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第十一集)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註》第四百四十四面:
『三十二種,大丈夫相』,前面我們學到二十五,現在從二十六看起,從我們的講義,「二十六、咽中津液得上味相」,這是咽喉津液得上味。我們知道佛陀當年在世,每天是日中一食,都到外面去托缽,他們居住的地方距離城市、聚落,一般的距離是三里路,托缽方便。這一來回再耽擱,差不多就是七、八里的樣子,每天這樣的運動。這個團體人數不少,常隨眾一千二百五十五個人,加上釋迦牟尼佛,就是一千二百五十六。這麼多人分頭到各個地方去托缽,每天都自然交換,不是同到一個地方,他們都分開的。所托到的都是吃的食物,多半是人家煮飯的時候多煮一點,留給出家人,所以吃的東西都很乾淨,不是吃剩了供養出家人的。吃剩了是給乞丐,給他們的。對於出家人有尊重心供養,做出來時候先拿一點準備著。錫杖就是托缽時用的,托缽不能敲人門,敲人門很不禮貌,就搖錫杖,裡面有人聽到外面有錫杖的聲音,就知道出家人來托缽。
每一家食物不一樣,有大富長者之家,當然就很豐富,有很貧窮的人家,那吃的東西很簡單。甚至於路上碰到乞丐,乞丐知道自己淪落到乞丐是過去生中沒修福,這一下碰到佛、碰到佛的弟子,他可能吃剩下還有一點東西,他也來供養。佛不嫌棄,佛一定給他種福,給他祝福、給他說法,歡喜接受。我們在小乘經上看到,有一次一個乞丐那一點點東西供養佛,東西都餿了,都變味道了,佛還是接受,歡歡喜喜接受,給他祝福。托到的時候不是當時就吃,當時吃那就不合威儀,不能說一面走一面吃。托完之後,要回到居住的地方,地方都是在山林樹下,大家再會合在一起,所以那是叫真正共產。不是每個人托的自己吃,真的是古人講的「一缽千家飯」,它全部混合在一起,吃多少拿多少。剩下來布施給畜生,給這小蟲、小鳥,不能留到第二餐,不可以留。
我們今天看到食物是這麼得來的,混合在一起,大概味道不好。現在我們看到科學家講「以心控物」,意念可以改變物質,我們就曉得,這個東西到了佛的口裡面,一定是最好的上味。為什麼?佛的心多清淨,意念多善良,他就把東西轉變過來了,肯定有這個能力。不但佛有這個能力,我們相信佛所有弟子都有這個能力。回過頭來,今天看我們的飲食,我們飲食裡面餿了、味道變了,特別容易是豆腐。往年我在台中,李老師有人請他吃飯,他常常帶我一道,我坐在他身邊,菜變了味道,他底下就碰碰我,就告訴我,這不能吃。我們是凡夫,我們沒有那個能力,現在懂得了,以前不知道,所以盡量避免。也不說出來,人家請你吃飯,他也不知道這個東西味道變味了,也不要讓主人難堪,歡歡喜喜,變味道就不要動它就好了。現在我們曉得,念頭是真管用,如果你對於這個沒有念頭,你吃下去沒事情;如果你覺得它已經壞了,吃下去可能就有麻煩。信心決定一切,這個要知道,我們如果說是堅定的信心,一絲毫不懷疑,用現在的話說,它提升你免疫能力。我們很早就懂得一個道理,清淨心是免疫的根源,心地清淨,一般就是病菌不容易感染;慈悲心能消毒,毒害的東西,這個人心地慈悲,到他那裡沒傷害,這是很有道理的。培養自己的清淨心、慈悲心、平等心,這個比什麼都重要。
津液當中得上味的因,這個地方給我們講的,是平等的愛心。「此係由見眾生如一子」,這愛心。我們五倫裡頭的,第一倫父子有親,親是親愛,這個親愛是從自性裡面流出來的,不是阿賴耶裡頭的。阿賴耶裡頭有起心動念、有分別執著,這是感應,父子在一起,從自性裡面流出這個愛心。「復以諸善法迴向菩提感得之相」,為什麼佛菩薩有這個能力,我們沒有?我們沒有把一切眾生,對一切眾生那種自性裡頭真愛沒發揮出來。而且怎麼?不但沒有愛心,有分別心、有執著心,就全變了,完全不知道遍法界虛空界萬事萬物跟自己是一體。中國人講倫理,沒有佛法講得這麼圓滿,倫理是講關係,大乘佛法講絕了,萬事萬物跟自己是什麼關係?一體,一個自性清淨圓明體。賢首國師說得好,從一體起二用,二用依報就是遍法界虛空界,正報就是自己,從一體生的。
