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2-26 19:02:4897

*專訪相聲瓦舍創辦人馮翊綱

相 聲 藝 術 再 放 光 芒 專 訪 相 聲 瓦 舍 創 辦 人

馮翊綱 先生
相聲是門將語言發揮極致的表演藝術,近年來隨著時代的變遷,相聲的表演也逐漸朝向與多媒體結合,加入戲劇的原素,並運用服裝、化妝、道具、燈光及音效,務求讓這門古老的藝術發光發熱,吸引更多的年輕觀眾,本刊很榮幸能訪問當今台灣卓負盛名的相聲表演團體—相聲瓦舍—的創辦人馮翊綱先生,談談他對相聲的獨到見解,讀者也可查詢相聲瓦舍的網站http://www.ngng.com.tw作更進一步的瞭解,以下是這次的訪談內容。

◎高二3班 陳之悠

向來在相聲界中遠負盛名的「相聲瓦舍」此次來到新竹演出,並針對新劇「東廠僅一位」的發表,舉辦記者招待會,並還有現場一小段的演出,逗趣的內容,讓記者們深刻地感受到他們的幽默。
創立於一九八八年的相聲瓦舍,在二○○一年秋季推出的新作「東廠僅一位」,背景是設定在一六四四年。當時明朝充滿內憂外患,氣數已盡,最後竟只剩一位小小的錦衣衛(黃士偉飾),他滿懷恢復大明朝的理想,深入鄉間尋找新血,在時空的錯置之下,他打擾了現代社會中正在說相聲的馮翊綱、宋少卿兩人,並決定抓他們當錦衣衛。全劇就在這時空的穿梭中,將明代和現今聯接在一起,呈現出意想不到的笑果。其中,劇情中有一段「阿里山論劍」,內容是延平郡王召集台灣的各路英雄好漢齊聚阿里山,共商反清復明大計。其中不乏天下第一大幫─丐幫幫主及其夫人「小方」、金橘派的「宋掌門」、獨行飛貓「羅不住」、黃旗門的「謝大娘」等,此劇主要是透過幽默詼諧的表演方式,探討有關於迫害及被迫害的事蹟,讓觀眾在開懷大笑的同時,哀痛過去執政的失敗,並體認到社會不斷崩解分裂的警訊,具有強烈的批判色彩。
和以往最大的不同,這次的演出具有服裝及舞台的效果。當然,作為一個商業傾向明確的表演團體,相聲瓦舍的成員們秉持著「小劇場精神」,服飾和道具盡量能延伸使用,並且著重 DIY 的能力及替代服飾、道具的開發。像劇中錦衣衛的造型即使用了泳帽、運動型護腕和皮帶等,充份展現了作者的創意及巧思。
記者會結束後,我們有幸得以訪問相聲瓦舍的創辦人─馮翊綱先生,請他談談對於相聲的看法。問到相聲是否可以使用台語或其他方言的問題時,他表示「相聲」二字是一個專有名詞,有其獨特的歷史發展和形成背景,就好比「京劇」一樣。京劇最早起源於華中,後來在北京地區發揚光大,故名「京劇」。相聲原是北京一帶的地方藝術,原本使用北京話表演。後來到了一九二○年代,名作家老舍(舒慶春)進行一重大的改革,自此之後,相聲皆使用國語亦即普通話,也就是所謂的“ Mandarin ”。國語是一個溝通方便的工具,國內的各個
族群都能了解其中的意思,所以相聲是要使用國語的,但可以此為基礎,再容納其他方言作為技巧。若使用台語作為相聲的工具,則有另一專有名詞─「打嘴鼓」。
曾經投身電視劇場的演出,馮翊綱先生認為舞台和電視最大的不同在於舞台和觀眾之間的媒介是空氣,演員和觀眾是處在同一個時空中,觀眾必須親臨現場欣賞。而電視劇是對著機器演的,演錯了可以 N G ,舞台上卻不行,演員對兩種環境的反應是不同的。
關於自我的定位,他將自己定位為一位職業演員。他的興趣是創作,一直想當編劇及演員;藉由從事這份工作,他直接地按照自己的意見去塑造相聲的型態,展現自己獨特的風格;並透過這件事情,不斷地自我完成,自我實現,達成自己的夢想,這是他最大的收穫,但演員很難當一輩子,他未來仍有轉行的打算,希望投身教育界中培養未來的人才。
面對不景氣對票房帶來的可能衝擊,他樂觀的表示,作為一個劇場人,作為一個希望事業好好發展的一份子,應該正常地做事。在二○○一年的秋季,國家面臨了挑戰,我們若要讓國家通過考驗,就應一如往常地做我們該做的事情。
在早期台灣社會中,眷村常被認為是另一個世界;但從小在眷村中長大的馮翊綱卻不這麼想,他覺得自己只是住在那裡而已。多年來,他走遍世界許多國家,和許多其他城市的人交朋友,發展生活中的相處關係。所以當他以一位旅行者的角度來看時,眷村就不再是另一個世界了。儘管如此,他仍強調「人會因自己的出生而產生榮譽感」。
誠如馮先生所說的:「創作是為未來許的,但本錢卻來自過去。」今日的台灣人,似乎不太重視橫向(時間)的資訊,面對現在的紛亂,我們若能以更寬更廣的角度、更宏觀的視野去看待,或許能超越原本的瓶頸,進入更開闊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