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大經科註(第七十八集)
淨土大經科註 (第七十八集) 2011/12/13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078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淨土大經科註》三百一十八面,倒數第七行,最後一句看起,從「祕藏記曰」,從這看起:
「至於後位,則如《祕藏記》曰,菩薩初地乃至等覺,究竟遷佛果時,諸佛以大悲水灌頂,即自行圓滿,得證佛果,是頂義也」。這解釋「灌頂」兩個字,解釋得非常之好。初地到等覺都能夠示現八相成道。前面我們看到過四種成佛,十信修滿可以示現成佛,解滿、行滿、證滿,此地是講的行證。初地到十地,這是行滿;等覺跟妙覺是證滿,這是最高的位次。所以諸佛都以大悲水灌頂。大悲水是比喻,比喻諸佛如來稱性圓滿的慈悲心,就是加持。灌的意思就是加持,諸佛如來都加持這一尊剛剛成佛的,他立刻就得到究竟圓滿,慈悲心就現前了,這叫灌頂。自行圓滿,得證佛果。諸佛如來自行化他,自行圓滿之後才能化他,自己沒有證得圓滿,沒有能力教化眾生。教化眾生,像信滿、解滿成佛,都要靠諸佛加持。淨宗,特別是阿彌陀佛威神的加持,這才能夠讓聽的人信解行證。頂就是證得究竟圓滿的意思。
《祕藏記》第七卷,這個解釋非常重要,解釋得很清楚。灌是什麼意思?「大悲護念義」。沒有形式的,這正是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這是實質。諸佛如來以大慈悲心護念你,這就叫灌。頂是什麼意思?「佛果最頂義」。如來所證得的,佛果裡頭究竟無上的義理。這是什麼?在一切經裡面,究竟圓滿的經是《華嚴》、《法華》、本經《無量壽經》。《華嚴》、《法華》到最後也導歸極樂,那極樂是世尊一代時教的頂尖,這就是頂法,《無量壽經》是頂法。諸佛如來加持我們,這是灌的意思,我們真的發心念佛往生淨土,這就是佛果最頂義。於是我們就明白了,每天將這部經從頭到尾念一遍,就是彌陀跟十方一切諸佛如來給你灌頂一次,你自己不知道,真的給你灌頂一次,你沒得到受用。如果這部經一天念十遍,就灌頂十次,彌陀跟一切諸佛如來給你灌頂十次。「諸佛護念」,這個經上講得很清楚,十方諸佛沒有不護念念佛人的,念佛功德無與倫比,沒法子比!你為什麼不念?不知道功德,不知道好處,不知道利益,不認識它,疏忽了。真搞清楚、搞明白了,你的佛號二六時中不間斷,勇猛精進,為什麼?我要求得無上菩提。「令至佛頂住」,這個經真的幫助你到佛的頂住,往生不退,速登正覺,沒有比這個更快的。「皆名灌頂也」,這都叫灌頂,這是灌頂的真實義,我們要懂得。
上師拿著一瓶水,在你頭上灌一點,你開悟了沒有?沒開悟,還是迷惑顛倒。所以那個灌頂是結緣灌頂,表示意思一下,你自己真的沒有開悟,你沒有得到佛的慈悲加持。為什麼?你沒有那個真誠心,你對這個世間還貪戀,還捨不得放下,諸佛怎麼加持都沒用處,你也有能力抗拒不接受。如果你以真誠心,真信、真願、真念阿彌陀佛,佛的加持你就真得到了。怎麼知道得到?心清淨了,不像以前那麼雜亂,沒有那麼多妄想,純一了,這好現象。覺悟了,無論見色聞聲比從前聰明,從前見色聞聲迷惑,現在見色聞聲明白了,這都是好現象;以前煩惱多、雜念多,現在智慧多,心地清淨的時候多,這就不一樣了,所以你真正得到利益。真得到利益的,心態都變了。心把世緣放下了,不再重視,絕對不把世間的東西放在心上;態度,寧靜、專注,就是專一,一心一意斷惡修善,積功累德,念佛求生淨土,不一樣了。要多久成功?各人善根不相同,有的人很快,幾個月就成功;有的人根性很鈍,得好幾年才成功,但是決定在這一生當中成就,不會到第二生的。這個功德不得了!這是玩真的,不是玩假的。所以這個灌頂的意思我們要懂得,那你就完全明白肯定淨土跟密宗是一不是二,需不需要再去學密宗?沒有必要了。密宗修行的方法比這個難,這太容易了,就是一句阿彌陀佛,你看多簡單。密宗念的咒語比這個長,難念,一句阿彌陀佛好念,效果絕對不在密咒之下。說實在話,在一切法門之上,它是無量法門裡頭的總綱領,無量法門的尖端,這一句佛號什麼都包括在其中。
