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9-08 11:55:00自如

幸福人生講座—如何經營無怨無悔的人生(第三十六集)

幸福人生講座如何經營無怨無悔的人生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三十六集)  2007/3/13     台灣中壢善果林淨土寺  檔名:52-184-36
 

  諸位朋友,大家好。我們剛剛講到,我們擁有的文化是可以解決二十一世紀的社會問題。都在我們眼前,我們又知道如何去解決,當然是捨我其誰去做。怎麼做?不難,從自己本身做起,從自己的家庭做起,自然可以修身、齊家,家庭又做天下的榜樣,就可以治國,把這分好的德行能夠像風一樣,把它吹到社會的角落去。

  「大學」裡面講,「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於國」,古代像范仲淹的家族確確實實是做到這一點。父子之間要無怨無悔,兄弟之間無怨無悔。范仲淹的第二個兒子范純仁,我們看到這個「仁」字,仁愛,果然沒有辜負他父親對他的期許。我們看到仁愛,現在的人尤其年輕人,沒受到文化薰陶的,你叫他去愛人、去關心人,他說我就愛不起來。所以,仁愛還有個源頭,源頭在哪?「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歟」,仁愛的根本從孝;父母的孝,跟對兄弟姐妹的這種友愛來的。范純仁先生他的孝悌做得非常徹底,以至於他往後為官,愛民如子,都是從這個根本來的。

  當范純仁考上進士,德行又很好,這個時候朝廷徵他當官,他說「我不能去,我要侍奉我的父親范仲淹先生」。再好的官位他都不去幹,他就老老實實的在家裡侍奉父親。後來父親去世了,朝廷又想現在調你出來當官,調到京城,京城是到中央做事,是很容易飛黃騰達的。結果范純仁先生又說,我的大哥身體不好,所以我不出來。他父親走了,但是他侍奉他的大哥范純佑,又跟自己的父親一樣的恭敬。你看在功名利祿面前如如不動,都是想著孝悌的精神,這一分對父母兄長的情義、道義。兄長去世以後,范純仁才接受一些離開家鄉的公職、工作。我們想想,他之前都沒接受,給他的富貴福報就折損了嗎?人有時候想,機會來了,不去把它抓下來,我以後就沒機會了。其實當我們去抓下名利的當下,假如損害了道義,福報都折一大堆去了,哪是聰明!

  范純仁先生都沒有去攀功名利祿,但是該是他的福分跑都跑不掉。范純仁先生後來當到宰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他的成就比他父親當的官職還高,他父親是副宰相,他是正宰相。但是我們中國人,子孫的官職成就比父母、爺爺高的時候都不炫耀,為什麼?對父母、祖宗感念。沒有父母就沒有我的成就,所以怎麼可能自己炫耀自己的成就比父母、比爺爺奶奶高?不可能的。你看古代的人很明白,連祭祀都懂這個道理。都知道今天父親是個普通的讀書人,但是兒子是個大夫,是個國家的棟梁,父親去世的時候用一般讀書人的禮送他,但是往後每一年祭祀他,統統用大夫的禮。你看我們古代的禮儀很厚道,很明白,知道孩子這麼有能力,誰的功勞?父母的栽培!所以祭祀他的父母用大夫的禮祭祀。我們看到這些經書很感動。

  現在的孩子自己有了點小表現,都拍著胸脯,你看我多能幹,都是我的能力。忘本!驕傲!人生會跌得爬不起來都有。我們在一些節目裡面看到頒獎典禮,最感動的是什麼?你看他上去,馬上「感謝我的父母,沒有父母的栽培、照顧,沒有我今天」。對!這樣的藝人、這樣的公眾人物才是有德行,不忘本的。

  在歷史上,康熙皇帝做了六十一年的皇帝,乾隆當了六十年,不敢再當了,為什麼?再當就跟他爺爺一樣,不敢跟爺爺並駕齊驅,所以當了六十年自己退位,當了四年太上皇。你看,都可以看到那種尊重長輩的心。所以范純仁當的官比范仲淹還高,沒有幾個人知道,因為都把功勞給了自己的父親。孝悌做得很好。范家當時候就影響了整個朝廷,影響整個社會的風氣,所以「不出家,成教於國」,全國人民都以他們家為榜樣效法。范仲淹的故事,在他還沒有去世以前就傳到了街頭巷尾,范仲淹先生還沒有去世以前,就有人民立祠堂祭祀他。所以人還沒走,人家就立祠堂祭祀他,人民念他的恩念得非常的深。他離開這個地方到其他地方當官,捨不得他就立祠堂。那個地區新來的官員很聰明,知道范仲淹先生在這個地方影響力很大,很多做人處事的教誨都留在這個地方的人民心中,所以他來當官,還會舉行祭拜范仲淹先生。這麼一拜下去,這個地區的人民都尊重他,一起都效法范仲淹的風範。

