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12-16 00:06:29

香港的文化沙漠

近期特區政府草議的「西九龍文娛藝術區發展計劃」引發起極大爭議,於週一晚播放的港台節目《鏗鏘集》為該計劃的發展作出探討,隨而筆者對香港人的文化有以下感想。

首先,筆者不是不想香港發展藝術文化,甚至希望香港能夠孕育多一些本地的藝術專才。但正如一眾節目受訪者所指出,特區政府的草議實在過於倉卒,計劃有欠長遠,加上過去七年特區政府大型興建的往績,到底「西九龍文娛藝術區發展計劃」能否成功推廣本地藝術文化呢?政府的大額投資最後會否得到成果呢?這一點難免會被人看扁。縱使政府積極落實該項構思,但政府似乎對香港市民的文化根基欠缺詳盡的分析。不妨直說,筆谂一直認為香港是一片「文化沙漠」,香港人(以年赠人為主)不重視(甚至不尊重)藝術文化,他們視電影為娛樂,視音樂為唱K聯誼的遣樂渠道,對於一些本地獨有的藝術文娛(如粵曲)更一屑不顧,視這些為老而過時的玩意,直接令該項文化失傳。香港的文化有先天性缺陷,這絕對是不爭的事實。

然而,港人的藝術文化意識薄弱,與政府的「重理輕文」的教育政策息息相關。政府一向鼓吹培育科技人才(這也是經濟發達的時勢所趨),因此除了中、英、數等傳統主科外,教學界則只重視經濟、商業、會計等這些有助前途的項目,而嚴重忽視歷史、美術、音樂、體育這些綜藝科目,這些綜藝科目每星期亦只得一課而已,令普遍學生(甚至整個社會)感到可有可無。因此,港人從小開始便缺乏藝術的培養,直接影響整個社會的文化水平。

奈何,香港社會向來著重發展工業,搞藝術活動的只可作業餘玩意而已,難以得到支持。正如《鏗鏘集》節目中受訪的獨立藝術工作者所說,本地藝術不單缺乏群眾支持,甚至也缺乏政府實質上的支持。受訪者亦指出,他們舉辦過多次藝術活動,民政處卻不答應資助一分一毫,使該活動的推廣受到阻滯。在市民與政府雙方愛理不理的文化風氣之下,任由政府怎樣極力興建藝術文化的集中地,也實屬炫耀,不見實際意義。例如尖沙咀海旁的文化中心,現已變為一眾菲傭假日的歇腳處;西灣河的香港電影資料館則似是供給當地的長者居民「涼冷氣」的休息亭。難怪剛於年初建成的星光大道會被一些缺乏公德心的人吐下香口膠吧!

然而,筆者再想深一層,文化意識薄弱不只是香港人,範圍更涉及整個中國。或許閣下會驚訝:中國有五千年歷史文化,還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何來文化意識薄弱呢?首先,如家父所說,四大文明古國亦即是現今最落後貪窮的四個大國,早在十九世紀,四大文明古國各方面已被歐洲列強所超前,當中包括文藝發展;再者,自古以來中國是農業社會,以農民為骨幹根源。對一般農民來說,「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是他們指定的生活模式,農民所追求的只是三餐無憂、收成豐足,試問慣於逆來順受的勞役農民又會否熱烈追求「文化」和「藝術」呢?無可奈何我國的開發步伐紓慢,不足以令多種民族的文化融入。那邊廂,歐洲的文藝復興將文化藝術推至高峰,而我們這邊廂卻出現了一位秦始皇去焚書坑儒,近代亦有文化大革命的水深火熱,同樣使中國的知識文化停頓不前。單從歷史因素來看,縱使我國貴為文明古國之一,但我國的廣泛人民始終仍欠一份穩健的文化基礎。

話說回頭,眼前香鍮經濟雖見好轉,但實質的復原況仍不及其他東南亞國家,為何政府還不搞好一點經濟,反而便急於大興土木呢?我們納稅人的金錢付於該項「西九龍文娛藝術區發展計劃」跟拋錢落大海有何分別呢?別忘記,香港市民對「維港騷」一役依然瀝瀝在目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