接著給我們講依正的起用,講的真的是總綱領、總原則,它起三種作用。第一種是周遍法界,正報起心動念就周遍法界,依報也周遍法界。依報是一切物質環境,全是阿賴耶業相所變的,業相就是今天科學講的能量,波動的現象,這個波才動也周遍法界。所以我常說,我們的念頭、我們身體狀況,佛菩薩都清楚,完全了解,為什麼?它周遍法界。所以整個宇宙就像布萊登所說的,他寫了一本書叫《無量之網》。真的我們肉眼看不見、摸不著的一個網,這個網非常的密,網裡頭任何的一點才動,整個網都知道,全知道。第三個作用好,含容空有,這就是大乘法裡頭常說的,「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心量本來就是這麼大,現在還是這麼大,並沒有減少。任何正報或是起心動念,依報,我們身體的肉體、汗毛,它都是波動現象,全都周遍法界。
所以心量本來就是這麼大,物質的量也是這麼大,精神的量還是這麼大,現在變得很小。這小是什麼?迷了。學過唯識的同學都知道,我們的肉體是什麼?阿賴耶的相分,我們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是阿賴耶的見分。阿賴耶的見分、相分多大?沒有邊際。我們在沒有邊際相分裡頭,執著這麼一個身體,這一點點以為是自己,不知道所有相分都是自己,不知道所有的意念都是自己。迷了,阿賴耶的三細相它就在面前,我們見不到它,我們接觸不到它。我們迷在一個,像開汽車,就迷在這個車的裡面,跟車外面的接觸不是直接接觸,間接的接觸。什麼時候能有真正直接接觸?那佛在大乘教上說八地菩薩。八地菩薩是真正接觸到阿賴耶的三細相,整個宇宙就是阿賴耶的三種現象。
我們今天眼見間接的,眼像個什麼?像個照相機一樣,外面境界相照到這裡面去,裡頭有個屏幕,那叫眼識的相分。眼識的相分,第六意識的見分緣眼識的相分,在第六意識變出一個相分,跟它一樣的,傳過去了,第六意識分別就分別它這個相分,它都沒辦法分別到眼識的相分,眼識的相分傳給它,它這麼看到的。第七識執著,執著,第七識也緣不到第六識的相分,是第六識的相分傳給第七識,第七識也有個相分。八識五十一心所統統有四分,各緣自己的相分,距離外面境界很遠,不是直接見到的,間接。就像現在傳播一樣,我這畫面傳播給那個電台,那個電台再傳播那個電台,轉播過去的,是這麼看到的。像我們今天看電視一樣,不是現場,現場看不到,現場就在面前,就是看不到。這個很有味道,這是大乘佛法的心理學,法相唯識是心理學,非常有趣。這個東西學了之後,在大學裡頭心理學的課程就不要聽,枯燥無味。告訴我們,這是事實真相,並沒有緣到。真正緣到是八地菩薩,叫大徹大悟,他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完全沒有了,他所緣的是阿賴耶的現量境界。凡夫、二乘、權教菩薩都緣不到現量。你就想到這眾生多可憐,玩的全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的,沒有到現場,與現場距離非常遙遠。無論是物質現象、精神現象統統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那個量就跟虛空法界一樣大。含空容有,含空就是心包太虛,容有就量周沙界,本來是這個樣子,我們應該把心量拓開。這是我們心心想回歸自性,從哪裡做起?從這做起,把心量拓開,不要再分你我他。還有這種觀念,這是你最大的障礙,障礙你見性、障礙你開悟。
佛在他自己果位上自然是這三種周遍,所以一切味在他津液當中,上味;一切色在他眼識裡面,是上色,最美的色;一切音聲在他耳識裡頭,決定是最好的音聲、最美的音聲。為什麼?一切法從心想生。他的心想是最圓滿的、最清淨的、最平等的,所以入到這個境界,都達到至高無上的境界。我們從這裡就能慢慢體會到一點,佛菩薩所緣的,然後想到這多麼快樂,這種享受人間天上無法想像。還是佛的一句老話「唯證方知」,說不出,你只有自己親證到這個境界,你完全體會到;你沒有證得,佛說不出來,怎麼說都是彷彿。能夠體會到少分,我們對於佛法的修學就不會退轉,會繼續努力再追求,我要入這個境界。這個境界是自分,不是外頭來的,是自己本有的。外面來的靠不住,未必會得到,自己本有的決定可以得到。所以在這個地方,不能不感佛的恩德,他要沒有證得,沒有告訴我們,我們怎麼會知道!