「今經」,現在這部經,經文裡頭說,「升灌頂階,對與會大士而言,乃指後位。若指教導眾生,則受灌者是初位。」與會的這些大菩薩,當然不是初學的。初學,你看受持三皈,這是初位,結緣灌頂也是初位,這是結緣灌頂。結緣灌頂最重要的,是要把《祕藏記》第七卷這段經文講清楚、講明白,什麼叫灌,什麼叫頂。初學的時候就給他講清楚,灌就是佛菩薩加持,頂是無上至高的修行方法,這頂尖,方法裡面的頂尖。這頂尖是什麼?就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這不但是釋迦如來四十九年所說一切法的頂尖,它實實在在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度遍法界虛空界無量無邊眾生的頂尖。
可是我們一般人為什麼不行?把這一句阿彌陀佛看輕了,沒有在意,認為這句佛號跟其他經教不能比,經教至上。認錯了,疏忽了,不重視它。到什麼時候才重視?到他自己慢慢去修、慢慢去證,證得地上菩薩,他才恍然大悟,他才重視。那個時候真正生起懺悔心,真正佩服老太婆、老阿公,真了不起,自己跟他比相形見絀,差太遠了。自以為高、了不起,老太婆這一招比他高一萬倍也不止。人家到西方極樂世界老早就作佛了,你還在當菩薩,慢慢往上爬。然後回過頭來想想,普賢菩薩教我們禮敬諸佛有沒有道理?有道理!一切眾生本來是佛,老太婆能夠在短短的時間到極樂世界作佛,憑什麼?憑《觀經》裡面所講的道理,「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她念阿彌陀佛是心去作佛,你再搞別的東西,你是心還不是作佛。你要搞《華嚴經》五十一個階級,那是菩薩,不是作佛,人家比你高。世出世法裡頭搞什麼都不如念阿彌陀佛,誰知道?釋迦牟尼佛苦口婆心勸導我們,沒聽懂。祖師大德,你看看註解裡頭說的那些話,能聽得懂的人、能照做的人太少太少了!
底下一句,「授菩提記」,這是《唐譯》的。授是付與的意思,給他。「記者,記識之義」,這個不念識,念至,也是記的意思,就是預先告訴你,你現在還沒達到這個位置。底下講,「亦即懸記之記」,預先告訴你,你將來在什麼時候成佛,在什麼地方成佛,佛的名號是什麼,都可以告訴你。「佛對發大心之眾生,授與當來必定作佛之記」,就是預先告訴你,這叫授記。「憬興云:聖說當果」,當是當來,你將來的果,果就是成佛。「令識因利」,這個識是認識,讓你認識你現在在修因的利益。「因地之利」,這講念佛的利益,發心的利益。發心念佛,你成佛就在眼前,成佛就在今生,往生就是成佛。你看彌陀四十八願,第二十願裡頭說,生到淨土的人,無論什麼品位,皆作阿惟越致菩薩。這一句話也是授記,這是佛菩薩普遍為一切念佛眾生所授之記,你只真信、真願,老實念佛,決定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你就作阿惟越致菩薩。阿惟越致菩薩是什麼菩薩?三種不退轉的菩薩,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這三種不退轉的菩薩是誰?是實報莊嚴土裡面的法身菩薩。你看你就到這種地位,這個地位太高了。在實報莊嚴土,最後決定證得妙覺果位,這個時候實報土不見了,常寂光現前,回歸自性。這經上時時刻刻都給我們授記。
下面這幾句話是念老的,念老告訴我們,「蓋言佛為預說當來成佛之果,令行人」,就是修行人,認識,當下就是現前,現前我們自己在修因。我們信,修這個真信、真願,老實念佛,這是因,因中的利益,就是將來的果報。「令知現在菩提之因,定得成佛之果,故云授記。經中授菩提記表與會大士均蒙授記,定當作佛。復指是諸大士廣為眾生授記作佛。」我們現在在此地念這段經文,是不是普遍接受如來的授記?是,一點都沒錯。現場的大眾,不在現場,在網路、在電視機面前的同修,只要收看這個頻道,聽到這個經文,你就都得授記了。還有很多很多的聽眾,大家在一起學習的同參道友,不同維次空間的同修,多!人數不知其數。我們在此時此處,都得到《無量壽經》諸佛菩薩給我們授記作佛。這一會很殊勝!這一會跟其他的不一樣,我們自己一定要直下承當,不要客氣,不要推託,要直下承當。下面一段「示教」。
【為教菩薩。作阿闍黎。】
『阿闍黎』是印度話,梵語,翻成中國意思是親教師,跟我們現在大學裡面所說的指導教授意思相同。中小學裡頭,學校很大,學生眾多,老師也多,班級不同,我在這個班級直接教我的這個老師,印度人稱「阿闍黎」。別的班級的老師,他不是教我,但是他是我們學校的老師,我們要尊重他,他沒有教過我,阿闍黎是教過我的,不同的地方在此地,特別親密。「阿闍黎譯為教授」,翻譯成中文意思是教授。「又譯軌範師」,他的行持可以做我們的模範,軌是軌道,範就是模範,是我們做人修學的模範。「乃軌範正行」,讓我們的思想言行都不越軌,這個軌就是正,正法、正道。不正,那就是邪。標準是什麼?標準是自性,與性德相應的是正,與性德相違背的就是邪。這個邪正的標準很多,初學有初學的標準,像我們講的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每一個層次標準不一樣。同一個階層裡面還分,譬如十信裡頭,從初信、二信、三信到十信,每一個階位的標準都不一樣。所以標準有淺深、有廣狹不相同。我們是在哪一個階段,必須遵守哪一個標準,你才真正能得利益,真正能幫助自己提升,不能躐等,躐等一定造成嚴重過失。
