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7-08 02:46:04毅
<帝國驕雄>──生於帝國的榮與辱
由列尼史葛執導、羅素高爾領銜主演的奧斯卡得獎影片<帝國驕雄>,在當年電影圈震撼甚大,一度掀起史詩式戰爭大片的開拍潮,它與李安的<鎆虎藏龍>之間的競逐更是一時佳話。但要在事隔十年後重提<帝>片,大概有點Out了吧!
隨著主角羅素高爾的形象愈見負面,<帝國驕雄>對於即食娛樂片觀眾而言,已難以追得及Terminator或Transformer系列屢有新作發表的潮流延續性;倘若再以國際社會視野去細讀<帝>片,便會剖析出另一番體會。
<帝>片的故事無疑是流於英雄血淚史的俗套。由羅素高爾飾演長期征戰的羅馬軍將領麥斯武,深得國王賞識而招惹王子的妒忌;王子登基後,麥斯武遭受皇廷逼害,險些被處死,輾轉間落難為奴隸階下囚,被逼奴役參與廝殺競技。透過連場武鬥表演,麥斯武終重獲國民的擁戴,藉此威脅新王的政權。
影片透過麥斯武的視角經歷,刻劃出羅馬帝國的興盛,和盎盎盛世裡的種種剥削、極權與不公義,再而反思人性的卑劣與奴性的軟弱。
麥斯武本是個戰績彪炳的大將軍,於擴張帝國版圖上有著莫大貢獻,就算早有歸家的厭戰念頭,卻由於背負軍人效忠帝王的使命而無奈地打消了……奈何一場宮廷裡的政治鬥爭、謀權篡位,麥斯武成了箇中的犧牲者,一時間由享有羅馬的「榮」,轉變成盡受帝國強權的「辱」。
在整個翻身過程裡面,麥斯武見證過幾類不同人物,其中奴隸販主一角則是全片最耐人尋味的人物。他本來從鬥士退役,經歷過腥風血雨的打鬥表演,及後得到先帝赦免才得到自由,接而從事奴隸買賣,利用剥削、奴役、甚至殘害下等奴隸而賺取暴利財富;那即是說,這角色是現今社會白手興家致富的無良僱主,儘管經歷過貧窮、靠雙手打拚出一番事業,也不會從中體諒低層勞工的苦況,並反而加以欺壓與剥削。戲中有一幕商人向一眾奴隸灌輸敬業樂業精神云云,透露了對國家和帝王的膜拜,原因是已故的先帝給予他自由和新生活,當權的暴君則是衣食父母,其施行的暴政(開放殘暴的競技表演娛樂民眾)為他開拓商機,這種人永遠甘於現有政權的安逸,全沒良心可言,此乃中產階層的「奴性」也!
影片中段磘述王子登基之初,則引用郡主的對話去探討國民心態,普遍國民愛國、擁戴君主,終歸是一種勝利強國的自我優越的虛榮,不管國家施政有否利民及公義,只要羅馬帝國版圖強大,成為偉大圖騰,羅馬子民便不惜放棄民主或民生的自身利益,去享受身為帝國子民的虛名,及虛無飄緲的興盛;再者,國民樂於觀賞打鬥暴力的嗜血心態,既直接助長商家壓榨奴民,而且片中一場競技表演是重演迦太基大屠殺一役,即國民在意識上絕對支持國家侵略異國的暴行,這都是民智未開發的奴性表現。
直至西班牙人(麥斯武的鬥士稱號)出現,表演一場接一場的精彩打鬥,在坊間一傳十、十傳百的漸受關注。這時國民的心態產生劇變,由本來效忠國家君王,改為推崇眼前武藝超凡的鬥士英雄,即時顯露出隨風擺動的羊群心理。當新君下令剷除麥斯武這眼中釘的時候,現場群眾紛紛齊喊免他一死,這個有逆君王旨意的舉動,實則是一種無形的革命開始,對帝王的權威構成重大威脅。新君礙於沸騰的群情而姑且放過西班牙人,這無疑是一次民主勝利的體現。
