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3-22 15:41:47自如

精彩人生從《弟子規》開始(第九集)

2005年幸福人生講座-精彩人生從《弟子規》開始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九集)  2005/6/2  巴黎粵海酒店  檔名:52-130-0009

影音網址:http://ft.hwadzan.com/jwplayer/player.php?provider=http&autostart=true&file=http://ft.hwadzan.com/media/flv/52/52-130/52-130-0009.flv

  諸位朋友,大家下午好。早上我們提到教孩子禮貌的重要性,所以有家長聽了這席話以後,他的孩子就有很大的轉變;在還沒有聽以前,他也都跟學校老師講,說我的孩子從小就不叫人。有沒有可能從小就不叫人?當父母有一些固執的想法,很可能他的孩子就沒有辦法有好的引導、好的學習。所以父母所看重的價值觀,無形當中都在引導孩子往那個方向去走。假如父母很貪財,孩子也很貪財;父母很好學,孩子自然也很好學。

  也有家長就反應到,我的孩子不愛讀書。不愛讀書是一個結果,原因在哪裡?我記得小時候我們家裡吃完晚飯,休息一會兒,爸爸、媽媽就進房間看書。那麼小的年紀,其實也想看電視,但是走到父母房裡看一下,繞兩圈,父母都在看書,就不敢大搖大擺在那裡看電視,很自然的就上樓去了。不看電視習慣了,自然也不喜歡看,所以到了初中、高中,往往都是我的母親上樓來叫我們三個人(我有兩個姐姐),叫我們趕快去睡覺,不要再念了。很多我父母的同事,他們都會問我父母:你們孩子怎麼教的?怎麼都不用督促讀書,不用督促很多做人處事的道理。我的父母都會回答:我們不會教,我都沒有教。確實,在我母親的感覺裡面,她沒有教,因為她沒有用嘴巴教,她用什麼?對。但是她在做這些行動的時候,她覺得本來就應該這樣,所以她不覺得她有特別要教孩子。

  當我們的家長對身教的認知不夠,而把教育只放在嘴巴,反而效果就會相當有限。我常常在跟一些家長舉一個例子,假如你今天坐在電視機前面在那裡看電視,你的孩子也坐在旁邊,你就對他大聲的說:你趕快去看書,不可以看電視。這孩子依依不捨往房間走去,走到了樓梯口,還站在柱子前面站半天。這個時候你會下最後通碟:你假如不上去的話,我就家法伺候。他迫於無奈才上樓去看書,雖然他坐在書桌前面,但是他的心在哪裡?所以我們教孩子要看到實處,不能只看到表象。

  很多家長都覺得,我孩子每天都在書房看書,到底看了什麼書他也不知道。所以我們對孩子要更深入去了解、去體會,當然身教的效果特別好,包含剛剛提到的禮貌。有一個老師她帶著她女兒到一些親戚家,遇到一些親戚,她馬上就拉拉她女兒,或者拉的時候沒什麼用,就按一下,給她扭一下,她的孩子才有點不耐煩:阿姨好,叔叔好。有時候一天下來,她的女兒就跟她說:媽,我好累!要問那麼多人,問得我喉嚨都快沙啞了。所以這個方法讓她自己跟她女兒都覺得很辛苦。後來她轉了一個念頭,她不再要求她的女兒,只要遇到親友,她都是主動問好,也很自然,過沒有多久,她就感覺到她的女兒自己主動的就跟這些長者問好。所以我們還是要道法自然,從己身開始去做起。

  有一個小孩她在幼兒園上課,她對每個老師也都不打招呼的。後來她的奶奶聽了課以後,隔天她的孫女來到學校就對每個老師畢恭畢敬的問好。學校的老師都很驚訝,怎麼一天的時間有這麼大的變化?老師也回想到,這個孩子昨天晚上應該鋼琴也沒彈,然後舞也沒跳,所有的事都停下來,只做哪件事?只做行禮問好,可能練了好長一段時間。所以孩子不是不能教,端看家長是否有正確的態度。