從這個親愛,這個親愛是性德裡頭的第一德,我們看每一個宗教的經典都有這個字。前些年我在日本岡山開會,會完了之後,特別到東京去看看江本博士的水實驗。他告訴我,做了幾十萬次的實驗,看到一樁事情,水對於「愛」,無論是寫字給它看,或者是音樂讓它聽,或者是我們的意念,我們用愛的意念對著這個水,反應的結晶都是最美的,還一個「感謝」。他說這兩個字,感謝、愛,是所有實驗結晶裡頭最美的。他問我,這個愛是不是宇宙的核心?我告訴他,愛是自性裡頭的第一德,可以說就是宇宙的核心。人必須抓到這個字,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就隨順性德,而不違背,這個人善行、善心。
我們看各個宗教,佛法,古人有問,佛法是什麼?老和尚解答的很簡單,佛法是「慈悲為本,方便為門」。佛法的根本是慈悲,慈悲就是愛,理智的愛,這裡頭沒有情識,這個好。基督教的經典,聖經《新舊約》,這部經典是三個教共用,猶太教是依《舊約》,基督教是依《新約》,天主教是《新舊約》都學,經典的核心還是愛,「神愛世人,上帝愛世人」。這三個教,不管哪個教,決定遵守這個教誡。上帝愛世人,可是問題怎麼樣?人不愛世人,那就跟教義相違背了。所以這三個教當中還有矛盾,試問問,上帝對這個問題怎麼解決?我們要認真去思惟,我們沒有把上帝愛世人那個愛變成自己的愛,問題在這裡。上帝的愛是他的愛,不是我的愛,我的愛跟上帝的愛不一樣,麻煩就出來了。
我跟他們接觸,勸他們,上帝愛世人那個愛是抽象的,上帝怎麼愛?上帝需要你們神職人員、你們的信徒,把上帝的愛變成自己的愛去愛世人,把這個愛發揚光大,那就是上帝愛世人。我說我不是基督徒,我也不是天主教徒,我是世人,你愛不愛我?你要不愛我的話,你違背了上帝。所以我跟他們聊天,跟他說上帝愛我。他說為什麼?我是世人,上帝愛世人,我是世人;我也愛上帝,我也愛世人,所以上帝肯定愛我。反過來,我說上帝不愛你。他還嚇了一跳,上帝為什麼不愛我?我說你愛上帝,你不愛世人,所以上帝不喜歡你。上帝愛我不愛你,我跟上帝志同道合,你跟上帝唱反調。把理講清楚、講明白,裡面也有些很懂道理,一講他真的明白,所以我們就變成好朋友。仁,中國人講仁人,「仁者,人也」,仁愛的仁,人一定要知道推己及人,我愛我自己,一定要愛別人,愛別人要跟愛自己一樣,這就對了。這是如來津液得上味的第一個因素。
復以諸善法迴向菩提,修一切善為什麼?為菩提,不為別的。大乘教裡頭三種迴向,第一個就是迴向菩提,我斷一切惡,修一切善,為什麼?菩提是印度話,翻成中國意思是覺悟,我是為了要覺悟。換句話說,我是為了要做一個明白人,這大家更好懂。做明白人,斷一切惡,修一切善,就要為著做明白這樁事。梵語稱作菩提,覺而不迷,皈依佛就是這個意思,佛代表覺悟、代表菩提。所以學佛這裡頭沒有什麼祕密,大家都迷在這些名相上,把這些名相都解錯了,什麼叫佛?泥塑木雕的偶像叫佛,全搞錯!錯得太離譜了。佛是覺悟的意思,那學佛學覺悟,學覺悟怎麼會錯!覺悟的反面是迷惑,不學覺悟就是甘心做個糊塗人,不就這個意思!這個你聽了又不高興,那你又不要覺悟,這怎麼說都說不通。所以名詞術語都要搞清楚、搞明白,不能把意思錯會了。
第二個迴向是眾生,我為什麼要覺悟?為什麼把覺悟看那麼重要?我覺悟了可以幫助大家覺悟,這叫迴向眾生。我要不覺悟就不能幫助大家,不覺悟苦,覺悟了快樂,苦樂是果,覺不覺悟是因。覺悟是樂,迷了是苦,離苦得樂用什麼方法?用覺而不迷,你就離苦得樂。用什麼手段去落實?用教育,合情合理。在這個社會上沒人講、沒人幹,做出覺悟的樣子。覺悟完全隨順性德,迷的人他違背性德,覺悟的人隨順性德。第三個迴向實際,實際是自性,我要求明心見性,所以我斷惡修善,所以我破迷開悟,不為世間名聞利養,與這個不相干。「表佛之妙法能滿足眾生志願之德」,眾生都有向善之德,眾生都有成聖成賢之德,眾生都有成菩薩成佛之德。我成就了我就能幫助他們,我不成就不能幫助!