「為僧師範者之尊稱」。阿闍黎,僧是出家人,在家人也一樣稱呼。在家人他在講解佛經、教人學佛,這個在家人也是阿闍黎,也稱為和尚。所以和尚、阿闍黎並不專指出家人,在家人也可以稱,這個一定要懂得。李炳南老居士是在家人,孔德成送給他的題辭,落款是「雪廬大和尚」,稱他為大和尚。所以有的人看到奇怪,他在家人怎麼稱和尚?和尚在家、出家都可以稱,和尚比阿闍黎地位還要高一等。阿闍黎是親教師,和尚也是親教師,但是和尚是校長,他主持統籌這個教育的,教員是執行他的政策。教育成功失敗與教員沒有關係,校長有關係,他掌握教學政策,所以教育的成功失敗關係校長。國家獎勵是獎勵這個校長,懲罰也懲罰校長,不會找教員,教員是屬於執行的人。所以和尚地位最高,在一個寺院裡頭只有一個和尚,阿闍黎可以有好多個,和尚只有一個。住持、方丈、叢林主席,具備校長身分的這種人稱和尚,只有一個。現在對這些稱呼的意義都很模糊,都不清楚,看到剃了光頭就稱和尚,哪有這種稱呼?和尚太恭敬,恭敬過了頭。我們一般稱法師,法師就譬如說是先生,學校有老師很多,沒有教過我書的,沒有指導過我的,都稱法師。指導我的稱闍黎、稱和尚。所以和尚、闍黎跟自己的關係非常密切,沒有這種關係不能稱。這在現在社會上沒有人講,很多人不知道。
「今經承升灌頂階而言」,現在這部經上承前面的經文升灌頂階,「乃專指真言阿闍黎」。因為升灌頂階這是密宗的,所以這個意思可以說是專指密宗的阿闍黎。「又稱金剛阿闍黎」,這是密宗稱呼。「乃紹承金剛薩埵祖位」,金剛薩埵是普賢菩薩,普賢菩薩在密宗是金剛薩埵。「作傳法灌頂者之稱號。」為你灌頂,為你授記,這個人就是你的阿闍黎,是你的親教師。『為教菩薩』,「菩薩」也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叫覺有情,玄奘大師以後都這個翻法。他是有情眾生,但是他覺悟,他不迷惑,所以叫覺有情,覺悟的有情眾生。底下一小科,「相應」。
【常習相應無邊諸行。成熟菩薩無邊善根。】
念老註解裡頭說,『相應』者,「契合之義。如三密相應與境智相應等」。相應是契合,譬如密宗它講三密相應,口念咒,手結印,心觀想,這叫三密相應。口念咒,手結印,心裡想別的東西,就不相應。實在講,一心專注就是相應。與境智相應,這是顯教裡頭的,顯教講境智相應。境是外面境界,智是自己般若智慧,智慧對境界,對於境界的真相完全了解,這就相應。我們一般人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相應,為什麼?全都看錯了、聽錯了,所以才出了麻煩,因為不曉得外面事實真相。佛告訴我們,我們也學過,但是學了怎麼樣?用不上,全用不上。《般若經》裡告訴我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我們怎麼樣?凡所有相樣樣當真,誰把相看成虛妄?這就完全不相應。佛經學了,學了不管用。不是佛法不管用,是你自己不肯用;你自己肯用的話,你就成佛、成菩薩了。你學了不用,還用自己的煩惱習氣,沒有改過來。這經文裡頭,甚至於自己也講得津津有味、講得天花亂墜,可是就是做不到。所以,總不如那些阿公阿婆。
李老師當年在世的時候常跟我說,他說他一生總想學愚,學這些阿公阿婆,但就是學不像。所以不容易!真正要學得像,那就了不起,那什麼?大智若愚。從哪裡看?你看諸佛菩薩、看祖師大德,那個相就是大智若愚。近代的一個,你看印光大師,一天到晚拿著念珠老實念佛,你問他什麼,他都說我不知道,我只會念佛,我什麼能力都沒有,每天只會吃飯、只會念佛。真的是大智若愚!他一切都放下,心裡頭沒有雜念,你說他有智慧,他不以為然;你說他有戒定,他不承認。他的示現、他的形象、他的言語都有很深的意思在裡頭,我們會不會看、能不能體會,關鍵在此地。要不是真修、真幹,體會不到。像現在一般人心浮氣躁,怎麼能看出來?他們用功絲毫隱密都沒有,完全表現在形象上,表現在言語上,你得會聽、得會看。宗門大德常常提醒警策學生,「你會麼?」這個話意思很深。會麼,淺的意思,你會看嗎?你會聽嗎?深的意思,你體會到了嗎?
