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智慧寶藏的鑰匙(第十四集)
文言文—開啟智慧寶藏的鑰匙(第十四集)
蔡禮旭老師 2010/6/19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 檔名:01-001-014
大家好。我們接著看第二段。
【眾人皆以奢靡為榮。吾心獨以儉素為美。】
這句話也談到當時候的風氣,覺得奢侈靡爛好像是很光榮、很有本事。我們常常要很冷靜,社會風氣對還是不對,我們自己要能判斷,絕不可以隨波逐流,就不好了。我們常說社會是一個大染缸,諸位學長,我們進去染了沒有?染了多少了?我們可能都有染了,得要把它洗刷乾淨。透過這些經典,來讓我們明白,什麼才是正確的人生態度、人生價值觀。不然真的是人云亦云,都被誤導了,自己都不知道。
我們看現在在學校裡面,也都是奢靡覺得很光榮,而不是節儉,偏掉了。我在念高中的時候,我有一個同學,他買名牌的運動鞋,什麼Reebok、NIKE這一些名牌,他就買了七、八雙,而且他一直在那裡炫耀。然後,好像我們這些同學沒買很丟臉,整個風氣都變成好像要有那個,面子才掛得住,這個都是以奢靡為榮了。那個時候我也買了兩雙,所以我從高中就在受污染。所以為什麼讀聖賢書要愈早愈好,我相信假如那個時候我就開始讀《訓儉示康》,老師又給我講解清楚,我一定不買名牌的鞋子。你們好像不大相信,你們要給我肯定鼓勵一下。
「人之初,性本善」,可是先入為主,錯的價值觀進去了就很麻煩了。不要說孩子受影響了,我們自己大人清不清楚都還是個問號。
有一個真實的故事。有一個年輕人十七八歲,剛好看到自己鄉裡有一戶人家,特別孝順父母,他看了挺感動的,回來就跟他爸講:某某人特別孝順父母,我很感動。他爸跟他講:孝順有什麼用,多賺一點錢才重要!他那時候受到人家榜樣的影響,孝心都起來了,結果他的父親反而把他的這個孝給否定掉了,「你就趕快多去賺錢!」
結果他就從那時候開始都是唯利是圖。結果他們的兄弟姐妹都不管他爸,他父親七十多歲了,都沒人理他。所以要種好因得好果,我們把孩子的價值觀引錯了,最後承受後果的還是當父母的人。不過幸好還祖上有德,他後來遇到傳統文化,了解到父親這個引導不妥當,然後又趕緊去孝順他的父親。所以這些社會的風氣,我們能夠不影響,是我們自己有正確的認知才行,正確的智慧才行。
而司馬光先生,他是覺得『儉素』才是美。而且說實在的,節儉真正去做了,才知道節儉的快樂。假如我們今天看到節儉,馬上就想:哎呀,那我會過得很難過。那都是想出來的難過。為什麼難過?還是先考慮自己了。假如節儉,能夠考慮別人,「我多節省一點去幫助最困難的人」,有這樣的心境,那節儉就很歡喜了。為什麼?跟自己本善的心相應,就是「學而時習之」,學了節儉,真的去做了,「不亦說乎」。
有一群孩子,在大都市裡,都挺會花錢的,禮拜六禮拜天常常吵著要去吃雞腿,炸雞。剛好有一次,這群孩子去爬山。爬山的過程當中,遇到一群孩子,穿得非常破爛,然後都沒錢讀書。結果其中一個去爬山的孩子父親,就藉由這個機會就告訴他們:這些孩子們很苦、很窮,沒書念。他們一聽,就很可憐這些小朋友。結果就跟他們講:你們就省下來,不要去吃炸雞,他們就可以讀書、可以買書。這些孩子就很高興,就捐錢了,然後把錢寄給在山上的孩子。
孩子在當下,高不高興?那個高興跟吃一頓不一樣,是常常想到,啊,那群孩子現在在讀書,能夠到學校去增長知識,他們一想到這一點,內心就會很欣慰、很歡喜。結果這個父親,想說考考,看他女兒的定力,然後就跟他女兒講:我們去吃炸雞吧。結果他女兒就很嚴肅:我們已經講好了,省下來吃炸雞的錢,以後都要幫助這些貧困的小朋友讀書,爸爸你怎麼忘記了?
