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大經科註 (第八十八集)
淨土大經科註 (第八十八集) 2011/12/19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088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淨土大經科註》,第三百三十面倒數第三行,從第二個字看起:
「《法華譬喻品》曰:如來有無量智慧、力、無所畏諸法之藏,能與一切眾生大乘之法,但不盡能受」。我們就念到這一句。這裡面說如來智慧,說如來的力就是十力,無所畏就是四無所畏,這是如來果地上所得之法。法也叫法藏,因為它裡面所含攝的無量無邊,意思深廣無盡。如來所得,一定要曉得,就是自性本具。這裡面說了這麼多,惠能大師只說了一句話,「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就這句話。自性本自具足無量智慧、無量德能、無量相好,包括無所畏。如來四智,《成唯識論》裡面講四種智慧,相宗所說的轉八識成四智。那我們現在是怎樣的?我們現在墮在六道裡頭是轉四智成八識,我們是轉成知識了。所以知識不是個好事情,你看智轉變成識,就是凡夫,識要轉變成智就是成佛。是智變成識,還是識變成智,這個關係就太大了。覺悟了,識就變成智;迷了,智就變成識。所以我們今天稱一般學習的稱為知識分子,讀書人稱知識分子,智已經變成識,叫知識分子。成佛那是轉識成智。
第一種「大圓鏡智」。大圓鏡智是本體,就是智慧的理體,所有一切智慧是從它生的,根本智,大圓鏡智是根本智,後面三種都是它的作用,它起的作用。「謂如來真智,本性清淨,離諸塵染,洞徹內外,無幽不燭」。燭就是照見的意思。如來就是講的自性,從性上講稱如來,就相上講稱諸佛。所以經上看到佛,從相上說的,看到如來,從性上說的,本性清淨,惠能大師所謂「何期自性,本自清淨」,從來沒有染污過。離一切塵,離一切染污,塵是比喻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內外洞徹,內是自性,外面是所生的現象,能大師所說的「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萬法是外。也就是說,所生的是外,能生的是內,內外統照,內照自性,外照萬法。這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一切眾生個個都有,跟諸佛如來無二無別。於是我們就明白,佛法、聖教的修學總是以見性為目標,為什麼?見性,自性本具的真實智慧就顯露、就起作用。要不見性,我們這個智慧永遠不能現前,雖有,它不起作用,內外統迷;內不見自性,外誤以為萬物是真有,不知道所現的萬物是當體即空,了不可得。這只有真智慧能見到。尤其是末後這句話,無幽不燭,這句話就是說遍法界虛空界沒有一樣東西是真實智慧照不到的,沒有,這就是宗教裡面對上帝的讚歎,「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就這個意思。下面這是比喻,「如大圓鏡」,這個鏡子很大、很圓滿,圓滿就是它沒有一樣東西不照在裡頭,這叫圓,鏡就是照的意思。「洞照萬物,無不明瞭,是名大圓鏡智」。這是自己本有的智慧,迷了之後,大圓鏡智就稱之為阿賴耶識。相宗轉八識成四智,轉阿賴耶成大圓鏡智,轉末那識為平等性智,這第二個,平等性智,他要覺悟了叫平等性,迷了叫末那。末那是梵語,意思是染污,就是前面講的塵、染,這是末那。