  范純仁先生當官的時候,有一次這個地區天災很嚴重,吃不上糧食。而要開倉賑災必須要朝廷批准,才可以開倉賑災。但因為那時候比較危急,假如一來一回,有可能會有人餓死,當下范純仁就開倉,救了很多的人。後來朝廷裡面有人要陷害他,覺得抓他的把柄,沒有朝廷的聖旨,居然私自開倉,就參他一筆,然後派遣官員來調查公家倉庫裡面的糧食。結果官員還沒到,這個消息先到了,當地的人民一聽到這樣子,趕快把自己家的糧食都拿出來,倒到穀倉裡面去。這是仁愛的心,所以人民也愛戴他。范氏家族那個時代,以至於在往後一千多年的中國歷史,中國社會裡面,總共出了七十幾個部長級以上的官員,你看他一個家庭安定了千年的社會。只要慢慢細細的去研究歷史,真的可以感覺一個家庭對社會、民族的影響很大。

  清朝,清兵要入關的時候也很亂。但清兵入關那個時候殺得不多,很多的屠城行動都被勸下來,都被制止了。誰勸的?范文臣先生。清朝皇太極還有幾個重要開清朝重要君王的宰相大臣,叫范文臣,范仲淹的後代。勸導這些君王戒殺,減少好多的死傷。因為范氏家族,范仲淹先生最精通的就是《易經》,整個朝代的興衰他們能斷得出來。范仲淹先生到什麼境界我們不知道,他當初建了一個書院,就對他們講,五十年後這裡會出狀元。結果真的五十年後,那個書院就出個狀元。所以他的後代子孫,《易經》、佛學都有承傳,看得出來明朝氣數已盡,清朝會取代這個政權。

  往往在政權交替的過程會有很多傷亡,所以范文臣先生來輔佐清朝這些君王,讓他們要戒殺。而清朝為什麼這麼重視中國文化?范文臣先生息息相關。你們真的要取代這個政權的時候,一定要懂得如何安定社會,一定要用聖賢的教育。所以清朝幾代開國的君王對中國文化的重視,不亞於其他的朝代。康熙帝還有雍正、乾隆皇帝,三個皇帝對文化的保存,比起歷代帝王有過之而無不及,所以《四庫全書》都是那個時代傳下來的。

  康熙那時候開始,每天宮廷裡面都講經典,而康熙帝自己真的是對文化深入非常的深遠。他教孩子,知道二十歲以前要建立起他的理智智慧,所以不可以看一些風花雪月的文章,不能讓他的理智還沒有穩固,情感面就是妄情太嚴重,所以很懂。而康熙的孝道做得非常徹底,雖然他的父母比較短命,沒在身邊,但是他侍奉他的奶奶非常孝順。有一次他的奶奶要到寺廟,高山上,好像是五台山去祭拜,去拜佛。他就跟祖母講:「祖母,要坐轎子去,妳比較不會累,不然一路坐馬車顛簸,很可能妳老人家會受不了。」因為他奶奶也很仁慈,他奶奶心裡想,假如一路都這樣扛著,那個扛的人太辛苦了,所以他的奶奶拒絕:「不行,我還是坐馬車吧!」

  奶奶坐著馬車走到半路,確實骨頭受不了,都快散了。康熙帝就過來:「祖母,這樣再顛簸下去你受不了了,還是換轎子吧!」祖母就講,雖然還是坐轎子比較舒服,不過都已經趕到半路了,抬轎的又沒有來。康熙帝說,「祖母,這抬轎的一直跟到現在」,趕快叫抬轎的過來,給祖母坐。祖母很感動,你對我的孝居然這麼樣細心、這麼樣細膩,都能顧及到奶奶一定會受不了,趕快都做好萬全的準備。一個皇帝、一個領導者如此孝心,傳到民間去能感動多少的人民。《孝經》裡面講,「一人有慶,兆民賴之」。《孝經》這一段文章裡面,「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愛護自己父母的人不會對別人的父母厭惡、輕慢;「敬親者,不敢慢於人」,尊敬自己父母的人不敢輕慢別人;「愛敬盡於事親」,愛敬的心用在侍奉父母,侍奉自己的爺爺奶奶,「而德教加於百姓」,這個風範就是人民最好的身教。「刑於四海,蓋天子之孝也,甫刑云,『一人有慶,兆民賴之。』」這個《孝經》都可以當下當領導的人自己做出來。

