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2-15 12:57:45顏士凱

台灣電影的21世紀突圍──民進黨與共產黨的剩餘價值


稍有思維邏輯的人,都知道台灣電影不可能光靠【海角七號】就「一夕翻盤」。

 

【海角七號】還隱藏著另一個更重要的「歷史邏輯」,這比起它的「亢日潛意識」更重要,卻更有政治味──民進黨從共產黨那裡學來的,「從地方包圍中央」。

 

電影從一開始的「操他媽的台北」,到最後男主角不得不在故鄉恆春札根;影片雖然對恆春的描寫不太扎實,但我們確實從這條線發現,沉落在幽暗谷底21年、走入21世紀的台灣電影,很可能從共產黨這招創舉中,獲得突圍的一線生機。

 

這點想法,跟中國近年來的發展趨勢比較起來,也許包藏著更多的「奇趣與弔詭」。

 

當年台灣新電影扎根於鄉土文學,當今中國大片卻背離其中國鄉土文學而行──80年代莫言的「山東高密」,90年代蘇童的「香椿樹街」,21世紀哈金的「木基市」,都奉福克納與馬奎斯的「地方史」小說為典範,「從一塊郵票小鎮發展出一系列民族誌小說」。

 


然而,台灣電影的過去與現在並不是沒有這種「地方史電影」。80年代朱鳳崗的【亮不亮沒關係】(1984)的蘭嶼(攝影是廖慶松)90年代董振良的【單打雙不打】(1994)的金門,21世紀的瞿友寧的【英勇戰士俏姑娘】(2006)的馬祖。

 

這些(離島)電影雖然同時都在藝術與票房上遭到慘敗的下場,但,我們卻正可以把它們當做這種思維下的先鋒與烈士。

 

我們看到當今中國大片向好萊塢電影製作看齊,將小成本製作的台灣電影遠遠拋在有如窮鄉僻壤之地,可卻相距好萊塢電影水準十萬八千里的「現象」,不禁教人想起當年共產黨之於武器裝備水準精良的國民黨。

 

這種飽含歷史教「訊」的「奇趣與弔詭」,反而帶給21世紀台灣電影一條突圍之路:台灣電影如何可以開創出一條獨特之路,且能與中國電影一較長短?

 


台灣電影近年來都極盡想與中國電影搞合拍,以為這將是台灣電影不得不的趨勢與生機,但我們可別忘了,近年來的中國大片香港電影可是在其中,扮演了不可或缺乃至核心的角色。

 

札根於地方史的電影,很可能是台灣電影一條不得不的生機。【海角七號】的成功暗示著,這樣一條看似羊腸般的鳥道,卻更可能開展出沒有人可以 / 敢預想的大鵬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