「平等性智,謂如來觀一切法,與諸眾生皆悉平等」。這句話要記住,為什麼?我們觀一切法有一樣不平等就迷了,就迷在末那裡頭,你就沒轉過來。真的轉過來,平等性智現前,我跟諸佛如來平等,跟諸菩薩、羅漢平等,下面跟一切眾生平等,跟蚊蟲螞蟻平等,跟樹木花草平等,跟山河大地平等,跟無間地獄眾生也平等,沒有一樣不平等。你覺悟了,你真轉過來,現前有一法不能包容,有一法心裡不舒服,記住,你是凡夫,你的識沒轉過來,轉過來這些現象都沒有了。真的,我們跟諸佛菩薩沒有兩樣,為什麼墮落到這個樣子,還自以為得意,生生世世都回不了頭,都轉不過來。這一生有幸遇到大乘佛法,了解事實真相,問題我們能不能回頭?為什麼轉不過來?就是因為有我,我總比別人高一等,我總比別人殊勝。
二00六年我訪問劍橋大學,跟麥大維教授認識,當時他問我一個問題。他說在中國,那是幾年前的事情,出土有一塊石碑,上面刻了四個字,「物惡獨勝」,物就是物質的物,惡是好惡的惡,獨是獨立的獨,勝是殊勝的勝。這四個字的意思他不懂,他提出來問我。我把四個字先解釋給他聽,他就明白了。物是什麼?物就是有情眾生。如果說人,那十法界裡頭只有人道,其他的沒分,說物,全部都包括了。所以物的範圍比人大,物不但包括有情眾生,還包括無情的眾生,你看,樹木花草是物,山河大地是物。所以物這個字範圍包括得很大,人包括得很小,人是物裡頭的一種,物是總包了。只要是物,就討厭,那個惡叫討厭,討厭什麼?討厭你獨勝,你自己以為你自己了不起,萬物都討厭。反過來,物就歡喜大同,而不是獨勝,包括我們今天講的共存共榮,我們和睦相處、平等對待,就是這兩句話。這古時候人刻的石頭,挖出來的,應該總是一、二千年之前的。這四個字的意思好!所以我們麻煩,平等智不能現前,有好惡、有獨勝。
獨勝就是傲慢,這是俱生煩惱,末那識裡頭的。末那識稱為染污意,因為它有我,我見,我愛(我愛是貪),我痴(是愚痴),我慢,我慢就是瞋恚,慢是瞋裡頭的一分。所以貪瞋痴我這四大煩惱常相隨。換句話說,第七末那識從哪裡來的?這四樣東西組合的就叫末那識。所以佛家的修學,佛知道,佛真的是大圓鏡智,什麼都知道,這是一切眾生根本的大病,病根,必須要轉過來。轉可不是那麼容易,慢慢轉。所以你看看,小乘開始破身見,破末那識的一分,從這開始。只要把見惑放下,就證初果。不執著我這個身是身,那個獨勝就放下了,沒有完全放下,也就是說貪瞋痴是大幅度的降低,沒斷,這個要知道。
五大類見惑放下就是初果須陀洹,就是《華嚴經》上初信位的菩薩。這個人雖然才破一點點,這一點破了,佛就承認他是聖人,他不是凡夫,凡聖標準是從這裡建立的。不是說你通達多少經論,不是這個意思,凡聖是你放下多少,從這建立的標準。雖然他沒有出六道輪迴,他決定不墮三惡道。為什麼?三惡道的因斷了,我愛放下,不貪了,我痴放下。我愛放下不墮餓鬼,我痴放下不墮畜生,我慢放下不墮地獄。要知道傲慢不是好事情,傲慢是入地獄的,因為它是瞋恨。所以他不墮三惡道,天上人間七次往返,把思惑斷乾淨,他就出離三界。思惑是什麼?貪瞋痴慢疑。真的斷乾淨了,習氣沒斷,他就出離六道,永遠離開輪迴。所以了生死,輪迴裡頭生死再不受了。這個事情我們如果不是真正知道,你修行你怎麼修法?從哪裡修起?修行人很多很多,幾個有效果的?為什麼沒有效果?我們讀了這段文就知道,我沒有放下,我愛、我痴、我慢沒放下,就是貪瞋痴沒放下。換句話說,原來六道輪迴是從這來的,就是這四大煩惱來的。這四大煩惱放下的時候,六道就沒有了,從夢裡頭醒過來了,六道是一場夢,醒過來了。醒過來是什麼樣子?四聖法界看到了。
佛、菩薩、辟支佛、阿羅漢,這是娑婆世界,我們現在住的這個地方,釋迦牟尼佛的方便有餘土,也叫做淨土,釋迦牟尼佛的淨土,六道是釋迦牟尼佛的穢土,染污的,因為他有意。他生到四聖法界,我們要問,第七識轉了沒有?沒有完全轉,轉了一半,還有一半沒轉,就產生這麼大的效果。我們用百分比來說,他修行及格,百分裡面他轉了六十分,他還有四十分。這四十分是什麼?習氣,阿羅漢習氣沒斷。這四十分在四聖法界裡頭轉,見思煩惱的習氣斷了,那不叫阿羅漢,升級了,叫辟支佛。辟支佛是進一步把塵沙煩惱斷掉,斷完之後他又升一級,菩薩,十法界的菩薩。菩薩修什麼?菩薩斷塵沙煩惱的習氣。《華嚴經》稱的分別,不但不執著,連世出世間一切法,他不分別了。不分別不是不認識。我拿個東西給你看,這是什麼?你說我不知道,那你是白痴,你哪裡是菩薩,菩薩怎麼會不知道!菩薩要說這是一枝筆,那他不就分別了?他沒有分別,隨順眾生的分別而分別,你們叫它一枝筆,我也跟你講這是一枝筆。實際他有沒有分別?他沒有,他是真沒有,外表看一樣,裡面是完全不一樣,這人家的本事。他把分別斷盡,分別的習氣也斷了,他就成佛了,十法界的佛。