  剛剛講到,我們不要小看自己的力量,不要小看一個家庭、一個家族的力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可以做得到的。孔夫子做到了,范仲淹先生做到了,我們每一個人有這個志向都能做到,都能給民族、給這個世界最大的貢獻。現在這個世界最缺的就是榜樣,各行各業都要有榜樣。我們當律師要有當律師界的榜樣,律師是維護正義,化解衝突。當律師的,不能人家本來不離婚,還勸人家離婚,那都違背了這個行業的精神。任何行業我們都把仁愛的心做出來,當這個行業的表率,這就是在促進世界和平。

  仁愛就懂得互助,懂得互愛,這個根源還是我們剛剛講的孝悌。現在的社會亂亂在思想,自私,亂的根源在錯誤的思想,要解決這個亂,必須從錯誤的思想轉變過來。所以自私,競爭、鬥爭、戰爭,現在不是人跟人競爭、戰爭、鬥爭,人與萬物大自然在鬥爭,在破壞這個大自然。所以整個南北極的冰在十年之後會融化掉,到時候人就不堪設想了。要停止自私自利,破壞大自然,要用這分仁愛的心來愛人、來愛萬物,才能化解這個危難,才能消弭這麼多的衝突。所以湯恩比教授才說,解決二十一世紀的社會問題,是這顆仁愛心,孔孟學說、大乘佛法。他人有沒有做到我們暫且不管,從我們自己身上先來把這個文化的精神做出來。

  我記得那時候聽到在大陸要拍一齣「孔子」,非常大的投資,拍一部電影「孔子」。跟日本,韓國合作,找男主角演孔子,找到最後找不到中國人來演,因為氣質不夠,那時候沒有辦法,都快要敲定是韓國人。假如「孔子傳」拍下來,是韓國人演孔子,那真是我們中國人的恥辱,我們失去了民族的涵養。為什麼韓國片能夠拍得這麼好?他們從小就念孔書,就念這些聖賢書。韓國的人很多人是到十七、八歲突然明白一件事,原來孔子是中國人,他們都還以為是自己韓國人,因為從小孔夫子的教誨都在他們的心中。結果我們現在中國人的下一代,有個媽媽帶著孩子出去,看到了一尊孔子像,小孩說「媽媽,這裡有一個聖誕老公公」。你看我們到了不念祖宗,變成把外國人拿來當自己祖宗,那怎麼像話?「知恥近乎勇」,不能拍中國傳統文化居然還要請外國人來當主角,真的我們對不起自己的良知,對不起祖宗。所以孝悌從我們開始做,從這裡出發。

  我們剛剛提到祭祀祖宗,承傳孝道,祭祀祖宗也時時提醒我們,所有的炎黃子孫都是我們的兄弟,他們現在到底在過什麼日子,我們有沒有感受得到?這才是我們祭祀應該提起孝悌的胸懷。「以祖宗之心為心,天下無不和之族人。」我們以祖宗的存心,現在黃帝、堯舜看到我們現在的後代,怎麼搞成父不父、子不子、君不君、臣不臣,祖宗會多難過!所以復興文化,盡我們這分孝悌的心,對祖宗的孝,對所有炎黃子孫、兄弟姐妹的這分友愛。

  我們真的接觸愈多的社會狀況,愈感覺到我們現在民族所承受的苦難。一個小孩六、七歲,念著「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念著念著就哭起來了。我們都很驚訝,奇怪,他怎麼這麼傷心?經過了解,這個孩子出生就不知道父親是誰。父母沒有受到好的教育,不懂得男女的分寸,未婚生子。外婆怕女兒以後嫁不出去,根本對外不承認這個孩子,就外婆自己帶,把這個孩子送給了自己的外甥。過了沒多久,這個外甥離婚,把這個小女孩又推回來。外婆又找到同一個住宅區的一對夫妻,也還沒孩子,又把這個孩子推過去。半年之後,這對夫妻又離婚了,現在的離婚率太高了,這個小孩又像皮球一樣又被踢回來。所以這個孩子念到「父母呼」,他不知道父母應該要怎麼樣去體會,他感受不到父母那種無私的愛。在他短短的幾年人生歲月裡面,不知道有多少長輩傷害了他的人格,把他當物品一樣的看待,喜歡就來,不喜歡就把他踢走。而這樣的小孩現在會愈來愈多,這都是我們的民族後代。

