沒有四季。所以衣服,三衣是決定不夠的,於是三衣就做為一個紀念,我們這個披的衣,三衣,二十五條、七條、五條這三件。在印度,熱天夠了,晚上三衣疊起來就可以當被子,有個臥具鋪在地下墊的,在野外露宿。在中國,南方都不行,晚上還是很冷,所以要四季衣裳,這個搭在衣服外面,做個紀念。拜佛的時候搭衣,念經的時候搭衣,講經的時候、聽經的時候都搭衣,這是紀念本師釋迦牟尼佛。衣也就改了,你們看看印度小乘法師穿的衣服,那是當年釋迦牟尼佛穿的,裹在身上,比我們這個衣大一倍。我們把它裁成一半,縮小了,用成鉤環,以前沒有的,它這用帶子,繫帶子。傳到日本,日本就更簡單,你看把這二十五條衣剪成這麼小方塊,平時裝在口袋裡,西裝口袋裡。他們做法事的時候拿出來套在頭上,做完了疊起來裝在口袋裡。這是可以的,這是佛法要適應各種不同的環境。所以它沒有拘束、沒有障礙。
尤其重要的,一定要懂得,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形式可以隨緣,本質決定不變。所以戒重視心地戒。形式上的戒有作用,為什麼?做給別人看的,讓別人對這些修行人起恭敬心,目的是在此地,沒有恭敬心學不到佛法。所以,出家人有些是做給別人看的,有些是自己真正下功夫的,不能不知道。釋迦牟尼佛示現的持戒,給大家看的,給學生做榜樣,給社會大眾做榜樣,用意很深。自己心地清淨不染,我們知道釋迦牟尼佛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是實質;講經教學、一切的生活都是表演給別人看的。
「又《淨影疏》曰:證滅相應」,證是智德,滅是斷德,斷的是煩惱,證的是智慧,你看他相應。煩惱斷一分,智慧就透一分,這叫應。「又證滅故,合應供養」,證滅這是證果,前面是講相應,這個地方是證果。證滿了,滅盡了,這什麼身分?阿羅漢。小乘見思煩惱斷了,正覺現前了。無上正等正覺,阿羅漢證的是正覺,菩薩是正等正覺,佛所證的加個無上正等正覺。所以,阿羅漢是正覺。「合應供養,故云應供」,這《淨影疏》說的。「又《會疏》曰:萬行圓成,福慧具足」。這是大乘,大乘如來行成圓滿了,福慧具足,福慧圓滿,二足尊,這是佛。二,一個是智慧,一個是福德,二足尊。
我初學佛的時候,佛法還不很盛,懂得佛法的人不多,真的不多。外國人學佛,聽說李老師在台中,對佛法很有研究,就到台中去參學向李老師請教。李老師不懂英文,他帶著翻譯,提出很多問題。李老師給他解釋他都搖頭,很難接受,好像跟他自己所學的,講得不一樣。李老師看他手上帶了一本書,就問他,那是什麼東西?他說佛學字典,英文翻的佛學字典。李老師靈機一動:好,你查查看,二足尊是什麼意思?他找到了,兩條腿裡頭最尊貴的。老師一笑,好了,不必談了,送客。二足尊是兩隻腿裡頭最尊貴的,老師說這怎麼辦!這不知道是什麼人編的佛學字典,望文生義。我們念三皈依的時候,「皈依佛,二足尊」,二是什麼?智慧圓滿,足就是圓滿,福德圓滿,兩種圓滿,這兩種圓滿就成佛了。所以如果有人問,學佛學什麼?我們修福報、修智慧。這個我也要!智慧、福報圓滿就叫成佛,這哪是迷信?兩隻腿裡頭最尊貴的,這是迷信。
所以老師那時候很感慨的說,西方人學佛學的是些什麼佛我們現在了解大概了,意思全翻錯了。絕對不是說懂得英語、懂得中文的就可以翻譯,必須通達教理、教義,這個東西不通達你怎麼個翻法?譬如翻涅槃,這都是老師問的,問了幾個題目,涅槃是什麼意思?涅槃是死了,死了就叫涅槃。老師說那都不必學了,每個人到死都入涅槃,那還用得著修嗎?統統搞錯了。涅槃通常翻圓寂,圓是功德圓滿,寂是清淨寂滅。涅槃不是死,活著證得的。我們世俗之間也有很多誤會,出家人死了都叫圓寂,不能這樣用法,會引起很多人誤會。所以這個名義一定要搞清楚。《會疏》裡面說得好,「應受天上人間供養,饒益有情」,為眾生做福田。你看看經上告訴我們,遇到念佛法門能信、能願、能持名,都是過去生中曾經供養無量諸佛,這樣深厚的善根福德。得到無量諸佛加持,你一遇到就歡喜、就相信、就真想往生,肯念佛,他就真成功了,不是偶然。從這個地方想到,遇到佛、能供養佛,這個福報多大!
