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2-25 14:04:34自如

開啟智慧寶藏的鑰匙 (第五十二集)

 
文言文—開啟智慧寶藏的鑰匙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五十二集)  2011/1/15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  檔名:55-028-0052
  尊敬諸位長輩、諸位學長,大家下午好!我們古文的課程是進入「禮」這個部分的文章,我們首先先翻到一百五十頁,禮篇的「緒餘」。上次我們有提到,「禮」是古聖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這個「承天之道」,我們看到日月星辰四時運轉,都是很有規律的、很有次序的,而中華文化是天人合一的學問,所以我們也仿天地的規矩、次序。這個天地的規矩,在我們人上面就是倫常,五倫的規矩。而且我們在整個生活當中也應該很有次序,就像古代農業社會講的,「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這是生活上的規矩。

  但是我們現在的人,不知道應該順應自然的秩序,反而是都熬夜,很晚才睡,然後隔天睡到中午才起來,整個作息沒有次序,跟大自然顛倒了,所以現在人的身體都很不好。其實日夜顛倒,這個也是無禮,首先是對不起自己的身體,再來是對不起父母,糟蹋身體,不孝,這都違反了為人子的規矩。「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而我們不珍惜光陰、珍惜生命,其實也是在糟蹋自己,也是對自己的不恭敬。禮,它的內在就是恭敬,恭敬自己,恭敬父母,恭敬他人,這個都是禮的範圍之內,禮的精神。我們看「緒餘」當中提到:

  夫禮。德之範也。】

  這個禮教,禮的範圍,禮包含的這些教化,就是人德行的規範,就是如何與人相處,如何明白自己的本分,這個都屬於『範』。如何知道應對進退,還有包含社會典章制度、道德規範都屬於『禮』。我們看古代典籍三禮,《周禮》它就等於是一個國家的憲法,包含整個典章制度、道德、規範都在裡面,而《儀禮》跟《禮記》,《儀禮》是比較談到了整個禮的一些儀式。比方「禮篇.緒餘」第二行有提到,「禮有五經」。這個五經就是指吉、凶、軍、賓、嘉,所有禮儀包含這五個部分。這個吉禮,祭祀屬於吉禮;凶是喪禮,屬於凶禮的一個部分,在古代打勝仗也屬於凶禮,因為只要動兵就會有傷亡,所以古代是不提倡打仗的;軍隊當中有軍禮;這個賓是指天子諸侯招待客人,賓禮是屬於這個範疇;這個嘉禮,包含婚禮,是屬於嘉禮,加冠禮,也屬於這個部分,還有鄉飲酒禮都屬於嘉禮的部分。而《禮記》是就這些儀禮所代表的精神,還有它教化產生的這些效用加以詮釋,所以《儀禮》跟《禮記》可以搭配著來深入了解禮教。

  禮是德行的規範,規範對人其實是很重要的,無規矩不成方圓,循規蹈矩,才能提升自己的道德學問。我們就看「嘉禮」裡面這三個禮教,幾千年來都有冠禮、都有婚禮、都有鄉飲酒禮,現在這個很少看到了。比方加冠禮,男子成年是加冠禮,而加冠禮它表的意義,就是告訴這個孩子他已經成年了,他要對家庭、他要對社會有責任感,都在這個禮儀的過程當中,產生這樣攝受教化的力量。而我們現在年輕人這種責任心的教化就太少,好像自己的責任就是考試、就是拿學歷,其他的事,就不關他的事情了。所以現在很多大學生,大學畢業了,都不去找工作,還在家裡打電動玩具,打到半夜,有沒有這樣的情況?他沒有責任心就是無禮,沒有盡本分,玩樂都玩到半夜不懂得節制,這個也都是沒規矩,放縱。所以缺乏禮教之後,我們看人都不懂得分寸、不懂得本分,都在這些社會現象當中呈現出來了。

