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9-03 01:33:01

東瀛女子情意結

從近期一連串的話題性新聞(先是o靚模、援交,到後來的酒井法子涉毒被捕),像是港人鍾情日本女性的活生生例証。接著香港人網的流行普選討論區一攔裡,發表了「我最喜愛日本女偶像」的公開投票,細讀網友留言,令我更確定「東瀛女子情意結」的論據。

還記得去年的港女話題哄遍全城吧?當時全港男女互數不是,喋喋不絮。直至o靚模崛起,港女終於証明自己仍是優質品種,有市場叫座力,出一口烏氣...港女話題才歸於淡化。可是,港女的擔憂還未消除,港男熱捧o靚模,全歸因於這些o靚模實則在仿傚日本妙齡水著女星。那麼真正揚威的,並非代表港女的一眾o靚模,而是日本女孩子的品牌效應。
「東瀛女子」成為港人神往的一個品牌。常常借助歌曲反映社會現實、為港人發聲的許冠傑,曾經高唱<日本娃娃>來盡道港男膜拜東瀛女子的小男人心態。倘若有追求名牌者視LV為一個宗教的話,那麼「東瀛女子」就可能早已添上神聖的天使光環了。


也許有人會問:港男不是定居日本,又與當地人不常接觸,何以他們會對日本女性付予有如信仰般的膜拜呢?

答案就是--日本藝術創作下的完美女性形象(or假象)

要寄情異國女性,多少都是從一些虛構建立的影像出發。正如喜劇片<波叔出城>裡的一段情節:波叔由哈薩克抵達美國,於當地酒店觀賞電視播放的<沙灘拯救隊>,即時對劇中女主角彭美拉的泳上風姿驚鴻一瞥,還堅信彭美拉仍是處女之身,誓要親自令她「破處」......日本女性之所以傾倒眾生,乃歸功於背後創作者的悉心塑造,塑造出一個個擁有完美人格和外表去感染觀眾的女性角色。

先講講近日是非遷身的酒井法子。
月巴氏在AM730的副刊專欄裡已詳細提到,即使月巴兄跟我一樣不是酒井粉絲,但都承認酒井法子確實在九十年代迷倒不少男生。酒井很早出道,出道初時雖已躍升女星,滿有名氣,然而酒井的演藝事業要到九十年代才真正登上頂峰,即是酒井近乎三十歲的尷尬之齡;那為何酒井法子一反日本藝能界青春路線的傳統,竟要待到接近三十之年才大紅?難道是酒井時值少女階段的樣子太幼嫩,要在成長後才散發一股獨特的女人味更能迷倒眾生?非也!我和月巴兄都一致認定「時機未到」才是重要因素,而所謂的「時機」,就是酒井遇上著名編劇兼其前男友野島伸司。
在野島伸司的揮筆下,可謂天仙施法術,將酒井法子的清純外表、溫婉聲線、甜美笑靨、輕巧身軀配合角色的善良仁愛性格,恰如天使附體般展現幕前。酒井深受港人愛戴,毫無疑問是拜野島筆下的<同一屋簷下>、<等你說愛我>等近乎完美的日劇角色所賜。

酒井法子涉嫌吸毒,令當時蜂擁接機、買寫真、儲閃咭的香港支持者心碎,並覺得被日劇裡的「她」蒙騙了。那正好証實一點:港人的東瀛女子情意結,全是由日本女星的討好的外表出發;而這些空有外殼的女偶像都是由當地的創作人賦予精彩的「生命」。假設日本女性成為一種信仰的話,那麼女星們只不過是宣道的教宗,背後創作的那位工匠便是上帝。



有關日本映畫裡的完美女性,首推小津安二郎鏡頭下的原節子。

小津的<東京物語> 裡,原節子飾演的未亡人媳婦角色,留下的印象至深。連本人也確定像紀子(原節子於片中的角色名字)這樣貞節的傳統女性早已湮沒在時代的齒輪裡了。

以現代人的目光來看,肯定覺得紀子自甘吃虧的奴婢個性,實在太傻:只不過是夫家的親人,明明再沒有直系親屬的名義,何以還要對夫家兩老恭敬從命,甚至連夫家的兄妹都冷待至親,紀子卻隨傳隨到,並奉上悉心的款待?