下面還一個註解,「於無量世,不待求己,然後方施,得味上味相」。這是味中的上味。這個說得很清楚,不要等待別人來求你,你才布施、才幫助他,那遲了。還有人不好意思,面子放不下,不能等待求,看到有需要的趕緊去幫他,這是好事。在今天最大的好事就是把聖賢教育、把佛法介紹給大家。要介紹給大家,諸位想想,我們如果不把它做到,做出榜樣出來,他怎麼會接受?他迷得太深、迷得太久,社會上沒人教他。社會上所流行的一種觀念全是錯誤的,佛教是宗教,佛教是迷信,佛教是多神教、是低級宗教,這都是一般人對佛教的概念。我們能不能怪這些人?不可以,他不知道,他所看到的佛教真的是迷信。沒有人真正把佛菩薩、阿羅漢的樣子做出來,他沒看到過,他也沒聽說過,所以他這種誤會一點都不可以責怪他,他是正常的。他對佛教要是沒有這些錯誤觀念,那才叫不正常,所以我們認為他是正常。
我們要努力把樣子做出來,讓他來問我們,我們再回答他就容易;我們自己不做出來,他不會問。我們在修布施,常常在幫助別人,他就問,你為什麼要幫助別人?他跟你有什麼關係?你幫助他你的目的何在?你有什麼企圖?他問得很多!我們告訴,我們沒有目的、也沒有企圖,喜歡幫助人。他會說你這個人神經不正常。那我們總是歡喜心做,時間久了,他慢慢從奇怪,要變成認真去思考,好好去研究,這到底是為什麼?等他搞清楚、搞明白就相信了。一定要我行我素,我們知道這是一條正道,光明正大之道,他在迷惑。最有效果的是團體,團體做出榜樣效果就更大。團體要真正覺悟的人,不是真正覺悟的人就組不成一個團體。
我這一生這麼多年來,三十多年前,一九七七年我第一次到香港來講經,那時香港佛教有兩個帶頭的人,覺光現在還在,還有個洗塵不在了。覺光是佛教會會長,洗塵是香港僧伽會的會長,東北人,他比我大,比覺光小。我到香港來一定會看他,他到台灣去一定會找我。我曾經給他建議,他在香港有身分、有地位,很可以把佛教帶起來。我給他建議,能不能搞一個六和敬的僧團,佛法裡面講四個人,佛家講一眾,這一眾是四個人,找四個人,我說找五個人就是五比丘,出家人,我們把釋迦牟尼佛的教誨落實,要真從生活上去幹。在香港托缽還行,香港學佛的人還不少,我們真正要說明,我們托缽會有人供養。我們來日中一食托缽,樹下一宿,大概我們現在身體比不上釋迦牟尼佛那個時代,我們可以住帳篷,童子軍露營那個帳篷,一個人一個小帳篷,五個人擺在一個樹下。我說我們來學經教,誦經、講經、研究討論,哪個道場要請我們講,我們就去講,我們不搞法會、不搞經懺佛事。他聽了很歡喜,但是就是沒有落實。我說你能夠找到四個人通知我,我馬上就過去。大家不肯吃苦,認為這個生活太苦了,他不知道這個生活裡頭樂趣,把佛法要帶起來這功德有多大,這多有意義!這一生沒有白來,替社會、替佛教做了一樁大好事,沒人去做。就是倓老佛學院那麼多學生,都沒有掌握到在香港這個地區把講經風氣帶起來。
李炳老當年在台中,北面到新竹,南面到鹿港,台灣中間這個地區,李老師有二十七個布教所。培養我們這些年輕的在家、出家學講經的,就利用這二十七個地方練習,輪流到那裡去講。講也是用台中的方法,一個星期一天,多少年都不中斷。所以台中蓮社我初去的時候,老師在那裡已經搞了十年,我到台中去的時候老師七十歲,李老師六十歲開始做,剛剛做十年,我離開台中又十年,二十年。我到台中去的時候,台中蓮社的蓮友二十萬人,在佛教裡頭大團體!我離開的時候,台中蓮社的蓮友五十萬人。所以我跟李老師開玩笑,我說老師你坐在家裡,只要說一句話我要當台中市長,你這一句話說了就行,你馬上就當選。真的他有這麼大力量,有這麼多的信徒,他做成功了。一個星期講經一次,同學講經有兩次,一個星期有三次講經,一次教古文,也都是三十八年沒中斷。