第三個聖號,『等正覺』。「梵語三藐三菩提」,這裡頭有省略,具足應該要加「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翻成中國是無的意思,耨多羅是上,三翻作正,藐翻作等,菩提翻作覺,整個翻出來就是無上正等正覺,是這個意思。「菩薩因行圓滿而成等正覺」,菩薩在因地上修行圓滿了,成無上正等正覺,這就成佛。「舊譯為無上正遍知」,把覺翻作知,覺知,行,可以,覺知。正遍知,正是正確,遍是普遍,沒有一樣不知道。翻作無上正等正覺這是新譯,玄奘大師以後所翻的,舊譯是玄奘大師之前,以他為標準。在玄奘以前,所有的翻譯都稱舊譯,玄奘大師以後,所譯經的都稱為新譯。舊譯為無上正遍知。
《維摩經肇註》,僧肇大師的註解有解釋,「阿耨多羅,秦言無上」。僧肇大師是鳩摩羅什的弟子,羅什當年住在中國是在姚秦的時候,所以稱為秦。秦國的語言,無上,這都是中國,那時候是秦代。「三藐三菩提,秦言正遍知。道莫之大,無上也。其道真正,無法不知,正遍知也」,你看這玄奘大師之前,是這麼個解釋。「又《淨影疏》曰:正者理也,於理窮照」,就是徹照理體,「故云遍知」。徹照理體就是大徹大悟的意思,明心見性,這就是三藐三菩提。由此可知,禪宗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都是等正覺。宗門常說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是真的,不是假的。真的成佛了,但他不以佛身示現,示現完全看眾生的根機。世尊在印度,印度人心目當中是常常想著佛,希望有佛能住世,所以應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為說法。在中國,中國人不知道有佛,中國人心目當中最尊敬的是聖賢,所以佛菩薩到中國來示現,肯定是示現聖賢。佛教傳到中國,祖師大德裡面確實不少是佛菩薩再來的,也都是以聖賢身,佛門出世的聖賢,以這種身分出現在世間,中國人稱為祖師大德。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開悟,六祖惠能大師在五祖方丈室裡面開悟,境界完全相同,而六祖一生的示現是比丘身分出現。這是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叫遍知。明心見性,這十個號就都有了,都具足了。
第四個『明行足』。明是智慧,有多解。下面舉《大論》,《大智度論》,「宿命、天眼、漏盡,名為三明」。這是什麼?六通裡頭的三種,這三種特別殊勝,所以講三明六通。三明六通一共只有六個,不是九個。這裡頭三明是六通裡面的宿命、天眼、漏盡,這三個。「《會疏》與《淨影疏》同之」,都把這個地方的明解釋為三明。「但《淨影》又謂:明是證行,證法顯了,故名為明」。明是智慧,般若智慧,智慧才能夠證得。對於一切法,世出世間一切法顯明了悟,說了解也可以,完全通達明瞭,這叫明。「是說較深」,這個意思比前面講的有深度,「蓋《華嚴》一經唯是信解行證,若於行法顯了明證,如是方為明也」。這舉《華嚴經》為例子,《華嚴》這部經清涼大師把它分為四科,就是四大部分,信、解、行、證,真的是圓滿的法輪。於行法顯了明證,信了、理解了要把它做到,從行裡面去證實。證,證的什麼?證的前面信、解、行是一不是二,行是行其所解,解是解其所信,一而三,三而一,這叫證。所以這才能稱之為明,這個意思比前面深。
