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0-07 02:12:30

那時候,你鍾意邊隊?——回顧Boys Group興衰

一邊聽著音樂,一邊在高速公路上駕車奔馳,感覺確是爽快無比。因工作關係,本人在跟車送貨途中有著這樣的享受,然而駕車的那位同事播放的唱片竟是Backstreet Boys的《Backstreet’s Back》,我即時心想:「噢!我的天呀!今時今日居然還有人聽Backstreet Boys?」於是在整天的車程裡,筆者重拾起九十年代中期歐美樂壇的Boys Group風潮的點滴回憶。

Boys Group意即男子偶像組合,有別於樂隊〈Band〉,樂隊意思指一隊團體裡,成員間有著演奏樂器的Position,而Boys Group則沒有固定的Position,多以團體和唱、純粹外型掛帥來招惹一眾女孩子的尖叫狂呼,然而在盛產Boys Group的英倫樂圈,卻是由搖滾樂隊披頭四來種下Boys Group根苗〈沒錯,早期的披頭實則是一隊Boys Group甚於一隊Rock Band〉,直至到九十年代才開花結果,席捲全球。若要論到Boys Group文化的真正發起人,肯定非Take That莫屬。

Take That:
筆者剛開始留意英文歌曲不久,Take That便宣佈解散,此時正於1996年。
倚著隊長Gary Barlow的作曲才藝、成員們的動感舞姿及粗獷魅力,年輕活躍的Take That五員迅即在納悶的英樂壇裡樹立起新穎的流行樂風格,在出道後的第二個年頭,單曲《Pray》便高踞英國細碟榜冠軍,此後Take That所推出的單曲均登上當地銷量榜的冠軍位置,紀錄維持至樂團解散為止。銷量上的佳績令這支當紅組合有機會踏足可容納十萬人的溫布萊球場上演唱,盡顯王者的氣派。
也許世上每一支成功的拍擋組合,最後都是鬧不和而結終輝煌的歲月,Take That亦不例外,隊中成員Robbie Williams跟隊長Gary Barlow不和而另謀出路,Robbie的離隊直接觸發到Take That的解散。十年後的今日,Robbie Williams貴為天王巨星,沉寂十年的Take That四子早前宣告重組舉行十週年紀念巡迴演唱,與歌迷重聚。
推薦歌曲:《Back For Good》、《Pray》、《Sure》

East 17:
一般人會認為九十年代初期只得Take That一隊Boys Group獨佔鰲頭,而同一時期還有一隊叫East 17的四人男子組合在英倫樂壇曇花一現過。
在Take That與East 17之間,筆者較欣賞後者的前衛、頹廢、叛逆,成員無一俊俏,其歌曲則帶有濃厚的R&B+騷靈+電氣化味道,流行的曲式充滿著迷幻虛浮的氛圍和豐富的節奏感,對比Take That華實穩健的作風,East 17確實走得更加前線,別忘記,那時美國對岸、同是以前衛流行掛帥的Backstreet Boys尚未冒起呢。而East 17音樂上的質感並不下於當時極為大熱的一眾Brit-Pop樂隊,只可惜隊中的靈魂主唱Brian於巡迴演唱期間因吸毒而被捕,並一度靳入戒毒所,事件對East 17造成極大打擊,此後樂團一沉不起,至今恐怕沒幾多人會記得East 17這支四人男子組合吧!
推薦歌曲:《Each Time》、《Hold My Body Tight》

