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0-31 11:41:00劉大風/劉小風

一切消逝者,只是一象徵



角落的老婦人,還有一隻雞




一切消逝者,只是一象徵





裡頭有個熟悉的人物哩



 

一切消逝者,只是一象徵


臺灣近來有則廣告,一家人開車出遊,小兒子帶了一罐罐的空瓶子,原來這是他的暑假作業。開學後,老師打開空瓶,裡頭裝著的,是各地的空氣與自然的聲音。

同樣地,如果我們遇見一個古跡,或許是一座荒城,又或是一處巷弄,在那裡,哪怕只是斷垣殘碑,哪怕只是荒煙漫草,我們都會聽到歷史的聲音。因為裡頭載負的,很可能是數百年來不斷流逝,卻始終數脈永存的傳統文化。

空罐子,代表廣告中的旅遊;而古跡,卻刻盡了多少歷史,在其中,有滄桑變幻的人事,可能也有曾經光輝燦爛的文明,只是百年孤寂,時間的風沙吹過,欹斜槎枒,昔日的全貌不在,人事亦不存,就像原本閃耀的星光,卻遭雲霾霧翳,久失其真,徒留後人憑弔空牢騷而已。 

 這真是文史學人的弔詭,不斷追尋的過去,時間卻又不斷地流逝,不復再返,而我們企圖補捉的歷史,或許就像空罐子一樣,空無一物,然後瞎子摸象,誰也不知道真相是什麼,誰說得準,誰又知道呢?可是,瓶子裡裝著的是不同地點的空氣,就像殘留的遺跡與文獻一樣,訴說了歷史的消息。

 這次,在五夫的朱子巷中,我彷彿看到、聽到了這樣消息。朱子巷位於福建省武夷山市境內,是五夫里(現為五夫鎮)興賢古街的一條叉巷。當年朱子還住在紫陽樓時,此處便是前往興賢書院講學的必經之路。文革時批孔批林,不但要打倒孔子,連朱子也不放過,取其諧音,故又稱「豬屎巷」,朱子豬屎,對於傳統文化始終深涵敬意的我,實在不是個好聽的名字,可是朱子也好、豬屎也罷,都是過去確切的存在,並不因為敬意,或是經由反省而泯滅。「朱子」是學術思想的一個里程碑,也是求道者追尋前進的理想。反過來看,「豬屎」也是一個荒謬時代的象徵,見證了權力的無情,也見證那個時代受到蠱惑的人們,他們是如何為了「烏托邦」的理想而鬥爭、而摧毀自己的文化遺產。有意思的是,兩種不同的理想卻因「朱子巷」產生了結合、產生了明顯對比,不禁讓我們深思,同是求道式的追尋理想,為什麼卻有截然不同的風格?佛洛姆Erich Fromm)在《人類破壞性的剖析》Anatomy ofHuman Destructiveness)中指出這種病態的攻擊行為往往會對世界造成重大破壞,這是人性深層的幽暗面,無法抹滅;但反過來看,許多死守善道者又可以為了善良純真的理想奮不顧身、永不放棄,兩者的堅持毅力則同,後果卻異──又或者是說,歷史,本來就是權力者與求道者、理想與豬屎並存齊飛的世界?

回到朱子巷。這條巷弄其實並不整潔,碎瓦殘石隨處可見,我走在巷內,想起數百年前,朱子同樣地走在此地,是獨自俯首神思,又或是呼朋引伴、講學論道,而數百年後,一群人同樣又來到這裡,思考著朱子曾經思考過的問題,談論著百年來始終不斷的論爭。此時此刻,一樣是這條路,而我們與境孚會、情境相感,過去與現在,朱子與後人,竟然產生交集。或許吧,這就是歷史的感動,此與前述文革破壞引起的深思並不相同,那是歷史的感嘆與哀惜,是對人性的不解與反思,而這卻是生命與文化的觸動,我以一個現代人的身份,去追尋,去摸索,在這個並不現代的地方。這裡沒有冷氣、沒有電腦、沒有網路,這裡洗澡與煮飯都要靠燒柴,這裡不會有人知道什麼是MSN或是QQ,只是這裡充滿了歷史與文化、充滿了觸動與懷古。一想到此,我就感到抱歉,帶著現代人的偏見來看這一切:儘管我們是來觸摸歷史,但諷刺的是我們只是過客,憑弔、感傷、懷古、遙想,充其量不過就是一種「遊」,但這裡的人們卻是「居」,對他們來說,這裡不止是歷史、不止是古蹟,還是他們日常生活、成長老死的地方更進一步來講,有誰願意、有誰希望,自己生活的地方被人稱為「文化遺產」,過著並不舒適便利,然後被人參觀、指指點點?

 不過我的抱歉扶不住現實,我現在依舊坐在電腦前,用著網路、吹著冷氣來懷想這段旅程,而朱子巷老人那滄桑的臉龐,滿布皺紋在洗菜的雙手,以及那安坐破廟中,在整理煙絲的婦女,他們過著自己的生活,但他們終究只能是我生命的曾經,我的感嘆,只能是無可奈何。又或者這不過是現代人的偏見,各人有各人的生活,各適其性各安其命即可,我們看他們,覺得他們不夠現代,又焉知他們正暗笑我們「有機事者必有機心」,享受了現代,卻失去了生活的純真與質樸,正如卞之琳的斷章》:「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究竟是我們看他們,覺得遺憾,還是他們看我們覺得奇怪,還不知道呢!

 這些想法,或是或非,或深或淺,我也沒有絕對的答案。畢竟,生命的適足,現實的困境,往往並列彳亍於歷史,誰好誰壞,誰又說得準呢?只是在秋風漸近的此刻,朱子之旅,于茲邈遠矣!未來的浪潮又即將接近,在愈來愈現代的都市,身處浮世流俗,喧囂不已,而我依舊閱讀著歷史,體會著生命,感受著現在與過往。生命的學問,歷史的神思,或許正如歌德浮士德所言:「一切消逝者,只是一象徵」,只是在消逝的象徵之中,我似乎聽見了那遙遠的聲音。 

 二00九年九月二十日


朱子文化》第二十二期(2009.12)

上一篇:《詩經》札記

vnluc 2013-05-08 07:08:06

母親節到了 祝天下媽媽都快樂 http://xyz.gl

pk2 2009-10-31 14:41:49

說得真好
我們只是游
他們卻是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