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2-05 22:46:34顏士凱
反抗 vs 反常的世紀─論【2046】、【咖啡時光】、【十面埋伏】
2004年對於華語電影是很奇特的一年,當今最足以代表兩岸三地的三位國際大導演,台灣的侯孝賢、香港的王家衛、中國的張藝謀,各自拍出了一部教觀影者,難以從他們過去的電影脈絡,予以連貫起來的電影:【咖啡時光】、【2046】、【十面埋伏】。
沒有人去解釋張藝謀為什麼從過去那個身負文化使命感的第五代導演,突然之間「解嚴」為國際商業大導演;過去給予王家衛無限創意的六零年代上海,在【2046】中卻再也無法令人再見到那個「改革開放」的王家衛;【咖啡時光】令侯孝賢全面「回歸」到日本(他在上一部【千禧曼波】最後靠著日本場景來解決台灣問題),侯孝賢近年來渴求的內心平靜,無法在台灣取得,只有渡海到日本才有可能。
張藝謀雖然受到李安【臥虎藏龍】(2000年)的重大刺激,而拍起了武俠片,但他自2003年的【英雄】到2004年的【十面埋伏】,卻有如被台灣已逝武俠小說家古龍附了身,他為了讓他的電影披上懸疑與推理的高度可看性,不惜變轉大歷史(【英雄】中的刺客李連杰與秦始皇陳道明)、扭轉武俠世界中的一切表象世界(盲女不是盲女、捕頭不只是捕頭、愛情之中更多的是「奸」情)。這種種古氏神經使得張氏(兩部)武俠片,一反過去張氏電影的反抗精神,而徹底換上了漫無邊際的「反常」神經系統。
說來很妙的是,張藝謀在他的武俠片中大玩豪華式的色彩之際,內心中對1997香港回歸中國充滿疑慮(反對回歸?--從1997到2046這五十年,正好是北京政權所承諾的「50年不變」)的王家衛,空前地動用起兩岸三地的豪華卡司陣容,金曲天后王菲、坎城影帝梁朝偉、坎城影后張曼玉、【臥虎藏龍】的章子怡與張震,甚至連日本天王木村拓哉,都因為王家衛而首度參與華語片的演出。然而,在一股近乎古龍式詭譎氛圍的「反或不反(抗回歸)」神經中苦思了五年的王家衛,最後終於「確定不談政治」,而「在講變或不變」(2004/09/25北京記者會)。
但所有出現在未來的角色,為什麼每一個都變成了「機器人」?王家衛對此沒有(還是「沒敢」?)解釋,卻又說每一個(機器)人都想離開(2046),「因為他想要改變」。據此以觀,如果王家衛還有一點同意「回歸」,那也僅只建立在很不可靠的「改變」上;然而,經過長達五年的反覆辯証,王家衛的【2046】最是教人深情萬千的,仍然是在他對音樂(挪威的「秘密花園」樂團、美國已故爵士樂大師納京高)的曼妙運轉,王家衛所言稱的「改變」,脆弱得就像【2046】中玩笑哭罵無常的情慾;令得【2046】的戲劇張力比起13年前的【阿飛正傳】(1991年),顯現出一種在變與不變之間猶豫難決得「反常」。
就像很多人認為小津安二郎的電影「反抗」戲劇性,其實是人們在視覺神經上的「反常」之見,在乍見久仰大名的【咖啡時光】後而認定其「極盡生活」,更是一種精神上的「反常」之解。
在東西方世界至今仍禪名震天下的已故日本電影大師小津安二郎,去年適逢其百年冥誕,東西方各大影展都不約而同舉辦紀念小津百年冥誕電影大展,過去與小津合作多部電影的日本松竹片廠,破天荒找到台灣的侯孝賢來做為新世紀的小津代言人,被視為小津再現的【咖啡時光】於焉誕生。然而,這部向日本電影大師小津安二郎百年冥誕致敬的電影,卻成了一部香港人與中國人都看不懂、台灣人只能將它「回歸」為「生活的平淡」的電影。
即便比量小津後期電影中老是在嫁女兒的情節,教人只能從各部電影中的生活細節變異(variation),去重新領會小津電影的神妙;【咖啡時光】不僅反而令人感覺侯孝賢極盡力道抹平日常生活上可能的戲劇性,就連【十面埋伏】與【2046】所高舉的愛情大旗,在【咖啡時光】中都被「反常」地極盡抹滅。【咖啡時光】最後在淺野忠信於火車站月臺上收音(這位火車迷有收集火車聲音的怪癖),而一青窈默默陪伴在他身旁結束。
相對於侯孝賢上一部影片【千禧曼波】(2001年),段鈞豪與舒淇這對冤家戀人,教人神經總也緊繃得很的吵鬧與打架場景,【咖啡時光】可說是「極端」地完全避開一青窈與淺也忠信的「情感」,浮現檯面於萬一。觀眾完全看不到兩人在情感上的互動,摸不著兩人即便在同一個畫面所可能延展開來的關係;這部電影的世界沒有像張、王兩人的撲朔迷離,有的只是一味朝向「沒有」滑去(懷了孕的一青窈甚至當著父母親的面,說她根本不想嫁給肚中孩子的父親)。
相對於侯孝賢所身處的擾嚷萬千的台灣社會,【咖啡時光】展現出一個超現實的「反常」社會;侯孝賢有如【末代武士】中的阿湯哥找到了,一個令心靈獲得平靜的超時空。
這三位在上世紀代表兩岸三地在電影中極力宣揚「反抗」(時代與社會)之聲的大導演,如今都不約而同倒向了這個以「反常」掛帥的新世紀,卻又創意不如從前。我們不禁要懷疑人類已經走到了,一個把「反常」機器地等同於「創意」的世紀?