  最後還有自私,自私就是只想到他自己。一個孩子假如不自私,會處處替人著想,很多壞的習慣自然而然就不見了,所以這個存心是一個根源。那孩子也不是先天就自私,所以人都比較健忘,無法判斷出這些行為形成的過程。我會跟家長提到說:我們回到過去在孩子一、二歲的時候,全家一起吃飯,爺爺、奶奶也在,還有小孩在,為人父母者在吃飯的過程,你把菜夾起來,第一口菜給誰吃?諸位朋友,給誰吃?我好像很少看到給爺爺、奶奶吃的場景,基本上在餐廳裡面都看不到。所以這個菜夾給了小孩子吃。父母夾以外,爺爺、奶奶也很疼孫子,當然也不落人後,馬上也幫孫子夾菜,所以孫子碗裡的菜特別多、特別豐富。

  從夾菜當中我們也可以判斷出來,家裡誰的地位最高?我們成人在事業上有點成就,就已經覺得不可一世,連成人都只要有這個名利的時候就會晃,腦子就會晃,就會不知道自己是誰了,更何況是一個這麼小年紀的孩子,你就把他捧得高高的,他絕對不可能不傲慢。所以地位已經出來,他是家裡最高指導單位,所有人都要聽他的使喚,小皇帝、小公主就出來了。俗話又說「伴君如伴虎」,所以小皇帝的脾氣一定怎麼樣?一定很大。現在的小孩十個裡面幾個脾氣不好?真是不少,根源在都以他為中心的時候,他自私自利。只要自私自利,他想要的東西要不到,他會發脾氣,所有人給予他的,他都視為理所當然。

  《大學》裡面提到「知所先後,則近道矣」,所以連夾菜都要有正確的先後順序。你菜夾錯了,我們沒有做出為人子之道,相同的,孩子就學不到為人子之道。所以很多生活的點滴,都是在倫常大道之中,所謂「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所有做人的道理都在一言一行,舉手投足之間。所以我想到這裡也很欣慰、也很歡喜,我爸爸菜沒有夾錯,假如我爸爸夾錯了,我現在就沒有辦法在這裡講課了,因為我是有相當的條件可以當敗家子;我是獨子,又是長孫,又是長曾孫。我記得小時候去給曾祖母掃墓,小小年紀就跪下去,結果抬起頭來一看,我的名字居然在墓碑的第一個位置,突然肅然起敬。

  中國重視家族確實有好處,你身為長子、長孫的人,從小就有一分責任心,我就必須當這些堂弟、堂妹的榜樣。有這樣的身分,假如父母、爺爺、奶奶依然對我很寵愛的話,那恃寵就而驕了,所以父母並沒有這麼做。我回想小時候,父母把水果拿出來,首先都是先給爺爺、奶奶。孩子的心非常敏銳,當你做出孝的行為,孩子看了,也會生起一種恭敬效法之心。年紀比較大了,有資格去開冰箱了,自然而然也是先給爺爺、奶奶吃。爺爺、奶奶最高興的是什麼?就是他的子孫很孝順。所以爺爺、奶奶也很歡喜,我看了也很滿意。

  現在有些母親她買了當季最貴的水果,買回家以後先把它藏起來,等公公、婆婆都去睡覺了,你們怎麼這麼有經驗的樣子!人算不如天算,千算萬算比不上老天爺一算,老天爺是道法自然。上行下效,你把這個最好的只留給他吃,他往後把最好的留給誰吃?給誰?他兒子?等不到他兒子,一定給他女朋友吃,為什麼?因為你是用好惡的心教他,不是道義,我喜歡誰我就對他好。往後他遇到女朋友,他覺得他最喜歡她,父母就擺一邊,不用等到他的孩子了。所以不能教他用好惡的心,應該教情義、恩義才對。

  有一位老師她聽完以後,有一天帶她的女兒回外公、外婆家,剛好很多親戚一起吃飯,她女兒就說:媽媽,我要吃紅薯。結果她媽媽把紅薯扒開來,本來都先拿給誰?拿給自己的女兒,但是已經學過了,就開始發給外公、外婆,然後給每個長輩,到最後一個的時候給她女兒。當她把最後一半給她女兒的時候,她的女兒跳起來:為什麼我是最後一個?你看,這麼小年紀,四、五歲而已,最後給她,她發脾氣為什麼最後一個給我。她的媽媽很冷靜,就跟她說「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她女兒有背《弟子規》,突然聽到這一句,我很熟悉,想了一下,對,心裡就服氣了。