Boyzone:
承襲Take That的威勢,擁有更俊朗外型、平均年齡更年輕的Boyzone絕對是最大得益者。
Boyzone之組成,源於著名經理人Louis Walsh於愛爾蘭舉行歌唱選拔賽,從過千名參賽者中挑選出眼前的五位成員。Boyzone甫出道便打正偶像旗號向Take That搶客,拼棄前者的粗獷和跳動力,外表斯文的Boyzone以Ronan Keating、Stephen Gately兩位帥哥為重心,推出密集式的抒情冧歌迷倒不少女歌迷,首張單曲《Love Me for a Reason》即登上英國細碟榜亞軍位置,其後Take That的解體更造就了Boyzone的一線偶像地位,第二張大碟《A Different Beat》乃他們轉趨成熟的大賣唱片,除了衣著較前期光鮮,成員們亦有份參與碟內的幕後創作,然而歌唱的部份依然未有改善:Ronan的懶音和鼾音過重,Stephen亦太倚重假聲娘腔了。話雖如此,那也無礙Boyzone的發展,Boyzone所推出過的所有大碟〈解散後的精選碟不計在內〉均在英國大碟銷量榜排行第一,期間Boyzone欲意打開美國市場,惜反應未如理想,幸好全球的Boys Group浪潮帶契他們從東南亞的龐大市場中獲利。
臨近千禧,Boyzone可謂頭頭碰著黑,一方面要面對著同門師弟Westlife的洶洶來勢,另一方面Stephen被揭搭上另一男子組合Caught In The Act的成員,於是公開同性戀者的身份,自此Boyzone人氣減弱,最後亦無疾而終,只有單飛後的Ronan Keating發展得不俗而已。
推薦歌曲:《No Matter What》、《Father and Son》

Backstreet Boys:
雖說英國是Boys Group的盛產地,但真正讓Boys Group風發揚光大的人物,筆者則認為是來自美國佛羅里達州的五位後街男孩———Backstreet Boys。
在Backstreet Boys未出現之前,正在美國當紅的Boys Group有3T〈由三個Michael Jackson的姪兒組成的組合〉,然而Boys Group文化彷彿是屬於白種人的獨享權,就像我們從不會將Boyz II Men與All 4 One列入為Boys Group行列一樣,故此Backstreet Boys的出現,馬上叫3T處於解體局面。不必多說,整體成員的平均、可觀的外型、活力時髦的包裝、強勁的幕後班底〈Jeff Fenster為經理人、Michael Jackson為排舞老師〉和不惜工本的宣傳攻勢,混雜各項致勝元素,BSB於1996年推出的首張同名大碟便在英美兩地掀起一股偶像熱流,與彼岸的Boyzone來個良性且白熱化的競爭。當中最受歡迎的成員Nick Carter更被某年青人雜誌封為「最漂亮金髮美男子」,凌駕於里安納度狄卡比奥、畢彼特及碧咸之上,其胞弟Aaron Carter亦乘著BSB的人氣而闖進樂壇,近年則被傳媒翻舊帳,指Aaron Carter也牽涉入Michael Jackson的孌童醜聞。
Boys Group風氣可吹襲全球,我個人認為這與BSB的廣泛覆蓋性有關,以Boys Group來說,BSB算是少數肯積極開拓各地市場的單位,堂堂一團星級勁旅居然簽滾石唱片公司為東南亞代理商,單是這一點已經很匪夷所思。進入千禧年,BSB乘勝出擊的應節專輯《Millennium》在Billboard銷量榜上終不敵獨立Hip Hop樂隊Limp Bizkit,標誌著Boys Group邁向中衰,而事實上《Millennium》的首張單曲《I Want It That Way》的公式化曲式經已顯露玄機,歌迷逐漸聽厭了BSB的油膩腔調確是不爭事實,取而代之的,就是Britney Spear的《Baby One More Time》這股更加賣弄性感形象的偶像新勢力。如今,Britney已從天后之高處退卻下來,「四缺一」的Backstreet Boys更是過氣的象徵了。
推薦歌曲:《Quit Playing Game》