  所以這個禮教,人好像不容易感覺到它的存在,覺得它好像也不是很重要,甚至於在近代還被誤解說禮教會吃人,那就是誤解得太誇張了。禮教就好像一條河它有堤防,這個堤防穩固,洪水才不會氾濫,人情懂得節制。但是,假如這個堤防沒有了,就像禮教沒有了,洪水會怎麼樣?它會氾濫出來,它會失控。我們現在想一想,現在的父母要教育孩子,他都覺得很困難,因為孩子從小就不懂規矩。現在的老師要教學生容不容易?好像說現在大學裡面上課,超過十五分鐘,學生就坐不住,專注力就達不到了。甚至於現在更嚴重的,學生打老師的情況愈來愈多,因為都沒禮了。現在主管要管下屬也不容易。

  所以在《史記》裡面,司馬遷先生說道,「夫禮,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後;法之所為用者易見。而禮之所為禁者難知」。所以這個禮教,它是防範于未然,他懂得從小用禮教,讓他不會放縱自己的習氣跟欲望,人都懂得規矩,五倫,和睦相處。整個倫常教化都屬於禮教的部分。法律是在施於人的行為都已經偏頗了,必須用法律來制裁他。所以法律比較看得到,你犯了什麼法判什麼刑,這個比較容易看出來,已然之後。可是問題是當人他的習性已經養成,他控制不控制得住自己?請問大家,犯法的人知不知道他那個行為是錯的?知道。有很多司法界的人都會覺得說,這些犯罪的人就是因為不懂法律,所以多給他們上法律常識。我相信百分之八、九十以上犯罪的人,都知道這麼做不對,可是他為什麼還做?他控制不住欲望了。所以禮教偉大就在這裡,禁於未然。你說一個人處處替人著想,他怎麼可能去傷害別人?處處恭敬人,他怎麼可能去對人無禮?

  比方說現在的現象,忤逆父母,那都偏離做人的常軌太遠太遠了。我們看《弟子規》裡面講到,「父母呼,應勿緩」,從小他就是這個態度,他一言一行很恭敬。《弟子規》裡面也提到,「稱尊長,勿呼名」,都是在這些日常的生活行為當中,很自然的提起對父母、長輩的恭敬態度,這個恭敬是人本有的。我們在這樣的一種家教當中,跟姐姐相處,都是很恭敬自己的姐姐,都是叫大姐、二姐。記得在學校讀書的時候,同學有問道,你姐姐叫什麼名字?結果把自己姐姐名字念出來,全身不自在,不舒服。因為都是尊稱姐姐習慣了,一下子直接叫她的名字,都覺得對她不恭敬。姐姐如此,包含人家問說,你父親叫什麼名字,講出來的時候都不大舒服。人能連稱自己長輩的名都會覺得不舒服,那種恭敬的態度形成了,怎麼可能還講出忤逆父母、忤逆長輩的言語?禮教在無形當中形成人的規矩、人的恭敬、人的節度,做事他有分寸。我們不知不覺就受到禮教的成就了,不知道。所以有沒有家教差多不多?差很多,有禮教,化干戈怒氣於無形!假如沒有這個修養,你看位置愈高,影響的面愈大。你說高位者常常這樣無禮、吵架,下一代很難教,他們都說上面的人都這樣,為什麼我們不能這樣?所以一個人輩分愈高,地位愈高,愈應該要謹慎自己的言行才對。

  我們看到「而禮之所為禁者難知」,禮就是禁於未發,讓人習氣沒有養成,就讓他懂規矩。我們看禮教裡面,這裡提到的鄉飲酒禮,這就是古代家族聚會。諸位朋友,您家族上一次什麼時候聚會過?long time ago。您看這些教化太好了,我們想一想現在都沒了,少了,小孩子在哪裡學習處事待人接物?尤其很多大都市小家庭,獨生子女,你要教他尊敬長輩,讓他為大局為重,沒有這種環境的教化了。甚至於小家庭,所有的長輩圍著那個孩子轉,他最大,那你怎麼教他恭敬?比如我們三代同堂,馬來西亞這個傳統太好了,要保持下去。三代同堂吃飯的時候,「長者先,幼者後」,都是我們擺碗筷,盛飯給爺爺奶奶吃,我們做的當下也很歡喜,這是性德。爺爺奶奶都會微笑,摸摸我們的頭,真乖。現在不懂得這個規矩,倒過來了,現在吃飯都是孩子先跳上去吃。而且他無禮,他喜歡吃的就吃一大半。以前禮教是就吃你前面那道菜,為什麼?防止人貪心。你看現在的孩子,在那拿東西的時候,怕自己吃不到,趕緊多夾一點。那不是增長欲望、增長貪念嗎?有的沒規矩的在那翻,是吧?所以教化都是在這些生活的細節當中產生的。