老師幹這個事情,我們在旁邊看了十年,也有很多感觸。感到老師一生做得太雜、太多,分心,太分心,他有蓮社、有圖書館、有育幼院、有養老院、有醫院,還有兩個托兒所,還兩個學校兼課,另外還有他一個本行事業,奉祀官府的祕書。如果老師專門搞一個,他變成一代祖師,不要搞別的,全心全力就搞台中蓮社,那還得了!你不能不承認他是祖師,在這個時代裡頭淨宗法門第一人。老師教我們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他沒做到,他搞那麼多門。台中蓮社開班教學培養年輕人,開了十幾二十個班,他多才多藝樣樣都行,所以都不專。我們這些同學們都學,但是都不精,老師開這個班,每個班我們都去旁聽,聽聽都有味道,不能把心力、精神集中在一點。這是我在台中學了十年,我自己不敢學老師,為什麼?我們的智慧、德行、才能都比不上他,我們搞一樣可以能搞得成功,搞他那麼多就不行了。徐醒民跟他也是十年,大部分精力用在國文上,他也有成就,今天講傳統文化他算是一個。江逸子跟我們完全用在唐詩、宋詞,以唐詩為主,繪畫跟呂佛庭學的,詩跟李老師學的,都有成就,只要專攻一門都會有成就。
最後這一條好,幫助別人主動,看到別人有困難就要幫助他,只要他能接受,他不能接受那就是沒有緣,他能接受都是有緣的人。末後還有一句,「成就無量功德得味中上味相,常施病者藥得所食之物至味悉現相」。這一句可以補充這個上味,特別對於有病苦的人、貧窮的人,這種布施,在三種布施裡頭屬於無畏布施。他在非常困苦艱難當中,你去幫助他,在這個時候他非常迫切需要的,能得到幫助,非常感恩;自己的功德,這是自然而然的得到所食之物至味,至味是味最好的,最好的上味都會現前。
第二十七「廣長舌相。謂舌廣而長,柔軟紅薄,能覆面而至於髮際」,這個髮是頭髮,這個地方髮字寫錯了。佛的廣長舌相,大乘經上告訴我們,這是世尊說的,這個相是從善護口業得來的。經上說,三世不妄語,舌頭可以舔到鼻尖,三世不妄語。佛的舌頭伸出來可以把面孔蓋住,上面可以舔到頭髮,給大家證明生生世世不妄語,這人相信了,那表演給他看。在這裡面,註解上告訴我們,這是「發弘誓心,以大悲行迴向法界而感之相」,迴向法界就是迴向實際。弘誓一般都用四弘誓願,四弘誓願真正的願,就是第一條「眾生無邊誓願度」,後面的三願是為了成就第一願,第一願就是菩薩勇猛精進的動力。他為什麼要這樣做?為了普度眾生,所以他要斷煩惱。煩惱不斷他沒有德行,德行是基礎、是根本,沒有德行,眾生對你不尊重,你想幫他你也幫不上,所以德行在第一。先斷煩惱再學法門,煩惱統統斷了,學法門就容易,為什麼?沒障礙了。學法門學不好,是你有煩惱、你有障礙,所以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都要把它斷乾淨。然後法門自然就通達了,世出世間法全通了!通了還不行,還要成佛道,為什麼?通了你能度一部分,跟你平等的你度不了,比你高的你度不了,你普度眾生還是有限制。成佛道你就全度了,上面你能度等覺菩薩,下面你能度地獄眾生,這才真正叫眾生無邊誓願度。
學法門裡頭最重要的,見思煩惱裡頭的思惑要斷乾淨,思惑歸納起來五大類,貪瞋痴慢疑這五個字真的是病毒。大乘教裡頭,佛告訴我們,這五種煩惱感得外面的災難就非常嚴重。貪心感得的是水災,海水上升,江河氾濫,貪婪所感的;瞋恚感得的是火災,火山爆發,地球溫度的上升,都是屬於瞋恚之所感;愚痴感得的是風災;傲慢感得的是地震;懷疑更麻煩,懷疑是信心沒有了徹底崩潰。信為道元功德母,換句話說,信心是基礎,聖學、佛法根基就建立在信德上,信德沒有,全崩了。感得什麼災難?山崩地陷,高山會倒下來,大地會沉到海底,所以稱之為五毒煩惱。心裡面有這五樣東西他能不生病嗎?五臟六腑都不健全,都有問題。所以這個東西於自於他,你不可以不斷。這五樣東西斷了,真正叫有福之人,那福報就大了。中國人常說的「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你有這麼大的福報,你住在這個地方,這個地方沒災難。再有許多人跟你學的話,力量就更大,消自己的災,免一方之難,何樂而不為之!這發四弘誓願,以大悲心、大慈悲行迴向法界,法界裡頭也包含眾生,所感得之相是廣長舌相。
「觀此相,則滅百億八萬四千劫生死罪,而得值遇八十億之諸佛菩薩授記」。顯示這個廣長舌相的功德這麼大,廣長舌相的修成,生生世世護持身口意三業,特別是口業。但是三業裡頭,最重要是意業,意不清淨,身口就沒辦法做到。可是《無量壽經》上的排列,這是教初學,排列是口身意,佛第一句話說「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善護意業,清淨無染」。這是讓我們特別什麼?口業最容易犯,所以有四條最容易犯的擺在前面,對初學的人來說意義很深。功德利益這麼大,我們沒想到,要知道有這麼多的好處,這麼大的好處,為什麼不幹?不會不幹。誰願意去墮三途?不但不墮三途,有這麼大的好處,滅百億八萬四千劫這麼長時間生死之罪,而得值遇八十億之諸佛菩薩授記。
