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3-26 13:37:40瑪酷樂

日據時代南方澳的宗教信仰

日據時代南方澳的宗教信仰

     南方澳的內埤漁港岸邊的城隍廟,裡面供奉著一尊石刻的觀音菩薩,上面刻著「第一番」、「キイ青岸渡寺」、「如意輪觀音」等文字,日本味十足,類似的石刻觀音在台灣的新竹、基隆、宜蘭等地都有發現。經過筆者用心的追查終於發現,原來這些觀音石像的出現是源自於日本民間的三十三觀音靈場巡禮的信仰,日本人巡禮觀音道場的歷史至今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了。

    日本的觀音信仰以密宗的「六觀音」最為普遍,那就是能渡化六道輪迴的「如意輪觀音」(渡天道)、「千手千眼觀音」(渡地獄道)、「十一面觀音」(渡阿修羅道)、「馬頭觀音」(渡畜生道)、「聖觀音」(渡餓鬼道)和「准胝觀音」(渡人道)或「不空絹索觀音」等。在日本有許多供奉「六觀音」的寺廟道場互結連盟,使成一龐大的巡禮道場,像是「西國三十三觀音靈場」、「四國八十八觀音靈場等,而其中最有名的應屬圍繞大阪及京都週邊的「西國三十三觀音靈場」。是日本佛教信徒一生必走一趟的朝聖之旅。日本民間深信參與巡禮參拜三十三箇所觀音靈場,能獲得觀音菩薩的庇佑賜福及獲得以下十大功德:

  一、能免除火災難、水災難、橫死災難、盜賊之災難等。

  二、能不遭受惡畜、毒蟲、所有的惡獸之侵犯。

  三、能免除毒藥、無實之災難。

  四、能免遭受雷、電、落馬死之災難。

  五、能不受厄運災難、熱病、所有的流行病之苦難。

  六、渡海、河川、搭乘船隻,皆能免除風波浪之水災難。

  七、能獲庇佑壽命長久,子孫繁昌。

  八、能幸獲諸神、諸佛之庇護。

  九、所有祈願皆能得依願成就。

  十、誓願諸多之罪障均能消滅,更能解脫苦海,往生極樂淨土。

     日本人占領台灣之後,在台灣作長治久安的打算而積極投入建設,在1921年啟建南方澳漁港時,從日本來的大量移民,當然也把他們最信奉的觀音信仰也一併帶到新的殖民地來,從神像上刻的編號及寺廟名稱可以發現南方澳城隍廟的這一尊正是日本西國三十三靈場觀音的系列名列第一番號來自「青岸渡寺」的「如意輪觀音」,算來祂到南方澳至今(2003)應該有八十二年的歷史了。

    在整個宜蘭縣的轄區裡,筆者也發現了相同系列不同編號的觀音石像有七、八尊之多,但日本人為何會把第一番號的佛像擺在南方澳呢。根據筆者考究,原來在日本也是被排於第一番的「青岸渡寺」位於日本國古時之「紀伊國(又稱紀州,現今之和歌山縣)」那智山。「和歌山縣那智山」被日本佛教界認定為是接連於觀世音菩薩所居住之「普陀洛山」之東門。那智山之遙遠的那邊有廣大的太平洋,其海上有個地方被認定為「華嚴經入法界品」中所說之「普陀山」。因此「西國三十三觀世音靈場巡禮」是自從日本古時候的「平安朝代」就以「青岸渡寺(那智山)」設定為巡禮路程之出發第一站,而南方澳的地理位置或許正如日本的「那智山」是台灣面臨太平洋的最前哨端,因此而被選作「第一番青岸渡寺如意輪觀音」的所在實是其來有自的吧!

    另外在南方澳的金龍寺和南光寺也有類似的石刻觀音像,只是上面的文字不見了,無法作進一步的來源研究考證,但是有一點可以確認的是這些石刻的神像在光復以前原來都未立廟奉祠,只是設置在路旁的神像罷了。

 GPS

    一間座落於南興里的山腰上,不論外表造形及內部格局,都可以明顯看出與南方澳其他廟宇的不同,這就是來自屏東小琉球的移民所建造的「池碧宮」。讓我們先從廟裡刻在牆上介紹沿革的石板入手吧!石板上這樣寫著:

    「池府千歲係黃帝開國朝臣,黃阜人氏,本姓劉,當年任縣令有功,受封為池府官銜,奉命赴洛陽接任縣令,沿途遇一奉玉旨下毒之小童,帶藥一包欲毒疫轄內百姓,池府想未上任規事,而百姓先遭瘟疫,於心不忍,便精思良策,將小童藥物奪取服下,不惜生命,為救百姓捐軀,滿身變黑,玉旨調回池府魂魄審問,認為善行可嘉,便勅封為監斬官銜,昇歸正神,受百姓永懷敬仰。

