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3-26 12:05:41佐梵

動漫畫中的「未來」

 

 

 

 

你,看得到「未來」嗎?

「想看到未來」想必是人類基本的欲求之一,我們姑且先不論「樂透號碼必中」這麼功利的動機好了,光是「好奇心」這一項──「想知道未來的花花世界是個什麼樣?」就是個足夠光明正大的理由了。

其實,也不只是個人會想要知道未來,就算是到了國家政府的這般層級,「預測未來,掌握未來」可也是一等一的大事。因此,「未來學」(Futurology)在近年來也就理所當然地演變為一門顯學。在美國,有個會員人數超過三萬、每年召開年會的「世界未來學會」(World Future Society);在日本,也有個由政府文部科學省所管轄的「未來工學研究所」及「日本未來學會」;在台灣,更已有數所大學不落人後的增設了「未來學」相關課程。

有趣的是,儘管這些自稱為「未來學家」(futurists)的學者已經努力把「未來學」發展整合為知識體系的一種,儼然可堂堂登入學術的殿堂;每當大眾面對這些未來學家殫精竭慮所畫出來的未來大餅時,嘴邊有時還是不禁流露出微笑:「這……這個點子我以前就看過了。」

不巧破壞了這些未來學家的「好事」的不是別人,正是那些從事所謂「科幻」(SF;Science Fiction)創作的作者。

你,可以在科幻創作裡看到「未來」。

要說到科幻創作「鐵口直斷」的威力,最經典的例子,當然要數科幻之父法國人凡爾納(Jules Verne)了,他早在十九世紀的時候,就以小說《從地球到月球》預言了有人載具突破重力束縛,進而登陸月球的可能性。他的科幻創作之所以有預言的神效,一方面當然是因為他的科幻並非信口開河,而是以當時的科學知識和技術為基礎,經由合理的邏輯來刻畫未來,一旦技術問題解決了,他的想像就可望成為事實。而另一方面,正因為人類的慾望都是共通的,與其說是他的科幻預言了未來,倒不如說是他筆下的迷人的未來,正是人們亟欲實現的共同願望。

隨著創作方法與媒介的發展,科幻創作也呈現了種種的面貌,除了大家所熟知的電影和小說之外,這裡所要談的「動漫畫」,更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大宗。

而反過來說,科幻在動漫畫這種創作媒介中所佔的比例之重,可也是遠遠超過科幻在其他媒介中的份量,大家只要到漫畫出租店走個一遭,或是打開電視隨機取樣一下電視卡通的類型,便可知道此言不虛。就直覺想來,這種現象的產生,自然是因為動漫畫這種創作形式和科幻這個題材間有極佳的「親和性」。

日本動畫評論家冰川龍介曾經很感性的說:「動畫給人的體驗本身就是一種科幻的體驗」。聽起來有點抽象?他這是就「創作哲學」上而來的發言──為原本不具生命的圖畫注入生命,利用「殘像軌跡」等錯覺,將「虛構」昇華為擬似「真實」,動漫畫和科幻這兩者有著本質上的接近。

就算是不要說得這麼玄好了,以現實面來說,一個漫畫家要畫出「太空船在天上穿梭」這類科幻場面,也不會比畫「汽機車在地上奔馳」這種現實景象的來得更費工夫。同樣是從事影像類的創作,動漫畫創作者在幻想舞台的建構上,不必頭痛技術或經濟面的障礙,這點可能就會讓電影工作者羨慕不已了。

而就歷史的角度來看,動漫畫和科幻也有著極深的淵源。過去影響日本動漫畫走向最深的,當然首推手塚治虫大師。手塚曾被譽為是日本的「漫畫之父」,在他過世之後,更被升格為「漫畫之神」,現代日本動漫畫的各種表現手法,可說是奠定於他所建立的基礎上。手塚在一九四○年代後期到一九五○年前半發表了一連串的科幻漫畫,包括了《失落的世界》、《大都會》、《即將來臨的世界》等所謂的「科幻三部作」,而更具象徵意義的是,他在一九五二年創造了《原子小金剛》。