所以小孩子善心愈早啟發,他可以保持終生;讓他欲望已經非常嚴重了,你要拔都拔不出來了。所以,以前的為人長者,對於孩子的愛心、孩子的孝心、孩子節儉的態度,都是從小就培養。
所以,節儉有三個益處,「其益有三」。「安分於已,無求於人」,生活簡單,花費就少,「可以養廉」,所謂儉以養廉。「減我身心之奉」,我身心的消費減少一些,來周濟極困難的人,「以賙極苦之人,可以廣德」。其實在這個世界上可能都有十億人,都是瀕臨在飢餓的邊緣,世間極苦之人還是很多,我們能減一些我們的花費來幫助他們,這個人的心量愈來愈大,「廣德」。「忍不足於目前」,現前節儉一點,「留有餘於他日,可以福後」。人能節儉、不奢侈,都有後福。而且人形成這個「忍不足於目前」,他的孩子看了,都會養成節儉的習慣。我們都說人要有後福,要有老來福,不要年輕就享福、去揮霍,就不好了。
古人對這個心性的一種觀察非常細膩。所以我們剛講到的,節儉能夠時時想著可以去幫助別人,甚至於是我們在用水、用電,都能想著省下來可以給世界的人用,我們的孩子從小都是這樣的心境,那他的後福一定大。胸懷天下,胸懷世界,那孩子每天洗手都在積福,每天吃東西都在積福。
而且,每一個我們生活當中的用品,其實都是有感情的。為什麼?這些物品背後,都含有各行各業的付出在裡面。「一日之所需,百工斯為備」,人一天所需要的一些生活用品,是各行各業勞動、流汗生產出來的。我們的孩子懂得這個道理,第一個,不糟蹋別人的勞動成果,他用東西會很珍惜,不糟蹋、不浪費。而且他也明白,一個人在社會當中都應該盡一份力,「社會國家者,互助之體也」,我一天假如沒有各行各業的幫助,我的日子都過不下去。「社會國家者,互助之體也」。而真正明白了這些道理,我們在穿這個衣服,在用每個用具的時候,都能夠想到這些工人他在做的這個情景,人就有感情了,就能飲水思源了。
我們現在這個社會,就是被物欲給障礙住,所謂「欲令智迷」,而且這個「欲」還會讓人的感恩心也被它障住。我們現在變成,想享受東西,東西都沒有壞就把它丟掉了。為什麼?虛榮心,「哎呀,那個退流行了!」所以這個物欲、虛榮一上來,我們都不會去珍惜別人的付出,不會去感恩人家的辛勞了,就只想著這個退流行了。
所以這個「欲」,真的會讓人的心性愈來愈麻木,所以欲望不是好東西。還會覺得有錢是老大,不尊重別人的服務,「我有錢,你得幫我幹什麼幹什麼」,到餐廳裡面去,指手畫腳的,命令人。那個孩子才七八歲,「哎哎哎,趕緊把我可口可樂拿過來!」你說孩子年紀這麼小就這麼樣頤指氣使,他被什麼污染了?就是被money給污染了,是吧?覺得有錢是老大,他感受不到人家的付出跟辛勞,他也更不會懂得去尊重每一個行業的付出。所以這個時候,富貴就是讓他墮落的一個因緣。所以其實教育孩子,富貴人家的教育難度更高。
而除了每一個生活的物品是各行各業生產的以外,每一個物品也是我們的親人買給我們的啊。我們假如都記得這個親人這一份情,那每一件衣服愈穿愈有感情,每個帽子愈戴愈溫馨。戴上去了都覺得,哎呀,這是我姐姐給我買的,還是在歐洲買的,愈戴愈捨不得,不想換,這樣多好。每一個褲子、每一件衣服,都有濃濃的親情、濃濃的關懷在裡面。而且很微妙,你愈愛惜這個物品,它就用得愈久,是吧?人家晏子一件衣服穿三十年,他是宰相,對整個國家有很好的影響。我曾經到台中李炳南老師紀念館,李老師那個外套穿了一輩子,現在掛在紀念館裡面,我們看起來還是非常的莊嚴樸素,不覺得它舊。從這個衣服,我們就感覺出來,李老師對物品的那種愛惜。
所以司馬光先生『以儉素為美』,這個德行不簡單。而接著說到:
【人皆嗤吾固陋。】
身邊的親朋好友反而,『嗤』就是笑他,還有點看不起他,覺得他太簡陋了,都用的、穿的這麼差。
【吾不以為病。】
他自己並不覺得不妥當。所以人要不隨波逐流,就是自己要有自己的定見,不被世俗錯誤的風氣所轉。現在很多風氣真的不好,不只是奢侈,比方貪心、好色這種風氣。現在連幼兒園說沒有女朋友還會被笑,這個都是很扭曲的風氣形成了。甚至於會覺得貪財叫有本事,貪色叫有本事,這種風氣再下去,真的人都不像人了,我們得要力挽狂瀾。
而真正在一個家庭、在一個團體裡面,有依循著經典去做、去處事待人的人在的時候,這個團體漸漸的也會受他影響。為什麼?人都有善心,他一看到榜樣,他就不好意思了。比方一個班級裡面,有一個同學很有修養,其他的同學本來在那裡批評老師,一看到這個同學來了,可能他們就:哎,別說了,別說了。真的,我們要從這個當中看到,其實「人之初,性本善」,有時候只是被習性拉著走,但是只要有德的人出現了,他們的慚愧心就會起來,這個團體的正氣就不至於崩潰。所以我們都要在我們的崗位當中,是一股浩然正氣。OK?