下面還有,「於無量世,至心受持十善法教,兼化眾生,得肉髻、廣長舌二相」。肉髻相是頂相,無見頂相。生生世世至心受持,至心是真誠到極處,受持十善法教,自己幹也教別人,這是這兩種相的業因。後面還一條,「護四口過得廣長舌相」,這就非常具體,不妄語、不兩舌、不綺語、不惡口,這是四種口過,決定不能犯,而這是最容易犯的,自己時時刻刻提醒自己不犯這過失。口裡面,口業無比殊勝的,無與倫比的,就是念佛號。阿彌陀佛的名號叫萬德洪名,那個萬不是數字,萬是無量無邊、無盡無數的功德,都在這一句名號裡頭。
念一句佛號就是修萬德莊嚴,沒人知道,所以念佛懈怠,常常把念佛忘掉。如果要知道我念這一句是修萬德莊嚴,能不多念幾句嗎?能不真幹嗎?所以過去章嘉大師常說「佛法知難行易」,他老人家給我講過很多次,為什麼不幹?不知道。知道他能不幹嗎?你說知道佛號這麼大的功德他還會念別的嗎?他不念佛嗎?古人知道,所以教人「少說一句話,多念一聲佛」,對這個道理他知道透了。你說了一句話叫廢話,你念這一句佛是無量無邊功德。誰知道?佛知道、菩薩知道、阿羅漢也知道。所以一天到晚念佛,佛號不間斷,口裡念累了,口可以不念,心裡頭不能不念。無論在什麼境緣當中,他快樂,他法喜充滿,道理就在此地。名號能給你帶來法喜,名號能帶來無上的上味。
我們看下面,第二十八「梵音深遠相。音聲和雅」,遠近都能聽到,「無處不聞」,這是果。它的因「乃由說實語」,這講因,什麼原因他得到的?他說實話、美語,我們中國古人講的,雅言就是美語,文雅的雅,雅言。「制守一切惡言」,這個制就是戒律,教你守住不犯一切惡言,「所得之相」。制就是持戒,一切惡言就是講口的四種過,妄語是惡言;兩舌是惡言,惡中之惡;綺語,花言巧語,目的是騙人,這些也是惡言;末後是粗惡語,惡口,說話粗魯,人家聽了都起反感。這是梵音深遠的業因。「聞者隨其根器而得益生善」,這真的,特別是在教學、講經說法。
佛門裡頭講經說法,李老師常說這叫大講座。這個大是什麼意思?聽眾程度不齊,有很高的,也有很低的。不像學校的講堂,一年級、二年級程度整齊,好教。所以說佛教講經難,這是大講堂,在今天裡面有博士、碩士,也有完全沒有文化的人,甚至於還有不識字的。你要將這些人講得讓每個人都生歡喜心,你才能講成功,這個可不是容易事情。各種不同根機統統都能顧到,叫每個人來都得利益不會空過。所以根機淺者得小利益,根機厚者得大利益,不是一般講座。我們跟老師在一起學的時候,聽到老師這種教誨,我們都感覺得很難,怎麼能做到?不是真正開悟能做到嗎?我們不要說大定,小定都沒有,我們怎麼開悟?怎麼能做到?老師教我四個字「至誠感通」,通是什麼?通世出世間法,這不容易。通出世間法三藏十二部,我們一生沒這個能力。通世間法,老師說別的都不管,乾隆皇帝編的這套《四庫全書》能不能通?縮小了,縮成這麼一點點能不能通?通不了。但真有通的人,明心見性就通了,世出世間法全通了。我們都做不到怎麼辦?所以老師就教我們至誠感通。
講經談何容易?錯下一個字轉語,墮五百世野狐身,都把我們嚇到了,還敢講嗎?老師傳一個祕訣,你就可以去講了,講註解,沒有自己的意見,全講的是註解。講錯了,他註錯了,他背因果責任,他有罪,我們頂多有點過失,就很輕。但是註怎麼樣?一定要看古註。為什麼?古人講經、註疏都是開悟的,不開悟的人不敢這樣做法,他自己就把自己約束了。古人用心是利他的,不是自利的,沒有自己的名利在裡頭;今人有自私自利,所以容易講錯。古人的標準是入藏,所以老師教我們找參考資料到《藏經》去找。學講經的,最好要用《卍續藏》,《卍續藏》裡面所蒐集的全是註解。這些註解等於說,都是經過歷代高僧大德所鑑定的,如果不是好東西是不可以入藏的。這就是有鑑定過的、有保證的。不是《藏經》裡面的,老師不讓我們看。要以古大德《藏經》有的,以這個為主。萬一碰到這一句、這一小段很深很難,我們講不通,可以找今人的註解,就看這一句,就看這一段。實在講不下去,沒關係,念下去就可以,念不會錯,不講!
