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3-27 16:38:52瑪酷樂

南方澳的天主教堂

 GPS

    南方澳的天主教堂座落蘇南公路的起點路旁,巍峨矗立的建築緊貼著山壁,更顯現幾分的壯觀與神聖。目前的這棟挑高四層的建築落成於民國七十七年七月十七日,但是這座教堂真正創建的歷史比這足足早了三十年。南方澳教堂的管轄權隸屬於蘇澳的天主教會,因此,提及南方澳就必須先談到蘇澳的天主教。

    在日據時代,蘇澳並沒有天主教堂的設立,大陸淪陷後,在大陸傳教的許多外國傳教士也步著國民政府的後塵,逐漸離開大陸來到台灣。民國四十年前後,來自大陸的天主教神父人數多到可以散佈台灣的每一個鄉間,當時首先來到蘇澳的是五、六個加拿大籍的修女,在現今蘇澳市場一帶租屋,一方面為社區提供簡單的醫療服務,一方面將教義散播社區。不久將地點轉換到蘇澳中正路「白米橋」北端的白米溪河邊,除了簡單的醫療,還為地方婦女作接生的工作,在醫院尚不普及的時代,這一群修女著實為蘇澳地區提供了真正實惠的服務,也拉攏地方百姓的心。

民國四十二年左右,兩位加拿大籍的神父「邰主教」和「冉神父」來到蘇澳,並開始建設現今白米溪邊的教堂。這是天主教在蘇澳創建教堂的殷始。有了基本的根據地,信眾也跟著日漸成長,蘇澳週邊的小村莊信徒近悅遠來,特別是「心靈神佑」配合著「實在美援的物資」,天主教在每一個地區無不蓬勃發展。於是為了就近服務更多的信徒,蘇澳週邊小村莊的教堂也一間一間的成立。南方澳的教堂正是成立於民國四十七年,教堂建築小巧中不失莊嚴,位於南安路西側盡頭的山邊,是南方澳明顯的地標。當時在天主教服務的修女眾多,除了為地方提供簡單的醫療外,也為在社區設立幼稚園,提供地方幼兒的基礎教育。雖然當時的神父及修女大多是來自加拿大的外籍人士,可是一有空閒時間,神父及修女就深入社區作訪問和關懷,無論是不是教友,都在服務之列,充分作到「神愛無國界」地步。筆者猶記得在五十年代中期,蘇澳教會來了一位中國籍的「鞏德謙」神父,特別開闢了一門「英文課程」,免費為地方中學生加強英文程度,受惠了無數的學生。總之,民國四、五十年代,天主教會和整個蘇澳地區的百姓生活關係密切,是天主教最為興盛的時候。

   民國六十九年的二月一日「北迴鐵路」全線通車之後,熱鬧的蘇澳鎮一夜間全變了樣,蕭條的街道留不住客人,不但在此生活的人口逐漸外移,連教會的教友友也跟著無端的減少。五十年代以後,天主教在台灣開疆闢地第一代的外籍神父逐漸交棒給本土的神父,但在七十年代以後,本土從事神職的人越來越少,造成神父人選的青黃不接,目前在蘇澳天主教會的「王貴」神父是在六年前來到蘇澳任事的,今年已經七十八歲,在南澳任事的華神父來自加拿大,今年也已經九十一歲高齡了。神父雖然年高德邵,只是體力和衝勁不再,對教友的服務和關心都有限,也是間接造成教友流失的原因之一。

  目前的蘇澳天主教堂已不復往日盛況,管理若大的教堂就只有王神父和一位幫忙打理的婦女老教友「吳寶茶」女士兩人,「吳女士」自十六歲就參與教會的服務工作,今年也已六十歲。蘇澳教會雖然號稱教友仍有有一、二百人(每年聖誕節的時候統計),但每天傍晚的彌撒晚課卻只有六個人,平常參與主日的教友也只剩二十多人,南方澳的天主教堂更是只剩下幼稚園的業務,連主日也沒有教友到教會了。望著莊嚴巍峨的教堂,想起往日風光的歲月,不禁令人唏噓不已。

http://nanfangao.googlepages.com/g9.html

南方澳文史工作室



本文已同步發佈到「旅遊最前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