「《涅槃經十八》曰:明者,名得無量善果」,善果是什麼?「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個明是真正得無上正等正覺,才能稱之為明,這都是果地上的。「是說最深」,這個說法,只有菩薩修成佛果才是明,明行足,「蓋以得無上正等正覺為明也。今釋本經,以《涅槃》之說為妥」。《涅槃》就是得無上正等正覺這才叫明,這是在本經明行足,念老是用這個做標準。「又行足者,《涅槃經十八》曰:行名腳足。腳足者,名為戒慧,乘戒慧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名為明行足」。行就是現在所講的真幹,是這個意思。明是智慧,智慧明瞭、能真幹,你才能得無上菩提,這才叫做明行足。這是《涅槃經》上說的,說得也很好。「《淨影疏》同之。疏曰:龍樹說,戒空慧等,名之為行。此二」,這個二就是一個是戒,一個是空慧,「圓具」,圓滿具足,這叫足。所以足在大乘教裡頭,常常用它來形容圓滿具足,表這個意思。「又《會疏》稍異」,《會疏》的說法,「行足者,謂身口意業,真正清潔,於自願力一切之行,善修滿足,故號明行足」,這個意思比較淺。所以,念老他取《涅槃》,就是前面《涅槃十八》所說的,這個意思很好。
下面第五『善逝』。「善者好也,逝者去也,故又名好去。《大論》曰:好去者,於種種諸深三摩提」,三摩提是正定,「無量諸大智慧中去。如偈說:佛一切智為大車」,這是比喻,「八正道行入涅槃。是名好去」。好去的意思就很明顯,好去到哪裡去?到大涅槃,也是我們本經裡面所說的真實之際。我們走到真實之際裡面,這是好去,真實之際就是西方世界的常寂光淨土,真的,是淨宗學人終極的目標。入常寂光不是等覺,《華嚴經》上的妙覺如來,證得究竟圓滿的自性,連無明的習氣都斷乾淨了,這回到常寂光。回到常寂光才真正平等,這裡頭沒有先佛後佛,完全是一樣的。常寂光裡面沒有時間、沒有空間,這真正叫好去。
「又《合贊》曰:善者,最初發心。逝者,大般涅槃。如來不捨最初發心,得大涅槃,是故如來名為善逝。」這個意思也很深,對我們初學的很有啟發性。這是什麼?中國人常講的報本反始,是報恩心,永遠記住最初發心。祖師大德也常說,「不忘初心,成佛有餘」。初發心的時候勇猛,佛門裡頭有諺語說,「學佛一年,佛在眼前」,那種熱情可嘉,「學佛兩年,佛在天邊;學佛三年,佛變成雲煙」,沒了,變成老油條了。為什麼?學佛不明教理,只是在形式上,形式上沒有辦法讓人耐久,這是人之常情。一年很新鮮,二年味道就淡了,三年就厭倦了,所以退心了。這樁事情不是現在有,自古以來就有,甚至於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就有。煩惱重的人、情執重的人,初見佛不錯,跟佛很有緣,二、三年之後退心了。為什麼?情執放不下,還有他的一些愛好放不下,名聞利養、五欲六塵。這個時代那就更麻煩了,古時候對於這些東西誘惑少,國家禁止,違背倫理道德的言行都在禁止之例,現在不但不禁止,鼓勵。中國古時候讀書人給人的概念,《禮記》裡頭第一篇,「欲不可縱」,這中國聖人說的,因為它是世間法。欲不禁止,但是有節制,不能超過,不能縱欲。現在?現在鼓勵,對於財色名食睡放縱,所以招來的災難,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所以不忘初心這個好,就始終保持著精進不懈,得大涅槃,是故如來名為善逝。「是均以入涅槃為善逝」,也就是現在科學所說的回歸零量點,也就是禪宗講的明心見性。