十法界的佛就是十信位的菩薩,十信修滿是什麼?是把妄想斷掉,妄想就是無明,無明斷掉。無明一斷就跟阿羅漢一樣,見思煩惱一斷,六道就不見了;十法界裡面的佛,無明一斷,十法界沒有了,現前的是如來的實報莊嚴土,華藏世界、極樂世界現前。他升級了,圓教就是初住,別教就是初地,他升了。但是無明的習氣沒斷,無明習氣斷掉,他就不住實報土,實報土也沒有了。《金剛經》上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沒有說實報土例外,因為實報土有相。所以無始無明煩惱習氣斷盡了,實報土沒有了,這個時候現出來是常寂光。常寂光沒有相,常寂光不生不滅,回到常寂光,常寂光是自性。修行到終極的目標是圓滿的回歸自性,我們從迷了自性變成凡夫,搞六道輪迴,最後遇到佛法,佛幫助我們回歸自性,這是最大的一個循環,我們又回到原點。這叫成佛,這叫妙覺如來。這個道理不能不懂。
換句話說,平等心太重要了!我們從哪裡下手?從看不慣的能看得慣,不喜歡的能喜歡,從這修。討厭的變成喜歡,吃東西,吃得不好吃的變成好吃,這都是修行,穿破舊的衣服很歡喜。我初出家沒有你們現在福報大,你們現在一出家你看供養衣服多好。我出家的時候撿老和尚的,撿什麼衣服?百衲衣,一件長褂補了十幾個補丁。我好像穿了三、四年,三十三歲出家,不止,四十歲遇到韓館長,我那件衣服韓館長把我丟掉了,穿了七年。那個衣服穿了好,走出去,那個時候還上巴士、坐火車,好好睡大覺,絕對沒有人偷你的,這人穿的破衣服,大家知道這個人是窮光蛋,好,平安,什麼事都沒有。她把我那件衣服丟掉了,我多少年都想著,現在找,找不到了。那個衣服至少穿了三代,送我的那個人也是從前老和尚送給他的,好幾代,才補十幾個補丁。所以平等心從這個地方修。
「以大慈悲心,隨其根機,示現開導,令其證入,是名平等性智」。你看,菩薩頭一個,平等。平等裡頭有慈悲,大慈悲心,隨眾生的根機。《楞嚴經》上所說的,「隨眾生心,應所知量」,為他示現,為他開導,開是開示,導是引導,令其證入,證入是目標,示現開導是方向。眾生根機不齊,根基不厚,要慢慢引導。像釋迦牟尼佛用的手法,從阿含、方等、般若、法華,慢慢的一步一步向上引導,不是一蹴就成就,那不可能的事情。無論什麼事情,問題發生了,六道輪迴發生了,原因是眾生迷,迷得太過分,所以才有六道輪迴的現象。菩薩知道什麼原因,一步一步把他往上引。最難的是第一步,第一步能轉過來,往後就不難,容易多了。我們今天就第一步跨不過去。第一步就是破身見、破邊見、破成見、破邪見,就是要讓眾生真正覺悟到,我們所有一切看法、想法錯了,沒有一樣是正確的,必須把這五種見放下,你的見解算是正確的,我們世間人所謂說客觀的看法。一般人是主觀的,有成見,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看法,把自己放下,就變成客觀。純客觀,你會見到事實真相;有我在裡面,見不到。你要知道,我裡頭絕對摻雜著有名利,有自己,我的想法,我以為怎樣怎樣,錯了,你看到的是局部,你沒有完全看到,無我才能看到問題的背後。因果很複雜,無量因緣,你才真正看清楚、看明白。我們凡夫看到是禍害,說不定禍害之後有大利益;我們看到是利益,說不定佛看的,利益之後有大災難,我們不知道,佛菩薩有智慧能看見。所以為什麼教我們首先把見思煩惱放下,它有道理在。
