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5-14‧天文攝影之假議題檢討(二)赤道儀之精度與名牌議題不存在篇
‧筆者追隨聖人的腳步,從小就很賤所以會做許多卑鄙的事情(論語:「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
‧在 Google 和 Yahoo! 搜尋「8cm」排序第一就是本格推理。
筆者這次休筆幾個月,就是要大家有機會回頭看看這幾個月的天文攝影環境變化有多大(大家自己想,不用筆者講),新式PEC技術簡單的同時消滅光學和機械的精度問題,只要採用最敏銳的馬達,加上一或兩個感測器(拜託不要學外行人講什麼編碼器,因為那只是快慢幾千分之一速度的切換位置感知裝置而已,和電燈開關的智能程度是一樣的),極軸也用下面方法對準的話,那麼在所有偏差因素裡面,就會僅剩大氣擾動一項是三秒角,其他各項因素都已經小於一兩秒角,堂堂正正的超越大氣層內光學望遠鏡攝影分解能(筆者講的就是那些大家不知為何而羨慕的幾公尺級望遠鏡,更別說那些保證追蹤不準的經緯儀了)。
世界第一例 新式PEC技術就是由此開始
自由追蹤20分鐘,極軸有對準的星點會回到原位 (這個視野很小的ㄛ)
周期誤差全幅13秒角符合公告性能,要再加大氣擾動3秒角共16秒角
(有懷疑就用大氣擾動3秒角逆運算就知道周期誤差全幅是13秒角)
視野這麼小,換做別家放跑20分鐘不理就不知道星點到哪去了
照這樣來合理推論,想要自稱夠格發揮新式PEC赤道儀極致性能的用家,極軸校正精度必需要做到一秒角內才行的吧(筆者只用下面那台舊式赤道儀做過一次但是零點一秒角,請認明這不是新式PEC赤道儀),除了下面的極軸校正法之外,世間沒再有別的方法可以做到,所以筆者好意勸告要趕快趁四下無人偷偷練好技術,否則被人發現還在尬輔具(就是極望、漂移法、光電導星、相場旋轉、離軸導星之類的),結果就會很尷尬了(尤其是那些自詡會形變的望遠鏡也拜託不要拿出來乱)。
現在的天文廠賣赤道儀開始強調自由追蹤性能,這就是新式PEC技術帶來的變化。光學性能稍遜的攝星鏡也可以靠新式PEC技術彌補性能落差,最重要的是可以拍到更暗的天体。
筆者要做出正確有效的見解,也是要看很多資料才做得到,筆者對太空望遠鏡知道的很少,前幾天筆者看了太空望遠鏡的一小時電視節目,至此才稍稍瞭解太空望遠鏡的運作,那個太空望遠鏡是不存在一個完美位置可以穩定拍星的,太空望遠鏡也是有導星偏差問題(也就是像場不穩固的意思),只是這個偏差狀況單純得多,相形之下地面望遠鏡的導星偏差狀況很複雜,但有8cm技術可以解決到只剩大氣擾動需要擔心的程度(最慘的是8cm技術是不用花錢的)。
大氣擾動是怎麼回事呢,各位想像有人在太空望遠鏡前面拿著平面玻璃進行無規律的移動搖晃,這樣太空望遠鏡就面臨和地面大氣擾動一樣的情況了。雖然坊間有些宣稱可以抵銷大氣擾動的方法,還有成功範例喔,但筆者想像只要現場連拍十張暗星給大家看看真正能用的到底有幾張,自然就沒什麼好再討論下去的了,因為國中物理有教『慣性定律』這回事,靠硬體手段是很難每次追上大氣擾動變化,若是靠軟體手段的話也是可想而知,雖然筆者對這些牽拖配件實在所知甚少,但掌握國中數學和物理就可以做出獨立判斷與可靠推論,因此不可能隨著坊間人云亦云聽說轉述道聽途說。
新式PEC技術就是每次都簡單、有效、不用花錢,筆者諒解有的天文廠急著想要ㄠ出其他技術達成相同精度,至今遲遲推不出新款赤道儀,這個很正常,筆者早就料到會有這種反應,但筆者認真建議這些天文廠趕快洗洗睡,因為這種妄想只有在睡夢裡才有希望達成。其實本格提供的只不過是見解而已,而且又不花錢,各位就是照做就對了,筆者的忠告就是這樣。
妄想系人士常會遇到這種狀況
ドクターX ~外科医・大門未知子~
這裡講的技術不止迅速便宜完美,不必牽拖什麼電氣配件
最慘的是還很簡單好學(以後高精度天文學系必考這些的ㄛ)