「密宗以三密相應之旨為主」。修學密宗這個不能不知道,三密相應。可是我們看修密的人,有幾個人真的三密相應?中國藏密最普通的一個咒語,就是觀世音菩薩六字大明咒,在密宗裡面普遍,真的就像顯宗裡頭人念阿彌陀佛一樣,念得最多的「唵嘛呢叭咪吽」,這念的人很多。你到西藏到處看到,都是「唵嘛呢叭咪吽」。念的人多,相不相應?口念這句咒,心裡要觀想。觀想,不懂得這個咒的意思,你怎麼想法?我跟章嘉大師,章嘉大師也是傳這個咒語給我,教給我,他念是西藏的音,唵、嘛呢、叭咪、吽,唵嘛呢叭咪吽。什麼意思?唵是身,嘛呢是蓮花,我們經上有,嘛呢也是蓮花的意思,叭咪是保持,吽是意。一個字一個字分開來,身、蓮花、保持、意,這是印度的文法,西藏文是從印度變化出來的。中國的文法就不會這樣,中國人一定是保持身意像蓮花一樣,就這個意思。所以你念這個咒心裡要想,我的身心要像蓮花一樣。蓮花是什麼?出污泥而不染,清淨。污泥代表六道輪迴,不染六道;污泥上面是清水,水代表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花開在水上面,染淨都不染,表這個意思,真清淨。六凡四聖用淨土來講,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是四聖,凡聖同居土是穢土,方便有餘土是淨土,誰住?聲聞、緣覺、菩薩、佛,他住那裡。這二邊都不染,他超越了,超越十法界,他到一真法界去了,蓮花開在一真法界。念這個咒子要觀想這個,再手結印,那叫三密相應。那不相應不行,你念就白念了,相應真得利益。
「為令眾生身口意三業頓契如來三密」。這一句六字大明咒也把這個講清楚了,立刻就能契入如來三密。「故即身成佛。故密宗亦稱相應宗」。講求的就是三密相應。「此四句與前升灌頂階二句,深表密淨不二之旨,表會中諸大士,為宏密乘,乃教導諸菩薩,成為金剛阿闍黎,故本身恆常修習無量無邊相應之行。」這說明念佛跟密宗的關係是一不是二,但是在修行的方法,淨土宗容易,密宗難。淨宗的效果,實在講超過密宗,因為它那個一心稱念裡頭,這方法全包括了。一心能不相應嗎?一心跟一切法全相應,因為一切法不出一心。
『成熟菩薩無邊善根』。「善根者,身口意三業之善」。身,不殺、不盜、不邪行;口,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意,不貪、不瞋、不痴,三業之善就是十善業。「固不可拔」,固是堅固,決定不動搖。不但身不犯,念頭都不犯,念念之中沒有十惡,行行之中沒有十惡,言語行為遠離十惡,這叫善。固不可拔,這叫根。「又善能生妙果,出生餘善,故謂之根。」無量無邊無盡的善法都是從這十個善根生的,而這個善裡面是以不貪、不瞋、不痴為三善根。只要意地裡頭斷了貪瞋痴,身口沒有不善的;意裡頭不清淨,身口才有不善的行為。下面一段說「佛護」,這是當下的利益,你真修行,一切諸佛都護念你。
【無量諸佛咸共護念。】
十方三世一切菩薩都『護念』。我們希不希望得到?希望你就得真幹。所以修行,這一部經足夠了,這一部經圓滿了,這一部經總括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一切經義都在這一部經裡頭。這部經裡頭有大乘有小乘、有顯教有密教、有宗門有教下,乃至於世間一切善法,世間一切宗教,全都包括在其中,你學這一樣全學到了,而這一樣修學的方法就是一句阿彌陀佛。不可思議,真的是無與倫比,沒得比!我們看念老的註解,「護念者,保護憶念也」。這一個修行人、真幹的人,十方諸佛保護你,你不會遇到災難;你煩惱深、業障重,因為佛菩薩保佑你,你的冤親債主不敢惹你。