決定要遵守孔老夫子原則,「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不要充面子造罪業。我知道的我講,我不知道的不講,我不是聖人、不是賢人,我沒有開悟。我知道多少我跟大家分享多少,老老實實這就是功德。凡是出錯誤、造罪業都是面子,愛面子充內行,這很容易犯過失,這是必須要戒除的。我們用真誠心全心全力去做預備的工作,備課,多查字典,多看參考資料,用這個方法。如果心定在這個地方也是修三昧,他心裡頭除這些東西之外,他沒有別的東西,都能幫助你得三昧。得三昧自己有受用,自己的心清淨平等,不定什麼時候一下開悟,開悟就覺了。悟有小悟,小悟常有;有大悟,大悟就不常有;徹悟,徹悟就是見性,見性什麼都明白了,不學的東西都通了。你看中國跟古印度修學的方法真好,它真正能叫你「法門無量誓願學」,真達到不是假的。
開悟,法門無量全學會了,沒有開悟做不到。見性為什麼能通達?一切法不離自性,一切法全是自性的德用。見性沒有不知道的事情,般若無知,無所不知,不起作用的時候他無知,他的心是清淨平等覺;起作用的時候無所不知,無論你問什麼東西,世法佛法他全懂。小乘經裡頭有《放牛經》,這應該是個小孩子放牛,牛不聽話,遇到釋迦牟尼佛,牛怎麼個放法?他教他放牛的方法。釋迦牟尼佛沒學過,沒有一樣不懂。如果今天問釋迦牟尼佛,原子彈怎麼造法?他真的會教你,哪有不懂的道理!不過中國人有道德,像這些東西科學技術,老早就知道,為什麼不說?說了害人,說了這個世界早就沒有了。我們在古籍,哪個地方看到的忘掉了,王莽時代,前後漢交接的時期王莽的時代,就有人學滑翔,這是現在的滑翔飛行,以後失傳了。諸葛亮木牛流馬機械化的運輸,諸葛亮死了,全部把它毀掉,不留給後人,不是自私自利。這種科學技術,如果沒有道德去控馭它,決定造成災難。所以中國的學術是以倫理道德為根本,不崇尚科學技術,讓大家平平安安多過一點好日子。科技發達肯定帶給這個世界是毀滅性的,所以決定不搞這個路線,這叫大慈大悲。不是中國人不懂,不是中國人不知道向這個方向走,早就曉得。那佛法知道更徹底!
這下面說,「聞者隨其根器而得益生善,大小權實亦得惑斷疑消」。大乘、小乘、權教、實教都能幫助他斷惑,斷疑生信。註解下面說,「於無量世,自不惡口,教他不為,得梵音聲相。於無量世,恆以軟語、先語、實語,教化眾生,得八梵音相」。都是語業,首先要放下言語這四種不善業,不妄語、不兩舌、不綺語、不惡口。更進一步,對人要常以軟語,是柔和語。先語,不必到事情發生,如果是遇到困難之前就應該先告訴他,不要等到災難現前,來不及了,要先告訴他。實語,決定不是妄語。教化眾生,修因則得果報。最後這句,「於諸眾生常以軟語得梵音相」,《還源觀》上四德第三「柔和質直」。言語要柔,身行要和,柔和,心地要正直,我們講誠敬,誠敬存心,和睦相處,柔言愛語,這是菩薩行。
第二十九「眼色如金精相。謂眼目清淨明瑩,如金色精也」。這是眼的好相,這個相也作紺青色相,這個在佛像裡頭常常看到,「佛眼紺青,如青蓮花」,蓮花的葉細長。「係由生生世世以慈心慈眼及歡喜心施予乞者所感得之相」,生生世世培養慈悲心、愛心,總是以愛心、歡喜心待人接物。尤其是幫助別人,貧窮苦難的人,這些人多,需要幫助,這個世間做好事的人也很多。但是比不上菩薩做好事是用慈悲的愛心,照顧別人像照顧父母一樣,像照顧自己的親人一樣,這就很難得,這個功德非常之大。布施是小事,這個心太難得了,這個心能感人,給人家帶來溫暖,用現在話說,給人帶來能量。所以這個布施功德之大小,論心不論事,供養的物很微薄,心非常真誠,這個功德大。布施東西再多,沒有誠意,好像可憐你,把你看得很輕,那個得福很小。因此種福,不是有錢有勢力的就能修大福報,不一定,窮人修的福報往往超過他們很多,來生福報不一樣,窮人來生變成富人,富人來生變成窮人。施報的事論心不論事,這個道理,《了凡四訓》裡頭講得很透徹。
第三十「眼睫如牛王相」,睫是睫毛,眼皮上下這稱為睫毛,牛王,牛的睫毛很長、很清楚,這用它來做比喻。「指睫毛整齊而不雜亂。此相係由觀一切眾生如父母,以思一子之心憐憫」,這個字是錯字,「憐憫愛護而感得」。待人接物你看菩薩用心跟凡夫不一樣,他為什麼能成菩薩?為什麼能成佛?為什麼能了生死出三界?道理就在這一句,他明白,他知道遍法界虛空界萬事萬物跟自己是一體。修學大乘這個觀念一定要有,或者是這種心態,沒有這個心態,跟大乘格格不入。大乘心沒有邊際,大乘心沒有內外,對待一切眾生,確實如對待父母、如對待佛菩薩。成佛是心成的不是身口,就是你一點真誠的心比什麼都重要。要看一切眾生像父母,他沒得吃、沒得穿,在受苦受難,我們怎麼幫助他?能力達不到,心要達到。我們每天誦經拜佛,跟大家在一起分享,這個功德要迴向給他們。你迴向,念念不忘,常常存這個心,遇到這個事自然會伸出援手。
