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0-13 10:58:34喬伊斯之小芝老師

「水蛙請假啦!」


按圖尋海角 恆春人:到底紅什麼?

聯合新聞網:"2008/10/13 07:10" 記者翁禎霞

「到底在紅什麼,我嘛不知!」位於恆春鎮的振興機車行,原本是家普通的店,自從海角七號爆紅後,電影中鼓手「水蛙」工作的機車行,天天都有人上門拍照,還說要找「水蛙」。老闆宋振興還沒有看過「海角」,倒是很幽默地配合劇情,告訴絡繹不絕的遊客:「水蛙請假啦!」

遊客臨門 劇中人像局外人

像很多屏東人一樣,因為屏東沒有首輪電影院,宋振興還沒有機會看到《海角七號》,結果電影紅成這樣,自家的店都入鏡了,遊客來到了家門口,他還不知道在「紅什麼」。這種像「劇中人」又像「局外人」的心情,宋振興只能很尷尬地反問遊客:「那你看過幾遍了?」

你上電影 親友來電才知道

尷尬的還不止機車行的老闆而已,《海角七號》去年在恆春拍攝時,動用了許多臨時演員,光是一場喝喜酒的戲,據說附近里民就吃了三次,結果因為屏東沒有電影院,很多在地人都是外地的親朋好友打電話通知:「你上電影了。」才知道自己成了「電影明星」,急得向民代反映「要看電影」。

三天連假 滿州回堵到恆春

這次連續三天的假期,海角七號的熱潮更是一路燒到恆春,很多影迷幾乎是按圖索驥,一一尋找電影出現過的場景,還有北部回鄉的遊子,一回到屏東家鄉還很驚訝地問:「怎麼我都看三遍了,你們沒看呀?」為了彌補屏東人的遺憾,屏東縣政府日前力邀電影公司南下,在屏東一連放映了六場,但多數屏東人還是沒看過,難掩這種「紅得莫名其妙但又竊喜」的複雜現象。

立法委員潘孟安十日南下,就被恆春的人潮嚇了一大跳,「簡直比過年還熱鬧!」尤其是通往滿州的路居然回堵到恆春,一問之下才知道,遊客全都去找「茂伯」、「友子阿嬤」的家。

商機多點 電影沒看沒關係

雖然找機車行老闆宋振興拍照的影迷多、修車的少,但他不在意,看到恆春爆紅,他說:「早該這樣了。」在恆春賣麵的張老闆也說,這幾天生意真的紅不讓,「如果可以商機多一點,電影有看沒看都沒關係啦!」

站尾包衰 如今成國境之南

是啊!不管是屏東或是恆春,「早該這樣了」,電影的內容究竟好不好見仁見智,但屏東向來被政治語言形容為「站尾包衰」,這一回隨著電影爆紅,透過電影及歌曲的包裝,恆春被形容是「國境之南」,就算沒有「海角七號」這個真地址,這座美麗的半島,也正是位於台灣的「海之角」。

以前,民眾對屏東、對恆春的印象都可能太匆匆了,現在除了尋找電影中的「阿嘉」與「友子」的家等場景外,或許也該找找屬於「國境之南」、「海之角」的真正面貌!








小導演失業日記 魏德聖自傳舊作熱賣

中央社 2008-09-19 17:25

(中央社記者吳素柔台北十九日電)國片「海角七號」票房破新台幣一億元,新生代導演魏德聖成為風雲人物,他在六年前出版的自傳性質舊作「小導演失業日記--黃金魚將撒母耳」近來也在市場熱賣,出版社庫存量供不應求,下周將緊急加印一千本。

「海角七號」賣座破億,成為各界討論的熱門話題,包括魏德聖的自傳「小導演失業日記--黃金魚將撒母耳」也受到矚目。

出版社今天表示,「小導演失業日記--黃金魚將撒母耳」在2002年出版,魏德聖以「小魏」名稱發表,當年三十四歲的他,將失業半年的日記集結成書。

魏德聖在書中描述面臨房屋貸款、妻子難孕、劇本無著、製片環境惡劣等難題,每天帶著手提電腦,從永和騎車到公館的咖啡館,寫著出路未卜的劇本;當然,那時的他無法預見「海角七號」今日的亮麗成績。

出版社說,「小導演失業日記--黃金魚將撒母耳」字裡行間夾雜面對現實的無奈、不甘,及尋找理想的掙扎、反省,透過一篇實錄和一篇小說 (自比一條金魚,即副書名由來)輪替寫成。

「海角七號」熱潮帶動許多周邊相關商品,魏德聖這本自傳也成為影迷爭相收藏的作品,由於市面上一度斷貨,出版社下周將緊急加印,以滿足「海角迷」需求。



撒母耳是誰? 為什麼魏德聖導演以撒母耳自居?