倓虛老法師晚年住在香港,他在佛七當中有一篇開示,「念佛論」,我們從這篇開示把它寫成文字,印成一個小冊子,裡面告訴我們一樁事實,算是他的師兄弟,諦閑老和尚的徒弟,倓老是諦閑老和尚的學生,也是傳法的學生,叫法子。他講一個參禪的師兄弟,講一個念佛的師兄弟,因為都是諦閑老和尚的學生。參禪的人也很難得,沒有出家的時候他有家眷,就是他結過婚,有一個女兒,以後堅持出家,他太太反對。他出家了,他太太自殺了,投河自盡,被水淹死了。他出家之後修行很用功,他參禪,修行功夫很不錯,在禪堂裡面是個清眾,慢慢的被和尚(就是寺廟的方丈住持)提升到首座。這地位可就高了,首座像大學的教務長,從學生當中一直提升起來,提升到首座的地位。這在現在人講的,這個道場的二把手,地位很高。地位一高,擁護稱讚的人一多,有權、有勢力,人往往就開始墮落了,他也沒有例外,傲慢心生起來了。皈依的人多了,供養多了,他的麻煩就來了。怎麼不正常?首座和尚,這位地很高,難得。有一天,因為他那個金山寺,金山寺在長江裡面是個小島,四面都是水,他去跳江去了,自殺了,被人救起來。過了沒多久,他又跳江,搞了三次。這個寺廟的老和尚說不行,首座和尚尋死,投水自殺,這對佛法影響很大,你叫人怎麼能相信?你不是普通和尚,修行真不錯,怎麼老是想尋死?所以老和尚就通知諦閑法師,因為他是諦閑法師的徒弟,請諦閑法師把他帶回去,離開鎮江金山寺。
諦閑老法師住在觀宗寺,在浙江寧波那邊,就把他帶回去。帶回去不錯,一路上相安無事,他們也是坐船,從長江,然後從東海,完全走水陸到浙江寧波,相安無事,很正常。在觀宗寺,因為他做過首座和尚,這在佛門是有地位、有身分的,所以他不住在大眾的寮房,特別給一間寮房給他。這對他尊重,他有一間寮房。也過時間不長,發現什麼?早晨吃飯的時候他沒來,老和尚奇怪了,怎麼這個時候還沒起床?叫人去看看,房門關著的,叫也叫不應,大概出了事情,叫人去把這個門撥開,推進去之後,裡頭沒有人,窗戶開著。報告老和尚,老和尚想不對,大概從窗戶上跑出去了,可能又去尋死去了。趕快到寺廟外面,有條小河,小河也有小船,去找。結果大家出去找,真找到了,他已經死了。走了一里多路,看到屍首漂到河邊上,帶回來了。老和尚說這怎麼回事情?好吧,就給他念念經做個佛事,把他安葬了。正在這個時候,他那個女兒,唯一的一個女兒來了,哭哭啼啼來找老和尚。老和尚說:妳來得正好,什麼事情?她說:昨天晚上夢到她爸爸媽媽,告訴她,他今天要上任。老和尚說,上什麼任?她說:爸爸做土地公,媽媽是土地婆婆。老和尚馬上就想到,這麼多年來,就是他的太太,他太太跳水死的,所以就老是要他跳水,真的他最後也是跳水死的,你看這因緣果報。為什麼以前他很正常?以前他很用功,有護法神保護,這個靈鬼沒有辦法靠近。等他做了首座和尚,傲慢的習氣現前,護法神離開了,他死去的太太就貼到他身上,有時候他就不正常。才把這個事情搞清楚了。
老和尚一想,他那個廟正好旁邊蓋了一個新的土地廟,大概就是這個土地廟,好,我們的佛事就到土地廟去做。土地公、土地婆就是他們兩個人。老和尚做佛事的時候說:要是真的是你,你就顯一點靈給我們看,告訴我們是真的,土地公、土地婆真的是你們兩個人。確實就有個奇怪的現象發生,做佛事的供桌前面忽然有個旋風,這旋風很久就在那裡轉。老和尚點點頭,我知道了。這旋風就沒有了。不是假的,倓虛老法師不會說假話,把這段故事告訴我們,說明什麼?參禪功夫很得力,到了自己地位高了,名譽出去了,有了名譽,有了供養,有很多人尊敬你,道心就沒有了,你的冤親債主就很容易找到你身上來。你看出家修行修了一輩子,當土地公去了。鬼神裡面的小神,不是大神,好像我們現在的村長、里長,城隍是縣市長,在鬼裡面這麼個小的地位。
另外一個念佛的同學,就是鍋漏匠。你看那個念佛的人,什麼都不懂,成就比他殊勝,不能比!那個念佛的真是個老實人,預知時至,往生之後還站了三天,等老和尚給他辦後事。這兩個人一比,一個參禪的,一個念佛的,結果懸殊就太大了,念佛真的往生極樂世界去作佛去了,這個參禪的搞了一輩子去當土地公。老法師常常用這兩個人做比喻,勸人死心塌地去念佛,真有好處。所以真正念佛人,有十方諸佛護念你,保護你、憶念你,憶念是心裡常常掛念著你。可能嗎?可能。為什麼可能?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這個信息就像《妄盡還源觀》上所說的,念頭才起就周遍法界,他怎麼會不知道?當然知道。所以他真的護念,不是假的護念。我們的心不相應,不如法,墮落了,他也知道,嘆息而已。