  之前跟大家有提過,有一位校長他就說,「我在教小學校長,常常看到這些中學生,一經過寒暑假就一堆人去墮胎。」你看那是十三、四歲的女孩在過的日子。女孩承受的是身心的痛苦,這些男孩要背的是罪業,所以這樣的男孩以後都沒有福。墮胎愈嚴重,代表著整個民族的福分就一點一滴完全的損傷掉。墮胎那麼嚴重,我們往後的民族能有福分嗎?墮胎是殺自己的親身骨肉,那個罪報不得了。殺得了嗎?殺了,親家都變冤家,又來了。所以這個社會風氣假如不扭轉過來,往後子女都是來討債的。這種事情,古代我們怎麼可能幹得出來?

  沒有文化的薰陶,小孩不知道過的是什麼日子?中學生,你看現在被電腦、網路都著魔了,有的一打一天、兩天目不轉睛,不離開這個椅子,那個魔王的吸引力太強了。還有孩子連續打了好幾天之後,是昏倒被抬走的,現在這樣中毒的青少年不少。還有為了去打網路,聽到爸爸拿錢給爺爺奶奶,起了不好的念頭。趁著爺爺奶奶不在房間裡面,自己跑進去要偷這些錢。後來奶奶走進來,惱羞成怒,給他奶奶要錢,奶奶不給他,錯手把他奶奶給殺了。結果他爺爺走進來,他又傷害他爺爺,他爺爺落荒而逃,受了重傷逃走了。他找他奶奶那筆錢沒找到,在口袋裡面找到了兩塊錢,那兩塊錢是奶奶每天拿給他買早餐的。所以你看,欲令智迷,這些欲望侵蝕著我們下一代的心靈的話,我們的民族沒有前程。這個孩子到了警察局,警察問他,你現在是要上網還是要奶奶?他說我不上網了,我要奶奶。奶奶已經回不來了。你看真的,人的欲望控制了像著魔一樣,完全掌握不了自己的行為。

  我們之前到東南亞去,還聽說青少年迷上網路看色情,被媽媽發現了,媽媽把他關掉,這個孩子馬上拿把刀要殺他媽媽。你看那種欲望的力量有多強!假如不把仁義道德趕快紮在我們孩子的心中,後果不堪設想。所以民主的危難是出現了,不把這些倫理道德傳下去,真的我們的民族危機四伏。在兩百多年前,林則徐先生遇到了民族的危難。那時候中國人吸鴉片超過幾百萬人,吸到國庫都沒錢了,士兵一邊背支槍,一邊背一支煙槍,這樣還能打仗嗎?還能保家衛國嗎?林則徐先生看到這個情況,說這個再不改善,再過不久國家沒有錢了,也沒有士兵可以保衛了,無可用之兵,所以挺身而出禁鴉片。其實現在網路殺盜淫妄,比鴉片還厲害!我們整個家庭、整個社會,以及政府,都要高度警覺到網路對於下一代的危害,這不得不正視。

  那時候林則徐先生看到這個情況馬上跨出來,林則徐先生說,「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只要能夠利益國家民族,縱使冒著生命的危險,我也絲毫不會退縮。你看,就是有這種忠肝義膽,才能延續我們民族的靈魂。當時林則徐先生要離開他的老師的時候,師生抱頭痛哭,林則徐先生對老師講,「死生命也」,死生有命,我不怕,「成敗天也」,這一次下去能不能真正禁煙,聽天由命,我只要盡我的全部的力量。但是我不能眼看著自己的民族受到這麼大的屈辱,這麼大的危機,所以我必須去做。林則徐先生當初要去禁煙,有多少人要他的命!因為多少人賺這個黑心錢,假如他去禁煙了就賺不到,所以都要他的性命,他也毫不畏懼。去了以後,幾十萬噸一把火把它燒了,這在全世界禁煙史上,那是第一人。在很多地區,其他國家還塑林則徐的像,對他非常尊重。連英國人他們的煙草被燒掉最多的,英國人對林則徐又恨又敬,非常尊敬他,非常佩服他,覺得他真是太了不得的一個有德行的人。因為太多官員都可以誘惑,就林則徐先生誘惑不了。