我們在佛法上修學,見思沒有放下,搞的是佛學,是佛門的知識,與佛家教學的目標不相干。你看佛家的教學目標是教你斷煩惱、是教你放下,放下之後,終極的目標是教你見性。現在許多學佛的人他走的不是這條路,他跟這條路是相反的,他在經典裡面學知識。真的,我們把經典當哲學看,把經典當科學看,全都是知識,不是佛法。佛法什麼都不是,就是教你明心見性,回歸自性而已。回歸自性一切就圓滿了,四種智慧都成就了,是自性裡本有的。
第三種叫「妙觀察智,謂如來善能觀察諸法,圓融次第」。這叫妙智,不是學來的,自性裡頭本有的。它這種智慧就是大圓鏡智,證得大圓鏡智他就起妙觀察智、起平等性智。大圓鏡智是智慧的本體,能圓融次第,次第非常非常複雜。所以佛、菩薩也有比喻,像一個羅網一樣的,大梵天宮莊嚴的羅網,網路一樣的,雖然很複雜,但是次第整齊,一點都不亂,非常龐大、複雜的一個體系,一點不亂,智慧能看到。「復知眾生根性樂欲」,同時妙觀察智看到,看到所有眾生,無量無邊眾生,每一個眾生根性、愛好,樂就是愛好,欲就是欲望,都知道,所以說法、示現就契機。我們沒有這個能力,好心示現說法,往往受到許許多多的挫折。這是什麼?這是沒有這個智慧,對於眾生的根性、樂欲不清楚,所以會跟他發生衝突,衝突就造成障礙。「以無礙辯才,說諸妙法」。菩薩上契入自性,自性智慧透露了,下明瞭眾生的根性、愛好,所以為眾生示現、為眾生說法,眾生歡喜。這才以無礙辯才說諸妙法,幫助他開悟,開悟是智慧。「獲大安樂」,獲得大安樂是離苦,離苦得樂。這是妙觀察智,轉第六意識為妙觀察智。
第四「成所作智,謂如來為欲利樂諸眾生故」,這是如來的本願,因地最初發心就發了這個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現在成佛了,這一願自然兌現,不需要起心動念,不需要分別執著,成佛之後這個本願自己起作用,叫法爾如是。「普於十方世界」,普遍對十方世界,「示現種種神通變化」。這就是《普門品》上所說的,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隨眾生的愛好,隨眾生的欲望,現身說法。「引諸眾生,令入聖道」,把他帶向正道上,聖道就是正道,成佛之道,菩提大道。成所作智是前五識,眼耳鼻舌身,用前五識成就眾生。「成本願力所應作事,是名成所作智」。成就普度一切眾生的事業,轉八識成四智,迷跟覺差別在此地。這是四種智慧,自性本有,一切眾生並沒有失掉,只是迷了。所以佛家講失是迷失,不是真的沒有,什麼時候覺悟,什麼時候就現前,也叫四智菩提。
底下有個「力」,力就是「如來十力」。菩薩都做不到的,佛能做到。「如來證得實相之智,了達一切,無能壞、無能勝,故名力也」。這幾句話很重要,為什麼?是我們自性本來具足的,佛有,我們自己都有,跟佛一樣,不比他差分毫,只是我們迷了實相之智,實相之智就是諸法實相。我們什麼時候覺悟,肯定了諸法實相,這個智跟力(能力)統統能恢復。了達一切,了是明瞭,通達一切諸法,無能壞、無能勝,沒有能壞的,勝是超越,自性裡頭本具的。
第一種「知是處非處智力,謂如來於一切因緣果報,審實能知」。一切法的因緣果報這四種現象,審是審實,審是非常謹慎審察明瞭,他是真實能知。下面舉兩個例子說,「如作善業,即知定得樂報,名知是處」,這是是處。善決定有善報,行善哪有沒有善報的道理!果報不在現前,可能在來生,不在來生一定在後生,決定有果報。「若作惡業,得受樂報,無有是處」,這叫非處,因果不相符。你行善你得的是善報,這是相應的,是處;行善得惡報,這是非處,沒這個道理。有沒有行善得惡報的?有;有作惡得善報的,也有。那你是看的一截,沒有看到整個,你只看到現前,你沒有看到未來,沒有看到過去。行善得惡報,是過去造作的惡業現在報出來,現在所造的善沒報,在後頭。造惡的人現在得善報,是他過去生中的善因成熟了,他在那裡享受善報,他現前所作的惡報沒熟,因緣沒熟,也許在來生,也許在後世。我們只看眼前,不顧前後,如來是一切都通達,前因後果他清清楚楚。「如是種種皆悉遍知,故名知是處非處智力」。