只要有更加敏銳的步進馬達,新式PEC技術效能就會再提升,至於齒輪本身要高精度製造,而且減速齒輪的周期誤差故意做得越大越好(有些名廠就是搞不清楚狀況,太放不開了,結果就是輸在周期誤差太小),長時間曝光的赤道儀精度和相場偏差平均值攻進一秒角(光學分解能也差不多是這樣),也是即將普遍的事。現在新推出的攝影赤道儀普遍都有新式PEC技術,因此赤道儀也開始沒有什麼『名牌』的區別可言(因此還是找本地有內行人可以維護保固的好,時代已經變了,精度的發揮是要靠專業技術而不是品牌型號),這一點筆者大概算是已經實現前兩三年的承諾了,接著就是大型望遠鏡和大型赤道儀都隨著新式PEC技術的產生而無用武之地,有些人也開始親身體驗過這點了。
大家還是用小型機學好下面極軸校正技術,相場就會完全穩固(比太空望遠鏡還要穩固許多),相片也會很清晰,追蹤素質達到究極,就會發揮出大型赤道儀和大型望遠鏡無法達到的效能,可以拍到更暗星,也可以拍到超細節,超長焦與超長時間曝光也沒問題的(也就是不用再像從前一樣申請大天文台使用時間,兩人一組用小型機就輕爽OK)。筆者認為20cm超長焦鏡就已經是精密運作的上限,再大也是增加失準率而已,八到十公分的超長焦折射鏡也是前途看好,總之深空星系擴大攝影這種事,十幾年前就有人做過(詳見下面說明,合成焦距做到十公尺的呦),現在有了8cm技術,對於本格技術者而言已經完全成熟。換句話說天文學的專業研究,不必再勉強使用無法精確追蹤的大型望遠鏡,在數位攝影時代,用業餘小型機就反而績效更好,因此業餘用家一樣可以運作正統派學術研究論文科目(大家都是光波觀測,沒人能去肌膚接觸天体,因此立足點是相同的),至於現存天文台大型機也請放心,還是可以用來被參觀見學的。業餘用家看到這裡應該很興奮才對,要是反而不開心的話,筆者真是要懷疑這個參與天文攝影的動機太單純。。。
要記住,您只需要視野中央精銳的望遠鏡,號稱周邊影像良好的望遠鏡,都是有犧牲了中央素質換來的,真的想要在星系攝影贏過人家的話(就是指那些幾公尺口徑的望遠鏡),周邊就乾脆拋棄不要了吧,而且這樣的望遠鏡可能比較便宜(但若是做搜索的,還是要選周邊良好的,尤其是做近地天体搜尋更要學會8cm之偏軸追蹤技術 http://mypaper.pchome.com.tw/8cm/post/1326495027)。
擺在大家眼前的事實證明,有些人沒有好好看星星而一直沉溺在名牌、升級之類的,如今失去名牌、升級之類的追求目標與演說機會,天文攝影的動力就消失了,人云亦云聽說轉述道聽途說學人亂講的也少了。事態發展至今,筆者一點都不感意外,其實這些是在筆者排定規劃之內(當然實施範圍是世界性的),過來人都知道筆者是一直早有苦勸未來真相的。
筆者在各領域研究都是一樣的,完全沒有要發表演說的打算,因此大家只要學人家一樣,看到本格見解就裝做沒看到,然後趕快搶先照做,自然就會連續打破業界紀錄(筆者當然是希望這些記錄留在本地),從此不但再也不需在意那些大天文台,也許會開始覺得不是什麼都非要太空望遠鏡不可。
最後筆者要提醒一點,赤道儀的精度關鍵,是在赤道儀架台的仰角與方位微調控制上面,沒有針對極軸校正做好關鍵機械構造,就沒辦法被筆者看作是內行名機的。
|
單星雙軸法的極軸校正很簡單,電子目鏡裝置在長焦望遠鏡,電腦螢幕裡是天球北極向上(赤道儀停轉時看到螢幕裡的星點由左向右移動就對了),隨意導入預定攝野或天頂附近的恆星就好,赤道儀運轉時看到螢幕裡的星點偏離,就將極軸移往順時針九十度的象限(南半球是逆時針方向),例如下圖一看到螢幕裡的星點向左上方偏離,極軸前端就立即向右(東)上方移動,一看到就移動,一看到就移動,連續這樣做,若是無精度赤道儀,最快五分鐘極軸方位與仰角就非常準確,手工練到精巧的話,最多十五分鐘就可以做進萬分之一度。
講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