  我還聽說一個實際的例子,一個男子帶著他女朋友,第一次到他家裡面去見父母。結果,他母親在那裡炒菜,他們年輕男女就開始在那裡吃,等媽媽的菜都煮好了,他們也吃飽了。然後就對他媽說:媽,好了,我們要出去了,Say good-bye。就是很不知道規矩、分寸。你說說實在的,你帶那個女孩子回家裡來了,還是讓媽媽在那裡煮飯,應該去幫忙才對。不只不幫忙,長輩都還沒吃,他們就吃得這麼高興。而且我覺得最可悲的是誰,大家知道嗎?那個兒子很可悲,是吧?他一點判斷力都沒有,這樣的女子,他也不知道她不懂規矩。而且我覺得這樣的年輕人,最可悲的地方是互相之間錯在哪都不知道,那真的能夠互相成就嗎?互相提升自己的德行嗎?

  而這個鄉飲酒禮,就是整個家族聚會的時候,按照輩分坐、年齡坐,年紀長的、輩分高的坐前面,輩分低的依序排下來。所以吃飯的時候你就看伯伯、叔叔、堂哥都坐在前面,長幼有序,就在那個聚會當中體現出來。然後這些年輕人,趕緊去張羅、去服務。而且讓人時時都記住,這些長輩在我成長過程當中都曾經愛護、照顧過我。所以禮,要報恩!《禮記》裡面有一句很重要的話,「禮者,報本反始,不忘其初」。飲水思源,知恩報恩,報本反始。比方,我們回到小的時候,懷念這些長輩對我們的照顧,這個都是反始報本,不忘當初的這些恩德。

  在《大戴禮記》裡面,在這個報本當中,有給我們一段很重要的教誨,提到「禮有三本:天地者,性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無天地焉生?無先祖焉出?無君師焉治?」這個都是能把本找到。「三者偏亡,無安之人。故禮,上事天,下事地,宗事先祖,而寵君師,是禮之三本也。」我們從這一句當中看到人的根本、生命的根本,以至於是社會安定的根本,在這裡整個點出來了。我們看一開始講到,「天地者,性之本也」,這個性指生命,天地化育萬物。「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給了所有的萬物生命。這個我們要感恩,要報本反始,不忘其初。「先祖者,類之本也」,這個類是指種族。我們讀到這一句,先祖是三皇五帝,我們都是炎黃子孫,這是類之本也。

  從這裡我們注意看,幾千年來,我們這個民族懂得敬天、敬地、敬祖先。但現在這個規矩亂了,人現在破壞大自然,濫砍濫伐,對自然予取予求,最後失去平衡。大家看這一、二年的災難多不多?聽說現在一些氾洪水的地方,那個範圍都大得很驚人,那不都是人類對天地的不恭敬所感召來的結果嗎?「出乎爾者,反乎爾者」,我們今天對天地不敬,回回來是災難。幾千年來為什麼沒有這些亂象?因為我們對天地恭敬,感得的就是風調雨順。所以有沒有禮,有沒有感恩心是太關鍵了。「慎終追遠,民德歸厚」。而我們看「先祖者,類之本也」。所以要敬祖先,敬古聖先王的教誨。我們冷靜看看現在的人類,有沒有在學習他自己民族的優秀文化?我們中華民族,這一百年,不只不學習古聖先賢的文化,還批評、還破壞自己祖先的文化。那不只得不到福蔭,得到災難,這個叫「數典忘祖」,那就麻煩了。我們看我們的祖先都懂得這些道理,他們敬天、敬地、敬自己的先祖、敬聖賢。

