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20‧杜布森式望遠鏡改良式
2019-10-20‧杜布森式望遠鏡改良式
在這個圈子待了幾年的人就知道,現在比起早先,已經少了很多人云亦云聽說轉述道聽途說滿嘴名牌學人亂講了吧,為了彰顯品牌為動機而做的天文攝影的熱度退燒了,這就是筆者前兩年提到『無聊天文攝影會式微』的狀況。
前些日子看到網路在講有內建電子極望的赤道儀,這個筆者當然不意外,這樣的話天文廠生產內建自動導星引導手工校正程序的赤道儀,也是應該不久就會推出。
最近筆者也看到有的國家用『記憶』以外的名稱表示赤道儀抑制週期誤差的性能,這樣的名稱是依據結果來說的,不像『記憶』是依據技術操作關鍵來說的,其實都是一樣利用赤道儀齒輪的位置記憶和每運轉半週的加減速交替控制來實現週期誤差的抑制,就是筆者2008年提出的『無精度赤道儀』的結果。筆者早先 就提過不會對各天文廠的命名有意見,天文廠是做生意的,當然要各憑本事使用不同名稱宣傳自家商品的。
不過有些一米到三米的天文望遠鏡計畫就要大受影響了吧,筆者早說過20公分的望遠鏡績效超越200公分望遠鏡也是有可能的,現在大家都應該慢慢察覺這一點了,大型望遠鏡無法準確追蹤的弱點會逐漸顯現,巨大口徑的集光力優勢在電子曝光技術的突飛猛進和光害的共同約束下也會逐漸減弱。
總之由哈雷彗星引起,以推廣品牌為目標的『天文儀器觀測』風潮因此逐漸消退已經成為事實,這樣真的清爽多了。
筆者說過無精度赤道儀的精度與大小無關,現在很多小型赤道儀也一樣使用8cm技術實現高精度追蹤。反正現在的赤道儀追蹤誤差都遠低於大氣擾動,達到光電追蹤無法插手幫上忙的程度,當然極軸校正技術爛的還是要靠光電導星就是了。徹是因為極軸校準能力太爛所致。
當然筆者準備好的技術,是可以造出自動指引校正極軸和偏軸追蹤彗星、小行星的赤道儀。不管怎麼樣,焦長10,000mm以上的天文學攝影,很快就會受到普遍的挑戰,只是這樣的挑戰還不容易在本地發生就是了,因為8cm的技術都是外地人來學的(明明是用繁體中文寫的說......)。
筆者從前提過的公共望遠鏡提議,形式和最近討論話題的智能望遠鏡相似(如下圖),只是屈折鏡改成反光鏡,裝在轉軸上面的電子感光元件改成目鏡座,這樣的望遠鏡觀測點的高度就會是固定的,融合了庫德式望遠鏡和杜布森式望遠鏡的效果。這種形式的望遠鏡作為公共用途和學校教具使用都很恰當(可以順便講課本裡的牛頓式反射望遠鏡原理),零件更換和保養也很簡便,適合稍進階初學者DIY製作並練習反光鏡操作保養,同時適合筆者這種行動不便的的人坐著觀星(不過筆者是生病前就在構想這樣的望遠鏡就是了,這樣的設計概念大約在三年前有在本格推理提過)。
這樣的望遠鏡適合錯DIY套件,如果要高度商品化的話,筆者希望目鏡座是向下俯視,這樣坐著觀星的時候脖子比較不會累。
圖片來源:https://static.cnbetacdn.com/article/2019/0911/d6dae02ecb3d6de.jpg
至於自動追蹤的部份,內建GPS會比較簡單,在計算方面倒是可以參考一下下面的圖說,左上方的小字就是關鍵,也許會做出很靈巧的設計,大概無需設定,只要像電燈一樣按下開關,就可以自動光電感應追蹤,本格推理就是輕快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