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2-06 09:37:568cm

2015-2-6‧天文攝影之假議題檢討(一)都會極限星等篇

2015-2-6天文攝影之假議題檢討(一)都會極限星等篇
筆者追隨聖人的腳步,從小就很賤所以會做許多卑鄙的事情(論語:「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
 Google  Yahoo! 搜尋「
8cm排序第一就是本格推理。



ドクターX ~外科医・大門未知子~

下面講的技術不止迅速便宜完美,不必牽拖什麼電氣配件
最慘的是還很簡單好學
 

 

  現在的天文攝影環境是由『ASA400相反則不軌』年代進化而來的,隨著時代進步,過去的那些關鍵話題,如今部分已經成為『假議題』,今天開始筆者就要檢討這些假議題。


  既然望遠鏡已經在大家手上,星星在大家頭上,不用『別人』攙扶,獨自一個人就可以認真看星星, 筆者從前建議用300倍以上觀察土星,先盡力紀錄周圍衛星,有的只是難以察覺的隱約光斑,然後才和當時星圖對照(注意不要先看星圖喔),非常有趣的。

 

  筆者就是這樣一個人在自家用20cm300目視13.4等的衛星光斑(離兩線捷運交會站只有兩個紅綠燈,當時目視夜空連要看見2等星都很費力),筆者竟然沒有經過任何人同意就做到了耶,而且嚴重違反『口徑倍率論』一樣活得好好的耶,由於書上寫著20cm鏡的極限星等也差不多就是這樣,要是改用30cm鏡可以目視到14等以上暗星也說不定。

 

   這個實證結果就是告訴大家,當時現場的光害亮度是絕對低於13.4等的,也就是說不管攝星鏡口徑大小,那怕攝星鏡口徑在5cm以下,透過可見光攝影一定可以讓13.4等以上的恆星、小行星達成曝光(如果用光害濾鏡適量減去部份光害,必然可以增加星等)這段的推論,相信大家都會同意的吧。

 

  要在都會進行天文攝影的成功原則是這樣的第一是曝光時間要精密控制,都會天文攝影的問題不是拍不到暗星,而是光害累積速度非常快,也許曝光時間的差距只有過頭零點幾秒,1314等的暗星就消失在光害裡;第二是盡量長焦攝影,因為長焦可以減緩光害累積速度,要做長焦追蹤攝影必需對準極軸校準手工導星,以免被光電導星減損一個星等以上的暗星(記得選一個附近幾十度內的一、二等恆星就可以做導星,別學外行人說的只能挑攝野裡的恆星)。

  適度降低感光度也可以減緩光害曝光速度,比較能夠從容達成暗星曝光。

 

  天文目視的集光力是要看口徑,但數位攝影的集光力是看感光度的,即使口徑小,只要比光害亮就是可以做到曝光。只要自己本人有真正在認真看星星,就會發現光害其實沒有厲害到那種程度,同時也可以瞭解那些是假議題;至於現場的光害有幾等,不必經過任何人同意,就靠現場自己一個人去發現,一定要獨自建立這樣的能力,就像哥白尼一樣,理科學是不需要經過別人同意就可以成立或推翻。 

 

  單星雙軸法的極軸校正很簡單,電子目鏡裝置在長焦望遠鏡,電腦螢幕裡是天球北極向上(赤道儀停轉時看到螢幕裡的星點由左向右移動就對了),隨意導入預定攝野或天頂附近的恆星就好,赤道儀運轉時看到螢幕裡的星點偏離,就將極軸移往順時針九十度的象限(南半球是逆時針方向)例如下圖一看到螢幕裡的星點向左上方偏離,極軸前端就立即向右(東)上方移動,一看到就移動,一看到就移動,連續這樣做,若是無精度赤道儀,最快五分鐘極軸方位與仰角就非常準確,手工練到精巧的話,最多十五分鐘就可以做進萬分之一度。 

 

  講完了........

  若用單星雙軸法操作,使用傳統赤道儀就會看見筆者見到的周期誤差(若是無精度赤道儀就很遺憾看不到),若是無精度赤道儀做1,000mm以上的長焦追蹤攝影也是自由追蹤(傳統赤道儀要修正周期誤差,大約一分鐘操作一下),總之都不需要光電導星的,其實利用一個幾百元的電子目鏡進行手工導星會更加精確(拜託不要再講什麼短導長,還有早先見解過不用攝野內恆星,挑周遭一、二等亮星就可以當作導星),不會像光電導星過敏亂跑導致過度減損星等。機材越輕巧越容易準確追蹤,即使是像筆者這種8cm屈赤(就是下圖近三十年前的傳統準精度赤道儀),一樣可以拼手工導星沒問題的,這樣輕巧俐落的機材搭配精巧手工,追蹤精度才是最高。 

  未來的業餘天文攝影不是比口徑,而是比焦長的(合成焦距以公尺為單位),尤其是要發現新天体鐵定要學會極軸管理只許自由追蹤才不會減損星等,筆者先告訴大家這點,因此就先從超越 一公尺 開始,然後向 十公尺以上 邁進(這是十五年前有人目視手工導星底片攝影曝光半小時以上的水準,是北海道的26cm老前輩在冰天雪地攜帶上山拍照的,一樣是三腳架赤道儀,所以記得別在人前抱怨十公尺太長,免得被發現是外行人,無望擠進世界排名)