  所以教孩子還要有共通的語言,你要跟孩子一起學。我們都是聖賢人的學生,都應該依照他們的教誨去做人處世。你沒有在這個根基之上,孩子的心中也沒有分寸,也沒有行事的準則。所以除了讓孩子背以外,在生活上跟經文相應的機會點我們也要教導,慢慢這些教誨就會放在孩子的心中。所以已經教錯了,沒有關係,馬上可以修正過來。

  在教導這些正確的做人態度也要相當謹慎,就是教育的敏感度要很高,比方說孩子讀小學一年級,他的作業本沒有帶,打電話回來,媽媽接起來,諸位朋友,你會怎麼做?哪位女士你的孩子現在是小學一年級的,有沒有?我曾經也問過一個父親,他連想都沒想「趕快拿過去」。孩子很缺責任心,責任心怎麼培養?要讓他對他自己做的事負責任。所以今天他的作業本沒有帶,是誰造成的?他自己,你今天把它送過去了,他會覺得往後只要我出狀況了,就會有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甚至於現在還請一些小姐姐,統統會來幫他收拾,所以他的警覺性、責任心自然就下降了。

  盧叔叔就跟我提到,他的女兒小一,第一次沒有帶作業本。第一次很重要,第一次正確了,往後就都對了。他女兒在電話那頭:爸,我們家離學校這麼近,你幫我拿過來!盧叔叔對女兒講:沒有帶作業本是妳自己犯的過錯,被老師處罰也是應該的。就把電話掛掉了。能捨非無情,給孩子掛電話是為了讓他更謹慎,而不是無情。所以教孩子過程必然要注意剛柔並濟,恩威並施。有威嚴、有慈愛,但是要掌握中庸之道,你今天處處只會關懷他,對他都不嚴厲,都沒有原則,那他一定會沒有分寸,會騎到你的頭上去;你今天對他相當嚴格,都沒有一些關懷,沒有一些愛語,那他跟我們的距離就會拉得太大,父子之間就沒有親密度,這個掌握的分寸很重要。

  所以把電話掛掉是告訴她做事的原則,等女兒回家了,這個時候要不要繼續罵她?她已經震撼了,她已經在學校被處罰了,這個時候應該是慈愛她的時候。可以把女兒叫過來,他就對他女兒說道:妳今天有沒有被處罰?女兒點點頭。接著他說道:爸爸有一個方法可以讓妳往後不會因為沒帶東西而被老師處罰。所以孩子犯錯的時候,往往是危機可以變轉機,反而是一個好的機會點。父親這麼一講,女兒整個專注力也集中過來了。接著父親就提到,只要妳睡覺以前把聯絡簿拿出來,明天有什麼課,應該帶什麼課本,應該帶什麼作業本,都列在聯絡本上;只要把書本、作業本放進書包了,趕快把它打勾,確定統統都帶齊了,妳可以睡得安安心心。女兒當場就學會了。所以一個孩子的管理能力什麼時候建立?從小做事就在建立,絕對不是出國讀MBA才叫學管理。當一個MBA畢業以後,你看到他的房間亂七八糟,你覺得他會有管理能力嗎?那他念的大半都是紙上談兵而已。所以他這麼指導孩子,從小孩子做事的方法、仔細度就比一般的小孩要高。

  像孩子有時候拖拖拉拉,也很容易遲到。我們觀察到孩子這些現象,都應該要有處理對治的方法,你可不要在旁邊一直嘮嘮叨叨,念久了他怎麼樣?他聽煩了。有一個老師她的兒子也是讀一年級的時候,早上爬起來也是拖拖拉拉,她也沒說他。後來她帶著孩子去上課,已經遲到了,她的孩子上樓去一看,同學都到操場,她的兒子也不去了,就自己待在教室裡。他的母親發現了,就想說老師應該會責罰他,中午她的兒子回來了,她看到兒子的臉上沒什麼有被處罰過的痕跡,顯然他的老師並沒有批評他遲到的事情。所以這個母親下午就主動打了一通電話到學校去,他的老師接到電話,她接著就跟老師講:我的孩子今天遲到了。老師接著她的話就說:沒有關係,沒有關係。她接著也說:怎麼會沒有關係?孩子遲到了,第一次遲到假如沒有糾正,那他往後不就養成習慣。這個老師聽了以後也很驚訝,他說:一般的家長打電話來,都是要解釋他孩子的過失,都是幫孩子找台階下,而這位家長居然是打電話來請求老師要批評、要罵他的小孩。