「又《會疏》曰:善逝即妙往之義」,這個說法也很好,「謂以無量智慧,能斷諸惑,妙出世間,能趣佛果」,這個意思也很好。「是以趣佛果為善逝,與上說亦無實異」,就是並沒有不相同。「至於佛無來去,云何名好去?」這是假設有人問這個問題,寂光裡頭時空都沒有,怎麼可以說好去?「《淨影疏》曰:佛德圓滿,更何處去,而言好去,雖無去處,非不能去。如劫盡火,雖無所燒,非不能燒,故得云去」,這是隋朝慧遠法師解答的。佛的德是性德,自性裡頭本具智慧德相他統統證得了、圓滿了,還有什麼地方去?善逝是好去的意思。「雖無去處,非不能去」,這個意思是什麼?證得圓滿菩提,肯定與十法界一切有緣眾生感應道交,這肯定的。連科學家都知道,眾生起心動念他知道,眾生我們身體狀況他也知道。為什麼?物質身體狀況,每個細胞都在那裡波動,這個波動的信息從我們身體發出去,他們都收到,知道你身體狀況,知道你的念頭。我們的緣成熟了,也就是,他都曉得,這個法門我們可以接受、歡喜接受、能夠理解,他一定現身為我們說法,一定來幫助我們。這就是他去了,去而沒去,沒去而去,這不是善逝嗎?在常寂光裡面確實沒有來去,但是示現,示現是當處出生隨處滅盡,無去而去,去而無去。這個解善逝也都能解得通。
這個後頭舉了個例子,如劫盡火,這個大劫盡的時候,這個劫是成住壞空。我們現在是住劫,住劫盡的時候這個世界就壞了。世界怎麼壞了?星球都燒掉了。現在天文學知道,每個星球都有壽命的,都不是永恆的。太陽就是個火球,有燒盡的一天,太陽燒盡了,沒有了,太陽系就沒有了,太陽系裡面這些行星,小行星統統都有大災難。所以劫盡火,這個火就像太陽一樣。我們知道,在太空當中,自己發光的叫恆星,恆星全是火球,行星沒有火,但是它都離不開火。地,地心是火,是非常猛烈的火在裡面燒,關在爐子裡頭,外面這層殼包圍著它,叫地殼。地殼並不很厚,所以常常火山會冒出來,那是什麼?地底下火冒出來了,我們稱它作劫火。雖無所燒,為什麼?一切法都是空的,都不是真的,但是在事相上你看到它真的在燒,從理上講的時候完全是空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事上有,理上無,相上有,性上無,面面都看到。所以可以說去,說來去,從事上說、從相上說。
第六個德號,『世間解』。「又譯知世間」,也翻譯作知世間。世間,「《甄解》曰:世間者,名為五陰」。這個道理很深,我們現在讀這一段,跟從前理解的不一樣了。為什麼世間名為五陰?是五陰造作出來的世間,世間不能離開五陰,離開五陰世間就沒有了。也就是世間之組成,五陰是它的基礎,像蓋一棟大樓,五陰是磚頭、瓦塊,是磚瓦,是由它堆砌成的。五陰從哪裡來的?從一念不覺,自性裡頭變出來的。最初的名字叫阿賴耶,阿賴耶怎麼來的?一念不覺。一念不覺沒有原因,一念不覺沒有時間,所以這一念不覺叫無始無明,這個要記住。無始什麼?沒有開始,叫無始。不是說很久很久,說不出來,數字說不出來,稱作無始,不是這個意思。無始什麼?就是現在,它確實沒有開始。既沒有開始,當然就沒有滅,叫不生不滅,真的是不生不滅。有沒有這個現象?有,這種現象現在科學家把它稱作能量。從這個現象裡面產生了轉相,阿賴耶的第二個現象,轉相,轉相是什麼?轉變。轉相就是我們今天講的意念、念頭,從意念出現了物質現象。叫阿賴耶的三細相,一念不覺是業相(能量),轉變為第二個現象,就是轉相(信息),由信息又轉變第三個現象,境界相。這個東西是宇宙的基礎,遍法界虛空界萬事萬物都是這個東西變現出來的。
這個最小的物質現象裡頭是什麼東西?包括五蘊,色受想行識,色是物質現象,受、想、行、識是精神現象。我們講物質,今天稱物理,受想行識是心理。心跟物是一不是二,不能分的,為什麼?受想行識變現出來的物質現象,物質現象裡面決定含著有受想行識。是一不是二,沒有受想行識,物質現象決定不會存在。近代科學才提出來,二分法是錯誤的,把這個現象分做心理跟物理是錯了,心理跟物理是一個,不能分的。物是心變現出來的,所以心可以控制物質,現代科學家提出「以心控物」,這是最近發現的,最近三十年。科學相當進步,從八十年前發現原子,到現在八十年之間,從原子發現到真正叫基本粒子,可是科學家講基本粒子講有一百多種。由此可知,研究的人多,發現的人多,各人用的名詞不一樣,都是最小的物質現象,小到不能再小了。
