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1-22 22:00:50鄭老師(修理人)

中醫“風病”知多少

“風病”是中醫學特有的病名。囊括了現代醫學中多種疾病。如腦血管意外,中醫學稱之為中風;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遊走不定的關節疼痛,中醫學稱之為風痺;由高熱引起的驚厥、抽搐,中醫學稱之為驚風等等。

  中醫學“風病”由來

詞典對“風”有如下解釋:“風是自然界一種無形的流動的氣體。”正是依據了風的特徵――無形、流動,中醫學通過長期的詳盡觀察,發現臨床上有諸多疾病具有來去無踪、變化瞬息的特徵,與風的特性接近,因而引用了風的概念,將具有風的特性的疾病稱之為“風病”。

中醫學“風病”的概念有兩大類,一類是外風(病),一類為內風(病)。外風(病)是指因感受了自然界中的虛邪賊風而患的病,如面神經麻痺等;內風(病)指因臟腑功能失調,陰陽不合,氣血運行逆亂引起的諸症,如肝陽化風所見的頭暈頭昏、面目(或肢體)麻木;陰虛生風所見的腰酸膝軟、頭目昏花;血虛生風所見的面色蒼白(或萎黃)、頭暈眼花、四肢抽搐等。

  風邪致病有共性

不獨立行動風邪致病不是單獨致病,而是非常容易夾雜寒、濕、燥、熱等其他病邪共同致病。如風寒、風熱、風濕、風燥等。再者風邪具有向上、向外、浮越的特點,臨床致病最容易侵犯人體的體表和頭面部,使皮毛腠理開洩,病人多有出汗、惡風等症狀。

飄忽無定位風邪致病大多遊走不定或來去迅速,如游走性的關節(或肌肉)疼痛,皮膚疹塊的時隱時現,以及中風病人的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都具有風的這一特性。兩千多年前的醫學巨著《素問・風論》就曾描述過:“風者,善行而數變”。

易動不拘泥風邪還有易“動”的特點。也就是說風邪致病,臨床上多表現出動搖不定的特徵。如常見的眩暈、震顫、四肢抽搐等,就是風“動”的緣故。中醫學將風易動稱為“風勝則動”。

  “風病”皮膚篇

夏秋季節,人們容易罹患皮炎、蕁麻疹、風疹、濕疹等屬於中醫學“風病”範疇的皮膚疾病。這類皮膚病通常表現為身體的局部或全身出現紅斑、丘疹、水皰、糜爛、滲出或粗糙、肥厚、脫屑,伴瘙癢且灼熱難忍,易於反復發作。

中醫學認為其病因多與風有關,主要是風、濕、熱三邪鬱結於肌膚所致。多因血熱而感受外風,或因血虛生風而發病。

■ 情緒患者應保持心態平穩,不氣鬱化火。

■ 藥物在醫生指點下選用清熱瀉火或清熱涼血以祛風止癢的藥品。不可搔抓患處,更不贊成用熱水或其他刺激性洗滌用品燙洗。

■ 飲食清淡為主,不食用辛辣、油炸、燒烤或其他易過敏、刺激性大的食品,以防病情加重或誘發疾病。選用一些適合自己的藥膳。像荸薺、薄荷都是甘寒清涼之品。

藥膳一荸薺200克,鮮薄荷葉10克,白糖10克。荸薺洗淨去皮切碎攪汁,鮮薄荷葉加白糖搗爛,放荸薺汁中加水至200毫升,頻飲。具有涼血祛風止癢功效,可用於蕁麻疹屬血熱生風者,見皮疹紅色,灼熱瘙癢,口乾心煩,發熱,舌紅苔薄,稱之為荸薺清涼散。

藥膳二馬齒莧30克(鮮品可用100克),烏梅、綠豆衣、地骨皮各15克,乾地龍9克。將馬齒莧洗淨切碎,與烏梅、綠豆衣、地骨皮、地龍一起入砂鍋內,加水適量,共煎30分鐘,棄渣取汁300毫升,分兩次飲用。功效清熱熄風,可治療具有口乾口苦、舌苔黃膩的胃腸濕熱生風的急性蕁麻疹,謂之馬齒莧地龍飲。

  “風病”中風篇

天熱出汗較多的時節,也是腦血管病的發病之時。因為一旦水液補充不足,對於素來血黏度偏高的腦血管病患者而言,有可能引發腦血管意外。

■ 起居積極控制血壓、血糖、血脂、血黏度。適時補充水液,防止脫水,可有效減少中風的機率。

■ 藥物中醫學強調採取鎮肝熄風,或滋陰熄風的方法,隨證配以清熱、養血以及化痰之品。

藥膳一葛根粉250克製成麵條,荊芥穗50克、淡豆豉150克,水煮至沸,去渣取汁,再將葛粉面條放入淡豆豉汁中煮熟,謂之葛粉羹。具有滋肝、祛風、開竅功效。適用於中風、言語謇澀、神誌昏聵、手足不遂患者,或是腦血管硬化者。對預防中風有幫助。

藥膳二雞肉90克,田七10克,紅參10克,黃芪30克,生薑3片。將田七打碎,加雞肉、生薑3片過油,把全部用料一齊放入瓦鍋內,加清水適量,文火煮兩小時,調味即可,隨飯飲用。可益氣、活血、通竅。適用於氣虛血瘀的中風後遺症,見半身不遂,患肢腫脹,疼痛,語言不利,記憶力減退,頭暈,心悸,舌淡暗或有瘀斑,脈弱者。

  “風病”關節篇

夏秋之際雖然氣候炎熱,但也容易感受風寒。空調、電風扇的使用不當可使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舊病復發,每每關節疼痛,遊走不定。中醫學認為這類病人機體素來正氣不足,風、寒、濕諸邪多乘虛而入,致使血脈痹阻不通,而見肢體關節及肌肉酸痛、麻木、重著、屈伸不利,甚或關節腫大等症。

■ 起居注意關節保暖,慎用空調,避免風寒濕邪的侵襲。保持居室清潔,乾燥,光線充足,經常通風,合理進膳,保證營養,減少刺激,按時服藥。

藥膳一薏苡仁30克、木瓜10克、粳米30克,一起放入鍋內,加冷水適量、武火煲沸後文火燉薏苡仁酥爛食用。喜食糖者可加入白糖1匙,宜每日或間日食用。適宜濕重苔膩、關節重著的患者,可健脾利濕,有助於緩解疼痛。

藥膳二約500克黑魚1條,枸杞子30克,雞血藤10克,1000毫升水,武火煎沸,文火煨1小時,早晚各服一次,一次100毫升,以補虛利關節。適宜素體血虛、面色蒼白、頭暈神疲虛患者。

http://www.lzyysw.com/zhongyi/detail/65

來源:老中醫養生網  http://www.lzyysw.com/
任何轉載或轉貼都應註明真實作者和真實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