  我們再看,「君師者,治之本也」。這個君是國家領導,他統領整個國家,日理萬機是很辛苦的,所以他是政治的領袖,他功在國家。師,他是教育、教化,他主教育的,對人心如何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影響是比較深遠的。所以我們看歷代的朝代,都會祭祀他的先祖,跟他以前的君王,然後每年九月二十八號會祭孔,祭孔子,這些都是不忘本。國家領導,還有這些古聖先賢,都是我們的師表,他是整個社會能不能安定的根本。那現在人民假如對國家領導不敬,對孔子、對這些師長的教化不恭敬,這個社會就要亂。所以大家看,整個社會的亂象都跟沒有禮教有最直接的關係。

  所以,「無天地焉生」,我們的生命不能延續。「無先祖焉出」,我們血脈是相傳的,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的,我們要感激。「無君師焉治?三者偏亡」,這些教化,只要有一條沒有了,「無安之人」,就沒有人真正能生活得很安心的了。其實就是說人只要忘本,這個社會就不安寧了,誰也沒有安全感了。大家想一想,現在假如父不父、子不子、夫不夫、妻不妻,誰有安全感?你們有沒有安全感?你們現在有沒有安全感?有!那你們是有福報的人,你們家教都還很好。現在很多人不敢回家,或者呆在家裡都很恐慌,那就是家人之間都無禮了,就會產生這個現象。

  所以,「故禮,上事天」,以前天壇祭天,恭敬感恩天地的恩德。「下事地,宗事先祖」,這個宗是遵從自己的祖先,珍惜他們的教誨。大家注意去看,任何一個朝代的政權會衰敗,都是沒有遵循他祖先的教誨,就變成這樣了。「而寵君師」,這個寵是指尊榮,恭敬尊榮,尊榮領導者,尊榮師長,這是禮之本也。我們從這一段,再來看《禮記》裡面這句話,前面這一段是《大戴禮》裡面的。《大戴禮.禮三本》在四十二章,《大戴禮》的四十二章,這一段是《禮記》裡面的一句教誨,「報本反始,不忘其初也」。

  今天我們再來看幾篇文章,「五帝本紀贊」,司馬遷先生他的本紀一開始就是寫「五帝本紀」,讓我們都認識我們的先祖。還有「孔子世家贊」,讓我們認識我們的至聖先師孔子,我們才能珍惜他的教誨。這些要透過教育,我們才能認識聖人、認識先祖,進而對他產生恭敬的態度。現在這些教育少了,我記得還有一個媽媽帶著她孩子,剛好看到孔子像,結果她那個孩子給他媽媽講,「媽,這個耶誕老人怎麼在這裡?」你說連聖人都不認識,變耶誕老人。

  剛剛跟大家有講到,生活當中這些禮教,讓人無形當中,養成很好的心性跟規矩。剛剛講到的是鄉酒禮,在那種場合當中,兄友弟恭,尊敬長上。而且有可能每一個人出社會的發展不同,他有可能後來當大官,但是在鄉酒禮當中,不是看官位的,也不是看有多少錢的,是看輩分。大家看,現在沒有這些禮儀教化,人地位一高了,連長輩他都不放在眼裡,甚至連跟父母講話口氣都很不好。有的賺了一些錢,財大氣粗,忘本了。沒人提醒他,沒人教育他,甚至於都覺得賺錢第一,任何事情都排在賺錢後面。只要一個人說我是要去賺錢,所有的人都要順著他,都要給他開綠燈,有沒有?

  有一個董事長,他確實賺了不少錢,對兄弟、對父母態度也傲慢,結果後來確實「人之初,性本善」,他學了傳統文化,他覺得很懺悔,就回去給他媽洗腳,把他媽嚇得:「我不給董事長洗腳的,我不能給董事長洗腳」。大家有沒有聽到這句話的味道?代表這個董事長回家還是董事長。請問大家,董事長回家應該是什麼?兒子。所以就像我們教小學的,小學老師回到家就要變太太、就要變先生。假如這個小學老師回到家,對他先生還是小學老師,那就不妥當。其實說實在的,一真一切真,真心。真心,對孩子就有愛心,對先生就有恭敬,對太太就有恭敬,對父母就有孝心,演什麼像什麼,才是真心。哪有說扮演一個角色之後,就固著在那個角色上,那是順著傲慢,才會造成這樣的現象。