我們馬來西亞最好的榜樣,沈慕羽老先生,是我們教育界的浩然之氣,整個馬來西亞文化的承傳,他老人家的貢獻太大太大了。我很榮幸去拜訪老人家,他說到,教書是最沒有錢途的行業。是這個(錢)啦!賺不到什麼大錢,沒有「錢」途的行業。但是很重要,因為這個民族的文化,我們老師不傳下去,下一代就沒有這些智慧了。老人家這個話,在我們這一代體會就深刻了,就這麼一兩代人不教做人,你看現在的孩子變成這個樣子。
所以現在很多有錢的人,想用錢把孩子的心買回來,買得到嗎?很難啊!要再把這個正確的倫理道德復興起來,都不容易。還沒失去以前,不知道文化的價值,才斷了幾十年,才知道人沒有承傳祖宗的文化,都很可能從一個最悠久的民族,掉到變成最短視的民族,因為他沒有根基了、他內心空虛了。
現在巴黎凱旋門有一條街,哦,買那個東西貴死了,我曾經去過,一個皮包可以買一棟房子,因為它是名牌的,因為我一直在那裡看,把那個歐元轉成台幣是多少。我說那個買得下去,我實在是服了you,我也很佩服他,那個買得下去。後來我觀察了一下,因為你進了那個店裡面,每一個服務員都把你當皇帝一樣伺候,讓你覺得挺舒服的;然後那個音樂有催眠作用,讓你聽了就是趕快買、趕快買。我在想,可能很多人買完,一走出去那個門就後悔了。它營造一個氣氛,讓你好像覺得有錢很被尊重。
但是,那個都是虛幻的。人家怎麼打從內心尊重你?你真正是尊貴的,真正做出有價值的事情,真正做出利益人的事情,人家對你那種尊重才是發自內心的啦。因為你有錢而尊重,你買完東西了,他還尊不尊重你?那人不都是要這種虛幻的東西嘛,虛榮造成的。所以光是這個趕流行,都不知道讓多少人花了大把大把的鈔票了。
有人就說:那個衣服還穿?都退流行了,穿了笑死人了。這個就是『人皆嗤吾固陋』。哎呀,什麼時代了,還穿那種衣服,笑死人了!我們聽了難不難過?難過什麼?笑死是他死又不是我們死,幹嘛難過?
所以現在這個社會的狀況,我們必須很冷靜來思考、來應對。甚至於現在孩子都有信用卡,還沒賺錢就花錢了,這個都是不妥當的。而且,「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花錢花習慣了,再改就不容易了。
所以接下來,我們看到了這些聖賢人,很可貴的一點,他們立身處世,都以聖人的教誨來作標準,不隨波逐流。所以司馬光先生:
【應之曰。】
他對這些朋友講到。他也很可貴,這個『應之曰』就是《弟子規》說的「善相勸,德皆建;過不規,道兩虧」。舉到了:
【孔子稱。與其不遜也。寧固。】
這個『不遜』,他前面是講到了「奢則不孫」,奢侈了,花費這麼靡爛,這個已經算是不守禮,已經是過分了,這「不遜」。太過節儉,看起來就比較寒酸、比較固陋。但是孔子講,「與其不遜」,就是花錢很沒分寸,不如寒酸一點、固陋一點好。所以孔子還是強調,節儉一定比奢侈好太多了。
當然,節儉也並不是變成吝嗇,還是要懂得人情事理。而且事實上,很多讀書人很節儉對自己,但是很有道義,親戚朋友需要的時候,哪怕自己過得苦一點,都不願意看到親戚朋友受苦,這個是他們的可貴處。
【又曰。以約失之者。鮮矣。】
就是以節儉不浪費,而這個『失之』可以包含就是他的家庭人生很糟糕的,是很少的。這個『約』除了是不浪費之外,還可以延伸到一個人他的謹言慎行,話不多,很謹慎,這樣就減少過失了。
接著,又舉孔子講的:
【又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一個讀書人,志於仁愛、志於大道,卻覺得穿比較差的衣服、吃比較粗糙的食物,是很丟臉、很羞恥的,他假如有這種心態,其實這個就是虛榮。那這樣的人,他不可能有太高的修養,你也不用去跟他談經論道了,他已經被欲望、虛榮心給控制住了。
【古人以儉為美德。今人乃以儉相詬病。】
這個『詬』就是罵,用言語去批評。『病』就是覺得節儉好像是不好的,是短處。所以,接著說到:
【嘻。】
『嘻』就是感嘆,哎呀。
【異哉。】
就是真是太奇怪了,怎麼這個社會風氣偏到這個方向來了。所以《弟子規》告訴我們,「衣貴潔,不貴華,上循分,下稱家。對飲食,勿揀擇,食適可,勿過則」;「唯德學,唯才藝,不如人,當自礪;若衣服,若飲食,不如人,勿生慼」。