昨天我聽幾個同修告訴我,在他們家鄉有些小朋友,四、五歲的,還有天眼,他們常常看到空中有佛菩薩。他們認識觀音菩薩,別的佛菩薩不認識,看到佛菩薩常常流眼淚。這不是騙人的。七、八歲以上的小朋友就看不見了,四、五歲的小朋友心地清淨,還沒有什麼妄念,他能看見。諸佛菩薩在流眼淚不是好事,是不是應驗這個世間的災難,嚴重災難?二0一二這是災難年,全世界的人都知道,就在眼前了。我們如何應對?就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災難就是現前也不要害怕。災難,我們找個沒有災難的地方去躲避,找不到,這個世界上沒有,最安全的是極樂世界。要真發心,要真幹,不能當兒戲,好好抓緊這一年。現在剛剛好是一年的時間,一定要把這個佛念好,決定可以往生淨土,我們的心就安了、就定了。經典裡面告訴我們的理論方法,《淨土聖賢錄》、《往生傳》裡面那麼多人做出榜樣給我們看,一點都不假。我們在這一生當中,我們看到念佛人往生,看到念佛人所得的感應,親眼所見,親耳所聞,不是假的,要真信、真願、真幹。真的無量諸佛咸共護念,一點都不假。
「《會疏》曰:護謂覆護,念謂記念」。覆護就是我們平常講的保佑,他保佑你,他記念你,我們念他,他也念我們。「《淨影疏》曰:護使離惡,念令增善。故知此兩句綜讚會中諸大士,遵修普賢之德」,這句話尤其要記牢,在本經列在第二品。說明西方極樂世界每一個人都是遵修普賢之德,也就是認真落實十大願王,我們要做到,努力去做到。十大願王第一個就是修真誠恭敬,真誠恭敬心對一切眾生,因為一切眾生本來是佛,對人要恭敬,對畜生要恭敬,對樹木花草要恭敬,對山河大地要恭敬,對鬼神也要恭敬,因為他也是眾生。唯一真誠恭敬心對待一切,這第一願落實了。第二願稱讚如來,無論什麼眾生,他做了一點點善事,我們都應當稱讚,他造的惡事絕不提它,絕口不提,也不要放在心上。為什麼?我這個心要積善,要累積善根,一切人的善可以放在心上,一切人的不善絕不放心上,隱惡揚善。普賢菩薩教給我們的,教初學就是這個方法。所以稱讚用如來,如來是顯的性德,這個人心行與孝悌忠信相應就要讚歎,與禮義廉恥相應,我們要讚歎,與仁愛和平相應,與三皈十善相應,與五戒、沙彌律儀相應,這值得讚歎,相違背的不提,這叫稱讚如來。
廣修供養,供養裡面最重要的法供養,要會修!現在我們知道了,一切經裡面,這一部經是代表,代表釋迦佛究竟圓滿的大法,這個經重要!這個經我們多印、多送、多結緣,法布施;印經要花錢,財布施;讓這些有緣的人讀到經本,他覺悟了,他明白了,他知道應對這個災難的道理跟方法,這叫無畏布施。你看,一樣,三種布施統統具足。所以我們希望印這個經典,分量愈多愈好。中國有十三億人,我們能不能印十三億套,每個人都拿到一套。我們做光碟,還可以做隨身聽。我前幾天看到一個同修,拿了一個隨身聽給我看,只有聲音沒有攝像,內容是什麼?上一次講的《淨土大經解演義》,一千二百個小時濃縮在小小的一個小機器上,可以裝在口袋裡頭,一千二百個小時,圓滿的,真難得!這個東西好,聽經。印出來的經本是人家去看,這個東西讓人家聽,好事情,愈多愈好。盡量利用現在科學的工具,幫助大家讀經,幫助大家聽經,幫助大家念佛,這個功德無量無邊,利益不可思議。
「《淨影疏》曰:護使離惡,念令增善」,這兩句好!菩薩保佑我們,我們離開一切不善,冤親債主不會來找你,有護法神保佑,我們現在是有諸佛保佑。佛常常念我們,增長我們的善根,增長我們的福慧,讓我們認真去學習普賢菩薩十願,落實普賢十願,這是極樂世界大家都共修的,我們現在就開始學習。「使餘菩薩無邊善根皆得成熟,故無量諸佛悉皆護念。」我們要幫助別人,幫助他種善根,幫助他的善根成長,我們才能夠獲得諸佛護念。
再看下面第二段,「文殊智德」,這裡頭分兩科,第一「示相無得」,又分三小科,第一段「示」:
【諸佛剎中。皆能示現。】
「上一段文,續演轉法輪之第七相。本品名為德遵普賢,正表經中普賢位列上首之義」。故復當標顯文殊。文殊代表智慧,普賢代表實行,我們講真幹,普賢是代表真幹。文殊菩薩代表是真的明白,明白之後得真幹。「蓋本經為圓教,從果起因,故先普賢,而次文殊。普賢表行,文殊表智。無智則不能起行」,所以這個地方標顯文殊。「如《無量壽經起信論》曰」,這彭際清居士作的,「不度文殊智海,難入普賢行門」,這些話都非常重要。為什麼普賢十願在佛門沒有一個人不念,為什麼?它列入朝暮課誦裡面去了,所以人人都念、都很熟,問起來沒有人不知道。但是怎麼樣?沒有人去做,念是念,沒有人能行。這什麼原因?沒有文殊的智慧,所以普賢行就不能落實,道理在此地。