《原子小金剛》的故事背景被設定為當時的「未來」──二十一世紀,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處的這個年代。而在「二○○三年四月七日」這一天,也就是原子小金剛在故事中的誕生日,日本各界也舉行了種種的紀念活動。對於日本人來說,甚至是對於所有認識手塚作品的人來說,原子小金剛已經不只是一個單純的漫畫人物,它所代表的是當年手塚治虫在他的作品中所寄託的「科學、未來、夢想」。而當年他筆下的未來都市的種種──超高層建築、高速道路等,也已成為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份。

一九六三年,還在黑白電視機的年代,手塚治虫克服萬難,將《原子小金剛》予以動畫化,以三十分鐘電視節目的形式,搬上螢光幕放映。這是日本的第一部電視動畫節目,在這之前,沒有人認為耗時耗工的動畫製作是有辦法經得起電視放映這種大量的消耗。雖說手塚對於動畫的興趣是來自於美國迪士尼的啟發,但從這裡為起點,日本動畫和美國迪士尼動畫走向了不同的道路。

「啦啦啦,科學之子,十萬匹馬力……」這是《原子小金剛》動畫主題曲中的一句,巧合的是,如同手塚治虫將原子小金剛寄予了「科學之子」的希望,他所催生的日本動漫畫,也就由於這樣的發展淵源,成了「科幻之子」。科幻題材的作品在動漫畫中始終扮演著一個舉足輕重的腳色,至今不衰。就連前面所提到的日本「未來工學研究所」,在他們的所發表的報告”Futurology Issue”中,也列有「在科幻動漫畫中所談到的未來」這一項,可見日本動漫畫在蓬勃發展之下,其中創意受到肯定的程度。

回頭來看,科幻創作發展至今,在方向上自然是呈現百家爭鳴的多樣性。資深一點的科幻迷應該都聽過所謂「硬科幻」(Hard SF)和「軟科幻」(Soft SF)的分類方法,這裡我們先不用執著於這些名詞的嚴格定義,因為大部分的科幻作品都混有各種要素,不容易也沒有必要將其強行歸類。單以輕鬆的角度來看,作品中的科幻要素常包含下述幾種特徵:

1.以現在的科學知識及技術為基礎來推測未來,如前面所提的凡爾納的《從地球到月球》,這是最正統派的科幻路線,也是最被「硬科幻迷」所讚揚的創作方向。以「未來預測」的角度來看,這是最「有用」的科幻。

2.利用科幻這個方便的舞台來突顯想要表達的意念,可以為了戲劇的發展而「發明」科學,作品中的預言未來可否實現完全不是重點。例如古典科幻上的名作:英國人威爾斯(H. G. Wells)的《時間機器》。這條路線發展下去,和本書另一章〈架空世界的魅力〉的內容息息相關,讀者不妨參考參考。話說回來,所謂「合理」或「不合理」的科學推測,也常是一件難以界定的事。

3.看爽的,比如說,日本動畫中常見的「巨大機器人」,或是星際大戰中的「光劍」,這裡的科幻設定完全是著眼於娛樂性。

當然,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科幻作品,常常是融合兼具了這三個特徵。接下來,我們回歸主題,就「未來預測」這一點來看看幾個絕妙的例子,這些例子中的預言,有些是已經實現,有的是尚未實現,但它們都反映了創作者的巧思。


★小叮噹(今譯:《多啦A夢》)
要說《原子小金剛》是純正科幻,由藤子不二雄所創造的《小叮噹》則是科幻家庭劇(SF Home Drama)中的經典了。這部作品在台灣有極高的知名度,這裡也不用多費唇舌介紹內容。它其中一些科幻狂想,如「任意門」、「縮小燈」、「進化布」等,就科學的眼光來看,要實現是有所困難的。但有些點子,對我們現代人來說,可是一點也不陌生。

例如,大雄為了向同學炫耀,要求小叮噹用「合成照相機」將他的身影和他沒去過的風景照片合成在一起……這種當年還算是專門而費時的「照片合成」技術,在電腦和數位相機普及的現代,可真的是人人都可以做到了。

又如,小叮噹為了讓賴在家裡的大雄也能上課學習,就讓老師出現在電視上教學,這種「電視教學」的概念並不算新奇,但有趣的是,老師和大雄還可以透過螢幕互動,這豈不正是現在發展中的「網路遠距教學」的好範例嗎?