有男自必然有女,Boys Group熱潮期間亦衍出一系列的女子組合,當中以辣妹Spice Girls最為叱吒風雲。
Spice Girls:
1996至1999年間,Spice Girls一定是國際娛樂界的風雲人物,聲勢之浩瀚,就連王儲查理斯也甘願當她們的裙下之臣。但要追溯至初,更早出現於英倫樂壇的Girls Group有唱Punk風格的Shampoo〈此乃比Puffy和Twins更早出現的假孖女組合〉以及本人女神Louise在內的Eternal,可惜時機未成熟,Shampoo與Eternal並未能借助Boys Group熱潮而將「Girl Power」推上高峰,反觀辣妹便取得時間上的優勢,出道時適逢Boys Group大行其道,有Take That、Boyzone及Backstreet Boys為其引路,結果首張細碟《Wannabe》連續三星期蟬聯英國細碟榜冠軍,而處女大碟《Spice》亦順利賣超過一千萬張銷量,隨而西方娛樂界正式宣佈「辣妹朝代」之降臨。這股辣妹狂熱甚至侵佔到鄰近的美國市場——所有英國歌手夢寐以求的金曠,甚至有機會擔正演出以Spice Girls自己為題材的荷里活電影《辣妹狂熱》。當時有一種說法,指出道僅得一年的辣妹有望超越披頭四的成就。
然而事實卻証明,辣妹只得「包裝」而欠歌唱質素,即使後期的MV愈來愈豪華奢侈,也挽救不了虎頭蛇尾的演藝壽命,之後Geri的離隊也不過是導火線而已。辣妹的成功無疑帶動了Girls Group的短暫風氣,後而衍生出實力派的The Corrs、Steps以及充滿新鮮感的Aqua、S Club 7、All Saints等等類似的組合。闊別樂壇五年,屢傳不和的辣妹密謀重組,但面著一日千里的歐美音樂潮流,擁有過剎那光輝的辣妹恐怕已難以招架。
推薦歌曲:《2 Become 1》

後Boys Group時代:
由上述組合引領的Boys Group鼎盛期,雖則只能維持短短五至六年左右,但當中亦出產了不少「即食」偶像〈意思即食即掉〉如911、A1、Code Red、Caught In The Act、98 Degrees、OTT等等。而踏入千禧年,Boys Group文化出現了易手交替的情況,N’Sync與Westlife相繼冒起,接替了Boyzone與Backstreet Boys兩大龍頭組合,在筆者眼中此階段的Boys Group已逐漸失去國際主導地位,經過幾年時間,N’Sync解體而造就了Justin Timberlake走紅,Westlife則漸走下坡而轉攻東南亞市場,剩下實力為重的IL DIVO獨撐變了質的Boys Group文化,與九十年代中期不可同日而語。
日本Boys Group:
日本向來積極與國際接軌,因此日本的藝能界亦出現一代接一代的Boys Group偶像文化,而且在商業層面上,日本Boys Group的效率更高於西方百倍。
日本的Boys Group文化,可說是由尊尼事務所一國獨大,尊尼事務所專門發掘令女孩們群情洶湧的男偶像藝人,以老大哥Smap為首,V6、TOKIO、Kinki Kids、嵐、瀧與翼、W-inds以及現時人氣最盛的KAT-TUN等多支團隊配合發展,均為尊尼事務所賺取豐厚的固定收入。而尊尼旗下藝人的優異之處,就在於覆蓋多重層面的全面性:演戲、唱歌、拍廣告、主持節目、搞笑滑稽、衣著潮流、寫作專欄等無孔不入地取悅女性歌迷,因而我敢武斷,只要尊尼一天健在,日本的Boys Group文化便會歷久彌新。
Sonia 2007-06-19 12:17:23

很詳盡,我很喜歡Spice Girls,她們引證了我很多青少年時期的回憶!

版主回應
是呀,不只是辣妹,整個流行偶像組合的熱潮也引證著我青少年時期的回憶. 2007-06-19 12:36:55
小女生 2007-04-21 17:18:10

其實girls group 的鼻祖,應該是Diana Ross + supreme,我看很多評論都是如此說

版主回應
多謝提供資料.

我並沒有指出那個是&quot鼻祖&quot,我只是記錄下帶起90s` boys & girls group第一輪潮流的那一群組合.
2007-05-28 02:08:13
George 2006-10-28 21:00:56

我有位新男同事, 他喜歡west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