  我們從這位老師的反應也可以了解到,現在的家長對教育的分寸拿捏的不恰當,當從小幫孩子掩過飾非,那他很多習性就養成。所以小孩的老師也笑得很開心說:好,既然妳是來討批評,那我一定照辦。下午她的孩子回家了,一回到家裡什麼都沒做,馬上去找了一個鬧鐘,然後就把它調到六點半要起床。這個母親也很耐得住性子,就在旁邊默默觀察。後來她的兒子調到六點半,好像心理才比較踏實一點,然後她就跟她的兒子講:兒子,你現在調六點半,待會我們吃飯的時候鬧鐘就響了;一天有兩個六點半(順便教他看時鐘),你吃飽飯,過了六點半以後再去調整,那明天早上六點半就會叫了。所以他第一次犯錯你糾正他,往後他就會自己去找方法,這個孩子出外也都帶著他這個鬧鐘,跟它相依為命。

  孩子沒有禮貌,我們也要在生活點滴當中去注意,去修正。有一個小孩,他有一天敲他母親的門,要找他母親有事,結果他的奶奶就走過來,對他說要請他去吃東西。這個小孩就對他奶奶說:妳別吵!這句話嚴不嚴重?對於長輩不恭敬,已經為往後埋下禍根了。我們常常看到很多忤逆的事件出現,而這麼偏頗的行為,往往都起源於從小一點一滴的不恭敬。莊子有一句話,「颶風起於萍末」。一個可以造成重大災害的風災,也是從小小的一陣風,小小的只能把萍末這麼小的植物吹動的風,慢慢聚成,所以教育一定要防微杜漸。

  她打開門就對他兒子說:跟奶奶道歉。當場這個機會點就要讓他懂得恭敬。結果他的孩子不肯講,你看,孩子才六歲,脾氣就很硬了。她的婆婆在旁邊就說:不要道歉了,天氣這麼熱。結果講了幾次,孩子還是沒反應,這位老師馬上轉過頭對她的婆婆說道:孩子沒有教好是我的責任,我跟妳道歉。就跟她的婆婆說對不起。她的兒子看到這一幕,眼淚就掉下來了,孩子掉下眼淚代表有羞恥心。接著這位老師就跟她的兒子講:你看你犯了錯誤,奶奶不只沒有責怪你,還一直替你著想,還怕你在這裡太熱了。結果這麼一講,婆婆聽了內心怎麼樣?很感動,你看媳婦都能了解我的用心,所以婆婆聽完就走了。當媳婦這段話講出來的時候,婆媳之間的距離就拉近了。假如婆婆在那裡說:哎呀,別道歉了,別道歉了。妳馬上說:我在教孩子,妳看不懂嗎?那就麻煩了,妳要把婆婆的存心點出來。往後她說她讓她的孩子去做家事,她的婆婆都沒有話說,都很配合,代表她也認同媳婦在教她的孫子。

  有一個家長,她的婆婆就幫孩子剝葡萄。請孩子吃葡萄都怎麼做法?都一定把它剝到好好的。曾經有大學生到別人家裡作客,人家端葡萄,他說這樣子的葡萄我不會吃。還有一個八歲的孩子,端上來一盤茶葉蛋,他說茶葉蛋怎麼吃?旁邊的朋友跟他說,你把它敲一敲,把它剝開來就好了。結果他拿起來就往地上一扔,沒有剝過蛋殼,這都伺候得不像話!她的婆婆在幫她的孫子剝葡萄皮,她就跟她婆婆講,她說:妳別剝了,讓孩子自己剝。她婆婆說:沒關係,我幫他剝。她勸了二、三次,火都上來了,就對她婆婆說:妳的手不會比葡萄皮乾淨。婆婆一聽,火冒三丈:我怎麼做都是錯的。就走了。所以家庭裡面絕對不能情緒用事,不然到時候就很難教小孩。

  當婆媳發生口角的時候,孩子站在那裡學到什麼?他一定感覺人跟人很難和睦相處,所以這位老師她對於孩子不禮貌的行為,她也相當有敏感度。所以教育孩子,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甚至於是家族裡面的長輩,都應該有些正確的共識才行,不然夫妻之間教育的觀念不同,很容易就發生衝突,或者父母教育孩子的態度跟爺爺、奶奶不一樣,這樣也很難教。很多女士她都會反應到,心有餘力不足,我的公公、婆婆又不能配合。我們不要先想困難,你先想困難,它就愈來愈難,我們應該找方法才對。