《弟子規》的「信」裡面有這一句,「若衣服,若飲食,不如人,勿生慼」。怎麼會在「信」裡面呢?我們講到「信」裡面有包含「信用」,包含「信實」,實在的「實」。一個人很實在,值得人信任,他的行為贏得別人的認同。所以這個「信」不只是守信而已,我們怎麼成為一個讓人放心、信任的人?大家想一想,一個很節儉的人跟一個很奢侈的人,你信任哪一個人?是啊,當然是節儉的人。
所以《青年十二守則》裡面有一句話提到,「勤儉為服務之本」。我們想一想,一個人不勤勞怎麼服務別人?一個人不節儉,你把工作給他做了,你把錢交給他了,你放心嗎?「儉以養廉」,他就花錢大把大把花了,那你把工作交給他,他心裡想,反正這是公家的錢,他會省嗎?一個人不勤儉,你不要把工作給他,他做不好的。
所以《弟子規》這個「信」裡面這些句子,很有深意。「若衣服,若飲食,不如人,勿生慼」的人,他才實在,他不會愛慕虛榮,他不會打腫臉充胖子。包含《弟子規》裡面講,「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這跟「信」也有關係。一個人聽到讚歎,誠惶誠恐;聽到別人指正自己過失,很歡喜接受,感謝他。這樣的人值不值得信任?值得。但是假如一個人「聞過怒」,批評不得;「聞譽樂」,人家稱讚他幾句,他就快飄起來了,這樣的人值不值得信任?靠不住啊。這都是「信」。「過能改,歸於無」,這樣才值得人家信任。
所以,接著又說到了……其實司馬光先生舉這些情況,都是讓自己的孩子,在當前的狀況能夠冷靜去判斷。
【近歲。】
『近歲』就是最近的社會風氣。
【風俗尤為侈靡。】
奢侈靡爛。
【走卒類士服。】
這個『走卒』就是一般不管是在家族裡,還是在單位裡,供人差遣、奔走的僕人,都穿著士大夫的衣服,這個就是沒錢擺闊。
【農夫躡絲履。】
農夫,這個『躡』就是穿著絲製的鞋子。就連走卒、農夫,這些身份的人,都受到這些奢靡的風氣影響,好像要這樣子,人家才看得起他。
【吾記天聖中。】
這個『天聖』是宋仁宗的年號。
【先公為群牧判官。】
這個『先公』是指司馬光的父親,司馬池,池塘的「池」。『群牧』,這個「群牧」就是指太守底下的幕僚,太守的下屬,做『判官』這個職位。
【客至未嘗不置酒。】
只要朋友來了,非常熱情招待,都會請朋友飲酒。
【或三行。五行。多不過七行。】
我們說,雖然不是用多豐盛(閩南語)的食物,但是,都是非常誠心去招待朋友。所以這個『行』是指主人向客人敬酒。這個就是說,主人敬所有的賓客三次、五次,最多不過七次。
這個酒,它是來助興的,讓大家聊得很歡喜。就好像沒有這個酒來助興,表達不出那種對朋友的熱情跟恭敬。可現在人會不會喝酒?現在人叫灌酒,就不喝到在那裡吐滿地,好像不痛快。其實這種情況,那都是過得不得了了。你說一個人喝得在那裡吐,我們設身處地,他的父母、他的家裡人看了,什麼感受?這樣叫招待朋友?這樣叫糟蹋朋友,還招待。
所以,以前都拿酒是來盡興,來展現這種熱忱。那現在都不懂這一些心境,反而都是很錯誤的,一定要灌醉了才叫夠意思,這不知道是誰講的話。所以,我們看到以前這個禮是很有節度的,不會過的,最多不過七行。
【酒酤於市。】
(酤)這個字念gū(ㄍㄨ)。酒都是從市場裡面買來的,以前市場買的酒比較便宜,從官家做出來的酒比較貴,官制的酒比較貴,味道比較濃。這個也表示他們很節儉,到市場去買酒。
【果止於梨。栗。棗。柿之類。】
水果,主要是買這幾樣水果,這應該都不是太貴的水果。
菜肴:
【肴止於脯。醢。菜羹。】
這都是一些比較不昂貴的食物。(脯、醢)這兩個字念fǔ、hǎi(ㄈㄨˇ、ㄏㄞˇ)。
【器用瓷。漆。】
盛這些食物的器皿,都是用瓷器、漆器,都是比較儉樸便宜的,不是很昂貴的。
【當時士大夫家皆然。】
我們看,這一段是敘述到他父親那個時代的社會風氣,應該離他們也不過三十年、五十年,不會太久。可是,現在變成這麼奢華,我們就可以感覺得到,一個不好的風氣形成,速度是非常非常快的,可是要把它導正,就很不容易了。古代人為什麼都很強調「防微杜漸」?風氣一起來就很麻煩。所以那時候大家儉樸。
【人不相非也。】
覺得本來就應該是這樣的,反而那個時候奢侈了,人家會非議,會瞧不起。
【會數而禮勤。】
這個『會』就是聚會,常常聚會。『禮勤』就是彼此都非常好禮、好客。
【物薄而情厚。】
用的這些物品都不是很昂貴,但是非常人情溫厚,可以感覺到那種盛情。但是:
【近日士大夫家。】
『士大夫』就是做官的人家。
【酒非內法。】
『內法』就是官制的酒。一定要買昂貴的酒,用現在的話就是都要買XO的。
【果肴非遠方珍異。】