★科學小飛俠
《科學小飛俠》這部科幻動作(SF Action)動畫是「龍之子」公司在一九七○年代的代表作,也是現在台灣所謂「五年級生、六年級生」小時候共同的回憶。劇中小飛俠利用手表上的隨身通訊器互相聯絡的帥氣模樣,真是羨煞了當時的小朋友們。而隨著時代的進步,現在大街小巷人手一隻手機,不但不讓小飛俠專美於前,連真正手錶型的手機,也都已經商品化出現在市場上了。

另外,故事中惡魔黨和小飛俠「鬥法」的過程,也包含著許多科幻的巧思。例如在某段故事中,惡魔黨發明了可以殺人於無形的「殺人音樂」,並以大音量散佈,造成破壞;而小飛俠加以反制的方法,則是發出相位相反之音波振動,以干擾的方式消除其能量的傳播。這個可不是信口開河,這原理就是由德國科學家Paul Leug所想出來的噪音主動控制法(Active Noise Control),以當年的科技水準來說,這個想法在那時還稱得上是「科幻」,而隨著積體電路的快速發展,這個技術現在也已經實用化並被廣泛使用了。

★機動警察Patlabor
《機動警察Patlabor》是一個極受歡迎而長壽的動漫畫系列,作品壽命在十年以上。而最有趣的是,這部作品的首次登場,是在一九八八年,它所設定的故事背景,則是在「近未來」,也就是當時的「十年後」,它的片尾還曾戲謔地打出這樣的字幕:「本片純屬虛構,但若在十年後,可就說不定了……」。隨著時間飛逝,十年轉眼過去,作品中的時間早已被現實追上,這時候我們再來看看劇中世界和現實的差距,可真是饒富趣味。

該作品中最為「幻想」的部分,當然是日本動畫為求受歡迎而常見的「原罪」──機器人。但《機動警察》故事中的機器人,既不是瘋狂科學家在自家地下室製造出來的怪物,也不是外星人從天上送下來的禮物,而是純粹的工業產品。對照一下現實世界中的進展,我們的科學家們雖然「手腳慢了點」,但的確是朝這個方向邁進,例如本田工業的ASIMO、川田工業的HRP-2 Promet等人型機器人原型機。畢竟,機器人是人類長久以來的夢想之一。(值得一提的是,川田工業所開發的機器人HRP-2 Promet,其外型正是由《機動警察》的機械設定師出淵裕所設計的。)

而作品中登場的許多「科幻」小道具,如汽車用抬頭顯示器、數位影像處理技術、可讀寫光碟系統等,目前不是已經普及化便是「市場前景一片大好」。但最讓人佩服的不是這些,而是《機動警察》劇場版(也就是電影版)的監督(導演)押井守對「世界觀」的眼光。

押井守,人稱日本動畫界的「鬼才」,對事物的切入角度有獨到之處,同時他對最新數位科技一直保持高度的關心(這一方面也是因為他是個電腦遊戲迷),談「未來預測」這個題材可說是不作第二人想。他在一九八九年發表的《機動警察》劇場版第一作,便是以「電腦病毒」所造成的大規模災難為主題,在那個Internet網際網路尚未普及、電腦病毒還相當少見的年代,這部作品的點子確實是走在時代的最前端。而他在一九九三年發表的《機動警察》劇場版第二作,更是將故事的領域延伸到科技之外,探討起PKO(Peace Keeping Operation;指日本自衛隊的海外派遣)法案的後遺症、對都市的恐怖攻擊等政治社會面的議題,可說是超越了「科幻」的科幻預言故事。