在父權社會下,賢良淑德、孝敬長輩等這些始源於中國父權對女性萬般苛求的傳統觀念,任由中國人平日怎大誇大擂來自我標榜(到頭來現實生活中婆媳糾紛屢見不鮮),絕對也不及原節子那謙遜可親而帶點愁眉的笑顰,註釋得這般透徹。

女孩子懂得打扮,總會討好得任何人的。更何況是每每銳意追上時尚潮流的日本女性呢?即使是五、六十年代的原節子,也在幾部影片裡恤衫襯衣配搭連身裙的衣著打扮,已經顯示得十分洋化。絕非想像中昭和時代的大和撫子那樣只會穿和服、木屐的傳統日式裝束。

港人認識日本潮流文化,往往是由當地的女歌星著手。「昭和歌姬」美空雲雀,早年翻唱法國歌后Edith Piaf的歌曲的日文譯本,之後才成型改唱日本演歌;美空的衣著一直順應其演歌風格,經常以傳統和服示人,然而在美空最後一次「紅白」壓軸演出時,卻是身穿特有燕子尾巴設計的黑色連身西洋晚裝。可見得日本女性的社會地位不高,她們總要透過時尚型格的外表打扮,去表現自我個性,為求在父權社會下積極存活。

日本時裝潮流幻變不斷,當地女性五花八門的時尚形象,不但成功取悅港男,甚至連個性出名相煎太急的港女也甚為受落。君不見幾多香港少女模仿過工藤靜香的金髮+長裙、 安室奈美惠的仿黑妹型格、濱崎步的Blythe娃娃公仔形象、深田恭子的Lolita女僕裝、Puffy的短袖Tee+牛仔褲+蓬鬆紮髮以及中島美嘉的Punk+Gothic+Glam的厚妝Eye Shadow?
日本少女一方面追求時尚,顯示我行我素的獨立個性,誓願衝破迂腐的社會核心價值觀;另一方面卻又刻意裝作得意可愛的稚童模樣,化身成Lolita之類的Cosplay卡通人物,難免予人一種不想長大、停留擔當弱者、逃避現實、自慚形穢、眨低女性的負面觀感。

普遍人覺得,日本少女玩Cosplay,均是日本畸形怪誕的社會現象,歸根究底來自經濟泡沫爆破後,日本人無從面對這次比戰敗、原爆傷害更漫長的窘境,導致日人寄情漫畫裡的非現實情節,積慮日深,迷糊得不能自拔。結果連漫畫裡不屬於真實的東西,都要引進回真實世界上。



不論上述論調是否真確,筆者絕不排除日本人的確懷著一份童心。宮崎駿動畫也好,高達模型也好;創作也好,接收或沉迷也好,日本人總希望用小朋友的赤子視角,去看待成人世界的複雜與煩惱。就像絲綢大亨辻信太郎當初接納Hello Kitty設計草擬,並大肆發展成卡通王國的動機,原來只為了平撫其不愉快的童年。Hello Kitty沒有嘴巴的設計,可以保守辻信太郎的兒時秘密云云。日本少女善於運用青春可愛,成為「東瀛女子」大品牌販賣的其中一個serie。在日本高度發展得殘酷駭人的大環境襯托下,她們的故作童真,也充份惹人憐惜。「Kawaii」一詞彷彿只有日本人特准專利的叫喚用辭。

有了傳統內歛美德、時尚型態和嬌嗲造作三線配合,港男把對日本女偶像的熱情追捧,深刻的投射在整體日本女性上。日本文化的精緻摘要,才是建立起「東瀛女子」品牌信譽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