我們接下去看,「以不能了知自心,一念頓圓,平等正性,凡聖共有,一際無差」。這就是指文殊智慧。為什麼我們不能夠落實普賢的十願?因為我們不能了知自心。真的,我們迷了自心,自心一念頓圓,我們的自心是一念迷惑,不是頓圓,一念迷惑,平等正性失掉了,哪來的平等正性?我總比別人高些,別人總不如我,這是傲慢。傲慢這個念頭、這個煩惱與生俱來,世出世間聖人都知道,沒有一個人沒有,人都有傲慢。我們學佛的人心裡就更清楚,為什麼?經上講得太清楚了。傲慢從哪來的?末那識裡頭的。末那組成就是四大煩惱,組合成為末那識。末那識是什麼?末那識就是我們一般講靈魂。靈是恭維它,實際上它不靈,應該叫它迷魂,那完全正確。它出不了六道輪迴,它的活動範圍就是六道之內,出不去。它要覺悟,它就出去了,出去之後活動的範圍就大,那就是三千大千世界。它還是沒有徹底覺悟,所以它出不了十法界。真正徹底覺悟,要把起心動念、分別執著統統放下,轉八識成四智,他就成佛了,他住到一真法界,住到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不一樣,平等性就現前了。
你看轉末那為平等性智,平等正性是四智菩提裡的一種,它從因上轉。確實先從末那轉,這個一轉就無我了,我執就破了,不再有我的這個念頭。我的念頭沒有了,自私自利、名聞利養這個念頭連根都拔掉了。轉識成智從哪裡轉?從第七轉起,第七轉了轉第六。第六是分別,第七是執著。這裡頭有四大煩惱,頭一個是我見;第二個是我愛,我愛是貪;第三個是我慢,我慢就是瞋恚;第四個是我痴,就是愚痴。你看看,我,跟著我來的,貪瞋痴,我愛是貪,這四大煩惱。根就是我見,以為有個我。要知道,菩薩沒有我,我沒有了,人也沒有了,《金剛經》上講四相破了,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四相破了。四相破了,真的菩薩,不是假的。什麼地位?告訴諸位同學,十信位裡的初信位菩薩,四相就破了。四相剛剛開始破,是初信位的菩薩,到第七信也是破四相,破四相的功夫深,深淺不一樣,他證阿羅漢果。一直到第十信,到第十信連妄想都斷掉了。阿羅漢雖然我執斷了,習氣沒斷,七信位,八信位斷習氣,九信位就開始轉第六意識,不分別,但是他有分別的習氣。分別習氣沒有了,他又上升了,他是十法界裡面的佛。這個佛不是真佛,天台大師稱他為相似即佛,很像佛,不是佛。為什麼?他還是阿賴耶沒轉過來,所以就不是真的。阿賴耶是妄心,他還是用的妄心。必須轉阿賴耶為大圓鏡智,這就徹底轉八識成四智,真的成佛了。真成佛不住在十法界,十法界不見了,十法界是一場夢,醒過來了。醒過來到哪裡去?到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去了,那叫真佛,天台大師稱為分證即佛,是真佛沒有圓滿。為什麼沒有圓滿?他有無始無明習氣,習氣斷掉了,他就稱妙覺。妙覺,實報土也不見了,真的,《金剛經》上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實報土有相,無始無明習氣斷盡了,實報土也沒有了,相沒有了。什麼境界出現?常寂光出現,常寂光就是自性,圓滿的回歸自性,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叫妙覺如來。這是佛法學習、修行終極的目標。
自性裡面有圓滿的智慧、圓滿的德能、圓滿的相好。惠能大師見性告訴我們,「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一樣都不缺。自性清淨,不生不滅,如如不動,能生萬法,遍法界虛空界是自性變現出來的,自性能生能現,萬法所生所現,這是佛家的大圓滿,我們學佛最後就是要得這個境界。哪一個法門直通這個境界?給諸位說,就是西方淨土直通這個境界,你到極樂世界就等於跟常寂光相應,雖然沒有證得,在它隔壁,無始無明習氣斷盡,障礙就沒有了,你就契入了,就證得常寂光。好!非常非常好,真難得!我們這一生有這麼一個緣分、機緣,無比殊勝的緣分,不能錯過。