我們沒有詳細閱讀這些報告,這個經上,黃念祖老居士,他也是個科學家,他是專攻無線電的。書裡面告訴我們一樁事情,應該是在七十年代發現的中微子,中微子多大?是電子的一百億分之一,它的體積;換句話說,一百億個中微子才能組成一個電子,你說多小。這個中微子是什麼?就是佛法講的色受想行識,這麼小的物質裡頭,它有物質現象,有受想行識心理現象。所以宇宙之間沒有一樣東西說是無生的,用現在話說,整個宇宙都是有機體,你找到是個無機的你找不到,全是有機體,也就是說全都是活的。我們起心動念他們全曉得,千萬不要以為沒有人知道,錯了!桌椅板凳知道,我們這個房子它知道,物質現象都知道。一粒塵沙它知道,一根汗毛它知道,沒有一樣不知道的。要知道整個宇宙全知道,做不善的事情就很難為情,不好意思。我們很多見不得人的事情都以為人不知道,哪裡知道全知道。只有什麼?糊塗人他不知道,他收到信息了,信息不是他沒收到,他收到了,收到他不曉得,機器壞了,機器有了故障。故障是什麼?妄念太多,這故障,如果心地清淨,哪有不知道的。所以我們才曉得,佛菩薩神通廣大,無所不知,連現在科學都證明了。他心沒有染污,清淨平等覺,所以他無所不知。遍法界虛空界任何一個波動現象,一個信息,他全收到。五陰,世間名為五陰。
「解者名知。諸佛世尊善知五陰,故名世間解。」什麼回事情?連那個根、源他都看到了。「《淨影疏》曰:世間解者,是化他智,善解世間,名世間解。」對,這是教化眾生的,幫助眾生覺悟,了解宇宙人生真相。所以同學們你們一定要知道,佛法是教育,經典是教科書。裡面講些什麼?講倫理、講道德、講因果、講科學、講哲學,可以說這五大類。五大類都講到究竟圓滿,都講到登峰造極,這是一門大學問,這裡頭決定沒有絲毫迷信。我們看到現前科學報告,我們有理由相信,二、三十年之後佛教不是宗教了。為什麼?科學家承認了,哲學家承認了,佛教是高等科學、高等哲學。哲學與科學所探討的終極的目標,現在還沒找到,佛經三千年前就說明了。有人比喻科學技術像爬山爬到最高峰,爬到頂上去看,頂上釋迦牟尼佛坐在那裡已經坐了三千年,你現在才爬到。這個比喻很有味道,確實是最高峰。所以是化他智。
「《會疏》曰:謂世間出世間因果諸法無不解了,故名世間解」。綜上這三種解釋,「故世間解者,乃化他之聖智,謂如來如實知世間與出世間種種因果諸法」。我們在大乘學習當中,通常用六個字,包括全部的佛法,這六個字是性相、理事、因果。性相,性是法性,相是法相,法性是體,就是自性,所有一切現象全是法性變現出來的。法性能生能現,惠能大師說,「何期自性,能生萬法」。所以首先講的性相。第二個講理事,事一定有理,理一定有事,科學很多發明都是從這個地方推演出來的。先研究有這個道理,有這個道理肯定有事相,再去探索、去發現這個事相。任何一個現象有因有果,能把這六個搞通達明瞭就能夠教化一切眾生。對上中下三根,上上根的跟他講性相,中根的跟他講事理,下根的跟他講因果,這都能接受,幫助他們斷惡修善、改邪歸正、端正心念。教化眾生,對世出世法不了解不行。
說到了解,難!佛家的出世間法,這一部《大藏經》,你能把它念得完嗎?你能通達嗎?不能通達《大藏經》你說法就不契理,通達《大藏經》,要不通世間法你就不契機。世間法可複雜了,李老師以前跟我們講,就以中國這套叢書《四庫全書》,你能讀得完嗎?這世間法。你不通,不通不契機。除《四庫》之外,世間所有的這些書籍也都是世間法,你怎麼能通!我買第一套《四庫全書》,商務印書館總經理跟我說,這套書就算一個小孩一出生下來他就會念,念到一百歲這套書還沒有念完。現在是縮印本,一千五百冊。換句話說,通世出世間法用我們的方法是不可能的事情,那就得用佛法、用我們老祖宗的方法。所以老祖宗不能瞧不起他,他們有智慧,他們有善巧方便,這個善巧方便,開悟,明心見性。