最諷刺的是,西班牙人能夠當上群眾心靈上的倚隨,並非出自他的個人理念去感染民眾,或任何演說去煽動人群,而是透過表演──表演連場無謂的血腥廝殺,方才換取人民的凝聚力量。換句話說,西班牙人是當代備受擁戴的明星,羅馬競技場則既是西班牙人的演出銀幕,也是麥斯武抗爭的政治舞台,可見明星的影響力更勝當權者及政客。然而,群眾擁戴麥斯武所擔綱的「西班牙人」,也是一種虛無飄緲的假象──並沒有任何政見主張,只是靠幾幕迎合大眾口味的「假戲」而已。別忘記,西班牙人/麥師武未當上「明星」之前,卻是個立過實際功績的一代名將軍,無論他過去怎樣為國家賣命,都沒能得到當權者或國民的認同;偏偏換上一束戲服、當一個戲子,就擁有比以往更大的影響力去推動革命。編劇這樣描述,明顯有意進一步批判民智的愚昧,甚至重新評估「明星從政」的潛在因素。
影片加插了新君外甥陸西書的角色,他既是皇室後人,更是國家的未來主人翁。雖生長於皇室的護蔭,但陸西書透過競技表演、坊間流言的傳播媒介,漸漸受到麥斯武所帶來的民群熱情感染,不但擁戴麥斯武英勇驍戰的磅礡氣勢,連帶其意識形態都跟跟隨麥斯武而取向於民主、共和,這通通都是先帝的生前遺願,甚至乎背棄一直疼愛他的君王舅父,及其主張的君主立憲制,造成舅甥間共識上的衝突與磨擦。末幕這位皇室少主自願攙扶麥斯武遺體的表現,既宣告麥斯武一家的冤案得以平反,更引伸出民主薪火相傳的象徵意義。
片名在港譯作<帝國驕雄>,離奇地比原名(The Gladiator)直呼「角鬥士」的單調更妙更佳,「帝國」羅馬是全片第一大主角,「驕雄」麥斯武僅只次要主角而已;說到底,英雄的壯烈犧牲並非影片的重心,國家的橫蠻、民間的服從與轉變才是矛頭所指。放眼我國今天,雖不能與當代的羅馬帝國相比,但一眾憤青所炫耀的大國崛起,跟<帝國驕雄>裡的情形無異,全國上下景仰歌頌的,亦不過是一個虛渺的假大空而已;要是仍沒有民主、自由、法治和人權四大社會原則,國之盛大,實為苦難也。
隨著主角羅素高爾的形象愈見負面,<帝國驕雄>對於即食娛樂片觀眾而言,已難以追得及Terminator或Transformer系列屢有新作發表的潮流延續性;倘若再以國際社會視野去細讀<帝>片,便會剖析出另一番體會。
<帝>片的故事無疑是流於英雄血淚史的俗套。由羅素高爾飾演長期征戰的羅馬軍將領麥斯武,深得國王賞識而招惹王子的妒忌;王子登基後,麥斯武遭受皇廷逼害,險些被處死,輾轉間落難為奴隸階下囚,被逼奴役參與廝殺競技。透過連場武鬥表演,麥斯武終重獲國民的擁戴,藉此威脅新王的政權。
影片透過麥斯武的視角經歷,刻劃出羅馬帝國的興盛,和盎盎盛世裡的種種剥削、極權與不公義,再而反思人性的卑劣與奴性的軟弱。
麥斯武本是個戰績彪炳的大將軍,於擴張帝國版圖上有著莫大貢獻,就算早有歸家的厭戰念頭,卻由於背負軍人效忠帝王的使命而無奈地打消了……奈何一場宮廷裡的政治鬥爭、謀權篡位,麥斯武成了箇中的犧牲者,一時間由享有羅馬的「榮」,轉變成盡受帝國強權的「辱」。
在整個翻身過程裡面,麥斯武見證過幾類不同人物,其中奴隸販主一角則是全片最耐人尋味的人物。他本來從鬥士退役,經歷過腥風血雨的打鬥表演,及後得到先帝赦免才得到自由,接而從事奴隸買賣,利用剥削、奴役、甚至殘害下等奴隸而賺取暴利財富;那即是說,這角色是現今社會白手興家致富的無良僱主,儘管經歷過貧窮、靠雙手打拚出一番事業,也不會從中體諒低層勞工的苦況,並反而加以欺壓與剥削。戲中有一幕商人向一眾奴隸灌輸敬業樂業精神云云,透露了對國家和帝王的膜拜,原因是已故的先帝給予他自由和新生活,當權的暴君則是衣食父母,其施行的暴政(開放殘暴的競技表演娛樂民眾)為他開拓商機,這種人永遠甘於現有政權的安逸,全沒良心可言,此乃中產階層的「奴性」也!