  我看很多很成功的女性,她事業當中也發展得不錯,但回到家,她還是她太太的角色,媳婦的角色。比方說她是法官,她一下了班,看到她婆婆她還是不是法官?她就要是媳婦了。而且說實在的當她在當法官的時候,也是慈悲的心才當得好。當法官,人民犯罪了,「上失其道,民散久矣」,是國家政府沒有教好,你不能拿著刑罰嚴苛的去處罰人民,反而要慚愧,是我們這些主政者沒有教好。我前幾天又看到一個報導,法官在審案的時候,用《弟子規》的經句去批評那個兒子,所以現在連法官也在學《弟子規》了。這是我們整個人心都感覺到,必須要回歸到古聖先賢的教誨,不能再偏離了。

  剛剛我們跟大家講到冠禮、鄉酒禮包含婚禮。婚禮是很隆重的,包含迎娶之前它有六道手續,它要先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最後才是親迎,六個步驟。我看就不要再細講,大家可以去看書,不然繼續這樣講下去,講到明年也講不完。因為我們這個課程主要是學古文,大家對哪個部分特別有興趣,主動去翻這些書籍,《儀禮》、《禮記》都有詳細的記載。因為非常的慎重其事,所以整個過程就讓人感覺到婚禮是人生最大的事情,不可以馬虎,要有責任,要慎重,要有情義。那現在這些禮都沒有了,你看我們在課程當中常跟大家講到的,新娘迎娶回自己的家,進門喝交杯酒,酒杯葫蘆瓜肉是苦的,盛的是甜酒!代表這一杯喝下去之後,夫妻從此怎麼樣?同甘共苦。您看那種教化很深刻,慎於始,走入婚姻,當天提醒要同甘共苦。而且這個葫蘆瓜是同一個葫蘆瓜劈成的兩半,合起來是什麼?完整的一體。夫妻只要計較,在那裡分自分他,就出事了,就不和諧,不整體了。

  所以婆婆也是媽,這首歌我還沒學好,不能幫大家唱。所以結婚的人就是多了一個爸爸、一個媽媽,這個就對了。現在人都沒有那種心境,分得很清楚,你爸、你媽聽起來就很不舒服。你看假如說咱爸、咱媽,聽起來就很親切。包含比方要供養父母,你當先生的人,你對你太太講,妳爸媽少一點,我爸媽多一點,你看分自分他,都沒有一體的感覺,那就不和諧了。而現在的婚禮都沒有這些教化,都沒有這種很慎重,納彩、問名。以前都是要媒人做媒,現在是男女自由戀愛,他就比較沒規矩了。所以請問大家,自由戀愛好,還是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好?你們不用急於回答,從經驗上來看,父母看人比較準,還是年輕人看比較準?你們說的,不是我說的。請問大家婚姻要能幸福,靠的是理智還是衝動,感情還是情義?好,這都是你們說的,這不是我說的。然後大家再冷靜看看,現在男女走向婚姻,都偏向哪一方面?

  老祖宗在幾千年前,就給我們講了這些話,「婚姻之禮廢,則夫婦之道苦,而淫辟之罪多矣」。男女之間「發乎情」,要「止乎禮」。我們剛剛還有提到,「鄉飲酒之禮廢,則長幼之序失,而則爭鬥之獄繁矣」。你看古人洞察機先,只要忽略了這些禮教,洪水就氾濫,衝突亂象就要出來。鄉飲酒這些禮沒有了,人就不懂得長幼有序,尊重感恩長輩,所以長幼之序失,爭鬥之獄繁矣。現在家族親人之間衝突,甚至於告上法院的這些現象都有。我記憶當中,沒見過父母,也沒見過叔叔、姑姑他們有任何吵架的,沒看過。所以我也不知道怎麼跟人家吵架,沒學過。好像人家講話很大聲、很凶的時候,我也沒經過什麼思考,好像自己聲音就下來了。這個可能是潛意識,從小這些長輩他們就吵不起來,你也沒學到怎麼吵,當然我也不想學。