水果、菜肴一定要買很遠的,都要買進口的,奇珍異味的食物。
【食非多品。器皿非滿案。】
就是食物沒有很多種類,然後整個桌子不能排得滿滿的,就:
【不敢會賓友。】
好像覺得,哎呀很丟臉,沒有擺滿。其實這個風氣一下來,每個人都是打腫臉充胖子。但是說實在話,諸位學長,你們有沒有曾經去被招待的時候是器皿滿桌、滿案,真好吃嗎?我感覺到朋友家吃飯,最舒服的就是清粥小菜,五樣菜吃得很舒服、很歡喜。一桌排三四十樣菜,看了眼花繚亂。我真的有一次去吃飯,差不多五十道菜,我看就飽了!而且更難過的是什麼?吃了不到十分之一,其他東西去哪?光想到,喀,倒掉,想了就很不忍心,覺得太浪費了。
我們待會兒來舉,太浪費了,折了福,會短命,人會有天災,歷史當中這樣的事例太多了,我們待會兒再來舉真實的例子,跟大家來交流。
所以,形成了這個風氣了。
【常數月營聚。】
這個『數月營聚』,「營聚」就是籌備。要邀請朋友來家裡,要籌備好幾個月。其實就是說,那個場面一定要很大才行。我們想一想,一個人要請個好朋友吃飯,都要籌備數月,他累不累?那根本就是給人看的嘛!就跟好朋友聚會那種很自然、很真誠的友誼互動,就漸行漸遠了。甚至於彼此交往都很有壓力,籌備這麼久,都得要硬撐個場面出來,那人與人活著不是愈來愈累了?
【然後敢發書。】
發這個請柬,請朋友來。
【苟或不然。】
假如不是這麼做,場面又不夠大。
【人爭非之。】
就會在那,「哎呀,辦得也不夠豐盛,也不夠體面。」『人皆非之』,這個在非議的人,就吃飽撐著,沒事幹,盡在非議這一些事情,破壞社會良善風氣。
【以為鄙吝。】
就是批評他太簡陋了、太吝嗇了。
【故不隨俗靡者蓋鮮矣。】
不隨這個奢侈風氣的人就不多了。『鮮矣』就是少了,很少了。
【嗟乎。】
司馬光先生感嘆,哎呀!
【風俗頹敝如是。】
才幾十年風俗變成這個樣子。
【居位者雖不能禁。】
處在當官的位子,不能禁止這個情況。
【忍助之乎。】
自己還忍心助長奢侈嗎?
下一段又提到,宋朝當代幾位很有德行的官員。我們看以前父母教孩子,他們有學問,都會舉歷史、舉當前的這些榜樣,給孩子來效法。我們看上一次,馬援寫給侄子的,也都是舉這些好的榜樣。
【又聞昔李文靖公為相。】
李文靖公是李沆(hàngㄏㄤˋ)。我漢語拼音寫錯,麻煩大家提醒一下,我這麼大把年紀才開始學。
這個李沆是賢相,我們看一下他德行,不只是節儉的德行,我們看一下《德育古鑑》兩百一十四頁。
「李文靖公沆為相,有狂生叩馬獻書」,有一個後生讀書人很猖狂,然後就寫了一篇批評他的信,然後就攔住他,拉著他的馬,把書拿給他。「歷詆其短」,拿給他書還不夠,當場就在那裡罵他、批評他。
「公遜謝曰」。他是宰相,這麼謙卑,太難了。當場很謙遜的,而且還感謝,謝謝你給我批評指正。「俟歸詳覽」,我回去了一定好好的拜讀你的批評。
「生怒」,這個讀書人也是夠沒風度了,李沆已經這麼謙虛跟他講了,他還發怒了。「遽詈之曰」,非常凶的罵,這個「詈」就是罵他。「居大位而不能康濟天下」,你坐在這麼高的位子,還不能好好的利益天下人民。「又不引退以讓人」,又不趕緊辭掉你的宰相,讓給其他人。「久妨賢路」,你都擋在這裡,讓人家賢人進不來。「能無愧乎?」你還不覺得慚愧嗎?罵得挺凶的。
「公於馬上踧踖再三」,這個「踧踖」就是很恭敬,內心誠惶誠恐。一個宰相面對一個這麼無理的書生,都還這麼恭謙。然後「曰」,哎呀,真抱歉。「某屢求退」,我也是跟皇帝好幾次說,我德行不夠,我應該退下來了。「奈上未允」,皇帝沒答應。「不敢去也」,我不敢不聽皇帝的。「終無忤意」,自始至終,這個「忤」就是沒有一點情緒不高興。這個真的是做到「受辱不怨」,人家侮辱他了,他一點怨言都沒有。
我們可以感覺到,留名青史的古聖先賢,他的德行確實是很全面的。這裡是指他非常的謙退,我們《訓儉示康》裡面,是指他非常的節儉。我們看,這個李文靖公:
【治居第。】
『治居第』就是買他的房子。
【於封丘門內。】
這個『封丘門』就是指當時候的首都汴京,就是現在的河南開封,汴京。結果:
【廳事前僅容旋馬。】
這個『廳事』本來是指辦公的地方,這裡是指他私宅的中庭。只可以,那個空間,容許一匹馬旋轉過來,所以很小。
【或言其太隘。】
他的親戚朋友就說了,你這房子太小了吧、太狹隘了吧、太寒酸了吧。
【公笑曰。居第當傳子孫。】
我住的地方是要傳給子孫的。現在這個住的地方:
【此為宰相廳事誠隘。】
宰相住的地方,這個『誠』字就是實在是有點小。