明心見性這個概念,在佛教沒傳到中國來,中國人就已經知道了。《大學》裡頭說「明明德」,夫子說人性本善,我們相信夫子述而不作,人性本善可能是老祖宗世世代代傳下來的,不止二千五百年,老祖宗知道。教育的目的,就是如何將這個本善保持永遠不變,將這個本善發揚光大,這是中國教育的目的,教你做聖人、做賢人。所以讀書志在聖賢,不是在升官發財,學佛志在成佛、成菩薩,跟中國老祖宗的理念完全相同,目標相同、方向相同。所以讀書樂,讀書之樂樂無窮,契入這個境界法喜充滿。證實了古人所說的「世味哪有法味濃」,你嘗到法味就快樂無比。所以,聖賢、佛菩薩在這個世間都是從事於教學,他不搞別的行業,他都從事教學。
盛世眾生有福,國王大臣、地方的官員是佛菩薩來應化,跟這些教學的人配合,教學的人教,他們來護法,那就變成盛世。中國像這樣的盛世出現很多次,歷史上有記載,每個朝代建立,大概都有一百五十年到二百年的盛世,太平盛世。那個時代國王大臣確實很多佛菩薩,他們理解,他們認識、護持,熱心護持來推動聖賢教育,讓這個社會得到安定和諧,人民幸福,國泰民安。現前這個社會,大家都知道災難頻繁。能不能化解?答案是肯定的,可以化解。連美國布萊登都曉得,只要地球上的居民覺悟了,他也是個量子學家,懂得以心控物。所以他說,地球上的居民如果在這時候真正覺悟,棄惡揚善、改邪歸正、端正心念,災難就可以化解。誰去做?自己做,每個人自己都肯這樣做,地球上災難就沒有了。認真努力去做,實現釋迦牟尼佛的教誨,制心一處。我們今天把心制在哪?制在阿彌陀佛,能救自己,也能夠救這個災難。心裡面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就能救地球。我們在這個經典上學的,再看到科學報告。唐太宗也是個大護法,沒能往生,情執太重、殺業太重,就這兩個,他不能往生。殺業太重可以消掉,懺悔可以消掉,那個情執一定要放下,不放下不能往生。
所以世間解,化他之聖智,這裡面給我們很大的啟示。教化眾生必須要聖智,自己有聖智還得要教人民都有聖智。那應該怎麼做?宗教教育是聖智。宗教的經典不光是念,念不行,沒用處,要把它講透,要把它落實。普世的教育不外乎倫理、道德、因果,這三樣東西每個宗教裡頭都有。能把這三種教育講透了、講明白、講清楚了,大家都覺悟了,自然棄惡揚善,自然就改邪歸正。所以宗教教育能救社會,宗教教育能救地球,我們要認識它。宗教教育裡頭,佛教是純粹的教育,這我們要知道。佛教裡頭講有諸天、講有鬼神,那是什麼?那是事實真相。宇宙之間確實有這些眾生,這些眾生也都是凡夫,這些眾生也都是釋迦牟尼佛的學生,他來求學,佛沒有拒絕的,來者不拒,去者不留。所以,我們今天說不同維次空間的生物,他們知道有釋迦牟尼佛,他們知道有宗教教育,他們非常嚮往、非常好學,我們應該滿足他的願望。這聖賢教育。
聖賢教育如果我們自己不真學,你就講不透,你就講不清楚。所以自己,教別人先教自己,自己一定契入境界,真清楚、真明白了,把這樁事情講給別人聽,告訴別人。自己身心健康,家庭幸福,事業順利,社會和諧,天下太平,地球上所有災難都化解了,真做得到,不是做不到。我們要加把勁努力,怎樣把宗教教育推動起來。我們自己做了個實例,五十三年教學沒中斷,產生這樣好的效果,這大家看到的。我們做得很辛苦,沒有人護持,沒有背景、沒有依靠,真在千辛萬苦當中我們做出成績來讓大家看。大家看到,統統都來做,我們的社會問題、地球問題就化解了。今天時間到了。
轉貼自:https://ft.hwadzan.com/dv.php?sn=02-037-0109&lang=zh_TW
敬祝 諸大善菩薩 法喜充滿 常生歡喜心
自如頂禮 阿彌陀佛
上一篇:淨土大經科註 (第一0八集)
下一篇:淨土大經科註(第一一0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