    明朝末年,在白馬漢黑捲白馬巷,神通顯赫救世,遇一陳姓弟子外出經商,歸途遇難,受解困平安,深感神恩,便雕刻池府金身供奉,經三年遷至福建泉州府,在清朝雍正年代陳弟子後裔接駕池府金身,引渡登舟至台灣鹿港上岸,轉移南州居住。迄乾隆年代再遷小琉球久居,後來建造池隆宮廟宇奉祠。

    民國五十六年陳石碖先生向池隆宮祈求同意,另雕池府金身,隨同至南方澳住宅二樓奉祠,當年傳授首任乩童洪新川先生,法師洪武軍先生合作祈求池府王爺神威,保佑眾信徒合家平安,造福眾生為宗旨,香火鼎盛,於丁巳年(民國六十六年)池府起駕扶乩題字遴選委員,發起募捐購地,籌建廟宇,於庚申年(民國六十九年)端月(一月)初八日,池府等眾正神金身,再全搬遷入本宮現址二樓奉祠,成立宮名為「池碧宮」,坐丁向癸兼午,承蒙各地先賢暨各委員等熱烈支持贊助,迄今癸亥年(民國七十二年)荔月(六月)初二日,本宮始告落成,各殿奉祠主神簡介:前殿前掉正中天公爐,正殿天元千歲,左邊池府三千歲,右邊五府千歲,隔殿壁邊王船公,後落正殿池府千歲,左邊李府千歲,觀音佛祖,隔殿邊境主公,右邊哪吒太子,保生大帝,右隔殿福德正神,虎將軍,包府千歲等正神,威震台澎,澤被萬民,風調雨順,國泰民安,蔡仁法撰。」

    台灣光復初期,台灣人開始擁有自己的機動漁船,隨著作業範圍的擴大,台灣東岸這個豐饒的漁場吸引了來自全省的漁民,而地位適中的南方澳便成為這些漁民的理想移民地。民國四十年開始,小琉球的漁民開始不約而同地湧向南方澳,特別是民國四十五年到五十年間,小琉球的漁民幾乎是蜂湧而至。和當時日本的移民一樣,外出的漁民雖然帶著故鄉守護神的神像或香火,但是故鄉最大的王爺廟「三隆宮」每三年一度的「王爺聖誕」仍是身為小琉球人的一件大事,每三年,遷居南方澳的小琉球漁民幾乎全家扶老攜幼趕回故鄉參加「迎王祭典」,「王爺公」在小琉球人的心目中就像西洋人心中的上帝一樣,日常生活,事無大小,全心依賴。

    陳石碖先生於民國四十四年來到南方澳,算是小琉球較早期遷到的移民。因眼見小琉球的移民日漸增多,但每逢有事求神時,總須舟車勞頓,千里迢迢趕回小琉球,十分不便,便於民國五十六年時自小琉球漁福村的「池隆宮」求得池府王爺的同意,另雕金身分靈至南方澳,同時延請首任的乩童洪新川先生,法師洪武軍先生合作,借助池府王爺的神威,為地方同鄉作排憂解難的服務,由於尚無正式廟宇容納神尊,於是將神尊供奉在陳石碖先生自宅的二樓,雖然此王爺所來自的「池隆宮」只是小琉球漁福村的角頭廟,但對於「離鄉背井」的小琉球人來說,已經是難得的精神寄託所在,不久便形成一個以小琉球人為中心的神明會。民國六十六年更組成建廟委員會,開始發起募捐購地,籌建廟宇。至民國七十二年的農曆六月二日,屬於小琉球人移民籌建的新廟終於落成,並取名為「池碧宮」。「池」字正是取自前述小琉球「池隆宮」的首字,而「碧」字則是取自廟內所供奉的另一尊「觀音媽」所來自的「碧雲寺」。起初「池碧宮」的信徒大都以小琉球人為主,但因廟內的乩童能為信徒解決各種問題,而且也靈驗頻傳,於是鄰近居民來尋求排憂解難的也漸漸增多,現在「池碧宮」的信眾已遍佈整個南方澳地區。每年農曆六月初一「王爺」千秋祭典時,王爺巡境也是以整個南方澳為出巡範圍,其熱鬧場面並不遜於南方澳的其他大廟祭典。和小琉球祖廟也保持密切往來。

http://nanfangao.googlepages.com/g2.html

南方澳文史工作室



本文已同步發佈到「旅遊最前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