我們明白這個道理,縱然現在環境不好,要歡喜承受。為什麼?過去那些不善的業現在報掉了,好事情,報掉就沒有了。我這一生努力修善,來生福報多大!可是這樁事情你心裡要明瞭,福報可不可以享?享福沒有不造業。你們去念《安士全書》第一篇「文昌帝君陰騭文」,你去看看那裡頭講的果報。他「一十七世為士大夫」,用現在說,過去生中到現在十七世都是知識分子,知書明理,是這樣的人。裡面講他遭的這個果報,舉個例子,漢高祖的皇后,過去生中修的福報大,這一生大富大貴,漢高祖死了的時候,她將高祖最心愛的一個妃子殺掉,這妃子有個小孩,就是趙王如意,也被她殺掉了,殺是非常殘酷,她造這個業多重。不是造了就沒有了,來世這兩個人來報她,生生世世冤冤相報,沒停的時候,果報非常淒慘。舉這個例子,讓我們想想,世世代代這些做帝王的,連唐太宗,歷史上大家稱他作明君,他也墮阿鼻地獄。於是我們就想到,釋迦牟尼佛為我們的示現,最聰明的人,到這個世間來幹什麼?救世救民,不搞政治,搞教育,不跟任何人結冤仇。
教學裡頭也有嫉妒障礙。在中國,六祖惠能就給我們做最好的示範,我們相信他那個是示現。大徹大悟之後,到獵人隊裡頭去避難,避了十五年。那是什麼難?同行相忌,就是嫉妒障礙。這十五年時間沒有機會度眾生,幹什麼?提升自己、成就自己。十五年之後緣成熟了,嫉妒障礙的人沒有了;老一輩嫉妒障礙的已經往生,走了,跟他同輩的,十五年也淡了,他出來了。弘宗演教要等時節因緣,師父都幫不上忙,五祖忍和尚幫不上忙,叫他去躲避。佛法、世法皆如是,我們不能不知道。所以這第一條這是個定律,善決定是善果,惡決定是惡報,絲毫不爽。如是種種皆悉遍知,故名知是處非處智力。這個我們要決定相信,一點都不懷疑。我們起心動念、所作所為是善的,就放心大膽去做,什麼障礙也不在乎。當然自己要用定力、要用智慧,把這好事圓滿做成功。自古以來諺語所謂的「好事多磨」,如果不是真的,怎麼可能有這句話?這句話說出來,一定有根據的。只要是好事,利益眾生的好事,都多磨,多折磨、多障礙,何況是你自己的,自己的就更多!更多能成就,你就知道那是多大的福報,不是容易事情。
第二「知過現未來業報智力」,過現未來,三世。「謂如來於一切眾生,過去未來現在三世業緣、果報、生處,皆悉遍知」。如來沒有不知道的,見性都知道。見性是什麼地位?《華嚴經》圓教初住菩薩。如來這個四智、十力、四無礙辯、十八不共法,初住菩薩統統具足,他明心見性了。他所以不能夠回歸自性,就是無明的習氣沒斷,無明斷了,真斷,真的不起心、不動念,習氣沒斷。在這個境界裡頭還要忍耐、還要定功,有耐心的等待,時間久了習氣自然沒有,這才能回歸常寂光,回歸自性。菩薩有實智,這個實智就是前面講的四智,轉八識成四智。四智裡面最重要的就是第一個,轉阿賴耶為大圓鏡智,這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這個地方講的十種智力,這個智力就是大圓鏡智的智力,他能知道一切眾生,過去無始,未來無終,你無始劫以來,到無始劫之後,生生世世他全都知道。未來世還沒有來,他就知道?對,他全知道,他沒有一樣不知道。到自己明心見性,你自性般若智慧開了,你也知道了,你把佛所說的話就證明了,佛說的是真的不是假的。
你看三世的業緣,三世的因緣果報交叉在一起也是個網路。我們今天起個念頭、說一句話、做一樁事情,跟過去有沒有關係?有關係。跟未來有沒有關係?有關係。這一樁事情,近代量子力學家在《念力的祕密》裡頭發現了,真有關係。過去做錯的事情,用現在的善心善念可以修改。有能力修改過去,當然就有能力支配未來。所以科學家提醒我們,起心動念要負責任,起心動念不能不謹慎。換句話說,不應該起的念頭決定不能起,不應該說的話最好不說。於是我們看到真正修行人,他做得多,他說得少。這有很深的道理在裡頭,因為每個念頭都周遍法界,後頭出生無盡。有意無意一個惡念,可能傷害一些眾生,我們自己不知道,跟這些眾生結了怨,變成冤親債主,不知道什麼時候跟他結的怨,佛菩薩知道。現代科學家發現這個事實,我們相信了。果報,有業緣當然就有果報,善因善報,惡因惡報。生處,這說明人沒死,人有死了怎麼有生處?你過去沒死,現在得人身,生在這個地方;將來也沒死,這個身體死了,你那個靈性又去投胎去了,又去找生處去了。生處與你必定有緣,沒有緣不會到一家來。來了,佛說緣很複雜,歸納起來不外乎四大類,報恩、報怨、討債、還債,不外乎這四大類。佛全知道,這叫「知過現未來業報智力」。
