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4-10 22:43:54巫婆

【巫婆手記】與你話未來(5):學習如何思考

 

 

  在阿姨希望我推薦書籍給表弟看時,當下我所想到的第一本書就是《創意工廠MIT》。

 

  數年前,我與校內教師團隊的老師們曾一起接觸過「學習如何學習」的教學技術,這項教學技術對學習初階的孩子來說蠻有幫助的,但對於青少年來說,我覺得「學習如何思考」更為重要。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是全世界頂尖的科技大學之一,也是專門生產「創意」的工廠。曾在一個電視節目中看到許多名校畢業生在爭論誰的母校最棒時,MIT的校友說到:「如果沒有MIT,就沒有彩色電視,以及不斷演進更新的影像技術。」

 

  我不知道這位MIT校友所說內容的真實性如何,但《創意工廠MIT》確實讓我對於美國名校的教育思維大開眼界。雖然書中有許多專業技術的用語、程式及說明,但並不阻礙我對於MIT教育理念的理解。數年後再讀此書,真覺得慶幸呀!因為目前在博班所受的訓練,與書中描寫的境遇有許多雷同,在獲得共鳴之餘,對於自己未來要往的方向也更加確定。

 

  也許你們會覺得這本書的內容很生硬,甚至距離自己的人生經驗太遙遠,以至於看完後「沒有想法」或「根本看不懂」。這樣的話,精采扼要的推薦也許能讓大家先捕捉到正文的主旨與精神。

 

  以下我僅摘錄三位推薦者的文章內容以及作者的自我期許來與大家分享,希望能讓你對學習產生不一樣的想法。

 

 

 

鄭石岩

 

  MIT成立於一八六五年,從創校開始,即標榜「知識要追求廣博和有用」,崇尚從做中學,並重視創意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首先,他們關心學生想什麼;學生踏進校門也必有自己的方向。……。如果學生準備不夠,就不能具體交談,有時會被教授「棒喝」一番。

 

  其次,他們也教學生做人做事的踏實態度

 

  MIT的教授在教學上嚴格但不嚴厲。他們願意隨機啟發學生,逼得學生不得不下功夫準備。

 

  要請教老師就得自己充分準備和努力。這是態度問題,也是做人做事的基本條件。這樣的事,如果在台灣的校園發生,會不會在網路上受到抨擊呢?在我們的校園裡,這種追求真理和踏實的風骨,似乎還不普遍。

 

  第三,著重創意的啟發和對話。

 

  第四,MIT敞開學術宮牆,與企業界和研究單位合作。

 

  第五,學生接受嚴格的試煉,但也重視輔導。……。在這樣一流的學校學習,有勇氣接受考驗就很不錯了,失足實在不必羞恥。

 

  我們的大學教育太重傳授,少些創意、啟發和實作;我們偏重滿足進大學的慾望,而疏於培養做事和思考的能力。

 

 

 

劉格非

 

  MIT只要你想學,永遠有學不完的知識。在校園裡,走著走著就會與一位諾貝爾獎得主擦身而過;同一個辦公室的同學都是來自各國的菁英,光是與他們交談和討論真理,就會讓你永遠充滿新奇感與樂趣;每一天的生活都有新的突破等待著你,每一次聊天都有著身歷童話故事般的神奇感動;……,這樣的環境,你捨得離開嗎?

 

  老師絕對不是故意刁難,而是希望強調獨立自主思考與基礎學識融會貫通的重要!

 

  凡是碰到問題,一定要先自己思考,有了初步結果再找別人已經做過的來比較,若有不如人之處,在檢討自己為何作得不好。這與許多人要求學生先找文獻再思考可說大異其趣,事實上,若是先閱讀前人文獻,難免就會落入別人的思考模式中,那麼如何能談到突破?

 

  連作者寫這本書的方式,我都覺得非常的MIT,他凡事都一定會說因為什麼原因,所以下一步會想什麼或該做什麼等等。

 

  剛開始覺得同學們都是來自世界各地的菁英,個個都顯得聰穎出色,但其實每個人心中都覺得自己樣樣不如人。不過在MIT經過一整年紮實且重量級的訓練後,我們都變成學弟妹眼中絕頂聰明的超人了。

 

  作者一開始功課並不好,但是卻能在MIT生存,為什麼呢?我認為,他一直觀察環境中的事物來得到靈感,同時也能快速感受到環境的特性並做調適,更多方面深入學習新科技,還有一種知道如何爭取資源與經歷的能力,這正是弱勢者努力生存與奮鬥的方法。

 

  Soft is hard. 看不見的才是強悍的

 

  MIT過分機械式的世界觀而衍生出來的無力感,那種邏輯和理性最是神聖,至於精神、靈魂以及人文層面全被視為無關緊要甚至不存在的無力感,會不會是它的「阿基里斯之腱」?

 

  在一片「高科技霸權」傲慢氛圍瀰漫,在「物質文明」豐饒環境中長大的人,對於「軟性」精神力量的巨大能量到底會有多巨大,一定感到陌生吧!

 

 

 

張正陽

 

  MIT)校徽上有兩個人,一個是拿著書本的哲學家,一個是拿著鐵槌的工匠;簡單的圖像,充分說明了MIT對於MIT人的期許:哲(科)學思考與工程應用並重。

 

  MIT最厲害的地方,是「逼出一個人的極限」。只要你在這裡的一天,MIT就會想盡辦法,不斷地挖空你所有的心思,榨乾你所有的體力,讓你拼了命去完成每一個高難度的研究計畫。那種感覺,不僅僅是隨時處在蠟燭兩頭燒的狀態,更是處在隨時都可能燃燒殆盡的邊緣。但,奇特的是,正是這樣的強大壓力,不斷逼出了遠遠超出每個人自己所能想像的無窮潛力與極限。你會發現,當你燃燒到一種「淋漓盡致」的境界時,令人拍案叫絕的創意變源源不絕地冒出來,連你也不斷驚訝於自己怎麼可能有這般能耐。

 

  當老師看到一個個整晚熬夜、蓬頭垢面、睡眼惺忪、靈魂彷如出竅的學生時,都會露出一種特有的微笑來,是一種很難言喻、複雜而詭異的微笑,其中包含有理解、有嘲笑、有讚許、還有幸災樂禍……

 

  有位教授說過:「研究生最棒的地方,就是把你認為不可能完成的題目丟給他做,而最後就真的被他做出來了。」

 

  回首MIT的生活,基本上就是不停地工作,不停地思考,不停地努力。看起來好像蠻悲慘、蠻沒有人性的,其實MIT的生活還是有相當豐富、有趣、美好而動人的一面。……。每個人不只會讀書,還都練就了另一番本事(如:開小飛機)。

 

  本書基本上探討了三個問題:第一,到底在MIT唸書的滋味如何?第二,學習「如何思考」到底是什麼意思?第三,機械式思考的限制在哪裡?

 

 

 

懷特(作者)

 

【學習,繼續學習,永遠學習】

 

  我試著保留我的純真。

  我試著當個好人。

  我竭力不要變得太自我中心。

  我很努力地嘗試,思考時要像個人。

 

  

 

附註:

 

派帕.懷特(2005)。創意工廠MIT:學習如何思考,在麻省理工(吳程遠譯)。臺北市:遠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