撒母耳是一位站在神面前禱告的祭司,他這一生神都與他同在,垂聽他的禱告,他的禱告一句都不落空。能有神與我們同在真好,如果你也想要跟撒母耳一樣,跟魏德聖一樣,希望神與你同在,以至於你不會做錯誤決定,不會走錯路,能隨時得到幫助與安慰,禱告能被神垂聽,那請你跟我一起這樣禱告:

親愛的耶穌,我相信你是我的神,我願意一生信靠你,求你赦免我的錯誤,改變我的生命,使我出也蒙福入也蒙福,使我得到你屬天的祝福。這樣禱告侍奉耶穌基督的名,阿門。

維基百科全書對於撒母耳這個人,有詳細的介紹,我轉貼給大家看。

撒母耳生於主前十一世紀中葉,介乎以色列的士師時代與君王時代之間,是最後的一位士師,引導以色列人進入君王時期。是拯救以色列脫離士師時代的危難絕望,轉入君主政制的平安興盛時代的民族英雄;他也是膏立以色列前二個王(掃羅和大衛)的先知。

幼年時期

「撒母耳」這名字(希伯來文: שְׁמוּאֵל, Samuel或Shmu’el) 這名字意既「被神垂聽」。撒母耳的母親名叫哈拿,是以利加拿兩個妻子之一。撒母耳出生以前,哈拿是不能生育的,她曾祈求一個兒子,並且許願說,若禱告蒙神應充,她必定將兒子奉獻給神。為此,當撒母耳斷奶後,便被帶到聖殿,獻身在那裡工作(參:撒母耳記上1章:10-28節)。

撒母耳在祭司以利的指導下事奉耶和華穿着細麻布的以弗得侍立在耶和華面前,隨着年歲的增長,耶和華與人越發喜愛他(二章:6節),後來在耶和華的言語稀少,不當有默示的日子里,猶是童子的他,竟四次蒙耶和華呼喚,且回答,「請說,僕人在敬聽」(3章:1-10)。撒母耳自小即與神建立密切關係。

成年時期

長後的撒母耳,耶和華與他同在,使他所說的話,一句都不落空。此時的撒母耳集先知,祭司與士師等三種職份於一身,故他將耶和華所默示的話傳偏以色列地(三章:20-21節),代表以色列百姓向神獻燔祭,每年巡行各處,並在不伯特利,吉甲 (Gilgal),米斯巴 (Mizpah),拉瑪 (Ramah)等處審判以色列人(七章:16-17)。在撒母耳盡心竭力的帶領之下,得有下列兩項結果:

‧ 1. 百姓一心歸神 – 以色列百姓聽從撒母耳的話,除掉諸巴力和亞斯地錄等外幫的神,全家都傾向耶和華,專心歸向祂,並單單的事奉祂(七章:3-4)。

‧ 2. 制仇敵收失土 – 神幫助以色列百姓,制伏來犯的非利士人,並使其不敢入以色列人的境內;進而攻打非利士人,將以前失去的城邑, 從以革倫(Ekron),到加特(Gath),及這些城的四境,一一收回。

撒母耳之所能作一位成功的領導者,與他徹底順服並執行神的吩咐不無關係,加上遇難能禱告,呼求神自然得以無往不利。誠如經雲:「你要專心仰賴耶和華,不可依靠自己的聰明,在你一切所行的事上,都要認定他,他必指引你的路」(箴言3章:5-7節)。

老年時期

撒母耳年紀老邁時,立他兩個兒子作以色列士師,可惜的是,他的兒子不信他的道,竟貪圖財利,收受賄賂屈枉正直,致以色列的長老聚集要求立王治理他們(參八章:1-22)。後來在神引領下,於拉瑪膏掃羅為以色列的第一位王,後於伯利恆膏大衛接續掃羅為王(16章:3)。

撒母耳一生為神盡忠,此可由第十二章中向百姓之自白中看出;聖經人物中,晚節不保的大有人在,而撒母耳不但一生清白,且活到老做到老,略述如下:

1. 培養一班先知 – 接棒無人向來是一個團體裡的致命傷,撒母耳不只訓練一位先知,而是一班先知,使在宗教上的神人關係得以綿延不絕(19章:20)。

2. 不斷為百姓禱告 – 為別人代禱或許很平常,但要持續不斷,自幼到老,並不容易。撒母耳對百姓持久地愛與關心,不由令人感佩(12章:23)。

3. 兩次責備掃羅 - 上了年紀的人,多是不問世事,且不願惹麻煩,但撒母耳的職責並不因年紀老邁而曠廢,也不因對方是眾人之上的王而爭靜默不語。撒母耳在該説話的時候, 從沒有避諱不言。




參考網址: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92%92%E6%AF%8D%E8%80%B3&variant=zh-hant

圖片來源:
http://cape7.pixnet.net/alb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