第三「知諸禪解脫三昧智力,梵語三昧」,翻成中國的意思叫「正定」。「謂如來於諸禪定,自在無礙,其淺深次第,如實遍知」。禪定很複雜,功夫確實有淺有深,定功時間有長有短,有出定、有入定,入定的時候,定中境界現前,出定就沒有了。我們在《地藏經》上看到,光目女,母親死了,造很重的惡業,她知道墮地獄,不曉得在哪裡。遇到一個阿羅漢,供養他,向他請教。阿羅漢入定見到了,出定把實際狀況告訴她。這是小定,阿羅漢、辟支佛有出有入;法身菩薩的大定沒有出入,行住坐臥都在定中,所以他沒有出入的相,你有事情問他,隨問他隨時就答覆你。法身菩薩尚且沒有出入,何況如來!所以如來於諸禪定自在無礙,他不需要入定,他就在定中。淺的定功,十法界裡面的聲聞、緣覺、菩薩、佛,這是淺的。淺深界限在哪裡?在有沒有見性,見性定就深,沒有見性定就淺。沒有見性的是六道裡頭的四禪八定,沒見性,但是這些人對六道裡面的狀況叫一清二楚。為什麼?他在定中見到了,但是六道之外的他一無所知,他達不到。六道之外的,辟支佛的定功高過阿羅漢,菩薩的定功高過辟支佛,佛的定功高過菩薩,但是都沒見性,這個我們知道,沒有轉八識成四智,所以他叫凡夫。在大乘教裡面稱六道叫內凡,這個內外就是輪迴做界限,六道之外的四聖法界叫外凡。凡聖的界限是什麼?就是見性,沒見性全是凡夫,見性之後才叫真正聖人。小乘沒見性,所以叫小聖。雖然沒見性,他確實走的是見性的道路,只是還沒到,路不錯。他們把三界八十八品見惑斷掉,雖沒有出六道輪迴,決定不做三惡道的業,貪瞋痴、殺盜淫他們不會做,所以他決定不墮三惡道,佛稱他們為小聖。出離十法界這才叫大聖,這就叫佛,為什麼?他見性了,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所以佛對於任何一個人修行禪定功夫的淺深、定中境界,他都清楚、都知道,如實遍知,一點錯誤都沒有,沒有一個不知道的,「故名知諸禪解脫三昧智力」。
第四種,「知諸根勝劣智力」,如來對一切眾生,眾生根性勝劣不一樣,得果大小也不一樣,「皆實遍知」,佛有這個能力。六道的眾生是善惡的果報,善惡果報裡頭,大乘經裡面講得很清楚,善,受益的人多,受益的時間長遠,這個功德大,功德殊勝;不善業,受害的人多,受害的時間長,那個罪業就大,這個道理不能不懂。如來知道,他們將來得果,譬如學大乘的得大乘果,學小乘的得小乘果,修世間法的,善法,得三善道的果報,不善法,那是三惡道的果報。我們要是遇到佛,請教他老人家事情,那不是預言,那是他的真實智慧,決定沒有一絲毫錯誤。不像現在預言,預言都是人,不是佛菩薩。
我年輕的時候聽說這些預言我懷疑,真的嗎?真的講得那麼準確嗎?我請教李老師,老師告訴我,預言有,不是假的。預言憑藉什麼?憑藉離不開數學,也就是離不開中國的《易經》,是從高深數理裡面推演出來的。有沒有錯誤?那真叫「失之毫釐,謬之千里」,不靈,一絲毫都沒有錯誤就很準,不準的時候肯定裡頭有錯誤,這是第一個來源。第二種來源是禪定,禪定所見到的是現量境界,決定不錯。所以老師就說,佛門裡頭古時候有一些大德、有一些老和尚,他們從禪定當中看到的境界,以預言偈頌的方法寫出來。你當時看不懂,如果事情爆發出來你再回頭看,他果然說得很正確。這也是所謂「天機不可洩露」,給你講這個事情點到為止,你要細心去體會。現在太多太多了,我們對這個看法不可以感情用事,要非常理智去看待,可以參考。我們畢竟沒有開悟,不是聖人,我們也是凡夫,可是我們抓到了一個真實有效的方法,那就是淨宗,就是阿彌陀佛。不管它這個預言是真是假,我們依照佛經的指導,對淨宗法門真信切願求生淨土,一心專念阿彌陀佛,決定有好處;沒有災難,我們自己境界不斷向上提升,有災難,它可以化解。這個道理現代量子學家為我們做證明,人的善念、淨念能夠集中,產生的能量不可思議,舉的例子很多。我們對淨宗相不相信?我們對於念佛專不專注?專注就有效,散亂心就沒有效。古人有所謂「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科學家講念力也是說,你要想運用念力,要非常專注,就起作用,心散亂,效果得不到。所以知眾生根性。