  我記得我小的時候每次要被父親責罰,我的爺爺、奶奶就會站起來,然後對我說:你調皮搗蛋被爸爸處罰,活該。兩個老人家就上樓去了。他們一上樓,我就沒有援兵可以相助,所以那個時候都覺得爺爺怎麼這麼無情。現在自己也教書了,突然覺得爺爺很有智慧。我媽媽也說到,我的爺爺常常跟她說,孩子不乖就要打。確實一個家庭教育的觀念假如一致,那孩子教起來就輕鬆。

  有一位母親,剛好我到深圳去講課,她也很善巧方便,就把她婆婆一起帶來聽課。結果聽完課以後,她的婆婆走到我們前面來,她說:我的媳婦教對了,我教錯了,孩子不可以寵。我看她媳婦在旁邊默默無語,但是心裡很歡喜。這個時候你可不能在旁邊又加一句「對嘛,我都跟妳這麼講」,這就太外行了,妳這麼一講,婆婆的面子往哪裡擺?所以人言語不要太急躁,反而會形成不好的作用。剛好我有一個朋友,他們夫妻也都跟我挺熟的。他的妹妹有一個女兒,都是他的母親在帶,他也看到母親有很多驕寵的地方,但是他們跟母親講,母親就不容易接受。剛好有一天他父母請我吃飯,吃完飯;因為他們有做介紹,有提到說我是做國學啟蒙,所以飯後他的母親也跟我閒話家常,很自然就聊到教育孩子上。當聊到這些觀念的時候,他的母親也在那裡說:對對對,這樣才對。結果他兩個夫妻也在旁邊:我不是早就跟妳講了嗎?妳就是不聽。我在那裡也不知如何是好。我們對於人與人的一種互動,要有更敏銳的觀察力跟體會能力。

  假如公公、婆婆跟我們的教育觀念還不能很一致,這個時候你可以在家裡放我們在香港有講四十片的碟。尤其講兒童教育的那幾片,你要做記號,做好記號就常常在那裡看,你也不要說:婆婆來,這個叫教育孩子的,趕快過來聽。她也不大舒服,要道法自然,你就慢慢看,一邊看還哈哈笑。她會覺得這個怎麼這麼有趣,她自然而然就站一下,站三分鐘就變成坐下來了。剛好要講到教育孩子的時候妳就趕快離開,不然她會不好意思。妳一離開,她一看,我媳婦教得才對,我教錯了,自然而然顧及了她的面子,也達到了目的。所以很多時候可以善巧方便。不止婆婆可以這樣,先生也可以這樣做,這叫借力使力。

  我們剛剛提到的都是救失的方法,諸位朋友,孩子的一些壞習慣絕對不可能只有這幾項,所以往後你發現一些問題的時候,一定要思考,這是結果,原因出在哪?我們從原因上來對症下藥。而對症下藥當中,一定要抓住以身作則,要抓住慎於始,抓住機會教育點的這些原則。當然救失的過程也在長他的善,我們早上也提到「百善孝為先」,孝開了,百善自然而然就開。如何教孝?同樣還是以身作則重要。有一個女士,她聽了《弟子規》,他們在深圳。當初我要到深圳去的時候,因為當地有很多有心的老師推展德行教育、經典教育,也有一段時間,他們也希望有老師能夠來講經典。可是他們的認知裡面都覺得應該來講《論語》、講《中庸》,講這些經典,結果我只會講《弟子規》,他們想說「無魚蝦也好」,既然講《弟子規》就講吧。所以其實我第一堂課,底下有很多老師是帶著懷疑的眼光,《弟子規》有什麼好講的?

  結果我第一次去上了幾節課,就有老師來跟我講:還沒有聽《弟子規》以前,他覺得他善根深厚,結果聽了《弟子規》以後,他覺得他什麼都沒有做到。諸位朋友,是覺得善根深厚好,還是覺得什麼都沒有做到好?什麼是修行?修正錯誤的行為叫修行,發現自己的過失,才能夠真正讓自己的德行提升。還有一個老師很有意思,他說我回去把《弟子規》仔仔細細從頭看到尾,我只能做到一條,他說是「便溺回,輒淨手」。沒關係,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只要有勇猛的心,提升的一定會很快。