  我們看前面,婚姻之禮廢了,夫婦之道苦!你看現在離婚率這麼多。請問大家,有沒有看過哪一個人,拍著胸跟你講,我離婚七次了,有沒有?沒有這樣的人。其實人經過這種男女情感,假如不和諧,對他的內心都是一種煎熬跟傷害。其實女子最有福氣的,就是情感從一而終,這是最有福氣的人。我母親以前去給人家算命,然後算命的人就說我母親感情很平順,女人感情平順這個命就好。你們怎麼茫然的看著我,你們現在不懂什麼叫從一就很平順到終那是一種幸福!然後互相信任,不會懷疑。

  我記得台灣有一個現象,就是詐騙集團比較多;有一些,不是比較多,有這個情況。結果這個騙的方法好多好多,其中還有,比方說寫來,你一打開,你某某時候在哪裡做了什麼壞事被我們都錄下來了,你趕緊寄多少錢。這樣也騙得到,為什麼?可能人做賊心虛,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結果有一次居然也寄到我們家來了,我也是遇到過幾次這種情況。我跟大家講過,有一次是我爸爸接起電話,然後那個人說,「爸,我現在在醫院,要多少錢」,結果我爸在接電話,我剛好站在他對面,我爸說我兒子在我前面。大家注意,面對一些突如其來的情況,先鎮定,不要慌,人會感來災禍,首先就是慌亂,才會做錯一些事情,先鎮定應對。

  另外一次,就是寄了一個說你在哪裡做了什麼事情,都被拍下來了。結果那個信還是我打開的,這個信是幹什麼的?一打開來,結果上面是寫我爸的名字,我就很吃驚,怎麼會有這種東西。我就拿給我母親看,我母親看完,笑一下,就把它丟垃圾桶去了。我那時候非常感動!我母親對我父親那種情感、那種信任是不會有任何的波動。所以大家想一想,一個女子對她的丈夫完全沒有懷疑,你說她少煩多少事情?那才幸福!而以前的人真的重情義,絕不做出對不起對方的事,甚至是不做出讓對方擔憂的事情,才對。現在我們看這些禮教沒有了,男女隨便了。尤其女子影響社會風氣還是很大,因為男子比較容易衝動,女人端莊對男人有威懾力,他不敢造次。女人假如隨便了,男人又容易衝動,這個社會就會亂了。一亂,衍生出來的一些,比方說情殺,然後破壞人家的感情,墮胎,太多太多了。所以很多社會的亂,都亂在男女關係這個根源上。

  我們剛剛還講到,整個婚禮過程的教化,同甘共苦。現在的婚禮都是在那裡鬧,哪一個環節是教同甘共苦?結婚都還沒開始生活就沒同甘共苦了,就在眼睜睜看著自己的另外一半被人家在那裡拿著高跟鞋倒酒,是不是?在那裡,我覺得現在人怎麼這麼無聊,找不到內心的喜悅快樂,好像要作弄別人他才會高興。你說自己的朋友、親人結婚,多大的事,這個時候你不給他婚姻當中最重要的提醒,你什麼時候再給他?反而是在那裡開玩笑。人現在不懂,甚至於結婚還要請人家來跳舞,而且還穿得很少,你說這社會風氣怎麼偏離得這麼嚴重。而且請那些跳舞的人穿得很少,他還覺得有面子。所以,該是認祖歸宗的時候了。應該結婚的時候能找到家族,甚至社會當中德高望重的人,來給這一對新人期許。甚至是透過這個德高望重的人的一席話,讓在場幾百個人都回到這些正確的夫妻相處之道,那婚禮裡面所有的人都受教化!你說一個人一年可能要參加幾次婚禮,每一次婚禮都有這些教化,人心就不會偏離得太遠。現在這些教化缺乏,聽說結婚前就財產公正,分得很清楚,這個是利不是義,那就更談不上什麼叫同甘共苦了。

  所以幾千年前古人都能洞察到,只要偏離了這個規矩、這個禮教,亂象必然產生。其實這個時代的人吃的苦,都還是來自於「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今天送給大家一本老人言,希望大家領受這些教誨,人生從此往幸福美滿、圓滿的方向邁進。所以禮,德之範:

  教人遵上訓下。】

  這個『遵』是尊重,『上』長輩、父母,在家裡是這樣。延伸到團體,這個「上」也是領導者,同事年長者,都屬於這個部分。『訓下』,這個「訓」是教育,教育自己的下一代,就是有家教,這個也是禮。為人父母沒有好好教育孩子,沒有建立好家教,那就是無禮了,沒有盡本分。「養不教,父之過」,這個就有過失了。「遵上訓下」:

  履行人倫規矩也。】

  『履行』就是實踐、落實人倫應該有的本分規矩。所以《左傳》裡面有講到,「夫禮,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也」。所以禮教,這些人倫的規範,其實就是跟天地井然有序的規律當中效法學習的。所以,「禮者,天地之序也」。《左傳》裡面講,「夫禮,天之經,地之義」,人民做人的規矩、行為,「民之行」。

  說文。】

  裡面講到:

  禮。履也。】

  所以禮教重視落實,都是在日常生活這些一言一行的教化。

  所以祀神致福也。】

  這個『祀神』,祭祀天地鬼神,甚至祭祀先祖,這是禮的精神,他就是不忘本,知恩感恩。人有這樣的心境,有知恩報恩的心境,然後不忘先祖的教誨,他一定能感召來福氣。「祀神」是因,『致福』是果。林則徐先生說,「父母不孝,奉神無益」,連父母都不孝順,每天拜神也感召不來福報。

  禮有五經。】

  我們剛剛講的,它有五個部分,吉凶軍賓嘉。

  莫重於祭。】

  最重要的是祭祀。剛剛我們講到,禮之三本,念天地之恩,念先祖,念君師,這都離不開祭祀。所以我們有祭天、祭地、祭孔老夫子、祭祖先,春節、冬至祭祖,清明祭祖。

  故禮字從示從豐。】

  這個『豐』是:

  行禮之器也。】

  都是強調離不開祭祀。

  不知禮。無以立。】

  一個人不懂得禮貌,不懂得恭敬他人,他很難在人群當中立足。在家庭可能兄弟姐妹就衝突,出外跟人不能和諧相處,甚至於是什麼時候得罪人,自己都搞不清楚,這樣就很可悲了。自己無禮的行為,無形當中造成自己很多阻力。當我們覺得好像怎麼這麼多人都找我們麻煩,這個時候還要「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孟子講,「敬人者,人恆敬之」。所以人恆找麻煩之,原因是什麼?原因是我們常給人家找麻煩,或者失禮於人,才會感來這個結果。

  禮之體。敬為主。】

  『禮』最重要的本質,主要就是恭敬。剛剛講的「不知禮,無以立」,這個立包含事業,一個人只要沒有恭敬心,他的事業就要敗了。所以「百事之成,必在敬之;其敗也,必在慢之」。你說一個人發展事業,少年得志,他覺得他太了不起了,慢慢的股東瞧不起了,下屬的勸他聽不進了,他就要敗了。我們看很多商業的資料,很多大的公司敗下來,主要就是他的負責人傲慢。所以一個人福報再大,只要他傲慢、不恭敬,遲早要敗。

  剛剛跟大家有談到司馬遷寫《史記》,這一本書是我們這個民族第一部正史,他影響到後代所有的史官,寫史都以他為榜樣。而其實司馬遷也有榜樣,他寫史的榜樣是孔子。孔子作《春秋》,而《史記》是一部通史,它是從黃帝一直記載到漢武帝太初年間,總共記了二千五百年。之後有《漢書》、《後漢書》、《三國志》,歷代都有史,但後面的都是斷代史,就是一個朝代的歷史,只有司馬遷這一部是通史,二千五百多年。這是紀傳體的歷史,後來還有編年體,它是依照年份這樣一直編下來的,像《資治通鑑》,它就是編年體。《史記》記二千五百多年,總共五十二萬字,分五個部分,本紀、表、書、世家、列傳。本紀就是記皇帝的歷史。表是那個朝代很重要的事情,我們常說大事記,這個是表。書是當時候整個典章制度,是記在這個書的部分。世家是指這些諸侯,擁有封地世襲傳遞的,像春秋戰國那時候,韓趙魏這些國家,他們都是列在世家裡面。本紀是記天子記皇帝的。列傳是記當時候影響社會比較大的名人,記在列傳。因為他對當時候的社會很有貢獻,雖然他沒有官,但還是把他記錄下來,可以當後世的楷模。這五個部分。