第五「知種種解智力,謂如來於諸眾生,種種欲樂,善惡不同,如實遍知」。一切眾生心裡面的欲望,能夠理解多少,理解力各人不一樣,這裡頭還有許多外緣干擾,很複雜。如來知道,他清清楚楚,一切眾生種種欲望不相同,種種愛好不相同。這裡面大分,有善、有惡,有人好善積德,有人作惡多端,這些與過去現在未來統統有關係,像《華嚴經》上所說的無量因緣,不是單純的。如果對於種種解智力要不明,教化眾生就很不容易契機。不契機的時候怎麼辦?要小心謹慎去摸索,不能夠輕易下斷語,這就是虛心求證的一種方法。開悟的人不需要,開悟的人他完全明瞭。所以教學不是容易事情,在中國古代的標準,沒有明心見性不能講經、不能註疏,這個標準很嚴格。所以學佛,無論出家在家,佛是智慧,有智慧沒有福報不能辦事。所以學佛,無論世間出世間,你進入佛門,老師首先要求你培福、修福。多長時間?一般是五年,佛家有所謂五年學戒,就說這樁事情,學戒就是修福。真的人不能沒有福報,沒有福報就是沒有人緣,人家不聽你的,不喜歡你。當然福報與前世有密切關係。
修福是佛門裡頭第一樁大事,最先從這裡下手。無論出家在家,一入佛門先幹什麼?先做義工。惠能大師到黃梅,五祖,見性的人就是菩薩,四智、十力他有,換句話說,他對於惠能的前途瞭如指掌,黃梅八個月完全做義工,修福。他是在碓房,工作是舂米、破柴。諸位想想,叢林住眾大概上千人,每天吃飯米要人舂,柴要人劈,不是幾個人的事情。舂米破柴沒有一、二十個人,怎麼能照顧到一千多人的生活?八個月就幹這一樁事情,修福。不能不在佛門培福,道場裡面你將來才能常住,對道場曾經有過貢獻。無論出家在家,都要做五年義工,然後你才能專學一門。工作呢?工作由新來的人做。以後義工少了,佛門收入多了,所以就僱,僱用這些工人,每個月發工資。僱一批人來做,這樣一來道風就墜落了,過去是修行人自己幹的,現在在外面僱人來做,道風就下降了。為什麼?我們違背了世尊的教誨。世尊在般涅槃前,入滅之前,阿難尊者提出四個問題向佛請教,裡面就有一條,佛在世的時候我們以佛為師,佛不在了,我們以誰為老師?佛說了兩句話,「以戒為師,以苦為師」。不能持戒、不能吃苦,你就不能入佛境界。佛境界是什麼?真正看破、放下。這兩條做不到你不可能看破,你也不可能放下。佛給我們所說的純真無妄,交代得真清楚、真明白。那我們要學佛,具備的條件,最基本的就這兩個條件,我能持戒、我肯吃苦。持戒、吃苦這個人自自然然謙卑,一定是個老實人,才能接受經教,佛在經上講的東西他聽得懂,他真幹。這樣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沒有一個不成就。所以佛法成就人有它一套道理、一套方法,這不能改變的,改變就打折扣。
我們再看第六,「知種種界智力,謂如來於世間眾生,種種界分不同,如實遍知」。界就是分別、界限。古時候印度,印度的人民有四姓的階級,這他們的界限,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我們中國也有,士、農、工、商。現在比從前分工更複雜,古時候所謂三百六十行,那就是講的界別,現在不止。佛對社會,過去的社會、現在的社會、未來的社會,這個娑婆世界的社會,他方諸佛剎土的社會,沒有一樣不清楚,有這樣的能力,這叫「知種種界智力」。