【為太祝。奉禮廳事已寬矣。】
這個『太祝、奉禮』是掌宗廟祭祀的官。就是他的子孫假如是做這樣的官,就已經夠大了。他能做宰相,不代表他的子孫能做宰相。
所以我們看到這些古聖先賢,他們考慮事情都是很深遠的。現在,人一有錢了,就趕緊花。很多企業家很有錢,結果他的孩子,從小就養成花錢非常不節制,問題是他的孩子以後能賺那麼多錢嗎?假如不行,現在讓他養成的習慣,不就變成他一生的障礙了嘛。那我們父母愛孩子,愛得不正確,反而形成孩子一生的障礙,因為他奢侈了。
所以這一些例子,很值得我們深思,確確實實為子孫深謀遠慮。下一個例子講到:
【參政魯公為諫官。】
這個『參政』都是屬於副宰相這樣的位子。這個『魯公』是指魯中道先生,都是宋朝的名臣。一般都稱他「魯直」,因為他非常直率,而且是諫官,直接給皇帝進這些諫言,就是說都講那些老實話,絕對不是報喜不報憂的。
【真宗遣使急召之。】
當時候的宋真宗,有事要找他商量,趕緊去召喚他。結果在酒家找到他了。
【得於酒家。既入。】
找到他以後,他就用最快的速度,趕到了宮廷裡。『既入』就是進去見皇上。
【問其所來。】
皇帝問他,你從哪裡趕過來?
【以實對。】
他告訴皇帝,我剛請朋友喝酒,從那裡來的。
【上曰。】
皇帝跟他講。
【卿為清望官。】
您是享有好名聲的官。
【奈何飲於酒肆。】
你怎麼只在酒館裡面飲酒招待朋友?皇帝可能覺得,你官位也不小了,怎麼只在酒館裡面招待朋友。
【對曰。臣家貧。】
我家裡窮。
【客至無器皿。肴。果。】
家裡沒有這些器皿、肴、果,可以招待客人。
【故就酒家觴之。】
所以就到酒館裡,這個『觴之』就是敬朋友,勸飲,就是敬朋友喝酒。
【上以無隱。】
皇帝覺得他很坦率,沒有任何隱瞞。
【益重之。】
更加看重魯直這個大臣。這個看重,一來是覺得他非常正直、坦率、不掩飾;二來也是佩服他的清廉節儉。
下一個例子:
【張文節為相。】
張文節先生是宋仁宗時候的宰相。
【自奉養如為河陽掌書記時。】
就是他已經當了宰相,可是他的生活、花費,都還是像當時候當一個地方的官一樣的節儉。這個『河陽』是在河南的孟縣。『掌書記』就是節度判官,那個時候節度使的判官。
【所親或規之曰。】
這個『親』就是親戚,規勸他。
【公今受俸不少。】
你是宰相,受的俸祿不少了。但是卻:
【而自奉若此。】
就是你的這個生活、花費,卻節儉到這個份上。
【公雖自信清約。】
你雖然覺得自己非常清廉、簡約、節儉。但是外面的人:
【外人頗有公孫布被之譏。】
這舉了一個歷史典故。『公孫』是指漢武帝時候,有一個大臣叫公孫弘。公孫弘是朝廷的大官,可是他非常的節儉,但是那個時候,人家批評,他是做樣子給人看的,就是要博得美名。所以這裡就是提到,外面的人,可能都覺得你就像那個公孫弘一樣,刻意過得很窮困,蓋的被子都很差的、很簡陋的。
【公宜少從眾。】
批評的這麼多了,你是不是考慮一下,也不要這麼簡陋了,過得稍微好一點,人家也不會批評你是沽名釣譽。
【公嘆曰。】
張文節公,就感嘆的說了。
【吾今日之俸。雖舉家錦衣玉食。】
全家都吃香的喝辣的,都穿得很華美,這沒有問題。
【何患不能。】
不擔心做不到。
【顧人之常情。】
這個『顧』字,就是然而、但是。但是『人之常情』,人常常有的一個狀況。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吾今日之俸豈能常有。】
我當宰相又不是一直當著。
【身豈能常存。】
我的生命也是有限的。
【一旦異於今日。】
哪一天沒有辦法當宰相了,或者哪一天,我離開這個世間了。
【家人習奢已久。】
家裡的人都已經奢侈習慣了。
【不能頓儉。】
這個『頓』就是不能立刻、馬上調整成節儉。
【必致失所。】
那他們可能就會變成流離失所。因為奢侈,到最後就破家亡身了。後面還有舉實際的例子。
【豈若吾居位。去位。身存。身亡。常如一日乎。】
所以,這個讀書人,他考慮得很深遠。他所形成的家道,是不管他是不是宰相、或不管他有沒有活著,他的家人都能有勤儉的家風,繼續承傳。
所以為人父母、長輩,真正愛孩子,是形成這個家風,你不在了,他們都能過得很好。假如我們不在了,他們就沒辦法自理了,他們就沒有辦法生存下去了,那這個不是愛孩子,這個是慣孩子,這個是害孩子。
所以接著,司馬光感嘆:
【嗚呼。大賢之深謀遠慮。豈庸人所及哉。】
怎麼是一般,這『庸人』就是平常的人,所能比得上的?