  其中一位老師,她學完她就要去落實,因為在大陸五月一號他們有放大假,有放七天的大假。剛好在這段大假期間是她的生日,她也回到自己的家裡,剛好兒子、先生也陪她一起回去。當天她就搬了三張椅子,然後就對她父母、還有她的外婆說:你們請坐。母親比較敏感,覺得這個氣氛怪怪的,有點不自然。等父母都坐好了,她對著他們說:三十五年來,讓父母操了很多心,也付出了相當多的心血。現在我已經在接受聖賢教誨,所以往後我一定會盡心盡力做一個好女兒。今天是我生日,生日是母親的受難日,今天我要表達我的感恩之情,所以跟父母行三跪九叩禮。說完這位老師就跪下去。第一拜拜下去,她的母親眼淚就掉下來,其實母親的眼淚並不是希望孩子給她什麼回饋,只要我們子女能了解到父母的苦心,他們就很安慰了。接著這位老師又拜第二拜下去,她的兒子就走到他父親旁邊開始幫他父親按摩;好像在母親行孝的這個氣氛裡面,他沒做什麼事覺得怪怪的,所以很自然就跑到父親旁邊開始幫他服務。那一天他們夫妻回去,才一進門,她的兒子就對他們夫妻說道:明年我生日我也要拜你們兩個。所以以身作則,效果特別明顯。

  有一位長者她六十多歲,她已經接受過九次化療,當她做到第九次的時候,她覺得她可能快不行了,所以打了一通電話給她的兒子,她的兒子在日本。這位長者她有三個兄弟姐妹,她的母親在他們小時候就含辛茹苦養育他們三個人,因為父親比較早過世,所以當他們都長大以後,她的母親因為長期的生活壓力,結果精神出了問題。所以他們三個兄弟姐妹,因為母親這麼辛勞,他們也都很有孝心,就商量把母親接過來,然後他們住在很近的地方,共同來照顧母親,照顧了二十多年,她母親的精神狀況就恢復正常。所以這一分孝,這一分愛,確實可以讓嚴重的疾病也能夠轉變過來。她的母親現在已經九十多歲了,還可以煮飯,可以下廚。

  她自己的小孩從小就看到母親這樣的孝行,所以一聽到他的母親身體已經快不行,他馬上把他日本所有的事業統統放下,不做了。她的兒子這個舉動也讓他的這些朋友很驚訝,哪有事業到頂峰的時候說收就收,所以那分孝心很懇切。所以他回來之後就全力照顧他母親,結果本來母親已經快要不行了,由於這分孝心,他母親的病情快速好轉,現在還可以到名山寶剎去遊玩,所以確實這分孝心可以治病。當然,她的兒子能有這麼樣的表現,也都是上行下效。

  教孩子孝,除了以身作則以外,我們還要親師合作,跟老師密切配合。在古代,老師跟父母配合得相當好,父母教小孩尊敬老師,老師教小孩孝順父母。現在父母有沒有教孩子要尊敬老師?這點就比較忽略掉了,當小孩對老師不恭敬,老師所講的話自然就沒有很強的影響力。我們曾經在馬來西亞講課的時候,有一位朋友就提到,有一個學生在學校被老師批評,結果回家以後,這個孩子跟父親講了這件事,他的父親隔天就帶著律師去找校長。我們看到這些家長這麼做,有沒有理智?沒有理智,他這個動作一做,他覺得他佔了上風,其實他毀了孩子一生的學業;當然他的智慧也不可能開,因為他對老師已經失去恭敬之心。

  而一個人的學問從哪裡求?從恭敬心中求,所謂「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就得十分利益」,所以父母教孩子尊重老師,很輕鬆的事,卻帶來孩子一生長遠的影響。我們小時候假如在學校被老師處罰,回家敢不敢說?說了還要被罵一頓,更糟還要被打一頓,所以都不敢。甚至於父母了解到在學校被老師處罰,隔天拿著芭樂,拿著水果,到學校去謝老師。當這個動作一做,孩子看在眼裡,以後在學校敢不敢囂張?不敢。結果我在教書過程,往往學歷比較低的家長都會對老師說:老師,你怎麼教都好,該打的時候你就打,不要客氣。反而學歷愈高的家長,看到你連一句話都沒有,有時候連招呼都不打。好,這節課我們先上到這邊,謝謝。

 
敬祝 諸大善菩薩 平安順心 圓滿吉祥
自如頂禮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