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2-11 15:40:51lee

政治學

理性選擇理論

若以1957年Anthony Downs的「民主的經濟理論」一書出版為起點,選擇理論在政治學界的興起,至今不過四十餘載;但是,不到半世紀的時光,舉凡國際關係、比較政治、與政治哲學,該理論的衝擊都隱約可見 。一般而言,選擇理論乃是基於「自利」(self-interest)與「理性」(rationality)的人性假說(assumption)、循著演繹邏輯研究政治現象的學派;其表達方式,多以數學語言為之。
然而,對大多數政治學者而言,選擇理論是「經濟學家的政治學」,是「經濟學帝國主義」(economic imperialism)在政治學領域的代言人;又加上數學語言的排他性格,在方法與內容各個層面看來,選擇學派與研究國家、權力、與文化的傳統政治學,明顯地區隔出來。即使將該學派與行為學派作比較,兩者雖皆以政治學科學化為職志,但在思考邏輯上仍有演繹與歸納的重大區別。由於這些歧異的存在,學者對這新興學門在學界的定位,爭議始終不斷 。縱而觀之,這些爭議常環繞於「人是否理性」的問題上,意指該學派人性假說具有重大瑕疵;更有學者認為,選擇學派對於人性的「負面」看法,及對於「民主」無情的批判,摧毀了維繫社會最重要的「公共精神」(public spirit),這是不道德的(Kelman, 1987; 反駁論點請參照 Brennan and Buchanan, 1988)。然而,在諸多論戰當中,學者鮮有針對該學派所累積知識作橫切面的檢視,也不常由選擇學派的內部觀點來評估其發展。本節由六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該學派所經營「人為何投票」的議題切入,試圖跳出學界面對選擇理論既有的思考模式,一方面,讓我們了解該學派對於「人為何投票」看法;另一方面,藉由回顧該項議題,期能以平衡的觀點對該理論在方法上的限制,作出評論,以充實投票行為研究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