第七「知一切至處道智力,謂如來於六道有漏行所至處,涅槃無漏行所至處,如實遍知,故名知一切至處道智力」。底下括弧裡頭有簡單的解釋,「六道者,天道、人道、修羅道、餓鬼道、畜生道、地獄道」,這是六道。「有漏行者,謂六道眾生,由身口意所作業行,而漏落生死也」,這六道眾生。「梵語涅槃,華言滅度。無漏行者,謂一乘修戒定慧道品之行,而不漏落生死也」。這段話說明白了,六道眾生出不了六道輪迴,是身口意所作的業行,有善業、有惡業,善業果報在三善道,惡業果報在三惡道,餓鬼、地獄、畜生,這都叫有漏,漏落六道生死輪迴。無漏業的,就是修涅槃的,佛門弟子,一心想出離六道輪迴的,根性大利的,修一乘,戒定慧,道品是三十七道品。三十七道品也不離開戒定慧三學。真正修成之後,了生死、出三界。這裡頭有三乘,小乘聲聞,中乘辟支佛,大乘菩薩,他們都有能力超越六道輪迴,如四聖法界,這是我們常講的了生死出三界,生死跟三界都是指輪迴,超越輪迴了。如果是一乘,那就在一生當中超越十法界,他到如來的報土去了,實報莊嚴土,所謂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在這個地方我們就要曉得,念佛往生是一乘法,比大乘還高,比大乘簡單,比大乘容易。但是也不容易,容易不是個個成就了!為什麼修淨土的人那麼多,李老師常講,一萬個念佛人,真正能往生的只有三、五個。為什麼這麼難?難在自己沒有死盡偷心,難在這個地方,對這個世間有留戀,對這個世間不能放下,真難!如果真正死盡偷心,一絲毫留戀都沒有,萬修萬人去。善導大師講的話沒錯,真相信、真願意去,就在這一生想成就,念念只有極樂世界,心裡只嚮往著極樂世界,對世間五欲六塵、天上人間再沒有念頭,這樣的人才行。無論念佛時間長短,決定得生,這個不能不知道。
我們在這個世間修任何法門,一生不能出輪迴,肯定的。不能出輪迴就相當麻煩。為什麼?自己做不了主,身死之後一投胎就有隔陰之迷。什麼叫隔陰之迷?這一投胎,無論投的什麼胎,前世的事情記不得了,這叫隔陰之迷。胎、卵、濕、化,大概只有化生能記得前生,胎生、卵生、濕生都記不得,過去生中都忘掉了,化生沒有生死的苦,所以他記得。這一生我們學了佛,學佛就很可怕,佛是什麼?善中之善,來生得大福報,享受大福報你能不造業嗎?如果你做了國王,學佛的人非常容易來生享這個富貴,或者到天上做天王,那福報更大的。一享福,迷了,把所修的佛法全丟了,只有阿賴耶裡頭種子在,其他全丟了,所以造業受報,又來了,你說這多麻煩、多可怕。我們把這些事情搞清楚、搞明白,就會真正想到我這一生決定生淨土,別的事情小事,不足以掛在心上。我往生極樂世界,到極樂世界說實在話就有能力回到娑婆世界來幫助眾生,如果你真的有大慈悲、大願力,見到阿彌陀佛再來,可以很快就回來。那個回來得阿彌陀佛威神加持,你就不會迷失方向,你是極樂世界再來人,不一樣,這個不能不知道。
這是知一切至處,這個至處就是來生的果報,你到哪裡去。現在時間到了。下面第八,「知天眼無礙智力,謂如來證知天眼清淨,見諸眾生,死時生時,端正醜陋,善惡業緣,皆悉無礙,故名知天眼無礙智力」。這一段是說如來天眼所見,這些事實真相他全看到了,這不是假的。一切眾生,無論在哪一道,生時死時,端正醜陋,你的善業還是惡業,善業善果到哪裡去,惡業惡報到哪裡去,全都知道。所以佛教化眾生有那麼好的成績,我們讀了這些就明白,他真的是全知全能。而且告訴我們,全知全能是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是他一個人的專利,不是他一個人專有,個個都有,只要我們把自己的障礙排除,能力就恢復。我們現在學習到此地。
上一集
引用:http://ft.hwadzan.com/dv.php?sn=02-037-0088&lang=zh_TW#a1
敬祝 諸大善菩薩 平安健康 圓滿吉祥
自如 頂禮 阿彌陀佛
上一篇:淨土大經科註(第八十七集)
下一篇:淨土大經科註(第八十九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