  林則徐先生假如當時候沒有這麼嚴格禁煙,他只要開點小口,他不知道能多賺多少銀兩。當時廣東有幾個家就是靠賣鴉片,非常有錢,富極一時,但林則徐家裡很窮。所以那時候的人就笑了,你看那林公好傻,禁百分之九十九,一不要禁,他們家不就很有錢了嗎?你看這三個家裡的人,還吃香的喝辣的。所以人都很短淺,看不深遠。結果不到幾十年之後,這三個家族完全敗掉,整個家庭裡面那些古董統統到哪去了?都到古董店去了,要不就是已經到別人的家裡面去了。不到幾十年完全敗掉,子孫淪為乞丐的都有。但林公則興旺幾百年,而且他的子孫都有這種氣節,到任何地方一定盡最大的努力,盡最大的責任,這是他的子孫最明顯的一個人生態度。當時候完全的天下為公,感來的是幾百年家道的興盛。所以民族的氣節我們要拿得出來,拿得起來。

  而林公的家教非常好,他的父親很有德行,雖然是教書的,但是家裡再怎麼窮困,都是盡心竭力幫助他的這些親朋好友。有一天林則徐先生的伯伯到家裡來,因為都揭不開鍋,所以向他們家要糧食,他媽媽還給他。母親給了以後,還給林則徐交代,不能給伯伯知道我們家也不行了,不然他們會拿得不心安。你看那種兄弟之情,縱使自己挨餓,也不忍心看自己的兄弟挨餓。不只是他父親這樣子,連他的母親都是這樣子對自己的先生的兄弟。這個家道我們研究起來都非常感動。

  而且林則徐先生的父親告訴他,「粗衣淡飯好些茶,這個福老夫享了;齊家治國平天下,此等事爾曹任之」。這個家道非常勤儉,孝悌勤儉,這是我幫你們打下的基礎。但是你們要在這個基礎之上,做到「齊家治國平天下」,「此等事爾曹任之」,你們要扛在肩上。你看父親的交代,林則徐先生不敢忘,林公真的做到齊家、治國、平天下,他不負父親對他的期許。所以一個民族英雄的產生,都有源頭的,也都從家教來。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時期,歐洲人做了個研究,為什麼四大古文明,其他三個都斷了,只有中華文明還在天地之間屹立不搖?歐洲人很好奇,做了個研究。研究之後下了個結論,可能是中國人重視家庭教育。因為孝悌忠義都是從父母、家庭裡面承傳下來的,確實家庭的力量維繫著整個民族的興盛,而家庭當中孝悌為先。

  這次除夕,末學剛好在廬江湯池過年。除夕早上,我們所有文化中心的工作人員兩百多人,包含我們的家屬都來了,兩百多人一起祭祖。祭祖的當下,可以感覺到我們的祖宗真的都到了現場,當場很多大男人都感覺到了,都流下了淚水。我們一起齊誦《弟子規》,我們念著「禮運大同篇」。大同是可以做得到的,「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我們要栽培更多好的人,來利益這個社會,「講信修睦」,這一顆心,孝悌的心,延伸到愛心,「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不只是親愛父母、孩子,還要能「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師父在末學剛學佛的一開始,對於一些教誨真的是非常的深刻。回想到自己整個修學的過程裡面,一些重要的心態,往往都是在第一年、第二年就紮下去。對師父的教誨不能打折扣,馬上聽到,馬上隨文入觀,變成自己的態度。記得師長說要轉經,要把經典變成生活、工作、處世待人,所以就把《無量壽經》變成你人生的劇本。當時候聽到這段很高興,自己寫劇本很累,也沒有那個智慧寫。師父說就拿《無量壽經》當你人生的劇本,很輕鬆,了了分明,擺在眼前。

  我們的人生有沒有在演《無量壽經》?你看《無量壽經》說,「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受持如來甚深法藏,護佛種性常使不絕」。一切眾生的佛種在哪?孝道。「三世諸佛,淨業正因」,沒有孝養父母,這個佛種性就保不住,就墮落了。真的把孝道弘揚開來,就是在轉「護佛種性常使不絕」。能把孝心保留,德行留住,他的人生就不會墮落,才能往上提升。我們能這樣替眾生想,叫「興大悲,愍有情,演慈辯,授法眼」。孝能深植在心中,他懂得如何抉擇人生,如何抉擇朋友、對象。都從這個孝當中形成是非、善惡、好壞的判斷,才能「杜惡趣」,「德有傷,貽親憂」,這些誘惑不能陷進去,「開善門」。所以《無量壽經》當下都可以力行。

