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我選讀了珍奧斯汀的<傲慢與偏見>。
<傲慢與偏見>好歹也是經典著作,深受女性讀者讚頌,是為跨越世紀的戀愛天書。奧斯汀筆風流暢,毫不拖泥帶水,閱讀節奏奇快。故事以中等家庭裡排行第二的女孩Elizabeth Bennet的視角為主軸,描寫出男女間社交交際的眾生相,當中包括中世紀上流階層的禮儀、虛偽、勢利等種種態度,並對命運作出深入的剖析,例如幼妹與好友Charlotte Lucas輕率決定下的婚姻,葬送掉她們的幸福。
珍奧斯汀獨有的女性觸覺、人物對白生動活脫,表面是帶有通俗的愛情史詩,實則是人生的一大智慧。
然後再讀過沙林傑的<麥田捕手>。
我有可能是沙林傑生前的最後一位<麥田捕手>讀者。這本半世紀前出版、一度被列為禁書的「反叛文學」代表,被視為醞釀成六十年代嬉皮青年文化的其一養份。
1980年12月,一名叫Mark Chapman的披頭四狂迷讀過<麥田捕手>後,決意刺殺嬉皮文化的象徵性人物約翰連儂,案件轟動全球。<麥田捕手>一書再度備受關注。
<麥田捕手>的離經叛道,影響彼岸英倫的後世作家Irvine Welsh寫下更加糜爛的<猜火車>一書,後來拍成電影<迷幻列車>,成為九十年代英倫迷幻的文化象徵。<麥田捕手>圍繞的五十年代,時值戰後經濟鼎盛時期,美國社會坐享繁榮逸樂同時,人際間矛盾的種子萌芽:嬰兒潮一代人躁動不安、憤世嫉俗,面對成年人的規範與束縛,更銳意質疑資本主義社會模式的利害。
終於拜讀了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說不上喜歡,但也深刻感受到書中要表達的無奈。
![](http://3.bp.blogspot.com/_spJmncwOfxA/S4gM_S3rfJI/AAAAAAAAAeg/BmgCu9FPBe0/s320/20090515113154756.jpg)
生活就是這樣!村上春樹花上大多篇幅描寫全不相干的生活鎖碎事,刻劃出都市生活的孤寂。大學宿舍生活如是,畢業後獨居如是,夜夜出外獵艷如是,獨力經營店舖生意亦如是;即使精神療養院的生活迎面大自然,人們坦然相處,看來相當充實似的,然而沿隨日子蹉跎,內裡的隔膜油然而生……直子走上自殺絕路,也彷彿是早晚會發生的悲劇宿命。
![](http://2.bp.blogspot.com/_spJmncwOfxA/S4gNACBbXPI/AAAAAAAAAew/dPxG5EEDoNQ/s320/633789345182968196.jpg)
無獨有偶,及後我又讀了<人間失格>--另一本涉及自殺題材的文學作品。<人間失格>是為太宰治投河自盡前的遺作,故事的調子難免過份自憐自憫的苦澀。
大庭葉藏自出娘胎就跟世俗合不來,他酷愛怪異藝術,偏好繪畫令人感覺詫異的怪獸畫像,滿腦子古怪念頭,卻不宣之於口。但是大庭葉藏本人又會不自覺地迎合身邊人,運用純熟的搞笑技倆,逗人家開心,從而迷失在寵幸的氛圍裡。
成長或是殘酷無情的,大庭葉藏渴望得到愛,到頭來只給數位女人們先後包養,那份愛是冰冷蒼白的。<人間失格>就像一杯用柑橘泡出來的熱茶,讀罷過後,一股清苦灼燙味蕾神經之中,也隱含一味硝酸在心頭。
![](http://4.bp.blogspot.com/_spJmncwOfxA/S4gNArjTTMI/AAAAAAAAAe4/fYfUuLqblIs/s320/image.jpg)
2007年初,<愛在瘟疫蔓延時>同名電影上映。本人對故事大綱很感興趣,並打算一賞為快;但聽從各界建議,應先讀過加西亞馬奎斯的原著才看電影版本,於是專程掏腰包買了中文翻譯版回家,可惜時至影片落畫一刻,我仍未揭過一頁紙。
早知道是癡情呆子的老掉牙故事,可是小說初段並不是預期的那回事,片語情話欠奉,只大量描述一個對劇情不太相干的人物自殺的境況,亦即是關於死亡的事項,當中涉及一對暮年夫婦的平淡生活。
由於細節繁多,筆墨嘮叨,閱讀的進度艱澀,於是我暫且擱下,先讀<挪威的森林>和<人間失格>後才斷續再追看<愛在瘟疫蔓延時>。直到主角阿里薩出場,劇情才大幅度注入愛情元素,而恢復起我的興緻,順帶數以倍計地加快閱讀速度。
顧名思義,整個故事以愛情為命題,馬奎斯就在序頁表明是獻給他的夫人了!書中男、女主角那段歷時大半世紀的愛情,覆蓋了衰老、疾病、婚姻、親恩、人性與光陰,的確動人和盪氣迥腸。阿里薩對愛情的堅貞、對無了期等待的豁然包容;費爾米納在客觀環境內逼於無奈,又在主觀意決下順流世俗,跨過婚姻的桎梏與生死的哀慟。二人老來結合,無怨緣份的遲來運到,那份不言即通的默契根本已大大超越了愛情的境界。
你讀的東西也頗認真的。
<挪威的森林>也將會有電影版,由法藉越南導演陳英雄所拍,對我來說就沒有什麼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