接著下一段講到:
【禦孫曰。】
『禦孫』是春秋的一個大夫,名叫「慶」,慶祝的「慶」,他就講到。因為這一句話是從《左傳》出來的。所以古時候讀書人,對這些經典都很熟悉,他可以引經據典。
【儉。德之共也。】
節儉,是所有有道德的人,共同的美德。這個『共』字,有共同,甚至還有根本,是德的一個很重要的根本。
【侈。惡之大也。】
奢侈,是很大的罪惡。其實我們看很多人去貪贓枉法、作奸犯科,很多都跟奢侈有關,他滿足不了欲望,鋌而走險。
【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儉來也。】
有德行的人,都是從節儉當中,培養他的美德。而孟子也講,孟子在《盡心篇》裡面講到。在《盡心篇》,《盡心篇》有上下,《孟子‧盡心篇》。修養德行,「莫善於寡欲」。人的欲望愈重,就變成奴隸了,不可能德行高尚。
其實,我們想一想,有德行的人很節儉,他苦不苦?我們從旁一看,哎喲,他一定很痛苦,那種日子怎麼過得下去?但事實上他們是很快樂。為什麼?他們身心很輕鬆,生活很簡單,沒有負擔。欲望很多,過起來特別累。所以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人家是有真正發自內心的法喜、快樂。所以事實上,人假如嘗到這個學問的法喜,世間那些欲望,他也不想去追求了。所以人只要德行提高了,欲望自自然然,慢慢就淡了。
所以接下來分析:
【夫儉則寡欲。】
節儉則欲望就少,「寡欲精神爽」,人的整個精神面貌愈來愈好。
【君子寡欲。】
這個『君子』就是指有地位的人,他假如寡欲了。
【則不役於物。】
不會被這些物欲給控制住。
【可以直道而行。】
他可以照著真理正道去行事,所謂「無欲則剛」。他當官,他沒有這些欲望,他可以憑著這些正道、真理去做事情。
【小人寡欲。】
一般的平民,這個『小人』是指一般的平民。
【則能謹身節用。】
謹慎做人,節儉過日子,『謹身節用』。
【遠罪豐家。】
因為他謹身節用了,就不會放縱欲望,『遠罪』。然後很節儉,慢慢的,家裡的日子就會愈來愈好了。
【故曰。儉。德之共也。】
這個分析裡面就包含,有地位的、平常的人,只要他寡欲了,他的德行跟他的家庭都愈來愈好。這個分析都非常的有道理。
【侈則多欲。】
但是假如奢侈了,欲望就很多了。
【君子多欲。則貪慕富貴。】
就是在位的人很多欲望,貪財、貪色了,他就會愛慕虛榮富貴。然後一愛慕虛榮了,他就會:
【枉道速禍。】
『枉道』就是不合道義、不合道理去做事情,就犯法了;犯法了,『速禍』,當然就招來災禍了。
【小人多欲。】
一般的平民,假如欲望很多。
【則多求妄用。】
他的欲望不能停止,吃也要好的、穿也要好的,『多求妄用』。最後就弄得:
【敗家喪身。】
所以:
【是以。】
一般的平民,奢侈了,敗家喪身以後,他會:
【居鄉必盜。】
因為他不能滿足他的欲望,他就去偷了,小偷、強盜就出來了。這裡提到:
【居官必賄。】
就是他假如當官了,他又欲望很多,人家一定會來賄賂他,他會接受,因為他要花錢。所以『居官必賄』,『居鄉』就『必盜』。
【故曰。侈。惡之大也。】
奢侈,是最大的一個罪惡。
下一段提到:
【昔正考父饘粥以餬口。】
這個正考父是孔子的祖上,他饘粥餬口。就是,這個『饘粥』,他是吃著稀粥,生活非常節儉;『餬口』,這個「餬」是過日子。
【孟僖子知其後必有達人。】
孟僖子是春秋魯國人,他看到了正考父的德行,就覺得他這一個人家,以後一定會出聖賢人,果然後面出了孔子。
而且,孔子的外公,他要以女兒嫁給孔子的父親,也是這麼去判斷的。他們都有這個明白,因為《易經》講的,「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接著,又舉了另外一個例子。
【季文子相三君。】
這個季文子也是魯國的一個大夫,他事奉了三個國君,魯宣公、魯成公、魯襄公。而且是『相』,代表當宰相這麼高的位置。所以他等於是富貴到極點了。但是:
【妾不衣帛。】
他的妻子,不穿很昂貴的綢緞。
【馬不食粟。】
他的馬,也不會吃那個很昂貴的馬料。
【君子以為忠。】
這些社會上有德行的人,都覺得他非常的忠誠。而且他是一個大官,這麼節儉,其實對整個社會是很好的風氣。
接著舉負面的例子。
【管仲鏤簋朱紘。山楶藻梲。】
管仲是齊桓公的宰相。這個『鏤簋』,就是在器皿當中,都有雕花、雕一些植物,就是很華麗的這些器皿。『朱紘』是大紅帽帶,就是指他那個帽子,也都是很昂貴的東西。『山楶藻梲』就是指他的建築物都雕龍畫棟,雕刻得很精緻,所以等於是他過得很奢侈。
【孔子鄙其小器。】
孔子覺得他太奢侈了,器量太狹小了。因為,等於奢侈了,就已經是不知禮了,沒有分寸了。
【公叔文子享衛靈公。】
公叔文子是衛靈公的一個臣子。『享』就是宴請他的國君衛靈公。而且,宴請的時候,可能也是非常豪奢。
【史鰌知其及禍。】
史鰌從看到這個公叔文子請衛靈公吃飯,就可以斷定,他的家以後要有禍患。所以:
【及戍。】
就是等到這個公叔文子的子孫『戍』。
【果以富得罪出亡。】
果然因為太有錢、太囂張了,國君看不下去了,最後他自己逃亡到國外去了。因富貴奢侈,才惹來這個禍患。
【何曾日食萬錢。至孫以驕溢傾家。】
何曾這個人物,他是在魏晉南北朝的一個人。他魏國的時候當司徒,晉國的時候當太衛,都是大官。而且一天吃的飯,花多少錢?一萬錢。而且一天吃一萬錢,在吃飯的時候,還覺得說,夾不到喜歡吃的菜。所以,等到他『至孫』,就非常驕傲、非常囂張,最後家就敗掉了。
另外還有一個:
【石崇以奢靡誇人。】
都是很奢侈的人。
【卒以此死東市。】
太有錢,又很囂張,最後人家陷害他,就腰斬東市了。而且是他的母親、兄、妻子等,十五個人同時處死,所以這個真的是招大禍了。
【近世寇萊公豪侈冠一時。】
那個時候有一個大官叫寇準,他也是比較奢侈,可是因為他的功業比較大:
【然以功業大。人莫之非。】
人家不好說他,因為他對整個國家貢獻算大。但是他:
【子孫習其家風。今多窮困。】
他很多子孫現在可能都已經敗到乞討,都已經沒辦法過日子了。
最後講到:
【其餘以儉立名。以侈自敗者多矣。】
還有很多因為節儉而成就他好名聲、好德行,因為奢侈而敗家亡身的,太多太多了。
【不可遍數。】
沒有辦法一一說盡。
【聊舉數人以訓汝。】
就舉了這些例子來教誨你、勸勉你。
【汝非徒身當服行。】
『非徒』就是你不但,自己要身體力行。
【當以訓汝子孫。】
而且還要把這個勤儉的德行,再傳給你的子孫。
【使知前輩之風俗云。】
讓他知道,這個『前輩』就指他自己的這些祖先,或者是整個朝代前人的這些風俗。然後,進而效法這個好的風範來處世做人。
這個是我們一起把司馬光寫給他孩子的《訓儉示康》的文章,一起來學習了一遍。最後,我們來考試一下,我們一起把《禮運大同篇》念一遍吧。你們會不會唱《禮運大同篇》的歌?不會。那我們一起朗誦一遍好了。好,我看誰的嘴巴沒有動,呵呵。預備,起。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好,給自己掌聲鼓勵一下!我看好多人,好幾天沒吃好飯了。其實這個文言文多讀,愈讀愈有味道,愈讀愈受益。我們下一次考《陳情表》,一篇就好了,一篇就好了。
另外,我們下一次預習的文章,一百一十七頁(《古文讀本第一集(修正版)》一百二十五頁),《左忠毅公逸事》。
我們以前古人講的,「一日為師,終生為父」,所以,父子關係談完了,我們再來談一篇古代的師生關係。一百一十七頁這一篇文章,加上八十頁(《古文讀本第一集(修正版)》八十四頁)的《師說》,韓愈的《師說》,談的是為人師之道。這兩篇文章我們預習一下。
好,那今天就到這裡。謝謝大家。
上一篇:開啟智慧寶藏的鑰匙(第十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