  記得當時候從秦皇島講完課回到北京,剛好師父打電話來,楊老師就說剛好我們回來了,就問師父,要不要跟禮旭講講話?師父說好。這樣我就很怕,我就很緊張。我跟師父談過兩次電話,大家不要太羨慕我,其實我不常跟師父在一起,只通過兩次電話。第一次在楊老師家,剛好我在家,老師不在出去辦事。一接起電話,「請問楊老師在嗎?」「楊老師剛好不在,請問您哪一位?」「我是淨空法師」,嚇一跳,「師父好,師父好。」實在的,我聽不出來,因為師父的聲音太年輕了,所以不能怪我。那是第一次跟師父講電話,第二次就是剛從秦皇島回來。

  師父在電話那頭給末學教誨到,他看了這麼多的宗教,都沒有根。所有的宗教,他能留住善道,他能升天,但是他的根在哪?還是孝道。沒有孝道的基礎,那是根本不可能升天的。所以師長看了這麼多宗教,了解到現在宗教太重形式,沒有重視經典的學習,經典的薰修,都只有表面而已。假如繼續這樣修下去,真的一輩子可能徒勞無功。所以師長說到,要把孝道,把這個做人,這個《弟子規》弘揚到各個民族、各個宗教,讓他們能夠在這個基礎上能有所成就,這才叫大慈大悲。對!他連孝道都保不住了,他怎麼修行?他一定墮落。師父看到了這整個宗教、種族的危機,非常的悲切,鼓勵我們這些弟子們要承當起這個弘護正法的責任。

  我們愈深入去體會,感覺就愈強烈,所以《無量壽經》是當下可以去做的。「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普賢大士第一願,「禮敬諸佛」,諸位朋友,從誰開始禮敬?連父母都不禮敬,這個禮敬諸佛能做得下去嗎?好,從父母開始禮敬,怎麼做?「入則孝」,就告訴我們了。所以,普賢十願跟《弟子規》是不是二法?是不是?六祖大師講,二法就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覺悟了,用「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的胸襟,不分別、不執著來做《弟子規》,《弟子規》也是普賢十願,這不二法。

  父母要禮敬,長輩要禮敬,「出則弟」;一切人要禮敬,「汎愛眾」。人要禮敬,萬物也要禮敬,所以連桌椅板凳都要禮敬,「置冠服,有定位」;對事情要禮敬,「事勿忙,忙多錯」,要成全別人的事,「己有能,勿自私」。你看,從頭到尾都是禮敬諸佛,沒有一句不是禮敬諸佛,從頭到尾都是聖賢人的存心,都是聖賢人的德行。我們能做《弟子規》,我們能知道這樣是對,這樣是善,也就知道怎麼樣去稱讚如來。不然是非善惡都不會,怎麼稱讚如來?知道善惡的標準,才會稱讚如來。所以學好《弟子規》,就知道怎麼樣「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廣修供養,《弟子規》哪一句不是廣修供養?《弟子規》每一句依教奉行,那都是法供養。孝悌,對自己的至親,親朋好友,都是這種心境,那都是廣修供養,都是財供養、法供養、無畏的供養。

  師長講,《無量壽經》做人生的劇本。諸位同修、諸位朋友,師父說《無量壽經》當劇本,其他的就不用當劇本了,是不是這樣?舉一反多少?舉一反三不夠,學佛的人要舉一反一切。一是什麼?一是心境,心境覺悟了,心境平等了,心境慈悲了,就會對一切都是慈悲、平等、清淨心。這要善學,一即一切,從心性再回歸到一切。所以,「父母呼,應勿緩」,恭敬心有了,再把對父母的恭敬對一切人,這個就會學了,這就會一生當身成佛。所以,《無量壽經》是人生的劇本,《弟子規》也是人生的劇本,《禮運大同篇》也是人生的劇本,一定可以當下做到。這個時候我們就能轉一切所學習的經典,會覺得人生很踏實,會學得每一句都覺得很踏實,都是實學。這一節課我們先講到這裡,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