所以說以不能了知自心,一念頓圓,平等正性,凡聖共有。這個一定要相信,佛有的我們都有。一際無差,一絲毫差別都沒有。這個我們不能不知道,不能不承認。現在是「以不了故」,現在我們不明瞭,不知道有這個東西,「所有願行悉不具足」。我們所有的願、願望,所有的行為不具足性德,為什麼?迷失了。不具足性德,反而跟性德相違背,那就是災難現前。性德是什麼?講得最淺的,講得最白的,就是三皈、五戒、十善,往上提升,六度十願,這是性德。那我們這些東西都做不到,我們今天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跟這個相違背,跟三皈相違背。三皈,覺而不迷,我們是迷而不覺;三皈是正而不邪,我們今天是邪而不正;皈依僧是淨而不染,我們今天是染而不淨,所以與三皈完全相違背。與五戒相違背,不殺沒有做到,蚊蟲螞蟻這些小動物還是殺,有意無意的,不殺沒有做到;不盜也沒有做到,心裡頭多多少少還有一點佔便宜的心,有佔便宜的念頭就是盜心;不邪行、不妄語都做不到。這就是所有願行悉不具足,菩薩的六度、普賢的十願都沒有做到。「何以故?心外起修,即成有漏」。我們今天就與這兩句相應,我們是心外起修,所以全是有漏。有漏就是什麼?帶著煩惱,帶著習氣。無漏是沒有煩惱,沒有習氣,這叫無漏。
「以無邊功德,不外自心。隨順真如,修一切法,則能具足無邊功德」。我們沒有辦法隨順。真如是什麼?就是真心,真如就是實相,諸法實相。真如就是《般若經》上所說的,「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我們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跟它不相應,跟它相違背,經文念得是很熟,生活上用不上,還是造罪業。起心動念有意無意,就像《地藏經》上所說的,「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完全不知道。所以這幾句話很重要。無邊功德,諸佛如來無量無邊、無數無盡的功德不外自心,我們自己心裡頭全具足,只要能隨順真如。隨順真如現在人講真理,什麼是真理?講的人都很模糊,大乘經上講得清楚,就是清淨心。再明白一點,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那就是隨順真如,修一切法。日常生活當中,我們的心想,我們口念身行總不離開阿彌陀佛,這才叫一心專念。妨不妨礙我們工作?不妨礙,一點都不妨礙,工作是事,念佛也是事,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事一樣做,做得更好。為什麼?你大公無私,你怎麼會做不好!做不好是你有私心。你沒有私心,你心裡頭只有阿彌陀佛,沒有其他的,阿彌陀佛加持你,樣樣事情做得好,而且對你工作的時候,那就是修行。所以放得下,提得起,工作是你提得起。放得下、提得起是平等的,是一樁事情,不是兩樁事情。原來提起就是放下,原來放下就是提起,你不要把它分成兩段,分成兩段你就錯了,是一不是二,這真功夫。所以具足無邊功德。
是故從『諸佛剎中,皆能示現』以下,「標顯文殊智德。例如譬善幻師,現眾異相,於彼相中,實無可得」,等等這些經文,「俱表從文殊妙智,圓滿普賢勝行。」普賢行、文殊智是一不是二。智就是什麼?不著相,作而無作,無作而作。作是普賢,無作是文殊。智行是一樁事情,有智才有行,有行才顯出智,沒有行,智顯不出來。智就是不著相,了解一切法不可得,雖不可得,要非常認真去做,為什麼?引導初學,引導那些迷惑顛倒的眾生,幫助他們覺悟。所以做得很逼真,他真能幫助人覺悟。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引用:http://ft.hwadzan.com/dv.php?sn=02-037-0078&lang=zh_TW
敬祝 諸大善菩薩 平安健康 圓滿吉祥
自如 頂禮 阿彌陀佛
上一篇:淨土大經科註(第七十七集)
下一篇:淨土大經科註(第七十九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