下面解釋,「為菩薩時,於無量世,樂以善眼,和視眾生,得牛王眼相。於無量世,等以慈善,視怨親故,得牛王目相」。這個都是生生世世,菩薩生生世世不迷。不像凡夫,凡夫一轉世,前世事情忘得乾乾淨淨,迷而不覺;菩薩生生世世,一世一世接著修行。我們學菩薩學得不像,所以有隔陰之迷,我們一死之後,不曉得跑哪一道去了。如果真修菩薩行不會,決定不會。那最安全的、最保險的是往生極樂世界,我在這個六道裡頭我保不住,就是保不住人天,會墮三惡道,這個事情不能不考慮、不能不明瞭。如果有這種情形的話,那就決定求生淨土,仗阿彌陀佛本願攝受之力,讓我們能保持往後生生世世不迷失,我能夠繼續不斷的修行。那像這些苦難眾生能幫助嗎?真能幫助,不是理上,事上能幫助,無論哪一種苦難眾生他在遭難,你決定會幫他。有的時候我們看到眾生好苦,沒看到佛菩薩來幫助。我們肉眼凡夫不知道,有天眼的人、有神通的人看到佛菩薩在照顧他。為什麼好像他還在受難?他有那個業應當要消,他不消他的障礙去不掉。菩薩在旁邊看他消業障,業障消到一定的程度,菩薩就示現幫忙了。
虛雲老和尚當年在世朝五台山,兩次在路上生病。他老人家朝山是三步一拜,我們不知道他是從哪裡拜起?我們知道雞足山他有個道場。如果從雞足山要三步一拜,拜到山西五台山,一年多才拜到。這樣遠的路程當中,有一些經過是荒郊,幾十里沒有人家,如果在那裡病倒了怎麼辦?他真的遇到兩次。病倒之後遇到一個乞丐,這個乞丐好心照顧他,跟他在一起住了十幾天,病好了,能走路了。他問這個乞丐,好心,乞丐告訴他,他說我家就在五台山,我叫文吉,文章的文,吉祥的吉,我叫文吉。很感謝他,兩個人分手了。過了幾個月之後,半年之後又得一場病在路上,又碰到這個乞丐。這個乞丐就把他照顧好,讓他繼續去拜,告訴他,到五台山,他說我家在五台山,五台山人都知道我,你去的時候你一問就知道。所以他一到五台山,頭一個就打聽,有個乞丐文吉你們知不知道?很多人不曉得,以後有人告訴他那是文殊菩薩,他恍然大悟。可見得他發心,一路上菩薩都在照顧他,真遇到災難的時候他就現身,確實經上所說的「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小的困難他不現身,三步一拜也是消業障。所以真誠到極處,愛護到極處,能感得睫毛像牛王一樣。
為菩薩時,菩薩是在因地,佛是在果地,這說佛的三十二相,沒成佛之前於無量世,樂以善眼,和視眾生。永遠記住與人平等對待,和睦相處,至少要看一切眾生是一家人,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國籍、不同的信仰,全是一家人。不要有分別、不要有執著,全心全力的為大家服務,沒有人不歡喜。我幫助別人,別人也幫助我,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於無量世平等、慈悲、善良,特別是看什麼?那一些跟你有惡緣的人,毀謗你的人、侮辱你的人、障礙你的人、陷害你的人,都要用平等心看待,不但沒有怨恨,有感恩的心。他用這些手段對我,他為什麼不對別人?跟我有這個緣,跟別人沒有這個緣。緣是前世結的,這一世緣就了了!好事情不是壞事情,緣就了了。緣有善緣、有惡緣,統統都要了,善惡都要了,我們的清淨平等覺才能現前。惡緣有障礙,善緣也有障礙,懂得這個道理,沒成佛之前我們所遇到的全都是了緣,問題就看你會不會?會,全了了,你多快樂。不會是什麼?又結了,麻煩大!惡緣結了變成仇恨,善緣結了那變成眷屬、變成情執,生生世世都脫不了的。唐太宗,佛門的大護法,心量大!那個時候基督教叫景教傳到中國來,他也護持;伊斯蘭教傳到中國來,他也護持,宗教的總護法還墮地獄。我覺得他墮地獄,第一個因素就是情執,他跟皇后感情非常好,皇后好像三十六歲過世的,皇后過世他一生再不立皇后。皇后葬的那個地方,他窗戶一打開能看見,天天能看見。情執太深,他會墮地獄就這個關係。當然另外一個,戰爭的時候殺人太多,墮無間地獄。所以視怨親要平等,怨親同樣會障礙我們,怨要消,親也要消,要回歸到清淨平等覺。
後面還有一條,「至心求於無上菩提得牛王睫相」,真誠到極處只求無上菩提,什麼都不求,生生世世斷惡修善,改邪歸正,就為這麼一樁事情,這是菩提大道。今天時間到了,好,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上一篇: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第十集)
下一篇: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第十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