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面>這部英瑪褒曼的名作,筆者只在電影節粗略的看過一次,便已留下深刻印象。開首巧妙地採用快速連環剪接,拼湊出由十到一的秒鐘倒數,再而引進到一所侷促的精神病房,一名男童仰望著兩位主角的臉部大特寫,兩張臉慢慢湊合成一張驟似同一人的陰沈面孔。如此離奇的opening,極其鮮明地帶出身份確認與精神分裂的主題。
<假面>無疑是一部內容深度與影像技巧兼備的Masterpiece,比褒曼的成名作<第七封印>更上一層樓(導演本人晚年也形容<第>片的拍攝技巧粗拙)。相對<第>片對上帝的懷疑,<假面>則返璞為探討人性個體的千瘡百孔,因此「面」成為了這主題的象徵符號。「面」的意象亦伸延至導演的後作<哭泣與耳語>,<哭>片可謂是多部英氏作品的點滴雜燴,開首如<野草莓>充斥著死亡的氛圍、夢魘和記憶的閃回;女主人死後,兩姊妹的角力延續了<假面>的人性弱點(嫉妒、多疑、虛偽、恐懼)母題;僕人對女主人的忠心又帶點女同性戀越軌的隱示,與舊作<沉默>遙距呼應...<假面>以黑白視像呈現面孔,<哭泣與耳語>則用上彩色(與其說是紅色更為恰當)來捕捉面孔。<哭>片多以借陰影「切半」形式去拍攝人類的面孔,這些陰影位,可以是人的心理缺陷,也可以是魔鬼的遮掩...不管怎樣,它製造出一種靜止的神秘感,往後許多視覺美術作品也沿用上英氏獨創的美學風格。
George Michael <Older>專輯封面及<Fastlove>MV 樂壇天王George Michael於1997年強勢回歸專輯,用上黑白視像特寫半邊臉,突顯其年過四十和Global Cover Head新髮型的男仕魅力:詭異、優雅、成熟的嶄新形象,向Boys Group風潮裡一眾橫行其道的偶像柴娃娃示個下馬威。
<異度空間>宣傳海報
雖說英氏電影主要論述哲理課題,但從另一面看,英氏作品也俱有恐怖懸疑的Thriller元素,因此<異度空間>這齣張國榮遺作(傳聞張為了拍該片而「撞邪」)也沿用上<假面>形式的視覺美術作為宣傳海報,圖中張國榮的表情跟Bibi Andersson在<假面>裡其中一幕甚為相似。
Blur <Beetlebum>MV
「And when she lets me slip away, she turns me on and my violence is gone...」<Beetlebum>Chorus部份的歌詞,彷彿是呼應著<假面>和<哭泣與耳語>的註釋,加上結尾仿傚<怒火青春>的凌空POV鏡頭、主音Damon扮作<巴黎最後探戈>裡的馬龍白蘭度凝視窗外的石屎森林,使歌曲彌漫著死亡窒息的侷促。其餘假面風格的視覺美術:
"當愛一個人,就會慢慢變成那個人`,我非常肯定最佳範本是阿倫雷奈的廣島之戀。至於是否有趣味就好難講。
假面也好,廣島之戀也好,兩片大部份描述兩個人獨處共對既時刻,對我黎講係過於寂靜,同社會形成疏離(尤以假面既小島為甚),相反重慶森林既故事放在鬧市裡既一角,給人感覺就好似一種病菌感染四周圍咁,係充滿流動性既.
不過,我個人都非常喜歡”廣島之戀”. 2009-06-07 02:3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