沒有人去解釋張藝謀為什麼從過去那個身負文化使命感的第五代導演,突然之間「解嚴」為國際商業大導演;過去給予王家衛無限創意的六零年代上海,在【2046】中卻再也無法令人再見到那個「改革開放」的王家衛;【咖啡時光】令侯孝賢全面「回歸」到日本(他在上一部【千禧曼波】最後靠著日本場景來解決台灣問題),侯孝賢近年來渴求的內心平靜,無法在台灣取得,只有渡海到日本才有可能。
張藝謀雖然受到李安【臥虎藏龍】(2000年)的重大刺激,而拍起了武俠片,但他自2003年的【英雄】到2004年的【十面埋伏】,卻有如被台灣已逝武俠小說家古龍附了身,他為了讓他的電影披上懸疑與推理的高度可看性,不惜變轉大歷史(【英雄】中的刺客李連杰與秦始皇陳道明)、扭轉武俠世界中的一切表象世界(盲女不是盲女、捕頭不只是捕頭、愛情之中更多的是「奸」情)。這種種古氏神經使得張氏(兩部)武俠片,一反過去張氏電影的反抗精神,而徹底換上了漫無邊際的「反常」神經系統。
說來很妙的是,張藝謀在他的武俠片中大玩豪華式的色彩之際,內心中對1997香港回歸中國充滿疑慮(反對回歸?--從1997到2046這五十年,正好是北京政權所承諾的「50年不變」)的王家衛,空前地動用起兩岸三地的豪華卡司陣容,金曲天后王菲、坎城影帝梁朝偉、坎城影后張曼玉、【臥虎藏龍】的章子怡與張震,甚至連日本天王木村拓哉,都因為王家衛而首度參與華語片的演出。然而,在一股近乎古龍式詭譎氛圍的「反或不反(抗回歸)」神經中苦思了五年的王家衛,最後終於「確定不談政治」,而「在講變或不變」(2004/09/25北京記者會)。
但所有出現在未來的角色,為什麼每一個都變成了「機器人」?王家衛對此沒有(還是「沒敢」?)解釋,卻又說每一個(機器)人都想離開(2046),「因為他想要改變」。據此以觀,如果王家衛還有一點同意「回歸」,那也僅只建立在很不可靠的「改變」上;然而,經過長達五年的反覆辯証,王家衛的【2046】最是教人深情萬千的,仍然是在他對音樂(挪威的「秘密花園」樂團、美國已故爵士樂大師納京高)的曼妙運轉,王家衛所言稱的「改變」,脆弱得就像【2046】中玩笑哭罵無常的情慾;令得【2046】的戲劇張力比起13年前的【阿飛正傳】(1991年),顯現出一種在變與不變之間猶豫難決得「反常」。
就像很多人認為小津安二郎的電影「反抗」戲劇性,其實是人們在視覺神經上的「反常」之見,在乍見久仰大名的【咖啡時光】後而認定其「極盡生活」,更是一種精神上的「反常」之解。
在東西方世界至今仍禪名震天下的已故日本電影大師小津安二郎,去年適逢其百年冥誕,東西方各大影展都不約而同舉辦紀念小津百年冥誕電影大展,過去與小津合作多部電影的日本松竹片廠,破天荒找到台灣的侯孝賢來做為新世紀的小津代言人,被視為小津再現的【咖啡時光】於焉誕生。然而,這部向日本電影大師小津安二郎百年冥誕致敬的電影,卻成了一部香港人與中國人都看不懂、台灣人只能將它「回歸」為「生活的平淡」的電影。
即便比量小津後期電影中老是在嫁女兒的情節,教人只能從各部電影中的生活細節變異(variation),去重新領會小津電影的神妙;【咖啡時光】不僅反而令人感覺侯孝賢極盡力道抹平日常生活上可能的戲劇性,就連【十面埋伏】與【2046】所高舉的愛情大旗,在【咖啡時光】中都被「反常」地極盡抹滅。【咖啡時光】最後在淺野忠信於火車站月臺上收音(這位火車迷有收集火車聲音的怪癖),而一青窈默默陪伴在他身旁結束。
相對於侯孝賢上一部影片【千禧曼波】(2001年),段鈞豪與舒淇這對冤家戀人,教人神經總也緊繃得很的吵鬧與打架場景,【咖啡時光】可說是「極端」地完全避開一青窈與淺也忠信的「情感」,浮現檯面於萬一。觀眾完全看不到兩人在情感上的互動,摸不著兩人即便在同一個畫面所可能延展開來的關係;這部電影的世界沒有像張、王兩人的撲朔迷離,有的只是一味朝向「沒有」滑去(懷了孕的一青窈甚至當著父母親的面,說她根本不想嫁給肚中孩子的父親)。
相對於侯孝賢所身處的擾嚷萬千的台灣社會,【咖啡時光】展現出一個超現實的「反常」社會;侯孝賢有如【末代武士】中的阿湯哥找到了,一個令心靈獲得平靜的超時空。
這三位在上世紀代表兩岸三地在電影中極力宣揚「反抗」(時代與社會)之聲的大導演,如今都不約而同倒向了這個以「反常」掛帥的新世紀,卻又創意不如從前。我們不禁要懷疑人類已經走到了,一個把「反常」機器地等同於「創意」的世紀?
哇,顏先生對於2046的推想(機器人、回歸、改變),看得我擊掌稱好。
很喜歡您在文章中,開發不同想法的廣度和深度。
謝謝,很棒的站台~~~:-)
感謝您不吝賜教。 2009-02-18 23: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