影片中段磘述王子登基之初,則引用郡主的對話去探討國民心態,普遍國民愛國、擁戴君主,終歸是一種勝利強國的自我優越的虛榮,不管國家施政有否利民及公義,只要羅馬帝國版圖強大,成為偉大圖騰,羅馬子民便不惜放棄民主或民生的自身利益,去享受身為帝國子民的虛名,及虛無飄緲的興盛;再者,國民樂於觀賞打鬥暴力的嗜血心態,既直接助長商家壓榨奴民,而且片中一場競技表演是重演迦太基大屠殺一役,即國民在意識上絕對支持國家侵略異國的暴行,這都是民智未開發的奴性表現。
直至西班牙人(麥斯武的鬥士稱號)出現,表演一場接一場的精彩打鬥,在坊間一傳十、十傳百的漸受關注。這時國民的心態產生劇變,由本來效忠國家君王,改為推崇眼前武藝超凡的鬥士英雄,即時顯露出隨風擺動的羊群心理。當新君下令剷除麥斯武這眼中釘的時候,現場群眾紛紛齊喊免他一死,這個有逆君王旨意的舉動,實則是一種無形的革命開始,對帝王的權威構成重大威脅。新君礙於沸騰的群情而姑且放過西班牙人,這無疑是一次民主勝利的體現。
最諷刺的是,西班牙人能夠當上群眾心靈上的倚隨,並非出自他的個人理念去感染民眾,或任何演說去煽動人群,而是透過表演──表演連場無謂的血腥廝殺,方才換取人民的凝聚力量。換句話說,西班牙人是當代備受擁戴的明星,羅馬競技場則既是西班牙人的演出銀幕,也是麥斯武抗爭的政治舞台,可見明星的影響力更勝當權者及政客。然而,群眾擁戴麥斯武所擔綱的「西班牙人」,也是一種虛無飄緲的假象──並沒有任何政見主張,只是靠幾幕迎合大眾口味的「假戲」而已。別忘記,西班牙人/麥師武未當上「明星」之前,卻是個立過實際功績的一代名將軍,無論他過去怎樣為國家賣命,都沒能得到當權者或國民的認同;偏偏換上一束戲服、當一個戲子,就擁有比以往更大的影響力去推動革命。編劇這樣描述,明顯有意進一步批判民智的愚昧,甚至重新評估「明星從政」的潛在因素。
影片加插了新君外甥陸西書的角色,他既是皇室後人,更是國家的未來主人翁。雖生長於皇室的護蔭,但陸西書透過競技表演、坊間流言的傳播媒介,漸漸受到麥斯武所帶來的民群熱情感染,不但擁戴麥斯武英勇驍戰的磅礡氣勢,連帶其意識形態都跟跟隨麥斯武而取向於民主、共和,這通通都是先帝的生前遺願,甚至乎背棄一直疼愛他的君王舅父,及其主張的君主立憲制,造成舅甥間共識上的衝突與磨擦。末幕這位皇室少主自願攙扶麥斯武遺體的表現,既宣告麥斯武一家的冤案得以平反,更引伸出民主薪火相傳的象徵意義。
片名在港譯作<帝國驕雄>,離奇地比原名(The Gladiator)直呼「角鬥士」的單調更妙更佳,「帝國」羅馬是全片第一大主角,「驕雄」麥斯武僅只次要主角而已;說到底,英雄的壯烈犧牲並非影片的重心,國家的橫蠻、民間的服從與轉變才是矛頭所指。放眼我國今天,雖不能與當代的羅馬帝國相比,但一眾憤青所炫耀的大國崛起,跟<帝國驕雄>裡的情形無異,全國上下景仰歌頌的,亦不過是一個虛渺的假大空而已;要是仍沒有民主、自由、法治和人權四大社會原則,國之盛大,實為苦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