  而這裡很特別,司馬遷在本紀裡面有一個特例,就他不是皇帝,可是把他擺在本紀,就是項羽。世家裡面也有一個特例是孔子,孔子不是諸侯,他沒有擁有封地,可是列在世家。其實孔子對後世的影響,沒有人能夠超過他。所以孔子稱為素王,他沒有封地、沒有官職,可是他卻是影響最深遠的。司馬遷先生光是選這些人物,都給後世很高的一種叮嚀在其中。我們看項羽為什麼被列在本紀裡面?其實他是非常有機會做天子的,他福報太大太大了。我們翻到古文讀本四十三頁,這裡有一篇「項羽本紀贊」。這個贊都是這些史官在描述一段歷史後對這一段歷史做一個評論,叫贊。贊之前有敘述項羽一生,我們截取是看最後這個贊。

  太史公曰。吾聞之周生曰。】

  他當時候聽到有一個讀書人叫周生,說到:

  舜目蓋重瞳子。】

  大舜的眼睛傳說當中是有兩個瞳孔。

  又聞項羽亦重瞳子。】

  項羽本身也有兩個瞳孔。

  羽豈其苗裔邪。】

  這裡有個設問,項羽是不是大舜的後代?

  何興之暴也。】

  就是項羽整個興盛起來,這個『暴』是指快速,我們說暴發戶,突然很有錢。前面這個設問是因為項羽起得太快了,可能是不是因為他是大舜的後代,才這麼有福報,起得這麼快?

  夫秦失其政。】

  秦國,『失其政』就是政治失修,就沒有好好治理國家,而且還行的是暴政。

  陳涉首難。】

  這個『陳涉』,名其實是陳勝,可能他的字是涉,我們說陳勝、吳廣,首先起義對抗秦暴政。這個『首難』是最先興兵起事,起來對抗秦國。而且用這個「難」字很有味道,雖然是要推翻暴政,但畢竟還是要打仗,人民還是要流離失所,所以用「難」。

  豪傑蠭起。】

  這個『蠭』古字,跟蜜蜂的蜂是通的,很多英雄豪傑蜂擁而起。

  相與並爭。】

  相互爭奪天下。

  不可勝數。】

  無法計算,太多太多了。但更重要的是幾個人真正是胸懷天下,而不是只是為了自己的富貴榮華而已。

  然羽非有尺寸。】

  一開始的時候,項羽沒有任何的封地,尺寸之地都沒有。

  乘勢起隴畝之中。】

  這個『隴畝』是指田野,耕地,就是延伸為民間的意思,以前是以農立國。所以趁這個形勢在民間發展起來了。

  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

  這個『將』讀第四聲。才用了三年的時間,本來是沒有寸土之地,他能夠影響力到率領五國的諸侯,這個「將」就是率領的意思。哪五國?韓趙魏齊燕。戰國是七雄,韓趙魏齊楚燕秦,秦國統一了,然後項羽是楚國人,所以其他的五國都在他的率領之下滅了秦國。

  分裂天下。而封王侯。】

  把天下分成幾個部分,然後封給各國的王侯。

  政由羽出。】

  但是政治一些重要的決策由項羽來發布,這個『出』是發布。

  號為霸王。】

  這個『霸王』就是西楚霸王。

  位雖不終。】

  他最後這個領導的位子雖然沒有保住。

  近古以來未嘗有也。】

  這個『近古』是指近代,主要是因為春秋戰國以後,社會就比較亂了,各個國家也不是聽天子的話了,所以從春秋戰國到秦國整個過程當中,這幾百年沒有看過這樣的例子,『未嘗有也』。短短三年,一個無寸土之人,居然能夠變成所有諸侯的領導,統領他們,幾乎看不到的。他有這麼高的影響、這麼強的武力,為什麼後來又快速敗下來?下面就會給我們提到。這節課我們先談到這裡,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節課分解。謝謝大家。

 
 
敬祝 諸大善菩薩 平安健康 福慧圓滿
自如頂禮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