下面要說的《攻殼機動隊》,更是將押井守推向國際舞台的科幻傑作。


★攻殼機動隊
《攻殼機動隊》的原作漫畫是由士郎正宗所繪製,他在日本漫畫界也擁有「怪才」的名號。他的漫畫向來不「友善」,常常充滿了密密麻麻的術語和註解,讀者必須自己先「作好功課」,才有辦法理解其背景及劇情。但是只要先過了開頭這一關,必能從中享受到層出不窮的驚奇。

在他的漫畫世界裡,就算是信手拈來,也隨處可見他對未來的預測和奇想:人機融合,記憶改造、網路性愛,攻性程式……等等,簡直可以說是一部「未來啟示錄」。其中的「光學迷彩」概念是現今軍方積極開發的重點項目不說,就算是近來十分熱門的奈米科技,士郎正宗也早在十幾年前就將其概念運用在故事裡了。

而押井守所改編的《攻殼機動隊》動畫,在美國不只曾創下錄影帶銷售冠軍的佳績,更影響了不少好萊塢的主流電影。

★2001夜物語
在正統派科幻漫畫中,星野之宣的這套《2001夜物語》無疑是傑作中的傑作,從科學設定、劇情陳鋪,到其背後的人文反省,都有令人讚嘆的巧思。

這個書名是帶有雙關意味的,一方面是向那著名的科幻電影《2001太空漫遊》(亞瑟˙克拉克原作,史丹利˙庫柏立克導演)致敬,甚至連其故事的開場都是一致的:太古時代的人猿將牠的工具(獸骨)往天空一扔,然後鏡頭接到繞地球航行的太空船,象徵將延續數百年的「太空大航海時代」的開始。

而另一方面,這書名也所暗示了,其故事的編排結構是與《天方夜譚》(日本稱之為一千零一夜物語)相似,每一段都可以是獨立的短篇科幻漫畫,但是每段又是整部壯闊史詩的一部份。

沒有華麗熱鬧的星際戰爭,也沒有爭奇鬥艷的外星生物,單以人類努力地把步伐跨向廣闊宇宙的過程為主線,星野之宣運用寫實的風格刻劃出合情合理的未來藍圖,而感人的劇情張力就從人類必然面對的困境與矛盾中自然浮現:

為了人類的延續發展,人類試圖把自己的「種子」送往外太空。先將精子跟卵加以冷凍,然後送入歷時數百年以上的旅程,直到覓得適合生存的星球。這些「宇宙的孤兒」不是得在新天地中獨力求生,便是得身陷永恆的沉睡中。這樣做法,是否過於殘酷呢?

為了代替人類進行宇宙探險,人類開發了可媲美人類的「人工智慧」,但隨著智慧而來的「感情」,人類又該如何面對呢?當工程師養育出具有「人性」的電腦,但又得將它送入一去不返的旅程時,其中的不捨又該如何自遣呢?同樣是面對人工智慧的主題,星野之宣這裡卻提出了和《2001太空漫遊》完全不同角度的質疑。

當發現新的長距離航行技術,可以使人類在有限的壽命期間探尋銀河,甚至追上自己「祖先」的古老探測船時,這些遭到相對論效應玩弄的人們,又是如何看待這些無奈呢?

面對著宇宙的廣大,人類所作的各種努力就像投沙入海般的消逝無痕,當冒險心和活力一點一滴地消失,當資源和經濟的壓力浮上檯面,人類還能保持「征服宇宙」的雄心嗎?也許,人類還是難以離開地球的……星野之宣之所以有這樣的疑問,想來是為了反映現實世界中,人們經歷了一九六○年代「登月熱」之後,卻難以為繼的困境吧。

在動漫畫的世界裡,還有許多精采的「預言」,就等著您自個兒去欣賞了。也許,哪天當您真的遇上了個未來學家時,您還能給他上一課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